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性强的教案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通过教案的总结反思,教师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蚕的故事教案精选6篇,感谢您的参阅。
蚕的故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读“狩、宠、厄、悖“4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鹿吗?板书鹿。
一提到鹿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鹿就是我们心中美丽的使者);你们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板书狼。狼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是啊!提起狼,我们脑海中就会出现这些凶恶残暴的词,而在故事、童话、小说中狼更是一种最坏的形象,什么“狼心狗肺”“鬼哭狼嚎”“披着人皮的狼”等,可以说狼在我们心中就是罪恶的化身,应该毫不留情的消灭掉。
2、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一篇与狼有关的课文,板书*和*的故事,齐读课题。本课所写的故事与同学们的认识不一样,同学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二、新授:
同学们按预习提示的要求读课文,了解一下课文主要些了什么内容?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些了一件什么事?
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森林被毁,鹿群大量死亡,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将这个故事的?
2、让我们把心放到文章中,把1——6自然段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想哪些段落让喜欢鹿得我们感到痛快?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不是滋味?
3、谁来读读令你感到痛快的地方?
4、哪些段落让你心里感到不是滋味?谁来读一读?
心里是什么滋味?
原本葱郁的森林和可爱的鹿奏响了一曲美妙的乐章,可如今却面目全非,怎不令人痛心、遗憾。谁来读一读?
5、闭上眼睛想一想文中所描绘的情景,是幅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看到那面目全非的森林了吗?看到那一只只苟延残喘的鹿了吗?
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吧!
看录像。
鹿正用哀怨的眼睛看着我们,它们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杀死了狼,反倒造成了鹿死林毁的悲剧,同学们,你能告诉他们吗?来默读课文想一想。
出示:鹿(吃)狼
破坏保护
森林
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少掉任何一链,就会遭严重的灾难。
6、此时你想对罗斯福说些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吗?
7、生物界还有许多这样相互制约的例子,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情?
8、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塞翁失马》)
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课外延伸
同学们,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句警示人们的话。
[学校评语]
1、本课教学目标内容全面,有“过程与方法”的,有“知识与能力”的,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确立得准,教学就有的放矢。
2、本课在努力建立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本课能充分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课内课外结合,书面文字和多媒体结合,多角度演绎阐释,努力扩大学生阅读的量,提升阅读的质。如开课导入时,教师询问学生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并谈谈对狼的印象。再如让学生想象遭破坏的森林之面目并录像呈现,师生互相介绍生物界相互制约的例子,教师适时补充《塞翁失马》及当前环境保护现状等。
最后,希望你能搜集窦桂梅老师的语文教学实录、设计、反思及个人宣传资料,学习她的教学,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反思]
两天前,我接到了“教坛新星”的选拨通知,授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二十三课——《鹿和狼的故事》。为了准备这节课,我作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上网浏览,翻阅资料,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让这节课能触动学生们的心灵,达到完美。
两天后,我成竹在胸,怀着百倍的信心走进课堂(试讲)。当我把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抛给学生,得到他们热烈的回应时,我心中暗自高兴:看来我课前的功夫没有白费。同时我的信心更加充沛,学生这样的学习激情一定会继续到这节课的结束。我踌躇满志,接着问道:“造成鹿死林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可是这节课的一个关键问题,我本以为教室里会小手如林,学生会畅所欲言。可事与愿违,原本沸腾的教室一下子凝固到了冰点,时间就在此定格。孩子们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我不禁一怔:为什么我斟酌了半天才确定下来的问题,竟会受到学生如此的冷遇!我只好点名让几名语文成绩不错的学生来回答,可答得并不尽人意。下面的课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我的热情也大打折扣。为了让课能顺利结束,我只好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牵着学生向前走。一节准备得如此“充足”的课就这样浑浑噩噩地结束了。
为什么自认为画龙点睛的问题学生反应却如此冷漠呢?我将每一个教学环节想了一遍。毫无疑问,问题出在我身上。备课时,我只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想问题,为教而设计,为所谓突出重点而提问。问题没有设计在学生的“心坎上”,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没有激起他们的兴趣。孔夫子说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那么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思路才适应学生呢?
我拾起课标,反复推敲,琢磨。“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这是《鹿和狼的故事》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我痛定思痛,怎样使课程资源变“窄”为“宽”,变“死”为“活”?我私下里找来学生和我一起备课,了解他们喜欢怎样的提问方法,推翻了前面所有的设计,寻找着一种更新、更贴近学生的突破口。于是有了今天的“读完《鹿和狼的故事》后,哪些段落又让我们心里感到不是滋味?”这个问题的出炉。再上这节课的时候,它就如一枚卵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饱满,跃跃欲试,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孩子们的语言闪现着智慧的火花,整节课精彩纷呈,我倍感欣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好的教学设计激活了课堂,也给起关键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学生发展的理念,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合作性、民主性、过程性。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不断的摸索,就一定会有所成就,语文课堂也一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蚕的故事教案篇2
故事内容:
天是蓝蓝的,云是白白的,草是绿绿的,花是红红的。熊宝宝种下了一粒种子,长出了小芽芽。熊宝宝高兴呀,每天都来看看它。
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苹果呀?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梨子呀?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西瓜呀?长啊长,长大了!没有果来没有瓜。熊宝宝好伤心,想要拔起芽芽种瓜瓜。
嘿哟哟、嘿哟哟,怎么拔不动了呀?嘿哟哟、嘿哟哟,原来是个萝卜呀!哈哈,哈哈,熊宝宝高兴地带回家!哈哈,哈哈,熊宝宝高兴地带回家!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中有趣的情景。学说短句:“长啊长,长大了。”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尝试通过多种方式感受和理解散文意境。
3、愿意在集体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长大的快乐、自豪。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学习散文短句:“长啊长,长大了!”
1、教师:让我们变成一棵小树吧!
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变成小树,大家边说“长啊长,长出小芽芽来了”,边将自己的身体由蹲着的姿势渐渐地变成站着的姿势。
2、教师引导幼儿自己的感受成长。
教师:除了小树可以长大,还有什么也能长大呢?
3、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任何一种可以由小变大的植物或动物。边做动作变说短句:长呀长,长出小芽芽来了。长呀长,长大啦!
4、鼓励幼儿随着教师一起说短句。
二、朗诵散文,感受散文中有趣的情景
1、阅读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教师朗诵散文一遍。感受蓝蓝的、白白的、绿绿的、红红的情景。
2、感知故事的名称,学习词汇:“小芽”、“长大”。
三、完整倾听散文,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参与活动。
1、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教师引导幼儿边看书边朗诵散文。
2、当朗诵到“长啊长,长大了!会不会长出xxx?”时,教师故意拉长声音,启发幼儿参与朗诵。
3、教师朗诵时用夸张的动作表现重复部分,引导幼儿进行集体朗诵。
蚕的故事教案篇3
设计意图:
童话《青蛙卖泥塘》通过青蛙想卖泥塘,而听取很多动物的意见,把烂泥塘改进成美丽家园的故事。这里面有很多对话,还有青草如何长满泥塘四周,如何用竹子接成水管,把水引到泥塘里,类似这种知识点,如果我们运用图片是很难去解决的。因此我设计了这个课件,我们利用多媒体声图并茂的特点将生活中无法直接感知的现象真实、形象地模拟出来,弥补了常见手段的缺陷,使教学达到生动有趣的效果。这次活动我们都是让幼儿在多媒体辅助下学习,不管是学习对话,还是游戏都是利用多媒体,我们主要力求新、奇、趣,营造出新颖有趣的情景,激起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促使幼儿主动探索、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体验用不同的语气表达句子的乐趣。
2、初步感受变废为宝的环境保护。
3、发展幼儿发散性思维。
配套课件:大班语言公开课课件《青蛙卖泥塘》ppt课件
活动准备:
1、多媒体ppt课件。
2、废物制作的奖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听说有只青蛙要卖泥塘,我们一起看看。(观看课件)
2、提问:小青蛙能卖掉泥塘吗?为什么?
3、会有谁要买泥塘?
幼儿自由讨论
二、初步理解故事
1、到底会有谁来买呢?(老牛走出来)是谁呀?
2、提问:老牛看到泥塘会怎么说?
幼儿讨论
3、到底怎么说的?学说老牛说话的语气。
4、听了老牛的话,青蛙会怎么做?
幼儿讨论
继续观看课件
5、观看课件提问:
(1)这个时候,谁来了?(野鸭)
(2)他看见泥塘,会怎么说?
(3)是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听听看。
学说野鸭的语气。
(4)这个时候,青蛙会怎么做?
幼儿讨论后,观看课件。
6、那还有谁会过来买泥塘,我们一起看看。
继续观看课件并提问:
(1)小动物提出了这么多的'意见,青蛙会怎么想?
(2)幼儿讨论
7、观看课件提问:
(1)泥塘变得怎么样了?
(2)青蛙看到这么漂亮的泥塘,它会卖掉泥塘吗?为什么?
幼儿讨论
8、到底有没有卖掉,我们听听青蛙是怎么说的。(播放课件)
三、完整讲述故事
提问:
1。完整欣赏青蛙卖泥塘的故事,一起听听。
2。提问:青蛙经过自己的努力,把烂泥塘打扮成环境优美的地方,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打扮我们周围的环境?你会怎么打扮?
幼儿讨论:
小结:只要大家都伸出勤劳的双手来打扮我们的世界,那我们的世界将会更美好!
四、游戏《奇思妙想》
把幼儿分成红黄两队,看哪一队能猜对小猴开的“变废为宝”商店里的商品,哪一对加分。
蚕的故事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发现故事中角色数量的不同,感受故事独特的趣味。
2、试着根据数量排列故事图片,讲讲故事。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
幼儿坐月牙形、四张桌子、一块黑板
2、幼儿操作用卡片(幼儿人手一份)
3、ppt课件(体现故事的顺序和倒叙)
活动流程:
一、角色知多少(发现故事中出现的主要角色)
重点提问:故事中出现了一些什么呢?
猜猜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小结:故事角色的数量是不同的,不同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
二、情节知多少(发现故事中角色的数量变化,体会角色间的关系)
1、从1到6的'故事
重点提问:故事中的角色谁先出来,谁后出来?
发现故事中特别的地方了吗?
小结:故事中角色的数量是从少到多,数字是从小到大。
2、从6到1的故事
重点提问:故事还有一种说法,听听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故事中角色的数量可以从少到多,数字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多到少,数字从大到小。
三、故事知多少(尝试根据数量的不同,讲一讲自己的故事)
重点提示:故事中的角色是一个一个出现的,而且每次出现的角色总是和前一个角色有关系。
小结:故事角色数量的变化,就变出了一个个不同的故事。(出现每个角色只有一个的画面)
猜测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延伸活动:图片可以投放到游戏中,孩子们自己排图片,自己编故事。
蚕的故事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愿意聆听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能大胆猜想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懂得朋友间要相互谦让,体验拥抱的快乐。
活动准备:
动画视频《大熊的拥抱节》。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了解“拥抱节”。
师:什么是拥抱节?拥抱节要做什么?
小结:拥抱节是一个快乐、温暖的`,和抱一抱有关的节日。
二、观看视频分段理解故事。
1、播放第一段
师:大熊早早地出了门,它想干什么?
幼儿猜测“100”代表的意思。
师:如果你来过拥抱节,你想和多少人拥抱呢?
2、播放第二段
师:大家为什么不愿意和大熊拥抱呢?
小结:拥抱是需要理由的,我们是家人,我们是好朋友。
3、播放第三段
讨论:小动物们不和大熊拥抱的原因。
4、播放第四段
师:大熊做了对不起小动物的事情,小动物们会怎么样呢?
小结:勇敢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
5、播放第五段
师:大熊在拥抱节的愿望实现了吗?
小结:做了错事,要改正;作为朋友,也要学会原谅。
三、情感迁移:一起过拥抱节。
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抱一抱。
蚕的故事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动物的不同叫声、动作及小动物爱吃的食物;
2.喜欢运用有节奏的语言表现小动物的叫声和食物。
活动准备
1.头饰:小猫、小鸡、小鸭、小山羊、黄狗等每人一个
2.图片:牛、马、兔子等。
3.小鼓一面
活动过程
一、游戏:什么动物走来了
1.教师:今天来了几位小客人,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你看是谁来了?”
2.教师:看!谁来了?
小鸡怎样叫?
小鸡喜欢吃什么?
小鸡和妈妈一起走,捉虫子吃。
老师敲小鼓,有节奏的说:
小小鸡,叽叽叽,吃什么,吃小虫”;
将小虫子的图片贴在小鸡的旁边。
二、游戏:小动物出来玩
1.摸口袋
老师把小动物的头饰、玩具、图片装在口袋里,请幼儿来摸动物,拿出后,老师根据图上的动物问话,幼儿集体回答。
2.小动物出来玩
请幼儿自己选一种动物的头饰,听动物的叫声,模仿的'动作,出来找喜欢的食物吃,并运用儿歌的有节奏的语言描述。
如:出示小鱼的图片
带小鸭子、小猫的头饰的幼儿就学小鸭子、小猫的样子,走出来
小鸭子,嘎嘎嘎,吃什么,吃小鱼。
小花猫,喵喵喵,吃什么,吃小鱼。
三、创编儿歌
1.教师:今天,小朋友都知道什么动物吃什么了,现在老师把你们说的话变成了一首儿歌,你们听:
小鸭子,嘎嘎嘎,吃什么,吃小鱼;
小小鸡,叽叽叽,吃什么,吃小虫;
小花猫,喵喵喵,吃什么,吃老鼠;
小山羊,咩咩咩,吃什么,吃青草;
小黄狗,汪汪汪,吃什么,吃骨头。
2.幼儿跟老师一起学说儿歌,复习巩固小动物吃的食物。
蚕的故事教案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