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写下了一篇观后感,表达了对导演的赞赏和故事的感动,一个有趣且有见地的观后感可以引起观众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去了解相关作品,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傻瓜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傻瓜观后感篇1
许久没有去博友的“一亩三分地”去看看了,今日得闲,逛逛去。发现有两个博友都在推荐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便来了兴致。可几次网上下载,未果(电驴可以下载,要有耐心)。幸好,一博友格外细心体贴,在博客上就有电影的链接,旋即打开来看。电影历时很长,大约有三个小时,一会儿让你大笑不已,一会儿让你泪水涟涟,哭哭笑笑中你自有触动,总之,不会让你失望。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兰彻总是喜欢说一句话:“all is well”(一切顺利)。他用手抚摸自己的心,念念有词“all is well”。他说心是很脆弱的,我们要哄哄它。不是因为你说了几遍“all is well”,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你会有解决问题的勇气。我想,这也符合中国古人的智慧:"心静而定,定而慧"。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正是"自我实现预言"的最好例证了。
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兰彻是最独特的一个学生了,他总是跟随自己的心在生活,他也鼓励他的朋友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告诉朋友:“抛开你的恐惧,只需要一点点勇气,人生就可能全然不同”。兰彻用自己的故事反复说明一个道理:“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这是一部反思教育的电影,其中有些片段是那么经典而耐人寻味。比如,"沉默者"演讲出丑的那一段,兰彻在黑板上写上新新概念的那一段,这些桥段都值得我们去讨论,去思考。
现在有些大学生上了大学,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在文凭如此贬值的年代,还要去混一张不值钱的文凭,这样的生活该是多么可悲!看看兰彻的故事吧,文凭并不重要,把自己培养成有追求、有梦想、有能力的人,才是多么重要!
光看这个电影名称《三个傻瓜》,我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是他们好朋友之间的昵称吗?还是傻瓜向来比较单纯,他们一定是和自己的心在一起的?还是人们喜欢把那些跟随自己的心的人称为傻瓜呢?我不得而知。我知道,中国有这样的说法:“大智若愚”、“傻有傻福”,让我们放下自我,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一个真正的傻瓜吧。
或许,对于每个人来说,成功会有不同的涵义。我更想说,热爱生活吧,总有一天,幸福会与你不期而遇。
傻瓜观后感篇2
今天看了一个印度电影《三个傻瓜》,除了《平民窟的百万富翁》,这是我看的第二部印度影片。
之前一直对印度有点偏见,可能就像有点棒子看我们一样。这个片子给我很大的感触,其不错的故事情节,其隐含尖锐的题材,其诙谐而深刻的道理,其敢于挑战制度的勇敢,其不是用遗憾而是用圆满依然打动人心的结局,等等。
事实上,印度在教育竞争残酷程度上是一个比中国有过之而不及的国家,原来在报纸上看过一个文章讲述在各国的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其中在印度的留学生是感觉压力最大的,比在中国大得多,因为通过上学改变生活的观念在他们那里表现的更为深刻,很多学生对学习的努力是来自生活苦难的催促,而生活艰苦是源于相对布条发达的经济水平。而就是这样的国家,这样非常需要依靠重视教育与稳固教育制度的国家却拍出如此深刻的反对当前教育制度的电影,不得不令人敬佩。我国没有这类影片,制度层面上的东西更是老虎屁股。《十七岁的单车》,是国际获奖的大作,却又都是中国的禁片,其中的内容根本没有涉及任何**、暴力、**啊,给出被禁理由就是就是这些影片没有先给国家某某委员会审查。只能说可叹的制度,可叹的执行力。
看过还有些影片也是批判教育题材的,我觉得都非常不错,或许是让我们这代在传统教育的桎梏中看到人性教育的影子的人有所共鸣吧,如《死亡诗社》,如《放牛班的春天》。记得看《死亡诗社》最后所有孩子站到课桌上以表达对校长的不满以及对文学老师基廷的不舍、认可、离开的悲伤、传统教育的**,我有种满腔热血的感觉,或许每个同龄人都过不认同学校、老师或者教育制度的情绪,而最后往往归于平静,在周围人的平静中,在一种大都默默不敢打破的规矩中,看到孩子们站上课桌,想如果自己也有那么个类似的举动,现在一定十分自豪。"oh,caption,my caption",我们是缺少那么一位带领我们的摇桨呐喊的基廷老师罢,那样一位船长。《放牛班的春天》告诉我们的是,教育应该是人性的教育为先,学生即便是问题学生,犹如破土而出的芽苗,因为他的大部门还在泥土里,长出来什么样的枝枝蔓蔓还在于你怎么帮扶。这部片子的特别之处在于,不是去挣扎着叛逆,而是如何摒弃是人的眼光宽容不可救药的人,一种跳出来的反对传统。
最后说说《三个傻瓜》的结局。结局是圆满完美的。很多片子都是利用悲惨的结局击碎人美好的愿望,以达到刻苦铭心的效果,而记住影片,相反这部影片没有。老二跳楼了,最后醒了;富二代天才其实是园丁的儿子,最后却也成了大科学家;美女逃婚了,十年后的心上人还没有结婚~生活其实本来就需要积极,可以有磨难,但是不能绝望。
傻瓜观后感篇3
之前,我看过一部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这部影片能够在印度以及全球出名,原因是电影利用喜剧的表演手段来讽刺印度当今的教育制度。看完这部影片除了感到搞笑之余,还引起了我对当今教育问题的思考。
主人公兰彻是一个有钱人的园艺工人的儿子,他从小到大都喜爱读书,还很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最后他成为一名科学家。兰彻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朋友是法汉成为摄影师,另一位朋友拉朱成为工程师。当然,还有两个人物是最搞笑不过,一个是“消声器”查托,因为他是书呆子,还由于他的死记硬背,最后在教师节的演讲台上闹出笑话。
另一位就是这间大学的校长兼教授 “ virus” , 教授冷酷无情的教学方式,最终因为兰彻,教授改变他对原有的教学方式。
电影有一个场面让我很深受感动,法汉家境是中产家庭,相对拉朱家里条件要好。可是,法汉的父母希望他成为一名工程师,但,法汉并不想成为工程师,而是想成为野外的摄影师,面对父母的希望和自己梦想,他左右为难。后来,兰彻看懂他的心思说: “如果你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抛弃你自己的梦想,你会抱憾终生,你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后来,法汉回到家后,他下定决心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声。刚开始他的父母不接受他的想法,但他说:“爸妈,你们让我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吧!我从来对工程师这个职位没有兴趣,我不想抱憾终生,当你们看到我成为摄影师,照片上的我是多么开心。” 后来,法汉的父母最后答应他。
其实,天下间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不愿意他们从事薪水较不稳定的职业。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还使他们抱憾终生失去自己的梦想
校长兼教授 “virus” 是一个专制、冷酷、自私的人,电影有一个场面真的让人看得很心酸,这是对教育方式的讽刺,有一个学生,他制作直升飞机,但,教授不愿意接受他的作业,就一口否认他的作品。后来,这个学生最终选择自杀了。校长对于他的离开,并没有作出反应,反而,他还用冷酷无情的话来打击他的父亲。
还有一个场面学生是分等级,照毕业相时,能够与校长坐在一排的为 “优生”, 而坐到最后一排的为 “差生”,兰彻是全校第一名,让校长彻底的无语了,而 “消声器” 查托是第二名,兰彻的朋友法汉、拉朱为 “差生”的行列。兰彻就对校长说 : “你不觉得这样的照相方式有点不好吗?”校长就说: “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兰彻说:“我认为照毕业相不应按成绩排名的次序,这样就会等级了,我的成绩排第一就与你同座,而我的兄弟在最后的一排,你说,这不是有等级吗?”
我觉得学生不应该分等级,虽然,有优生也有差生,但是,他们都是学生,应该关心和爱护他们,而不是用冷酷的等级来判断他们的优劣。我觉得这部影片最大的笑点就是 “消声器”查托,常常被兰彻恶作剧,“消声器”虽然是很用功,而且很多老师都很喜欢他。但,他没有真的的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只是死记硬背,这是不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要讲求培养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样就会是读书这个含义大大的降低。亚洲国家与西方的教育制度不同在于,我们过分的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没有透彻的理解和动脑想问题,所以有些方面我们教育落后与西方国家。亚洲国家的父母和老师很多时候没有尊重孩子的选择,反而,让他们去做不擅长的职业,虽然父母和老师很多时候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并没有想到这样会影响孩子自身意愿。
教育既不是冷酷也不是无情,应该结合实际来对教育进行反思,有助于孩子的未来。
傻瓜观后感篇4
电影,是一种能调剂身心的休闲活动,不管是科幻片、战争片、爱情片还是国片,都是有人喜爱的。而我独爱《三个傻瓜》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每个情节都使我心中充满感动。
这部电影叙述三个大学生的追梦过程。主角兰彻认为学习是要有兴趣,且融会贯通,并能活用。他在一次又一次的事情中,告诉他的两位朋友:“学你所爱的,否则你会学得很痛苦!”其中一位朋友──拉朱,的确喜欢工程学,但永远都是学校最后一名。兰彻却告诉他:“你对自己没信心,整天烧香拜佛,求神明保佑,哪有可能进步?”令一位朋友──法汉,因爸妈希望他上工程学,于是,他就强迫自己念,念得心中非常挣扎;后因兰彻的帮忙点醒了自己,鼓起勇气和爸妈讨论;最后,他当上了知名的摄影师。片尾,兰彻成了世界抢夺的工程学家,而以前和他争夺第一名的死对头,却只当上大公司的老板而已。
这部电影,前前后后,我总共看了五遍以上,兰彻的话,让我深思。他常提醒着那两位朋友:“读书不要让它是死的,要让它活起来。”意谓着不要死读书,要会灵活运用。兰彻的死对头在念大学时,总是把解释背得滚瓜烂熟;但出了社会,却不会应用在生活中,以至于到不了顶尖。主角的口头禅:“一切都好!”勉励大家做任何事都这样想,便能离成功越来越进。最后一段,主角朋友的姐姐因羊水破了,但气候不佳,无法去医院生产,兰彻和他的朋友们运用工程学学到的技能帮忙把孩子“吸”出来;可是,孩子没有呼吸,兰彻和他的朋友一起呼喊:“一切都好!一切都好!”孩子竟奇迹似的开始哭了!那一幕,让我内心有着无数的开心与认同。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和我有相同的看法,但我深信每个人都会爱这部电影。
像这样的一部电影,没有华丽的场景、光鲜亮丽的衣服,但它拥有引人思考与反省的对白。光是有美丽的场景或是帅气的模特儿是不会吸引人的,一定要有让人感动的话语,才是一部完整的电影。
傻瓜观后感篇5
考完试后的一天,爸爸总会说:“别待在家里看书或看电视,要就去电影院看比较过瘾嘛!走吧!”只要是全家一起去看电影,就是我们最的时候,不需要爸爸说第二次,我们一定马上准备好出发。
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三个傻瓜”,在这部电影中,主要是在描述三个好朋友在大学时发生的趣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三个人当中,有一个成绩比较不好,他们为了让自己的朋友都可以通过考试,所以去校长室偷影印考卷,可是被校长知道他们三人进去他的校长室偷看考卷,于是马上被退学。就在他们离开学校的路上,他们偶然遇到校长,得知校长的女儿要生小宝宝了,于是上前帮忙,他们利用那里现有的东西跟医生联络,并把许多东西拼凑起来,变成一个吸盘把小宝宝生出来。因为他们的协助,才使宝宝平安的生出来,深受感动的校长又把他们三人留下来,继续学习。
看完这部电影,我发现故事中是在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互相合作,帮助彼此完成梦想是一件很棒的事,另外,遇到挫折时,我们不能轻易的放弃,应该要灵活运用自己的思维,才可以在紧急时刻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每次看电影都有许多珍贵的收获,这也是为什么爸爸总是喜欢带我们全家一起看电影呢!
傻瓜观后感篇6
禁不住女儿的再三推荐,下午观看了印度影片《三个傻瓜》,本就不排斥印度电影的我,一开始就被影片中搞笑的镜头、主人公兰彻非同一般的出场方式深深吸引,近三个小时的电影一口气看完,且有再看一遍的冲动。
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一所高校“帝国工程学院”中的三个性格迥异,家庭背景截然不同的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走出校园后的工作。主人公兰彻是个性格叛逆的学生,他反对死记硬背,公然顶撞院长“病毒”,对院长主张的“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的成绩至上做法当面质疑。他以他的善良、幽默、自信和开朗赢得同室的两位同学的信任和友谊,也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最后他用智慧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天才科学家(具有400多项专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电影语言幽默,情节简单却引人入胜,在轻松愉悦的观看中给人以启发。
最先吸引我的是电影中的插曲,虽为印语演唱,但是那明快轻松的节奏,印语特有的腔调如余音绕梁。尤其是歌词部分,浅显中蕴含哲理“如风一般自由似风筝翱翔天空”“ 我们为脚下的路途牵引 他却在独辟自己的蹊径”“朋友失败时,你难过;朋友成功时,你更难过”“ 你这么害怕明天,又怎么能过好今天”……
电影中的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台词也给人以启迪。
“大学不是高压锅。”这是主人公在质疑院长“病毒”时说的一句话。成绩至上,以成绩论英雄在中国不仅仅是大学,中学、小学一样存在。在沉重的压力下,教师为成绩而教,学生为成绩而学,家长唯成绩而论。在成绩至上的高压之下,教师没有了思想,学生失去了自由,家长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就像影片中另一句台词“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
“学习是养成。”学习是一种养成教育,即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样的道理,我们老师其实是懂得的,只是在教学中疏于动脑,懒于实践,重视结果,忽视过程,最后将有情有义的养成教育蜕变为冷冰冰的知识传授,教师疲倦,学生更累。
“要听从你的心”这是影片中兰彻对室友法尔汉说的话,法尔汉本是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迫于家庭的压力才进入帝国工程学院的,后来在兰彻的鼓励和帮助下听从自己的内心,成功说服家人,最终得以从事自己钟爱的摄影事业。听从自己的内心,需要的是勇气,有时也是放弃。在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但是常常因为一些原因而放弃。没有思想的老师怎能带出有思想的学生,我们需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勇气。“听从你的内心”,这也是我们要引导孩子的。因为年龄的原因,孩子还不会表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这时候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引导孩子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做回真正的自己。
影片中耐人寻味的台词还有很多。
“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
“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八年级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了,而他应用了”
“当你不断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知不觉追赶你。”
傻瓜观后感篇7
有时候,人看电影是为了消磨时间;有时候,人看电影是为了让心灵寻求慰藉;有时候,人看电影是为了平定心情,而我,亦是如此,直到我看了一部电影──三个傻瓜,我才明白:我看电影的意义,是在寻找心灵深处的感动……
这部电影是在描述三个朋友求学的过程,互相扶持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当中的主角--放了一张相片在朋友的皮夹里,一张父母面带笑容而喜悦的照片,他说:“当你有轻生的念头时,看看这张相片,变不会有放弃自我的想法了。因为如果自杀,你就再也看不到父母的欢愉,他们的笑容也会因此而消失!”在这一刻,我清晰地看见了电影的价值,心中也泛起一波波涟漪。
三个朋友的互相扶持,提醒我珍贵的友谊,要与朋友共患难,主角的一席话,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紧绷的弦,带给我刻骨铭心的感动。父母,是一路上伴我成长的人,付出了岁月、无数光阴来照顾我们。倘若有一天,儿女离开了人世间,父母必痛苦难当,且没有灿烂的笑容,所以,我们不仅要爱惜自身,不辜负父母的爱与关怀,更要孝顺父母,回报他们,我想,这便是主角的话所延伸的意义吧!深深地让我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一场电影中,我看见了人对朋友的真诚;在一场电影中,我看见了人对父母尊敬。朋友是我成长中一双紧握的手,而父母,是暖阳,为我照亮生命的.前方。这是电影给我的感触,在虚幻的情节中,我看见真实。
电影,就只是电影,局限在大银幕中;然而,身边的人却是真实的,所以,我们要把虚幻的美好化做真实,让感人的一幕幕发生在你我的周围,让电影,在身边播放着。
傻瓜观后感篇8
其实我一直知道《三个傻瓜》这部影片很好看,已经有几个人向我推荐。一开始我只是喜欢看重口味的影片,血腥,暴力,因为之前是受哥哥们影响的。后来,因为看了《三个傻瓜》,我比较偏好于看一些文艺范儿的影片,励志,清新。
鼓起信心看的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三位主人公兰彻、法兰与拉杜的故事,他们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三人共居一室并结为好友。片中通过穿插现实寻找兰彻的实际情景与美好回忆,一步步地展现了兰彻这个人物。
看了《三个傻瓜》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毋庸置疑,一定是那个头脑灵活、性格开朗、敢于向禁锢的教育制度挑战、在困难面前微笑着对自己说“all is well.”的兰彻;一定是那个敢于追求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不追求成功只追求卓越的兰彻。
我很喜欢兰彻这个人物。他真挚,执着,聪明,对梦想的追求。这些都让我给予他崇高的敬意。
他鼓励拉杜摆脱自己的心理恐惧,放下自己的包袱,勇敢去面对自己的未来。他一句话道出了为何拉杜考试老考不好的原因。“因为你太懦弱,害怕将来。”连将来都害怕的人,今天如何活?最终,一直活在恐惧中的拉杜毅然放下带着祈祷的戒指,坚定地去面试了。结果是,他诚实地说出自己的缺点,不怕面试官的态度,后来他的直率、坦诚也获得他们的赞赏,并赢得这份工作。
兰彻他也给予他另一个好友法兰追逐梦想的机会,寄出那封能带给法兰希望的信,并教他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选择自己所钟情的摄影,而不是工程师。引用兰彻电影里的话,“别干工程了,去娶摄影吧,发挥你的天赋去。”最终,法兰用情劝说了他的父亲,得到了谅解与肯定。泪眼模糊地拥抱在一起。后来,他成为一个杰出的野生动物摄影师。
而兰彻他自己则成为了一个有400项专利的大科学家,法撒克旺度。他一直坚定地听从自己的心,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不畏前途的坎坷。只追求卓越,不追求成功。因为兰彻他喜欢的是机器,工程就是他的热情。他将他的兴趣迸发出激情火花。
这三个人是傻瓜,但又不是真正的傻瓜。最终,一个个都成为在那领域杰出的人物。我想他们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震撼,励志。在我人生的漫漫长路中,我也要坚定地在这条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即使在困难面前,我也不气馁,微笑的对自己说:“all is well.”
傻瓜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