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富有深度的观后感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激发他们对相关作品的兴趣,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的冲突和转折的思考,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航天展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航天展观后感篇1
2024年4月16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因为三位航天员回家了。
看!三位航天员正“安详”地躺在座椅上看报纸似的手册。而地面上东风着陆场空无一人,已经为火箭着陆做好了准备,这次有5架直升飞机,搜救部队和医护人员。
听!地面正与航天员对话呢!“请航天员上报自身情况。”“洞一感觉良好—”翟志刚拉长了声音说道。“洞二感觉良好!”王亚萍用清脆的声音说。“洞三感觉良好!”叶光富不急不慢地说道。顿时,“啪啪啪……”的掌声响了起来。
此时,返回舱已飞出了“黑障区”如同火球一般快速下降,到了距地面五千多米的地方,返回舱扔出了引导伞,紧接着一个红白相间的大伞快速打开,返回舱的速度慢了下来。不一会儿,返回舱一摇一晃地掉在了地上。搜救队员立刻架上为航天员准备的“滑梯”,两名搜救队员和一名医监医保人员齐心协力共同将三位航天员拉了上来,他们躺在特制的床上,被“睡袋”包着,被六位搜救员依次抬进了医保车中。
妈妈说这些航天员真不容易呀!而我在想:他们在外太空生活了半年之久,可真伟大!王亚萍的女儿一定会满怀期待妈妈会给她摘什么样的星星呢!
我是中国人,我自豪!
2024航天展观后感篇2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祖国幅员辽阔,解放军叔叔把边境守卫的固若金汤,让我感觉,我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从“东方红”一号拉开中国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开始,中国人民不断进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航天成就。20_年_月_日,我国将迎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在这特殊的一年,让我们学习航天精神,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不怕困难、战胜疫情!
在那一穷二白的年代,航天人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和压力。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只有以艰苦奋斗作支撑,我们的民族才能自立自强,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进步,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我们也要秉承前辈们的精神,在特殊时期克服一切困难在家认真的、刻苦的、坚持不懈的完成学业,将来才能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_年建国_年庆典,学校组织我们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其中有一个片段就是关于神舟十一号飞船着陆这一重大历史瞬间,改变一对少年流浪兄弟一生的故事。看完以后,我不是很明白,回家后我就问妈妈,一个飞船,怎么就让这兄弟俩感觉这么激动啊?妈妈说,不止这两兄弟激动,全国人民都激动,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为后续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说明中国航天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妈妈跟我说,我认知的祖国领土,不仅限于地面的领土,还有领空和领海。领空的防护就靠中国的航天员,还有解放初期研究火箭、原子弹、导弹、卫星的科学家,他们同样是英雄。没有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牺牲精神,在领空战役中,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不会有如此底气。
航天人,正带领中国进入新航天时代,航天事业的成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关乎一个国家在太空时代的生死存亡。在和平年代,不能忘了时刻守护我们的英雄们,向航天人致敬,向英雄致敬。
2024航天展观后感篇3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两个小时的报告,杨利伟英雄详细介绍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回首了载人航天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展望了未来。同时也从个人飞天经历和体会出发,用生动的事例讲述了“精神的力量、民族的力量、担当的力量”在促进载人航天事业快速发展、成就航天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通过观看学习,我深刻理解了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中国航天人员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5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航天科技工业培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航天“三大”精神是航天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和继承发展,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也是中国航天企业文化之魂。
1神舟五号飞船零配件产地几乎涵盖了大半个中国,并以百分之百的发射率和零失败率,创造了航天发射史上的辉煌。各参研参试部门和单位为完成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做了大量精益求精的准备工作。
从每一颗螺丝钉,每一个焊接缝,到我们在荧屏中看到的宇航员细致的检查安全系带的动作,认真地阅读飞行手册等,这一切都是高质量、高标准、一丝不苟的,是来不得一丝疏忽大意的。
可以说,航天员在训练和任务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很多情况下没有一种精神和信仰的支撑是根本无法克服的。
为了适应和耐受航天飞行带来的超重现象,航天员要在地面进行大量的离心机训练,最大要承受约8个g的过载,也就是相当于你体重8倍的负荷压在你身上,整个面部会被拉变形,眼泪会不由自主的往外流,自己根本控制不住,全身上下非常难受。训练中,航天员手里都有一个报警器,只要你感到承受不了时,就可以按响它,让工作人员把机器停下来,可是直到今天,在18余年的航天员训练中,没有任何一个航天员把这个报警器按响过。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我想是一种精神和信仰。
而我从事教育职业,应尽心尽责,尽自己最大努力,求得不断进步,把每一件工作中看起来很小的事情都做好、做精、做细,我们的工作才能出更多的成绩,我们自身的能力也才会有所突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认真负责、一丝不
2苟、善始善终,永远保持主动率先的精神,满怀热情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正是心中那份精神与信仰,支撑着航天人一路前行、坚持不懈。支撑着航天员忍受一切不适,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退缩。作为一个辅导员,我也应勉励同学们强化责任意识,建立担当精神,提升能力素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共建中国梦。
“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这是杨利伟英雄出舱后说的第一句话。如果现在回过头来让我想一想还有什么语言能够代替它,我觉得真的没有语言能够代替,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你真的是为祖国的伟大感到骄傲。所以当我们执行完任务回来之后,祖国和人民给了我们很多的荣誉,我们真的感觉这些荣誉不是属于哪一个个人的,它更多的是属于航天人的,更多的是属于全国人民的。”
以上是我提升职业素养,发展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今后我将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更加刻苦勤奋,兢兢业业工作,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更好的工作。
2024航天展观后感篇4
认真观看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相信大家被航天员王亚平体现出来的航天“巾帼力量”所震撼,我们要从天宫课堂中,汲取奋斗新征程的精神力量,执笔绘就“奋斗长卷”。
观看太空授课,收获的是逐梦的力量。追逐星辰、遨游天宇是王亚平心中的梦想,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凝聚成奋斗的力量。训练的难度高、强度大,不仅考验着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更考验着精神意志,从水下训练到离心机训练场,王亚平能吃苦、不怕累,以理想信念的坚守、脚踏实地的行动、艰苦奋斗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勇气推开梦想之“门”,汗水浇灌出梦想的花朵,实干铸实成功的基石,凭借坚定执着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付出锻造出青春梦想。
观看太空授课,收获的是奉献的幸福。巾帼不让须眉,王亚平为圆满完成航天任务,在备战的日子里从不懈怠,主动放弃了休息与娱乐的时间,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航天事业中,心无旁骛地进行训练,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这样说:"能够享受多彩的生活是一种幸福,被祖国需要也是一种幸福,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为国奉献是最大的幸福,至诚报国是我们心中的使命,也是肩上的责任。
观看太空授课,收获的是学习的快乐。在承担航天员这项工作时,王亚平付出了许多高于普通人的努力,勤奋学习、刻苦训练积累出了成长的“高度”,能够适应高强度的训练环境,出色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王亚平在学习中成长进步,让梦想从“萌芽”到“绽放”,在学习成长中适应环境、克服困难、调节压力,成为出色的航天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是党员干部掌握工作技能、实践方法、发展经验的途径,是不断推动事业进步的力量。
2024航天展观后感篇5
观看完《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航天精神思政大课以后,我不禁百感交集。在十分恶劣的太空环境下,不仅有每90分钟就会发生的高温低温剧烈变化,而且还具有生命危险。很难想象航天员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能坚持工作183天。如果是我,我可能连一分钟一秒钟都待不下去。想到这里,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也为我们中国航天技术,感到骄傲自豪。
从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再到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宇航员在空间站生活从原来的33天到现在的183天,再从航内实验到太空行走。在中国人民的不断努力下,我们的航天技术正在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标准下,一步步提升。其中两弹一星精神、探月精神、载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看到中国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航天精神,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想到了我自己。在生活中,我是一个“拖延症患者”,做什么事情都是只说不做,为什么我不能像那些科学家一样,有了计划就立即实施,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我应该慢慢改掉这个习惯,比如说先认真练好每天1个小时的小提琴、完成自己定的背古诗任务的小计划小行动开始,再到将来考上心仪的大学,学到有用的知识,也为我们国家贡献一份力量的大计划大行动做起。
身为小学生的我们,虽然现在还不能为祖国效力,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为未来打下基础,而航天员王亚平、叶光富、翟志刚正是我们学习奋斗的目标榜样。
2024航天展观后感篇6
2024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着陆成功。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纪录。
在最长的一次太空飞行中,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们经历了第一次在太空跨年过春节。在太空授课以及开画展等一多个第一次。据新闻报道,根据此次神舟十三号返回任务特点,搜救回收分队在着陆场东西区共设置了11个搜救分队,投入了近百辆车辆、五架直升机、一架固定翼飞机,并在着陆场周围协调了相应的民间搜救力量,共同守护航天员平安归航。
至此,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收官之战取得圆满成功!
2024航天展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 航天梦演讲稿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