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单位》教案优秀8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是编写优质教案的重要目标,​,通过写教案,教师可以提升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面积单位》教案优秀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面积单位》教案优秀8篇

《面积单位》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单位,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实际大小,掌握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对面积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积

1、谈话导入

2、认识表面有大小

请同学们摸一摸书本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哪个面大?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3、认识平面图形有大小。

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4、认识面积

将上述两方面结合: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板书)

5、区别面积与周长

同学们擦窗子,擦的部分的大小是窗子的什么?同学们早锻炼在操场上跑步,跑一圈有长度又是指操场的什么?

二、比较面积的大小

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面积,那么怎么样比较他们的的`大小呢?

1、重叠比较

请一学生演示用重叠法比较学具

2、利用小方块比较

重叠难以比较可以利用小方块比较(电脑演示)

变换投影(方格大小不一样)

指出:他们的比较标准不一样,要统一标准,这就是面积单位(板书)

三、认识面积单位

1、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同学们在说家的面积时也经用到了“平方”,就是面积单位平方米的简称。(板书)

猜一猜还有哪些面积单位?(同桌互相说说)

2、具体认识面积单位

(1)认识1平方厘米

让学生量边长,并举例

用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实际测量指定图形大小。

(2)认识1平方分米

用1 平方厘米的小方块去量课桌面积,大家觉得怎样?

学生量1平方分米的边长,并举例

用1平方分米实际测量物体大小

(3)认识1平方米

猜一猜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如果测量教室面积,三种面积单位你选取哪一种?为什么?

举出生活中1平方米大小的物体

3、强化表象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有多少,并用手比划一下大小。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2、看图说面积

3、动手操作

拼一个面积8平方厘米的图形

五、课堂

《面积单位》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面积

课时

第1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能力目标

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分。http:">面积单位的教案10-27

【精选】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三篇07-03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3篇03-26

认识面积单位教案08-26

数学面积单位教案01-04

【精华】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四篇10-30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汇总8篇04-09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3篇04-09

有关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四篇04-06

《面积单位》教案篇3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 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运用。

(1) p74页做一做第1题。

(2) 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4) 小资料:

① 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 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面积单位》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0-p7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观察、比较、拼摆、测量等建立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

3、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图形卡纸、用来拼摆的小圆形、小正方形、小长方形。两张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白纸。

一、创设情境,认识面积。

1、师:假如老师今天要在班里举行一个涂色比赛,看谁能最快涂完一张纸?(出示:)你会选择哪一张纸来涂?为什么?

(小的那张。因为它的面小,能很快涂完,容易赢。。。。。。)

(1)、师:大家都认为这张纸的面大,这张纸的面小,要很快涂完,应该选择面小的这张纸,是吗?我们同学都很聪明。

(2)、引入:这是这张纸的面,那其它物体的面又在哪里呢?如:数学书的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子呢?你还能说说我们课室其它物体的面吗?并动手摸摸。(顺带复习周长)

(3)、比较各物体的面的大小。

师:那么,数学书的面和桌子的面比较,谁大谁小?数学书和黑板呢?

2、引出课题:

师:我们刚才比较这些物体的面谁大谁小,实际上是在比较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今天,我们就是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纸条帖)

二、学习面积的.概念。

师:那什么叫面积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71,读一读什么叫面积?用笔划下来。

1、学生自学教科书p71“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什么叫“面积”了吗?谁来说一说?(课件出示)

你们都看懂了吗?有没有什么疑问?

引出学习“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

举例说明。

(1)、“物体的表面”

师: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课桌、窗子、书本。。。)

问:那么,你们说,课桌的面积和书本的面积比较,谁大?谁小?

课桌的面积和黑板的面积比较呢?

(2)、封闭图形。

师:那封闭图形又是什么呢?谁能举例说明你认识哪些封闭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3)、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观察法)

师:这就是两个封闭图形,大小不同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大小我们可以叫它们的面积。谁来说说,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

,读概念。

(4)、比较面积的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现在,大家知道了什么叫面积?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现在大家桌面上有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纸,到底它们谁大谁小呢?请同学们小组内想办法比较一下。(小组活动)

汇报。

师问:你小组比较的是哪两个图形?怎样比较?

:红色纸条和绿色纸条或绿色纸条和橙色纸条可以用重叠法比较。但红色纸条和橙色纸条用这种方法比较,得出的结果,大家的意见不一样。那么,到底谁的结果对呢?现在,请同学利用手上的学具用自己的方法摆一摆,验证一下。

汇报。

要点:为什么不用圆形?用正方形合适还是用长方形合适?为什么?

:你们在比较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用的学具大小要一样)

引入:在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的时候,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的单位。那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5)、学生自学教科书p73-p74的内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问:你学到了什么?

汇报、交流。

板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让学生边汇报,边从自己的学具中找出相应的学具展示说明或用手比划)

(6)、举例说明。

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或1平方分米?

(计算机的键盘、手指的指甲、)

(7)、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

师:那1平方米又是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

这就是1平方米的面积,大家猜猜,这里面能站几个人?

来,验证一下。(学生出来示范)

三、巩固认知,应用新知

1、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教室该用()作单位。橡皮该用()作单位。

笔盒该用()作单位。黑板该用()作单位。

2、完成p761

3、估量一下课桌的面积。

四、、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板书设计p:

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积

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1平方分米、1分米

1平方米1米

《面积单位》教案篇5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面积的概念是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其他相关内容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意义,扎实地掌握面积单位,本节课在设计上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

新课伊始设计了阿凡提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为了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每解决一个矛盾,就向目标迈进一步,最后想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就自然地引进了面积单位,而且对后面讲的人们规定的常用面积单位也就容易理解了。这样,不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究之中,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

2.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身边熟悉物体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时,让学生明白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侧面也有面积,在比较两个曲边图形以及摸橘子的表面时,明确曲边图形、曲面也有面积。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的概念。动手摸面和体会面的大小也有利于与前面学习的长度进行区分、比较。

3.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感受用面积单位表征面积。

通过让学生用三种不同的图形测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过程,从而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进而学习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受不同单位的大小,并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米尺 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彩纸(面积分别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

学生准备 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彩纸(面积分别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阿凡提吗?让我们听一听阿凡提的故事吧!

课件播放:……巴依老爷想无偿占有阿凡提的院子,可阿凡提不同意。因此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阿凡提和巴依老爷签了一份契约:“将自己院子的60米以10元钱卖给巴依老爷。明日就将院子的60米交给巴依老爷,永不反悔。特此证明。”第二天,阿凡提接过巴依老爷的10元钱,哈哈大笑,巴依老爷这才大呼上了这份契约的当。但他只能白白付出这10元钱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份契约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生1:我觉得问题出在60米上,因为60米只表示长度。

生2:60米表示线段的长度,巴依老爷只能得到一条线段那么细的地,就等于没有得到。

师:你知道这份契约到底该怎么改才是正确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巧妙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很喜欢玩拍手游戏吧!今天,谁来和老师拍手?在拍手时,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请大家比一比,是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你们的手掌面大呢?在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和手掌面一样,也有各自的大小。

1.感知面积的意义及物体表面的面积。

(1)观察教室前面的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

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明确: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国旗表面的面积。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再看看课桌的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板书:面积)

(4)(师再次摸数学书的封面)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桌面的大小就是什么?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黑板表面的面积小)

(5)(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课桌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说课桌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课桌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6)手掌的面积指的是什么?脚掌的面积呢?你还能举例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吗?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并用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2.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这里有四个图形,有一个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不同,你发现了吗?(课件出示三个封闭图形,一个不封闭图形)

说明:不封闭图形的大小是不确定的,要研究图形的大小,这个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师:大家能看出另外三个封闭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吗?

小结:看来不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的面积也是有大小的。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面积吗?

(生发表意见后,师出示课件并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3.用丰富的实例,进一步完善对面积的认识。

(1)摸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说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3)为学生提供一个橘子,请学生摸一摸橘子的表面,说说什么是橘子表面的面积。

(4)将数学书按不同方式摆放,说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面积单位》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

义务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第一课时70-74页。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

学具:每小组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两张长方形彩色卡纸;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我们进行涂色比赛怎么样?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组各选一位代表参加比赛,谁先全部涂完就代表哪组获胜。(老师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故意给男生一张大白纸,给女生一张很小的白纸)。下面开始比赛!

这时男同学纷纷喊出:老师这样不公平!我们的这张纸大,女生的'那张纸小。

师:对,要想公平的比赛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由于这两张纸面大小不同,只能终止现在的比赛。下面用手摸一摸纸的表面。还有那些物体有面,他们的表面的大小是否一样?我们继续研究这些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面积,理解含义。

(1)、通过物体表面感知面积

①、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文具盒、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②、 摸一摸:摸一摸数学书的上面,再来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有什么感觉?

③、 比一比:数学书的上面 和 文具盒的上面 ,那个面大?怎样比较的?(观察法、重叠法)

④、再来摸一摸、比一比练习本的面和课桌的面那个小?

⑤、黑板的表面和和刚才我们摸的物体的表面相比怎样?

⑥、刚才通过观察和重叠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⑦、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① . 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平面图形?生汇报

②课件展示平面图形: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你能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图形大?圆形和三角形相比那个大?圆形和正方形呢?(圆形和正方形用观察法不容易看出,可利用课件动画演示重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像这种周围都是封闭着的图形叫封闭图形,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他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这时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纸片及绿色长方形、红色长方形卡纸),动手摆一摆,看能不能比较出这两张彩纸的大小,请同学们看清操作要求。

(3)、课件展示:

操作要求:

① 四人小组中每两人选一个长方形彩纸,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摆完后小组交流两张彩纸的比较结果。

③ 遇到困难时,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汇报:

组1:我们组选择的是长方形纸片,绿色卡纸是一行摆6个,摆2行;红色卡纸是一行摆3个,摆3行。结果红色长方形小一些。

组2:我们组选择的是正方形纸片,绿色卡纸一行摆了12个,摆2行;红色卡纸一行摆6个,摆3行。结果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

组3:我们选择了圆形纸片,发现摆的圆片之间有缝隙,无法比较 组4我们组选择的是正三角形纸片,也比较出红色长方形小。但是太麻烦!

师: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6)师生共同总结:操作中发现: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长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方便。

师:我们还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应注意什么?(选择相同的图形)

(7)、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也就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8)、像刚才我们用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都可以看成一个面积单位,刚才绿色卡纸上面摆了24个小正方形,就说明这张绿色卡纸的面积就有24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人们为了方便,就选择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面积单位》教案篇7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面积单位》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类比、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刘燕最近特别高兴,因为爸爸给她买了一张漂亮的书桌,她可喜欢了.为了使书桌更整洁美观,刘燕想在书桌上铺一块桌布,那买桌布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习了的知识后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2.教学面积单位.

投影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平面图形.

数一数每个图形的方格数.(投影覆盖片)

师:说一说为什么同样大小的两个图形,方格数却不一样呢?(方格的大小不同)

说明: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请同学看书92页下面两行.

(1)平方厘米.

师:拿出自己准备的最小的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它的边长,(1厘米)它的面积是 1平方厘米.

用自己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书上的1平方厘米上面比较一下是不是一样大.

用自己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书上长方形里摆放,正好摆放6个小正方形,也就是6个1平方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6平方厘米.

师:再请同学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自己左手大拇指指甲面上,比一比.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的大小与1平方厘米的大小差不多?

(2)平方分米.

师:如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方便吗?(不方便)

那么要用到另一种面积单位.

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1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同桌两个同学用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1平方分米)在一张课桌上摆放,看一看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看着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长,再摸一摸它的周长,再摸一摸它的面积.想一想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大小与1平方分米差不多.再用手比划比划1平方分米的面积实际有多大,给同学看一看.

(3)平方米.

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学校操场的面,有困难吗?

(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1平方米的纸板,请一个同学来量一量它的.边长.(1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用1平方米,量一量黑板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各有多大.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那么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刘燕的书桌买一块桌布,是要求什么?(面积)

三、巩固反馈.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1)数学课本长20

(2)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3)铅笔盒长19

(4)一个学校的面积是500

(5)课桌高70

2.判断.正确举,错误举.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3)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4)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图.

(1)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老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地拼摆,这个方法可行吗?(太麻烦了),我们要研究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后面的课上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基础上教学的.在教案设计上考虑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创设条件,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能较好地完成建构过程,安排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物体表面,观察平面图形的大小,为面积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用投影覆盖片,让学生直观看到,同样大小的平面图形,而方格的个数却不同,使学生认识到,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从而认识面积单位的作用.同时,在设计教案时,注意到在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过程中采用自学方法,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全过程,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巩固反馈的练习内容,可以达到巩固对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抽象能力的目的,最后安排思考题,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探究活动

量一量

活动目的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各个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活动准备

1.在操场上画若干个4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

2.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硬纸片若干张.

3.准备若干份记录表(测量次数为纸片移动的次数).

测量次数

测得面积

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1平方米

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平方厘米的硬纸片和一份记录表.

2.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3.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平方分米的硬纸片.

4.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5.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张1平方米的硬纸片.

6.组内学生轮流用硬纸片去测量正方形的面积,测量完后填写记录表.

7.全体学生讨论:用哪种纸片测量最方便?为什么?

《面积单位》教案优秀8篇相关文章:

局单位演讲稿8篇

单位租赁汽车合同推荐8篇

行政单位个人工作总结8篇

单位司机个人工作年终总结8篇

单位的劳动合同通用8篇

单位财务工作总结模板8篇

单位领导致辞稿8篇

局单位演讲稿模板8篇

到某单位申请书8篇

事业单位定级自我鉴定8篇

《面积单位》教案优秀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