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的教案能够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我爱学语文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爱学语文教案篇1
重点目标:
抓住写景的句子,及作者直抒胸意的语句,感受所蕴含的感情,并读好这些句子。
抓住“别了,我爱的中国”在文中多次反复出现这一现象,更清文章的脉络,并理解“别了,我爱的中国”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所表达的感情的变化。
教学过程:
1、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作家,他叫郑振铎。文章写于1927年,距离现在已经69年了。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民党 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互相勾结,大肆屠杀革命者,我们的祖国处于苦难之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这时的郑振铎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就在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别了,我爱的中国》。
2、审题,通读课文。
“别”是事件,“爱”是中心。
课文是怎样写离别,从离别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呢,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
3、质疑问难。
4、分段朗读课文,直观感受作者的情感。
5、理清脉络,分段。
课文几次写到“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分别是什么时候说的?(理清地点的变换)
给课文分好段。
分段朗读。
5、深入学习第一段。
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你从第一段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怎样的感情?
读好这一段话。
6、深入学习第二段
在海港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什么感情?
“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国旗的,”在句中的作用。
有感情的朗读。
7、深入学习第三段
指读。
船已驶入了大海,此时,作者的思绪在翻腾,他在思考自己这次出行,从出行,生发了许多感想。有哪些感想呢?
不忍与内疚
希望与誓??
点拨:
大时代是指怎样的时代?不忍又为什么要离开,这是不是矛盾?
希望与誓言分别是什么?朗读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8、写一写
?别了,……》
长这么大了,你有过离别吗?有没有感触特别深的?
现在,你即将面临离别。离别学习生活六年的母校,离别朝夕相处的小学同学,离别和蔼可亲的老师,因为你即将小学毕业了。
选择你生命中的感触最深的一种离愁别绪,模仿课文借景抒情、层层推进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习作《别了……》。
我爱学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读准字音,积累“润湿、满盈盈、呈现、满腔热情、呈献、驱逐”等若干词语。
教学过程与方法:
1、能在阅读中自觉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字词
2、能用学过的方法比较“呈现”和“呈献”的词义。
3、通过读读议议,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 国!”的含义。
情感与态度: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体会作者所抒发的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时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人,请你猜猜他是谁?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他是一位先进青年。一九一九年,革命的暴风雨来了,他积极投入五四运动,和志同道合者创办了《新社会》这份刊物。表示要为创造一个新的社会、新的中国而奋斗。
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下午,在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当时,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在人拥如潮的南京路上,帝国主义的巡捕竟开起了机枪!使*群众当场死伤数十人,还被逮捕了五十多人。这是中国的土地啊!
面对帝国主义如此凶恶的暴行,他与商务印书馆同人发起“五卅事件后援会”,并在他主编的报纸上痛斥国民党与帝国主义勾结。国民党军阀*是不能容许这样的报纸存在的,千方百计地与进行破坏。1927年,蒋介石发动政变。他又与商务印书馆的工人一起,参加市总工会组织的*集会和*,遭到预先埋伏的军警的疯狂射击。顿时,血流成河,陈尸遍街。他这时也已经被冲上来的兵士抓住衣袖,幸亏几位工友在危急中奋不顾身地援救了他。
第二天,他写了一封给国民党*的*信。 *信寄出后,国民党*大为恼怒,要下毒手。在朋友们和岳父的劝说下,他才匆匆搭乘法国邮船,到欧洲“游学”去,以暂避敌人的凶锋。 他是郑振铎。[板] 郑振铎当时环境:(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 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民党*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互相勾结,大肆屠杀革命者,我们的祖国处于苦难之中,处于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 [板书] 侵略 屠杀 危难 这就是当时的 [板书] 时代背景
2、这时的郑振铎为避开国民党政府的压迫,毅然出国。在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写了一组感人的文章——《离别》。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一篇。 板书:18 别了,我爱的中国 (齐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 学习课文,理解句子含义;
1、书上有一句和这句话意思相同的句子: [出示]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1)你觉得“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和“我爱的中国”重复了吗?为什么? 没有。它是进一步强调自己的一份爱国之情。
(2) 齐读,读出感情。
(3) 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前后之间在情感上有什么差别吗?
①先指名分段读课文(1‖2-4‖5-9),其他同学作好分段记号,想一想这三段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用给出的句式说说。
[出示] 当船 时,“我” 。 当船 离岸 时,“我” 望着来送别的亲友感动得说不出话 。
郑振铎在和亲人、朋友道别,这是一份离别之情。
[板书] 离别情 当船 向前驶 时,“我” 望着帝国主义的军舰和两岸的黄土、青草,向祖国道别。
爱祖国的一草一木,恨帝国主义的军舰,爱得深才恨得切,这是一份爱国之情。它比离别情要深了一层。 [板书] 爱国情 当船越驶越远时,“我” 发誓要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中国。 这是为了报效祖国,愿为之献身的壮志豪情。爱国心化为奋斗志,爱国之情达到。 [板书] 壮志豪情
②这三种“情”分别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呢?请你选取文中的一个片段读给大家听听。
③交流 第一种“情”要读得缓慢深沉; 第二种“情”要读得亲切深情; 第三种“情”要读得坚决、激昂。
④如果用一句“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来分别表达这三种情感,你能行吗?自由读,指名读。
⑤老师引导着读(指名),齐读。
2、一个如此爱国的人,他在离开祖国之际却说——(指名读) [出示] 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1)他到底是不是“不负责任”?是不是“罪人”?为什么?请快速读读全文,联系上下文,结合刚才说到的课外资料,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
不是“不负责任”:作者说他决心为中国贡献“我的身,我的心”,因此不会怕死,他出国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去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 不是“罪人”;
①那么多亲友放着鞭炮欢送他,可见他深得朋友的信任;
②他说要加入勇士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驱逐帝国主义的军舰,毁灭它们。后来他也是这么做的。 „„
(2)是啊!他这么说这是一种内疚的心情,是对祖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深深热爱之情的表现。
(3)齐读
(4)串读:[出示第五节] 其实,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国民党大肆屠杀革命者、国家处在危难之时,这也就是文中说的什么时候?——大时代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因为——许多亲爱的勇士正在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正在以满腔热情工作着,战斗着。我为自己的《.1mi.net》离去感到——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三、课堂反馈,练习写话
1、如果当时你就站在送别的人群中,你可以是他的亲友,可以是他的工友,也可以是一个过路的群众等,你会对郑振铎说些什么呢?请根据给出的句式写两三句话。(可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把心中想到的写下来。)[出示] 别了,
2、总结: 为了建设新中国,多少革命志士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民党的大肆屠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了建设新中国,几多海外游子冲破阻力,纷纷归来。他们为什么这样不畏艰难、舍身忘我?因为他们都有一颗拳拳的爱国心,都全心爱着自己的祖国!
我爱学语文教案篇3
?想一想】
1、课题“别了,我爱的中国”当中的“别了”,一般的理解是“离别”,如果理解的细腻一些,又可以理解为7“惜别、痛别、暂别、永别、伤别、哭别”等。请联系整篇课文细腻准确的理解“别了”。
提示:
(1)“然而,我终将在这个大时代中工作的,……暂别了,在各方面战斗着的勇士们,我不久将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到你们当中来!”
(2)“……那么,来,勇士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驱逐他们,毁灭他们!”
2、“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是课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1)对亲友的留恋之情。“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噼噼啪啪的响着,我眼眶湿润了,我的眼泪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2)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两岸是黄土和青草,……海水满盈盈的……”
(3)报效祖国之心。“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如果它们那时候还没有退出中国海,还没有被我们赶出去,那么,来,勇士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驱逐他们,毁灭他们!”
3、“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句话前后三次出现在课文中,这样的写作方法有什么效果?
提示:
(1)有机地联系了亲友的送别、沿途的景物、作者的联想三个方面的内容。
(2)作者情感的表达层层推进,不断深入,不断强化。
?做一做】
1、《别了,我爱的中国》背景调查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郑振铎先生写作于1927年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留给我们很多疑问。1927年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郑振铎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中国?郑振铎先生怎么会写下这篇文章的?……
请你查阅有关的历史资料,并将你获得的资料整理成一篇《〈别了,我爱的中国〉背景调查》。
2、制作“离别”专辑
“离别”是文学创作中一个常见的命题,古今中外有许多描写离别的文章诗词。请你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离别的美文佳句,并将它们汇编成一个专辑。专辑的栏目设置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喜好,比如分成“诗歌”、“散文”;或者分成“朋友间的离别”、“亲人间的离别”、“同学间的离别”等。这可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读一读】
阅读提示:
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领袖。他领导了举世闻名的美国黑人争取民权运动,获得了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金。这篇著名演说《我的梦想》是他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前发表的,20万在场听众被他的意味深长的演说深深打动,重新燃起实现"全世界所有人种都平等相处"的希望之火。
我的梦想
此刻,我们站在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的富有象征性的影子里。是他,在100年以前签署了《解放宣言》。这个伟大的法令,就像一座宏伟灯塔,给千百万遭受着灭绝人性的不公正的毒焰残酷烧烙的黑奴带来希望之光,驱逐了那漫漫的镣铐下的黑夜。
但是,100年以后,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悲惨现实,那就是黑人仍然没有获得自由;100年以后,由于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枷锁,黑人仍然过着屈辱痛苦的生活;100年以后,黑人生活在无限的物质繁荣的大海中的一个贫困孤岛上;100年以后,黑人仍然可怜地被丢弃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发现自己像被放逐的人一样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因此,我们今天来此大声疾呼,让人们知道我们骇人听闻的处境。
今天,我要对你们说。目前,尽管我们面临重重困难和挫折,我依然心怀梦想,心怀一个深深地扎根在美国人民梦想中的梦想。
我心怀梦想,那个梦想就是,终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从她的信念的真正含义的洗礼中挺身而起,我们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真理:所有的人,生而平等。
我心怀梦想,那就是,终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坡上,从前奴隶的儿子和从前奴隶主的儿子能像亲兄弟一样同桌共餐。
我心怀梦想,那就是,终有一天,即使密西西比这样一个像沙漠的酷热一样到处弥漫着压迫和非正义的毒焰的地区,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沃土绿洲。
我心怀梦想,那就是,终有一天,我的4个孩子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那儿不以肤色取人,而是根据他们的个性和品质。
今天,我心怀着一个梦想。
我心怀这样一个梦想,那就是,终有一天,亚拉巴马州将会出现黑人的男孩和女孩能和白人的男孩和女孩亲兄妹般地携起手来的美好情景。
今天,我怀着一个梦想。
我心怀这样一个梦想,那就是我们终能填平所有的人间沟壑,夷去所有的世间屏障,变崎岖为康庄,易坎坷成平原。到那时,上帝的光轮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基督。
这就是我的梦想,这就是我回到南方的信念。怀着这种信念,我们将从绝望的深渊里挖掘出希望的宝石;怀着这种信念,我们将能把我们国家的刺耳的嘈杂声改变成亲兄弟合奏的美妙和声;怀着这种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进监狱,一起为争取自由挺身而起,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必将获得自由。
到了那一天,所有上帝的儿女将能唱起寄寓着新含意的颂歌:
我的国家,
自由、芬芳的大地,
我歌颂你,
这父辈逝世的土地,
这朝圣者向往的土地,
自由的钟声,
在处处山腰鸣起。
如果美国将是一个伟大的国家,那么这个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让自由之钟在庞大无比的新罕布尔什的山顶鸣响吧!
让自由之钟在巨大的纽约山脉鸣响吧!
让自由之钟在那高耸入云的宾夕法尼亚阿利格尼山脉鸣响!
让自由之钟从科罗拉多的落基山脉的雪峰鸣响!
让自由之钟从加里福尼亚蜿蜒的山巅鸣响!
让自由之钟从佐治亚的岩山鸣响!
让自由之钟从田纳西的了望山鸣响!
让自由之钟从密西西比的座座小山上鸣响!在处处山腰鸣响!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使自由的钟声鸣响,如果我们能让自由的钟声响遍每一个乡间村落、每一个州、每一个城市,我们就能加快实现我们的梦想。那时,所有的上帝儿女、黑人和白人、犹太人和异教徒、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一起携手合唱那富有黑人精神的歌曲:"终于自由!终于自由!感谢上帝,万能的上帝!终于我们赢得了自由!"
1、“我的梦想”是什么?
2、这篇文章和课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一写】
?别了,……》
长这么大了,你有过离别吗?有没有感触特别深的?
现在,你即将面临离别。离别学习生活六年的母校,离别朝夕相处的小学同学,离别和蔼可亲的老师,因为你即将小学毕业了。
选择你生命中的感触最深的一种离愁别绪,模仿课文借景抒情、层层推进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习作《别了……》。
我爱学语文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示标:
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三)研读诗歌,合作探究:
1、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2、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3、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4、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5、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6、课堂小结:
“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我爱学语文教案篇5
设疑问路谆谆善诱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文教学评析
江西上饶地区教研室 郑初春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一篇文道兼美的抒情散文。描述了作者离开祖国时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感情。是难得的熔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为一体的好教材。由于本文写的是二十年代的事情,在生活实际和思想感情上与学生距离较远,江老师遵照叶老“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的观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深究教材,成功地运用了“导路求真”教学法,从整体入手,抓住具体事物和思想感情两条线索生发开去:导思路,导学路,导情感路。用饱含热情的教学感染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感情,使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领会,从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增长能力。
一、抓整体,导思路
在教学中,江老师统揽全局,紧扣“事物”和“情感”两条线。通过讲时代情景、初读课文,让学生初知课文。从释题入手,抓住关键词设问,理解“别”、“爱”代表的是事物和情感两条线。并在此基础上列出思考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感情。再通过分析段落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船离岸——船向前驶——船入大海)和主要内容(送别——景物——联想),领悟作者抒发的离别情——奋斗情——爱国情。充分体现了从整体着眼的教学原则,显示了教者的艺术所在。
二、巧设疑,导学路
袁微子同志指出: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动脑筋,如何自己探索,如何自己运动。”且看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设疑,引导学生跟踪作者的足迹去阅读、去思考、去体味。
(一)从课题入手,为初知课文而设问。(“别”字告诉我们什么?“爱”字抒发了什么?)
(二)创设问题情境,为理解中心而设问。(船驶向大海,课文没有写景,我们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作者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为什么“别了”提到句首?既然说了“我爱的中国”,又为什么加一句“我全心爱着的中国”?重复时为什么还要加上“全心”一词?)
(三)运用比较的方法,为加强基础、深化感情而设问。
1.句式比较。(挂小黑板“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帝国主义的军舰”,引导学生与课文中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比较),通过比较,体会作者目睹帝国主义对我国领土主权的践踏,激起学生的愤慨之情;学习和掌握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
2.色彩比较。(灰、白色,黄、绿、金色的色调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懂得爱得深才恨得切。
3.句子文法比较。通过课文中三句“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在课文的开头、段的结句、篇的末尾,悟出作者情感的变化,进一步明白作者抒的是离别情、奋斗情、爱国情。
三、抒情感,导朗读
江老师将朗读训练有机渗透在讲读过程中,使讲中有读,读中有讲。紧紧抓住情感线路,进行朗读指导。层层递进,教给方法,明确目标。或初知课文(初读全文,带着思考题默读);或理解课文内容(语气指导,读出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祖国的亲切之情,抒发爱国志士的奋斗情);或体会感情(重点指导三个句子的朗读。第一句读出依依惜别之情,第二句读出依恋、深切之情,第三句读出激昂、热烈地爱国之情)。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三者(教者、作者、学者)的感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导路求真”法,能帮助学生依据思路发展线索,掌握拎线串珠的阅读方法,教学效果大,有利于阅读、作文、思维能力的提高。◆
我爱学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独特之处。
2.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利用信息进行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根据主题,搜集有关信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选择与汉字有关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进行了第一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
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资料,相信大家一定会了解更多的汉字。那么,在汉字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我爱你,汉字》。
二、整体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1.自由读材料1—5,具体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
2.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1)认真阅读材料1—5,想想这5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的。
(2)除了上述5个有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
3.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5.生汇报,教师点拨。
(1)《汉字字体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再另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汉字演变的规律。
(2)《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讨论。
(3)《书法欣赏》:学生仔细观察三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然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
(4)《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5)《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自主学习,知道研究报告分为哪几个部分,这篇研究报告中是这样处理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的。
三、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师总结:通过上面阅读材料的学习,我们不仅增长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更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方面的内容,学习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内交流信息
1.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每人简要地说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2.组内汇总搜集到的所有资料。
二、学习处理信息
1.阅读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这篇研究报告中是怎样处理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的?找到有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2)课堂交流。
①给搜集到的信息分类。
②筛选搜集到的信息,去掉与研究课题无关的部分。
2.对组内成员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
(1)讨论并确定分类的标准。
(2)阅读资料,分类。
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
(1)明确筛选的标准:首先,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去。其次,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没有。没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
(2)阅读资料,讨论、筛选。
三、形成初步观点
1.认真阅读资料,想想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充分讨论。
2.如果不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出结论,就需要继续搜集资料;如果资料已经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太多也没必要。要注意是否有不同的观点,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四、补充资料
1.根据讨论的结果,明确需要进一步补充的资料是属于哪些方面的。
2.分头继续搜集资料,进一步分类、筛选、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
五、充分讨论,准备撰写研究报告
1.根据前一阶段搜集整理的资料,小组内讨论:
(1)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拟定研究报告的标题?
(2)我们有哪些资料?可以怎样表达?
(3)我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我们应采取哪一种研究报告的写法?
(5)研究性报告可分几部分来写?
2.课堂交流讨论结果,相互借鉴启发。
3.取长补短,进一步讨论。
六、小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
1.确定组内执笔的同学。
2.一边讨论一边拟写初稿。
七、组内讨论,修改研究报告
1.研究报告的标题的表述是否清楚?
2.信息资料的表述是否准确?
3.语句是否通顺?
4.是否还可以用图表等方式更清晰、更直观地表达信息?
5.结构是否清晰?
6.格式是否正确?
7.修改、制作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研究报告的写作方式。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指导学生怎样搜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使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完善。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我设计了一个根据所搜集资料的讨论环节,把学生喜欢的题目作为这次调查报告的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撰写研究报告奠定了基础。
我爱学语文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