通过详实的教案,我们能够有条不紊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老师在编写教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除法》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复习第6-11题。
教学三维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基本训练。
1、背乘法口诀。
2、完成第6题,先说说图中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3、第8题,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列加法算式,也可能列乘法算式,组织比较两种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9题。
请学生明白图中所示的各种商品和价格。
学生叙述题意后独立解答。
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多种购物方案。
2、完成复习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判断选哪一种船用的只数少?
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讨论解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算出每种船需要的只数,检验上面的判断是否正确。
3、学生讨论完成第11题,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四、找规律填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盆花,找到规律。
运用规律填写叶片上的数,其中,最后两小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填出多种答案。
五、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复习第7题。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算一算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和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除法估算。
难点: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除法估算。
【教学准备】
主题图、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技能:
1.师出示口算卡片:
1800÷3 2400÷6 250÷5 420÷6
2700÷9 140÷7 120÷6 5400÷6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得数。看哪一组开得又对又快。
2.口答:
(1)450除以9得多少?
(2)被除数是8000,除数是8,商是多少?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
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幅图提供的信息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并进行了解答。数学小精灵看大家学得很起劲,他也想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
2.出示例2的问题。
大家看,小精灵提的是什么问题?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引导分析问题
(1)请大家单独读题。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124÷3
(2)这个问题和我们以前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3)有没有这个词在计算的要求上有什么区别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课题:除法的估算。
2.引导学生探讨估算的方法
(1)根据以前学习过的有关估算的知识,你会估算124÷3吗?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
(2)生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估算的过程。
(3)谁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对除法进行估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取被除数的近似数;除以除数;算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1.教材“做一做”。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要分多少个桃?平均分成几份?求什么?怎样理解“大约”两个字?
(3)列式。
(4)思考:怎样求出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5)集体交流。
2.教材“做一做”。
(1)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叙述估算过程。
3.教材练习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说估算过程。
4.教材练习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直接说出估算结果。
五、小结:
你对除法的估算有什么想法?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通过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6=
217=
186=
426=
46=
47=
497=
55=
66=
355=
2、口述算式并解答
(1)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2)6里面有几个2?
3、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教学例 2
1、指导学生摆小棒,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同学们的小棒是老师的6倍,那么一共是多少根?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倍 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
3 倍 ? (5个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2、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观察板书,从右往左看:(1)18和3比,18里面有几个3?18是3的几倍?(2)15和5比,15里面有几个5?15是5的几倍?
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回答。使他们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3根的6倍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让每位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教师板书:36=18
(2)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18根是3根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也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反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理解求18是3的几倍就是求18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
4、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1)例2后面的做一做供那些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尚不是很清楚的同学练习用。练习时,教师应组织他们按程序操作。
(1)摆好两行三角形。
(2)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3)用一句话说出第一行三角形的个数是第二行三角形的4倍,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完成下列练习。
用学具摆一摆:1)12是3的4倍;2)12是4的3倍。
学生操作时,提醒他们思考:在第一题中,是12和几比?在第二题中,是12和几比?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交流。
三、总结
板书设计:
6倍 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
3 倍 5根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18是3的几倍?183=6
15是5的几倍?155=3
教学反思:
帮助学生通过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5
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学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掌握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掌握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添“0”及整数部分不够商“1”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4.2 0.71 3.56 3(要求学生说明改写的依据)
2.计算下面各题。
45.6÷8 9.12÷6
提问:这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怎样算的'?(出示: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这道题是怎样的小数除法,你会算吗?
(学生试做,一人板演)
你算到了哪一步?与前一节课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除到十分位时,余下了多少?是12个几分之一?
谁有办法在“12”末尾添上一个什么数字,使数的大小不变继续除下去?为什么可以添“0”?添“0”后的120又表示什么?(板书)
接着怎样除,请学生把这道题算完。
谁来说一说,例2与以前学的除法计算题有什么不同?怎样继续算下去?
指出:除到被乘数末尾有余数,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出示结论)
(2)学生练习66.08÷32
注意提问十分位上为什么商“0”,末尾有余数是怎样除的。
2.教学例3。
(1)读题列式。提问:被乘数比除数,谁大谁小?36除以48够不够商1?
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商应该是零点几的小数。个位要写0,表示商是小于1的小数,这与整数除法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使被乘数大小不变,继续除下去?
追问:能直接添一个0写成360来除吗?为什么?
说明:36是整数,末尾不能直接添0。要使被乘数大小不变继续除下去,必须在个位6的右下脚先点上小数点,(板书)再在后面添上0,(板书)化成360个十分之一继续除。
现在你能除了吗?学生做在练习本上,一人板演。
请大家用乘法验算。提问:验算结果说明了什么?
提问:例3和前面的计算有什么不同?整数除以整数时,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接下去又要怎样算?
指出:在小数除法里,被乘数如果比除数小,整数部分就不够商1,先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出示结论)在个位商0后,还要在被乘数的末尾点上小数点,添0继续除。
(2)练习9.12÷19 57÷750
3.归纳法则。
提问:从前一课时例1的学习,到今天的例2例3,你能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是怎样的吗?
让学生读一读计算法则。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九第6题。
结合提问:第一题个位为什么商0?第二题个位商了0,为什么十分位还要商0?末尾有余数是怎样除的?
2.做练习九第8题。
提问:每组题里被乘数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是怎样变化的?通过这组题的计算,你认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计算时,要注意那些问题?(商的小数点与被乘数小数点对齐;被乘数比除数小,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商0;有余数末尾添0继续除)
四.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5题第7题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6
一、探索导入
1、组织分铅笔活动,并填表。
(1)要求: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2)指名说说。
(3)学生操作,完成p、1表格。
(4)班内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2、讨论:看着表格,谁能把刚才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
3、讨论并讲述:把平均分铅笔的情况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剩余的;一类是有剩余的。
二、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三、探索新知
1、写平均分后没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板书:10÷2=5(人)10÷5=2(人)
2、指名说说10÷2=5(人)中各部分的名称,这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3、学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学生试着写,教师指导写法:
如:根据表格,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边说边写10÷3=3(人)),还剩1枝,就接着写6个小圆点,然后再写1(枝)10÷3=3(人)……1(枝)
4、学习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师:根据1(枝)的意思,谁能给它起个名字?(板书:余数)
5、学习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的读法。
学生试读,指导读法:10除以3等于3余1。
6、学生试着写出表格中其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1)写算式。
(2)读算式。
(3)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四、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读题,按要求先动手摆摆,再把书中的()和算式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读出算式,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想想做做”第2题: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比较两题的异同。
3、“想想做做”第3题:先把要求读读,然后同座位说说,再指名说说。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请大家课后把刚才想知道的与你的好朋友研究研究。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体温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问:要求什么问题?怎么样列式?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⑴224/2=112(本) 112/4=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⑵4*2=8(层) 224/8=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4、讨论比较。
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应用提高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2、想想做做2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想想做做3
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
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较。
四、课堂作业
商店运来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
小学数学《除法》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