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重要依据,教案是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写的,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认识秒的教案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认识秒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认识万以内的数,会用计数器表示万以内的数,能熟练的读写万以内的数,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熟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的读写万以内的数,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熟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计数器表示万以内的数,明白各数位表示的意义。
教学构想: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并认识万以内的数;再利用学具摆一摆、拨一拨,使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教具准备:学具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窗口
1、同学们,春节期间,很多人要乘火车回家。看图1,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大约有一千人。
2、看图2、3、4,你发现了什么?
有三百多辆车,一百二十五户人家,八百零八盆花。
3、“大约有一千人,有三百多辆车,一百二十五户人家,八百零八盆花”,这些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数都不是一百以内的数。
4、我们以前学的都是一百以内的数,而这些数都比一百大,都是几百、几千的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万以内的数。
二、新课
1、摆一摆
用你手里的小方格片来摆一摆:一千是多少?
学生摆,教师巡视。
根据你刚才摆的,你能来说一说一千里面有几个一百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板书: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2、现在咱们再来用计数器拨一拨:一千是多少?
一到学生:10个一百是一千。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3、怎样写一百二十五呢?先说一说一百二十五里面有几个百、十、一?再用计数器摆一摆,最后写出来。
板书::125
练习:用计算器边拨珠边数数:
(1)一个一个的数,从一百七十八数到一百九十??
(2)一十一十的数,从五百八十八数到七百一十
(3)一百一百的数,从二百数到一千
板书设计:二、手拉手
万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作业设置:自主练习2、3、5
课后
认识秒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例课件: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小明和小红是怎样分苹果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分苹果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认识秒的教案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选材来源于幼儿特别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生活中蔬菜是幼儿经常接触的一种食物。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各种蔬菜随处可见,它们种类繁多,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说出几种蔬菜的名称。虽然他们知道的不少,但对蔬菜的食用及其营养价值并不是很了解。有些幼儿出现偏食、厌食现象,因此本次活动通过观察倾听品尝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了解蔬菜特征的同时,知道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使幼儿对不爱吃的蔬菜有新的认识,加深对蔬菜的喜爱,激发幼儿爱吃蔬菜的情感,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因此我觉得选择本次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必要性。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本次活动目标:
(1)、认识蔬菜的外形特征,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
(2)、让幼儿简单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
(3)、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蔬菜,并养成不偏食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品尝蔬菜等活动,让幼儿正确认识蔬菜的外形特征,营养价值。
活动难点:通过活动让幼儿明确每种蔬菜都有各自的营养价值。教育幼儿不要挑食。
3、活动准备:《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依据《纲要》我做如下两方面的准备。
(1)实物准备:洗净的胡萝卜、黄瓜、西红柿、苦瓜、白萝卜等实物。
(2)教具准备:展示各种蔬菜的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方式”。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体现了教师与孩子的交互主体性,采取相互尊重、倾听、交流、共同构建的方式,我采用的教法:
1、情景创设法:利用蔬菜国王打来的电话富有童趣的故事,这一情景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入到这个主题活动中来,即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极大地调动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
2、课件演示法:教师将生活中的蔬菜通过课件制作,使每种蔬菜都能以“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的、能说话的、可爱的菜宝宝的动态形式呈现出来,幼儿非常感兴趣。在欣赏、倾听的同时,自然而然对蔬菜的营养价值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3、多渠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结果和过程”.因此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尝一尝、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通过感知让幼儿有新的发现,不知不觉对蔬菜产生了兴趣,更加喜欢食用各种蔬菜。
三、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次活动。活动程序为:童话导入激兴趣——观察体验说特征——品尝交流谈体会——动画展示增认识
(一)、童话导入激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利用蔬菜国王来电话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给幼儿带到一个童话般的境界。
(二)、观察体验说特征:
根据幼儿生活体验,在这一环节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多种蔬菜,引导幼儿观察各种蔬菜图片后提问:你们认识这些蔬菜宝宝吗?你喜欢吃哪一种蔬菜宝宝?幼儿选择后通过重点观察,从蔬菜的颜色、形状等方面,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已有体验说出它们的特征,知道它们可以怎样吃,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从形式上、内容上深深吸引孩子,充分给孩子展示的机会
(三)、品尝交流谈体会:将能够生吃的蔬菜,让幼儿亲口尝一尝,把活动带入一个小高潮。幼儿通过品尝,感知不同蔬菜的不同味道,大胆的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相互交流,使幼儿在审美心理、创作欲望上得到满足。通过幼儿亲身体会蔬菜的不同味道。使幼儿对蔬菜有了新的认识。
(四)、动画展示增认识;
通过让幼儿说出在他们平时吃饭的时候不喜欢吃的蔬菜.,再一次把幼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告诉幼儿这些蔬菜也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引领幼儿去看蔬菜展示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活动引向高潮。把蔬菜拟人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加幼儿对蔬菜多方面的认识,知道蔬菜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多吃蔬菜有助于身体健康,能使我们每个小朋友长得更高、更快、更聪明,教育幼儿平时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整个活动是围绕着蔬菜展开的,以充分展示孩子们自主的表达,并在愉快、轻松的活动中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幼儿认识蔬菜的兴趣。
认识秒的教案篇4
第五单元
时、分、秒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感受时间单位分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做个调查,你能用多长的时间把你的名字写好,先来猜一猜。
生开始写
师:你估计一下,你大概用了多长的时间写?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师:刚才有同学用到了秒,在这里为什么用秒这个单位呢?
师:计量很短的时间,学用秒这个时间单位
师那么如何从钟表上来看埋单经过了多少秒?
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
出示:15秒时秒针走到什么位置?
10秒时秒针走到什么位置?
9秒时秒针走到什么位置?
同桌合作讨论:
(1)、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2)、秒针从12走到1是多少?
(3)、我们所说的半分钟是多少秒?
(4)、你还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是多少秒吗?
同桌汇报:
师:大家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哪些地方还用秒这个时间单位呢?
2、揭示分和秒的关系
师:大家继续观察,你还能从钟面上发现什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小格。
这说明什么呢?
1分=60秒
3、感受时间单位分和秒
师:如果给你1分钟你能做些什么呢?在白纸上表示
那么1秒钟呢?
大家可能觉得1秒钟的时间太短了,什么也干不了,让我们了解几条信息,你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师:同学们可别小看这一秒,这一秒的作用还真不小,那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三、练习反馈
1、3时=()分
120秒=()分
30分()30秒
2、填上合适的单位
东东吃早饭大约需10()
每天睡眠时间大约需9()
小明跑50米大约用了10()
四、全课小结
认识秒的教案篇5
设计说明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人民币,所以对人民币并不陌生。在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把人民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明确人民币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种,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然后根据教材提供的关系图,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兑换。
2.在教学时,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人民币的作用,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就是爱护我们国家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从小养成存款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教材使用)
学生准备 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若干(教材使用)
教学过程
⊙出示情境,导入新课
1.铺垫。
课件出示教材52页4幅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说说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购买文具、买票、买报纸和存零钱)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用到了什么?(人民币)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要用到人民币。人民币是我们国家的象征,爱护人民币也就是爱护我们的国家。同时我们也要合理使用人民币,养成存钱的好习惯。
2.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看看它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主题图,列举出使用人民币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人民币在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
(课件出示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人民币,你们能认出几种?是怎样识别的?
学生说出这些人民币的名称和识别的依据。
(根据人民币上的数字、汉字、颜色、图案等可以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对人民币进行分类,深化认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几种面值的人民币,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能否对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分类,汇报交流。
预设
生1:按质地分,可以分为硬币和纸币两种。
生2:元的是一类,角的是一类,分的是一类。
生3:还可以按上面写的年份分类。
……
学生汇报完毕后教师小结:用纸张做的钱币叫做纸币,用金属做的钱币叫做硬币。(板书:纸币、硬币)按照人民币的单位分类可以把钱币分为三类,即分别以元、角、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板书:元、角、分)同一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是等值的,如1元纸币和1元硬币是等值的,1角和5角的纸币和硬币也是如此。
3.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1)认识元和角之间的进率。
师:同学们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老师要和同学们做一个“换钱”的游戏。
师(出示一张5角纸币):如果你用1角纸币来换老师的5角纸币,你应该用几张?(5张)
师(出示一张1元纸币):如果你用1角硬币来换老师的1元纸币,你应该给老师几枚1角硬币?(板书:1元=10角)
师:还是换老师的1元纸币,请你选任意面值的人民币来换,并分别摆一摆,看用几张纸币或几枚硬币。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摆出几种情况之后,教师小结:不管用哪种面值的人民币来换,所换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10角,也就是1元。(出示教材例2中的左图)
认识秒的教案通用5篇相关文章:
★ 据枪教案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