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下册复习教案7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书面计划,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案,学会写教案对于老师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有所帮助,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语文下册复习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语文下册复习教案7篇

语文下册复习教案篇1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学情分析:

这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诗中那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对于刚刚告别童年的学生来说,是熟而又知的。抓住这一共同点,使学生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是这节课的突破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蕴涵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课前准备:

准备:我的梦想。

教具准备:

配乐朗读磁带;录音机;投影仪;配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检查预习情况(投影)

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

隐秘痴想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

(明确:隐秘:隐蔽不外露

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此诗(2遍)

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

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

3.找同学起来朗读

4.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①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

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有感情的.朗读

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

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

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

(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五、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语文下册复习教案篇2

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分组读,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搜集范成大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一)》这首诗的含义和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杂兴就是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相当于平常我们读到的诗歌中的:无题。只是诗人们有感而发,即兴记下。)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昼:白天。

耘:除草。

耘田:在田里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未解:不懂。

供:参加。

耕织:耕田织布。

傍:靠近。

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语文下册复习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通过抓关键句和关键字来感受丝瓜的神奇;

2、启发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2、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微笑面对生活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感悟丝瓜所展现出来的品格,启发学生感悟生活。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采用: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预习中明确学习目标,在展示中交流学习的成果,在反馈中对学习目标进行检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预习展示课)

第一环节:出示预习目标展开预习

一、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我对丝瓜惊奇的原因是什么

2、丝瓜的神奇之处是什么?

3、讲述丝瓜的生长过程。

4、文中几次提到作者担心?他分别担心什么?

5、从丝瓜的生长过程你悟出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四、搜集季羡林的资料,加深对季老的了解

五、课堂延伸

1、抓住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我能和丝瓜对话,想象会说些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有神奇之处的植物?

(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处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深入文本,并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或问题。这些想法或问题由各组组长汇集在一起,共同讨论,解决不了的在展示反馈课上集体探讨。充分调动每一个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二环节:展示反馈

一、设置情境朗读课题:《神奇的丝瓜》

读过课题后你能提出什么疑问呢?

丝瓜是什么样子的?

丝瓜能吃吗?

丝瓜有药用价值吗?

丝瓜有何神奇之处?

多媒体:看一个短片,简要了解丝瓜

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看看丝瓜究竟有何神奇之处板书课题

二、生字词展示

老师随机抽取各组同学到黑板上默写,根据默写情况评价各组表现

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读一读:l bā tū y

篱 笆 凸出 怡然

词语解释:

车水马龙:形容车辆很多来往不断。

百思不得其解:反复思索,仍然不能理解。

杞人忧天:传说齐国有个人怕天会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比喻不必要的的忧虑。

随机抽取词语让同学们造句

三、朗读展示,走进文本

老师配乐范读(多媒体播放音乐和丝瓜的生长图片)

提示:要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课文?(充满好奇,惊讶,喜悦)

各组派代表展示朗读

班级评论员重点点评

四、自主探究深入文本

(一)、品读丝瓜的神奇

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丝瓜的神奇?

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展示本组预习的成果,其他人给予补充。

老师归纳:作者通过写丝瓜籽、丝瓜秧、丝瓜的瓜的神奇来体现丝瓜的神奇。重点描写了丝瓜的瓜的神奇,这种神奇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多媒体展示:

第一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为什么停止了生长?不停止生长结果会怎样?)

第二处::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重读:弯了、把躯体、放在。丝瓜的主动性,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智慧。)

第三处: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一个台子上。(原来是怎样生长的?这个样子的改变是人为的吗?平着身子躺在那儿一般是指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做的?)

品读感悟:读出丝瓜的神奇,读出作者的惊讶。以上配有制作的丝瓜插图精彩展示:你还了解哪些有神奇之处的动植物呢?

小组派代表展示

老师补充:

1、瓶子草是一类著名的食虫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长在沼泽地、潮湿的田野或湖滨,属被动捕捉型食虫植物。瓶子草的这些瓶状叶便是捕捉昆虫的诱捕器。

2、在印度有一种奇特的电树,如果人们从树旁经过,一不小心碰到了它的枝条,便会被电打得很难受。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这种树具有发电和蓄电的本领。

3、大象的鼻子非常灵敏,如果需要,它能拾起一根缝衣针

(二)、讲述丝瓜的生长过程

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讲述丝瓜的生长过程《丝瓜成长记》:我是一粒小小的丝瓜籽被主人随意点在了房前的空地上

(以充满童真童趣的讲述形式,调动起学生再创作课文的积极性)

五、课堂总结

丝瓜的生长过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在作者的眼中丝瓜是有思想的,面对丝瓜神奇的生长过程,作者的情感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探秘神奇的丝瓜背后作者的心情变化。

作业:把文中你欣赏的词语或句子抄一抄,品一品。

预习目标没完成的继续预习

第二课时(展示反馈课)

一、回顾旧课,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同感受了丝瓜的神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丝瓜的神奇之处是什么?

丝瓜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力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他门疯狂的长;能让悬垂的瓜平神躺下。

面对丝瓜生长过程中神奇的的变化,作者的心灵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二、深入文本,感悟作者的担心

文中几次写到作者的担心?他分别担心什么?

小组派代表展示并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多媒体:

(1)第一次担心

a:瓜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

b:我真替它担心,(重读真和担心)

(2)第二次担心

a: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

b:我又担心起来。(重读又)

(3)第三次担心

a: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

b:我又犯了担心病。(重读担心病)

分角色朗读,感悟担心衬神奇。作者越担心,衬托了丝瓜越神奇。

过渡:丝瓜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者表现的担忧以及丝瓜打破作者的担忧展现其神奇之处,都让作者仿佛感觉到丝瓜似乎是有思想的,如果丝瓜真的有思想,它会想些什么?

三、体会丝瓜品格、感悟人生态度

读课文9、10自然段:

丝瓜有思想,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它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我无法同丝瓜对话。大家不妨满足一下作者的愿望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丝瓜会说话。

多媒体出示:

作者和丝瓜的对话

细细的瓜秧,浓绿的瓜叶下忽然一个翠绿色的丝瓜探出头来,它轻轻的用头蹭了一下正在沉思中的老人:嗨,你在想什么呢?大胆想象接下来会怎么样呢?想象作者和丝瓜会有什么样的对白呢?

小组合作,编排场景对话

再读课文9、10自然段

思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什么?含笑面对秋阳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四、走近作者

小组展示搜集到的关于作者季羡林的资料

多媒体播放:

1、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xx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xx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2、感动中国颁奖辞(季羡林)

?颁奖辞】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3、小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新生入校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有一名新生刚走进北大校园,带了不少行李,他想先到其他几个系找他的几位老乡同学,因行李太多在北大未名湖旁犯愁。他看见有一位身穿旧中山装的老头,便把行李往他身边一放,喊道师傅,请帮我照看一下行李,我去办点事。过了好长时间这位青年才回来,他发现那位工友依然为他守着行囊,寸步未离。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才惊奇的发现原来那天帮他看行李的工友老头竟然就是副校长季羡林教授。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那位大学新生,此时你会怎么想?)

五、交流收获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

老师点拨:知识的收获,人格的熏陶,课堂探究过程中收获的友谊哪怕一个生字词的理解,都算有收获,每课一总结,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个进步,学习才会其乐无穷。

语文下册复习教案篇4

?云海日出》

一、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 理清课文层次,了解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3、 感情作者的语言美,积累语言。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如动静结合)。

三、教学难点

能通过朗读,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奇幻与壮美。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很多神奇而壮观的自然现象,如果你能仔细观察,一定会被它迷人、秀美的景象所陶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黄山“云海日出”的美景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30课(板书:云海日出)。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1990年12月被录《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主峰莲花峰海拨1864.8米。黄山常年雨量充沛、林木茂盛、云蒸雾涌,自然景色变幻莫测。黄山可以说是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黄山四绝”闻名于世,成为全人类的瑰宝。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来也有人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来高度赞美它。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作者方瑞华的笔触,走进黄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新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两个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2)、课文主要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色?

(三)分析课文,真切感悟

(1)课文从大体上看,可以分为“云海”和“日出”两部分,那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云海的.,而哪些自然段又是写日出的呢?(课文3、4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云海的景象,5-7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日出的景象。)

2、学习“云海”

(1) 云海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指名读第3、4自然段。(评价)

(2) 根据刚才我们同学所读的内容,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云海的神奇,它 们分别说出了云海的哪些特点?

a我们看见北面山谷中明晃晃、光闪闪的一片,似乎是放在深山空谷中的亮闪闪的大镜子,又如无边无涯的白茫茫的水面。那就是云海。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b师拿镜子演示,与图片对比,说说共同特点?(平、静、大) c这就是作者对云海日出的静态描写,突出云海的静态美(师板书静态描写:平稳光洁、漫无边际)。

d老师在这就中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词,谁发现了?(明晃晃、光闪闪、亮闪闪、白茫茫),指导朗读这一句。

3、“山峰时隐时现,变幻无穷,云朗上下翻滚着,一会儿像万马奔腾,一会儿又似帆樯林立,光怪陆离,景象万千,把黄山点染得有几分仙气。”

a 云海的景象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b请生回答(云由静态变得动起来了)。 c这一句出现了哪种修辞(比喻) 师问:在这里作者把云海的景象比喻成棉絮、轻纱,万马奔腾、帆樯林立,这些又表现了云海的哪些特点呢?(质地轻盈、光怪陆离、景象万千)这样的美景让我们看得出了神,忽然??梦幻之中。”(置身梦幻)

4、刚刚欣赏完云海,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美丽、神奇等) 4学习“日出”

(1)师读第5自然段。

(2)叠音词的家族可真多,在这里我们又和它们碰面了,是哪些词呢? (清风习习,云烟袅袅,松涛阵阵、人语轻轻)

(3)等着等着,一会儿,朝霞出来了,呈现在人们眼前是她的新装: “橙红艳丽,缤纷灿烂,像一幅悬挂在天边的织锦。”

(4)同学们,如果此时,一轮红日冲出云雾,霞光瑞气照彻天际,那又将是一番怎样奇异的景象呢?齐读第7自然段。这一段,作者从哪两方面描写日出的变化的?

生:从颜色和形状来描写太阳的变化。

生:形状的变化:红色光点---圆弧---半圆-----大半圆——一轮玛瑙盘;颜色 变化:红色---胭脂色---鲜红欲滴——金碧辉煌。

师:真是美丽壮观啊。那么日出的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生:速度快,我是从“蓦地、一瞬间、很快、一眨眼.......”看出来的。

师:颜色形状变化的快,让人眼花缭乱。 师:由此看出作者为我们描摹了日出时的瞬息万变。

(5)看到太阳后,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感情朗读第七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了黄山云海日出的神奇与壮美,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组云海日出图,感受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六、板书设计

云海日出

云海: 静态描写动态描写

日出:光点→圆弧→半圆→大半圆→玛瑙盘

语文下册复习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卫爱国、勇敢和机智的英雄形象。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4.帮助学生会认“跋、轴、赋、税、脯、唬”6个字,学会“铜、卵、脯、赋、税”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抓住细节,品析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脯”字读“pú”,不要读成“pǔ”;“卵”字的.声母是边音“l”,不要读成鼻音“n”。

“脯”字不要少写右上角的“丶”;“卵”字要与“卯”区别,共有7笔,第4笔是“丿”,不是“丨”。

(二)理解感悟

1.要加强朗读实践,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特点。如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大卫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情景,适合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景象,从而体会大卫的生活是多么快乐,他对生活多么热爱。再如课文第二部分描写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应战的语句,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大卫爱国、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大卫和歌利亚对话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歌利亚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以及大卫针锋相对、英勇无畏的人物特点。

2.本文刻画了大卫这个少年英雄形象。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本文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人物特点鲜明,形象生动。表现大卫热爱生活,作者描写了他的神态、外貌和动作。为表现大卫爱国、勇敢的特点,作者描写了他与扫罗王以及歌利亚的对话。大卫请求应战言辞恳切,充满自信;还击歌利亚针锋相对,铿锵有力。作者还细致描写了大卫交战前、交战时的一些行动,使得大卫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实感人。另外,作者还描写了歌利亚这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让人体会到他狂妄至极。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既要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3.课后第2题“你喜欢大卫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应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后进行。重点是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对课文的内涵理解得更具体、更深刻,情感体验更真切。

(三)语言积累

1.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应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内容,可以是几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段落。背诵前,可让学生相互交流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或段落。

2.课文中有些成语或常用词语,如“长途跋涉、气势汹汹、武艺超群、万夫不当之勇、瑟瑟发抖、大惊失色、乘胜追击、精明能干”等,可让学生在随文理解了意思后读读记记,以丰富语言积累。

(四)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3课时。

语文下册复习教案篇6

内容预览:

口语交际--交流格??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普通话流畅地交流格言,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会倾听,准确理解发言者的话语、观点。

3、积累格言,感悟格言的深刻内涵,激励学生用格言指导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准确流畅得体的交流格言内容,清晰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感悟格言的深刻内涵。

教学辅助用具: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格言的作用,激发学生交流格言的兴趣。

二、课堂讨论,掌握技巧

以讨论的形式明确交流格言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使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技巧有章可循,对口语表达的评价也更有针对性。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确口语交际中对听者的要求。

三、小组交流,集思广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搜集的格言进行组内交流。

四、推选代表,交流互动

备小组推选代表把木组的交流成呆以多种形式向全班同学作以汇报,其他同学或进行评价或针对所交流的格言表达自己看法,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启迪思想,个性表达

在交流名人格言基础上,试说出属于自己的格言。

六、课堂反馈,积累升华

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课堂反馈,督促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格言。

写作--记一件事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

1.把生活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记下来,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

2.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习重点:在作文中清楚交代记叙的六要素

学习难点:列写作提纲

学习方法:引导.合作.自主练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连堂)

课前准备:阅读有关知识短文并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整理成材料。

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总会有些事情令你难以忘怀,这些事情是令你自豪或者让你惭愧呢?现在请大家好好想一想!

互动安排

请两同学(男女各一)分别说出他们最感触的事。

同学们是否听得清楚明白?如不清楚明白,欠缺什么?

让同学们先自由讨论,然后发问。

师生共同明确:事件的六要素。

师范读例文《榜样》。

请同学构思作文,列出写作提纲。

要求:确定标题及中心思想,初步体现条理性和层次感。

学习小组里相互间讨论,修改各成员写作提纲,老师巡回辅导。

老师总结并明确作文要求

以记事为主并只写一件事,弘扬社会道德风尙。

交代清楚事件的六要素。

作文有真情实感和个性化表达。

学生自主创作

要求:

1.根据提纲先打草稿,修改,再工整的抄在作文薄上。

2.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课外练笔:记一件新近发生的趣事。

语文下册复习教案篇7

一、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周公吐哺(bǚpǚ)家给人足(gěijǐ)

人间天堂(jiānjiàn)亲密无间(jiānjiàn)

支支吾吾(wǔwú)

二、将下列的`成语补充完整。

()乱反正一衣()水和()相处

()前启后()前毖后兴()勃勃

()扬顿挫精()求精()上添花

相得益()()断丝连欲说还()

谈笑风()

三、妙填成语。

()前()后()前()后()前()后

()前()后()前()后()前()后

()前()后()前()后

()()()花()()()花()()()花()()()花

四、用所给的成语填空。

喜闻乐见兴致勃勃喜怒哀乐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别具一格雅俗共赏自娱自乐

()、()的乡戏是农闲的时候,农民()的一种活动。它()、()、()。台上的演员()、()。台下的观众听得()、()。

湖光山色人间天堂明月清风桂子飘香水光接天相得益彰

江山如画鱼米之乡

江南秋夜,放眼望去(),真是()啊。明月清风、(),水光接天、()。江山如画,徜徉在这(),真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五、补充成语,并按照要求归类。

欲说还()()()吐吐闪烁()词()()吾吾

口若()河妙语()珠谈笑风()眉飞色()

想说又不敢说、有顾虑:

搪塞应付、含含糊糊:

滔滔不绝,精彩巧妙:

兴高采烈有说有笑

六、填字成词,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荣辱()()藕()丝()()()相照同病()()

千丝()()唇()齿()同忧()()亲密()()

语文下册复习教案7篇相关文章: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推荐6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5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6篇

三年级语文花钟教案8篇

三年级语文燕子教案5篇

风筝作文三年级下册300字精选7篇

四年级下册班主住工作计划7篇

年级下册我的乐园的作文7篇

六年级下册园地三作文7篇

部编五年级下册工作计划7篇

语文下册复习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6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