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出色的教案,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如果不能依据个人能力写好一份教案,那它就是没有价值的,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科学类教育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科学类教育教案篇1
一、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石子、雪花插片、橡皮泥、空盒子、泡沫板、塑料吸管、旧报纸、玻璃球、积木块、大水盆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二、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操作活动中有争议的物体现象,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清楚地了解物体的正确现象,减少了幼儿概念模糊的可能性。
3、勇于质疑法:当幼儿有了重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的概念后,适时引导,抛出问题——轮船那么重,怎么能在水上航行?让幼儿有不断探索的积极欲望。从而体现了人类探索科学永无止境的教育理念。
延伸拓展法:当幼儿活动结束时,为了保护他们的兴趣点,把活动巧妙的延伸到课外,真正落实幼儿建构学习的特点。
三、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3、巩固运用法:在幼儿活动即将结束时,让幼儿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沉浮?真正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
四、活动过程:
1、猜测活动(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3、认识活动(指导语:物体放入水中怎么样了?)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理解了“上浮”、“下沉”的科学概念,为接下来分类活动做好准备。
4、分类活动(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分类,并放进不同的小筐内。)
通过分类,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进一步巩固,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5、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请介绍方法让我们分享。)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尽情表达自己探索成果,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还为幼儿相互学习架起了桥梁,拓展了思维。
6、设疑活动(指导语:沉的东西能变浮吗?浮的东西能变沉吗你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通过老师设下的疑问,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认真观察,对比,寻求答案。这个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自信心。
6、延伸活动: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游戏时继续探索。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五、活动效果:
幼儿对这次探究活动自始至终有着浓厚的兴趣,都能大胆尝试,但有些细节还需要今后在活动中处理好,比如:活动前材料的投放,不应直接放在幼儿的桌子上,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在尝试活动中,教师怎样有效指导才能让幼儿做到有效尝试,避免活动时间过长收效甚微,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活动中进一步完善。
科学类教育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受、了解风速的不同。
2、愿意积极交流自己对风的印象,了解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活动重点: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
活动准备:风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风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师:看,今天我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什么?(风车)师:风车可以转吗?风车为什么能够转起来呢?
师小结:原来是因为有风吹着,所以风车就转起来了!
二、尝试用不同的风力转动风车,感受风力的不同对风车的影响。
1、引导幼儿用身体制造出风。
师:淘气的风娃娃来到了我们班藏了起来,小朋友们快把风娃娃请出来吧!(用嘴吹、用手扇)
2、引导幼儿用嘴吹气制造出不同大小的风带动风车转动,观察风力不同对风车转动的影响。
师:你每次用嘴吹出的风力大小一样吗?
师:风车转的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师小结:当我们风吹得大,风车就转得快,风吹得小,风车就转得慢些。
风娃娃要休息了,我们快把风车送回家吧!
三、通过故事,了解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课件展示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风娃娃的故事,仔细看,风娃娃都做了哪些好事和坏事?(欣赏视频:风娃娃的故事)
四、通过观察课件选一选巩固对风的了解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动画了解到了风娃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老师把小朋友们说的内容整理了一下,但是呢他们都藏在了数字卡片的后面,所以我们要玩一个《选一选》的游戏选一选哪些数字后面藏着风娃娃做的好事?(课件展示:《选一选》)
1、师:我们怎样可以减少不好的风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加强天气监测并及时预报,提醒大家在不好的风来之前做好防范措施,还可以多植树,树能够挡住一些风,这样带来的危害就更小。
2、教育引导小朋友从现在开始要学好本领,想出更多的好办法让风比现在更加听话、更有用、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师小结:生活中有一些会对我们生活带来危害的风,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知识,防止不好的风破坏我们的生活。
五、游戏:"风吹树苗"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风吹树苗的游戏,起立。
我们现在是一棵棵小树苗在阳光下晒着太阳,然后吹来了微风(微动);接着又吹来了大风(晃动);吹来了龙卷风(被吹倒了),怎样才能不被风吹倒呢?(所有小树苗聚在一起)
六、结束:
小朋友了解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现在小朋友们拿起风车到外面感受大自然的风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科学类教育教案篇3
?科学之旅》教案设计
人教版新教参第九页写道:“这部分相当于全书的绪论,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二是初步了解学好物理应该注意的事情”。根据《课程标准》里规定的“课程目标”,我制定本节的教学要求还有:
①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逐步教会学生“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初步领悟“直觉并不都是可靠的,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很好地认识自然规律”,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树立正确科学观”。
②初步培养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和“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③初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实验教学设计
为了实现本节教学目标,我注重学生参与、阐明学习方法,并体现身边物理。
1.注重学生参与
“注重学生参与”,就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比如:
(1)“低压沸腾”:
教师在演示书中图0.1-1所示的实验前问学生:“停止沸腾的热水,浇上冷水后会发生什么现象”?演示完后再追问:你猜对了吗?”、你还有别的办法,让停止沸腾的热水,不再给它加热也能沸腾起来吗?”……
然后再指导每组学生都做“使用一个大注射器,也能让小试管里的热水沸腾起来”的“低压沸腾”实验。主要做法有:①用新购买的大注射器,到医院里去兑换使用中的大注射器,以推管用水湿润后靠其重力能自由下滑为宜。②用试管夹夹住小试管,向管里倒进装在保温瓶里的热开水,管内仅留1-2ml空间,堵紧用最小号打孔器打孔的胶塞。③将大注射器的推管用热水湿润后推进注射器前端,将注射器前端的乳头直接插进胶塞孔里,然后用力向上拉推管,小试管内热水会立即“沸腾”起来,慢慢放松推管后再用力向上拉它,小试管内的热水会第二次“沸腾”起来,再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小试管内的热水不再沸腾时为止。如果此实验进行顺利,教学时间有余,还可以指导一名学生表演“用冷水能使烧瓶中的热水沸腾”一次,再向瓶内再加热水,使瓶颈内仅留有2-3ml空间,塞紧带孔的胶塞,使用“两用气筒”抽气,教学效果更好。
(2)利用市面上出售的手持简易放大镜(直径约5~10cm、焦距约9~110n,售价在2~3元/个),安排学生做图0.1-3实验,效果比使用光具座上配套的放大镜好。教师要提示学生:“什么条件改变了,才造成透过放大镜所观察到的现象(注:应为“物像”)发生了改变”?
总之,在学生做观察实验时,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现象,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发生的条件”,使学生逐步“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
2.阐明学习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地思索而总结出来的”,更突出“观察、实验和思索”是学好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我们设计了下列实验(以下各实验,均先让学生猜想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再验证其猜想是否正确。这样,不仅能突出“观察、实验和思索”是学好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而且还有利于适时地进行“想象并不一定都符合事实”等思想教育):
(1)吹乒乓球:
把图0.1-4所示的“吹乒乓球”实验,变为学生实验的困难是:由于人的“肺活量”有限,常见的漏斗管径较粗,所以用力吹气时,乒乓球在漏斗里旋转而不下落的时间较短。改进的办法有:
①在直径约3.2~4mm脱掉药皮的电焊条芯上(或直径相应的十字花螺丝刀杆上),用厚纸卷几层长约10cm纸筒,然后塞进漏斗管内,露出管外部分纸筒,用透明胶带包扎好,确保不漏气。
②用展平的铁筒饮料盒铁皮制作铁片漏斗:先剪出半径4~5cm圆形,再剪掉约1/4圆面积后围成漏斗型,仿上所述卷成一根长约8cm铁皮管焊牢即可。铁管吹气一端套紧一段长约3cm软塑管,以防伤唇。
教师先演示:把乒乓球放在展平的掌心上,用漏斗口对着乒乓球水平吹气,球将很快滚动落地。再把球装进口朝上的漏斗里后问学生:谁能用漏斗向上“吹气把球吹起来?”(一定要注意口腔卫生,下同)先让体质弱的女学生吹,再让“不服气”的体质壮的男学生吹,然后师生共同做实验,结果谁也不能把球吹起来。
教师再演示:让漏斗口朝下后把球放进漏斗里,一松手,在重力作用下球将下落。再问学生:如果把“球装进口朝下的漏斗里先用手摁住,然后用力向下吹气后再松手,球将会怎么样”?师生共同做实验,结果出乎学生的预料,停止吹气后球才下落,学生十分惊奇;接着把球放在桌面上问学生:“不准直接用手接触球,有什么办法能把球从桌面上移到展平的掌心里”?用漏斗罩住乒乓球后用力吹气,也能达到上述要求(注:若把球放在掌心上,将漏斗内壁离球约1cm间隙后用力吹气,结果会使球向上跳进漏斗里转动,也能引起学生惊喜)。
(2)吹铁架台:
将自行车内胎的气门芯拔掉,在气门嘴子上接一根长约50cm乳胶管(管口另一端插进一段有倒角的短玻璃管,用以便于吹气,下同),保留气门嘴子,将内胎截取约30cm长、内胎两端胶死不漏气,用铁罐头盒皮在铁架台的铁杆上围一段长8~10cm铁管、焊缝,取下铁管,把它的一端砸扁成刀刃状。
实验时,先把内胎平放在讲桌上,把铁架台的底座压在内胎上问学生:谁上来用嘴从乳胶管端吹气,“把铁架台‘吹’起来?”(注:由于受“吹乒乓球”的实验影响,学生心理状态不言而喻),先找一名体质弱的女学生上台表演,结果铁架台能跳离桌面(注:断续、快速吹气,铁架台将上下跳动、甚至倾倒)。再把铁架台倒置,铁杆端插进铁管里,只让砸扁的刃状管端压在内胎上(刀刃跟内胎垂直,能使吹气后的内胎不滚动),教师用一只手的虎口部位扶住铁架台的上部铁杆,以使铁架台不能倾倒,然后再问学生:现在谁能“上来憋足一口气,也能把铁架台‘吹’起来”?结果,包括教师在内用力吹气,铁架台均为纹丝不动。
(3)一口气把人“吹”起来:
把手扶拖拉机尾轮用的内胎的气门芯拔掉(若选用胶制充气的游泳用的救生圈,由于容积太大,吹一口气时现象不明显;若使用2个胶制暖水袋、打孔的8号胶塞、短玻璃管、玻璃三通管和乳胶管,把它们“并联”起来做实验,效果亦好),气门嘴子上接通一根长约1.5米乳胶管,把内胎平放在前排实验桌上,上面盖严一块五合板等(板的适宜部位先钻孔,穿过乳胶管、露出气门嘴子)。
教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蹲在五合板上,我憋足一口气就能把他(她)‘吹’起来,信吗”?实测表明,体质好的男老师深吸一口气,能把80千克的自己吹离桌面4cm以上,体质一般的女教师憋足一口气,也能把40千克的学生吹离桌面4cm以上。以上两个实验,我们过去是为《帕斯卡定律》和《液压机》两节教学内容设计的。帕斯卡定律的实质,是大小不变地传递压强、而不是压力!在本节课内演示,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力地证明“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而且还能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等思想教育,学生反映甚好。
3.体现身边物理
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到,多数学生是带着“物理难学”等思想包袱,坐在物理课堂里的。本节教学,要把学生的“沉重负担”,转变为“愉快享受”,充分体现物理就在身边”。为此,我安排了下列“用嘴做的学生实验”:
(1)力学──做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将直径约为5cm的铁制废香脂盒(盒盖越紧越好,除“万紫千红”牌香脂盒外,其余铁盒一般均可选用,加盖印章使用的印油铁盒和装擦鞋油铁盒效果最好),在盒底和盒盖的中心部位,用锥子各扎两个间距约1.5cm孔,分别插进一个用粗铜丝围成的“u”状把手,盒内铜丝两端向两侧弯成90°,在盒内焊牢不漏气。在盒底边缘用锥子扎孔,在盒外焊牢一个自行车废辐条帽,连接一根长约30cm、经过严格消毒的输液用的塑料管,管端插进一段废油笔芯塑料管(这样便于吸气)。实验前,在盒盖内侧四周涂满擦手油或凡士林等起密封作用,盖紧盒盖,一位学生用嘴从吸气管端吸出盒内部分空气,另一位学生手持两个铜丝半环拉手,通常用力也不能把盒体拉开(每次实验前,均要重新涂抹一下密封油,否则容易漏气。如果气温较高,要把盒盖浸泡在凉水中,使密封油变稠)。
(2)热学──做蒸发吸热实验:
温度计和蒸发等热学知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已经学过。首先让学生记住温度计在室温空气里的示数,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在下列情况下,温度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
①用嘴对着温度计的玻璃泡轻轻哈气时;
②把玻璃泡置于室温下的酒精(灯)里时;
③取出玻璃泡后立即对它轻轻哈气时;
④持续哈气到酒精蒸发完之后1~2分钟时(敬请注意:“玻璃泡沾满酒精后的温度计置于空气里,它的示数变化”的.常见参考答案均跟实验事实不符!只要大家亲自动手做实验,就会得到正确答案)。
(3)声学──做声音的发生实验
(4)光学──观察光的反射实验
课前在窗台上放一满碗水,使平静的水面能把阳光(或单束激光)反射到室内墙壁或天棚上。实验时,教师先用手指弹动一下碗边,让学生观察被水面反射的阳光有何变化。待水面平静后,请一名学生用嘴对着水面大声说一句话(注意此时头部不能遮挡阳光),再让学生观察被水面反射的阳光。
(5)电学──做人体电池实验:
把用砂布磨光的直径约为3mm粗的铜、铝丝各一根,平行地穿过厚塑料泡沫(起定位作用)。我们是把它们分别接在固定在一块小方木上的接线柱上,做成长期使用的教具,使其间距约为2cm,一端露出约4cm长,另一端用导线分别接在灵敏电流计的两个接线柱上,此时表针不动。教师先演示: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闭合开关以后,小灯发光、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均偏转后再指出:电流看不见、摸不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小灯泡的发光和电表指针的偏转等,能够判断出它的客观存在。然后再让学生把铜、铝丝同时含在嘴里,并让它们跟唇、舌和口腔的内表面充分接触,表针也能立即偏转。若任意调换一根导线的任意端接点,则表针反偏(注:此实验可为”电流方向”和“直流电表的接线规则”等教学打下伏笔)。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从学生上第一节物理课开始,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物理环境,提供充足而又必要的探究实验条件,使学生都能手脑并用地学好物理知识,同时受到多方面的科学训练:逐步地树立科学思想、端正科学态度、训练科学作风、形成科学习惯、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技能、发展科学思维、陶冶科学情操、提高科学素质和启迪创新意识。决不能把初中物理课上成“第二数学”,更不应该把学生领进“题海”的深渊。
人教版新教参第九页写道:“这部分相当于全书的绪论,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二是初步了解学好物理应该注意的事情”。根据《课程标准》里规定的“课程目标”,我制定本节的教学要求还有:
①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逐步教会学生“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初步领悟“直觉并不都是可靠的,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很好地认识自然规律”,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树立正确科学观”。
②初步培养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和“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③初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科学类教育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
今天,老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起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
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
2、自由讨论:
师:谁知道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老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
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
③总结:我们现在一起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探索操作
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
师:那又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可以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幼儿调色并记录)
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
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可以用瓶子,也可以用调色卡,还可以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
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③教师总结:出示大记录卡进行记录。
6、操作游戏:变色眼镜
师:小动物们听说小朋友学会了一样本领,所以想考考你们,瞧!小猴戴上蓝色的眼镜看黄色的香蕉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狗戴上红色的眼镜看蓝色的蓝莓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猫戴上黄色的眼镜看红色的苹果会变什么颜色了呢?(边说边出示大操作纸)请个别幼儿讲解。
四、延伸活动:
小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赶快到教室去用会变的颜色做一条彩色的围巾送给它们吧!(陈皆佳)
科学类教育教案篇5
设计意图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机会,引导儿童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提问、总结来解决问题,培养探究能力和态度。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知进行科学学习。所以本活动利用三原色的组成与搭配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掌握三原色的组成,理解颜料量的多少对颜色深浅的影响。
2.培养幼儿根据要求调色以及自由探索调配色彩的能力。
3.使幼儿在配色绘画的过程中体验色彩搭配、变化的乐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三原色,知道三原色的组成;能利用三原色调配出不同颜色。
教学难点:幼儿通过填写观察记录表,知道三原色两两组合可以调配出的颜色,以及理解颜料量的多少对颜色变化的影响。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1.红黄蓝三色颜料、若干调色工具。
2.三个透明塑料杯、一瓶纯净水。
3.若干张画纸。
4.三原色实验记录表(如表)
三原色实验记录表
姓名:
颜色
实验次数颜色1颜色2混合后的颜色?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看看老师桌上放的是什么呢?
幼:一瓶红色的水和一瓶蓝色的水,还有一个有魔法瓶子。
师:现在我要把红色的水和蓝色的水倒入这个魔法瓶子中。请小朋友们猜猜会有什么奇妙的事情发生?
师:咦,这是什么颜色呀?
幼儿:紫色。
师:为什么红色的水和蓝色的水在魔法瓶里变出了紫色的水呢?
幼:(猜测性回答)
师: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研究吧!
二、基本部分
(一)提供实验材料,理解记录表填写方法。
师:现在实验开始了,我们要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师:先将第一种颜色涂在记录表第一行的左边,再将第二种颜色涂在记录表第一行的中间,最后混合两种颜色,将混合后的颜色涂在记录表第一行的右边。
师: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重点说出是哪两种颜色调配的。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红色和黄色混合变成橙色,红色和蓝色混合变成紫色,蓝色和黄色混合变成绿色。这些颜色都是红黄蓝三种颜色调配出来的,通过这三种颜色就可以调出许许多多不同的颜色。
(二)同伴间比较,理解颜色量对色彩的影响。
师:现在请大家举起调好的颜色,看一看有没有小朋友使用的颜色一样,但混合出来的颜色却有一点不一样呢?
师:我们小朋友调出来的颜色有的深,有的浅,那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原来是因为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放进去的颜料的量不一样,所以我们大家调出来的颜色才会有的深,有的浅。
3.教师提供画纸,让幼儿利用已有颜色自由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三、结束部分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原色是由红黄蓝三种颜色组成的,并用三原色调配出了不同颜色。而且通过实验记录表发现颜色的深浅和颜料的量有关。最后我们还创作了一幅美术作品。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尝试将三原色的三种颜色混合起来,看看会变成什么颜色;将幼儿创作的画作展示班级的作品墙上。
活动总结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活动中按照科学探索活动的步骤即"提出问题--操作实验--得出结论"来进行。教学目标明确,过程衔接紧密,突出教学重难点,更好地实现了教育目标。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使用实验观察记录表的方式,能好的将实验结果形成记录,
但在活动中也存在稍许不足:如果让幼儿自由记录实验结果可能会更好,但防止幼儿未能按实验步骤进行,所以给幼儿提供了实验记录表。
科学类教育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