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条理,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二年级下教案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二年级下教案篇1
教学课程:
本次教学将包括课本p10页中的例3和练习二。
教学目标: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值”的概念。通过操作、交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意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平均值”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本次教学的两个重点是:
通过实践建立“平均值”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意识。
教学难点:
本次课程的难点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意识。
教学准备:
本次教学需要准备学具和主题图等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谈话
问:“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出示“果冻分配”的情景图,询问学生:“请注意观察画面,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在图中,小朋友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观察画面并交流信息。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机,并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究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例3,出示例3的主题图。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探讨如何解决“果冻能分成几份”的问题。询问学生:“你们能用你们收集到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你们有什么解决办法?”让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本组的结果和解决办法。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小结:“果冻可以分成四份,因为8中有4个2”。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和应用。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3.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
通过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思考:数量相等的物品,应该如何分配才能让每个人分得同样多?
2.学习重点
学习平均分的方法和应用。
3.学习内容
(1)引导学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并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联系生活,学以致用,通过课本上的题目和练习,让学生熟悉平均分的实际应用。
(3)开放题,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4.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的过程主动地参与学习,达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5.教学评估
通过开放题和课堂总结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三、课后作业
1.回家后,学生可以寻找家里的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练习。
2.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更多关于平均分的知识,并进行学习。
四、教学总结
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和应用,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相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二年级下教案篇2
?写数读数》这一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为今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打下基础,更能为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好准备。
教学时,我先复习数的组成,紧接着又复习了口算和20以内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看课件用铅笔摆数,先说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教学读法和写法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逐步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规律,并从中归纳知识.没有了死记硬背,而且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兴趣.教学时我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摆小棒、拨珠、读数,由直观到抽象,增强学生数感。在例5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直接看图写数。体会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去读数,写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记数方法,加强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 探索,主动发展,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在讲解读数写数和练习题的设计上都特别突出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地方,从而加深如何读数、写数的理解。
当然在这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教学环节之间需要进一步联系密切,过度要自然,并且每一个知识点要充分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数位的顺序。另外,由于一年级年龄较小,注意力好分散,在课堂上的纪律不好,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方面以后要注意改善。还有在合作学习中合作效果不理想,学生参与程度不 好,这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研究改善的地方。
人教版二年级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其中的道理。学习通过对比进行描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要看是否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要看是否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难点:了解课文通过对比进行描述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解题、导入新课。
二、 识字写字。
1、 自由读课文:边读本画出本课生字。
2、 借助拼音反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3、 小组交流。
4、 检查学生生字的读音。
5、 开火车读生字。巩固生字的读音。
6、 教师重点指导
7、 写字指导。
三、 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 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要看是否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自由读课文,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
二、 学生讨论回答。
三、 自由读第2~4段。思考:风娃娃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四、 自由读第5~6段。思考:风娃娃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五、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你想对风娃娃说些什么?
六、 作业设计。略
七、 板书设计。 略
人教版二年级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用三角形、长方形等一些基本的图形拼出组合图形,并能通过想象给拼出的图形取名。
2、让学生经历拼图的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简单几何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拼组图形的过程。
【教学准备】
师生都准备一些组合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听说过七巧板吗?(学生可能有的说听过,有的`说没有)这里有一段录像,介绍了关于七巧板的有关情况,我们一起看一看。
把教科书第36页的内容制作成课件,播放完后,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情况,并初步感受到用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可以拼组合图形。
教师:看了刚才的录像,你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可以拼成一些有趣的图形,想试一试吗?
板书:拼组合图形。
二、自主探索
1、看一看,拼一拼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5页例1中的树、鱼、帆船图。
教师:这些你们都认识吗?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其实,它们可以看成是一些基本图形的组合,你能想象出它们是由哪些基本的图形组合的吗?请用你们的图形拼一拼。
学生独立拼,拼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学生拼的不一定与教科书上的完全一样,只要学生说得出道理,看起来又像就可以。
2、拼一拼,说一说
教师:生活中你喜欢哪些动物?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想象一下,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闭眼自由想象。
教师:你能把你喜欢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拼出来吗?
请试一试吧。学生先独立拼,拼好后与同伴交流,说一说拼的组合图形像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全班交流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拼的图形像什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课堂活动
(1)完成第37页第1、2、3题。
(2)拼图比赛:我心中的航天飞机。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并探究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2.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探索精神,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掌握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学习难点:灵活地运用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7分钟)
1.课件出示:
(1)什么叫做奇数?什么叫做偶数?
(2)什么样的数叫做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做合数?
2.找出20以内的奇数、偶数、质数和合数。(课件出示)
(1)奇数有:
(2)偶数有:
(3)质数有:
(4)合数有:
3.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
二、自主探究,总结探究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18分钟)
1.课件出示例2,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找几个奇数、偶数然后加起来,通过探究,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3.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
4.验证猜想
奇数-偶数=( )
奇数-奇数=( )
偶数-偶数=( )
学案
1.回顾学过的概念。
(1)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2)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2.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1)奇数有:1、3、5、7、9、11、13、15、17、19
(2)偶数有:0、2、4、6、8、10、12、14、16、18、20
(3)质数有:2、3、5、7、11、13、17、19
(4)合数有:4、6、8、9、10、12、14、15、16、18、20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观看课件,获取相关信息。
(2)偶数+奇数=( )
奇数+奇数=( )
偶数+偶数=( )
4.小结:
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5.验证交流。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6页第4题。
2.完成教材第17页第6、7题。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5分钟)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读一读教材第17页“你知道吗?”
课后小结
在学习了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来探究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游戏法,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加强交流,探索规律,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氛围。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本节课首先复习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概念来引入新课,然后采用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数的奇偶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练习题的设计也具有针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的奇偶性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习题
1.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在2,3,4,5…中,除了合数以外都是质数。( )
(2)所有的偶数一定是合数,并且所有的质数一定是奇数。( )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4)两个质数的和都是偶数。( )
答案:(1)√(2)×(3)√(4)×
2.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在结果是奇数的算式下画横线,在结果是偶数的算式下面画波浪线)
328+736 836-655
1000-427-144
1+2+3+4…+19
23×16-11×7
答案:328+736 836-655
1000-427-144
1+2+3+4…+19
23×16-11×7
人教版二年级下教案最新5篇相关文章:
★ 英语人教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