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情节发展和转折点的思考和感受,读后感是对书籍的评价和感悟,能够帮助其他读者了解书籍的价值和影响力,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挪威的森林小说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挪威的森林小说读后感篇1
读完《挪威的森林》已经是好几天前的事情了。
考完研后,我狠狠的玩了快一个月,不知道是考研期间天性实在压抑太久,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我发现我似乎已经失去了专注的能力,深深的陷入了一个不知名的泥潭,每天活的恍恍惚惚,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需要干。
?挪威的森林》是我近来读完的第一本书,一直想写些什么,却又无从下手,这本书就这样在微信读书的书架上待了好几天,这种没有完成的焦灼使我根本无法阅读其他书籍。于是我决计非得写些什么不可。
写什么都行。
村上虽然名声在外,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文字,还是在两年前的一节选修课上。
那是名为“贯通日本”的选修课,一个清秀的男生在台上做一个发表,主题就是村上春树,他截取了《挪威的森林》里的一段话: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好吗?”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天。”
我那是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特别美,可是那个男生提到它的时候,眼睛里却分明在发着光,这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我最近的状态,如果朋友问起,我只能回答“很迷茫”或者“百无聊赖”,可是村上却可以说出“若问自己现在所做何事,将来意欲何为,我都如坠雾中”。可不就是“如坠雾中”嘛,我却形容不来。
还有说到累,我顶多说一句“累成狗了”“累瘫了”,可是村上却说“只是现在我有点累,就像淋过一场大雨的猴子似的”,多么形象啊!我简直爱死了村上的比喻。
有些时候,我觉得我是有些像渡边的,尤其是渡边君说自己“干什么都可以”“怎样都好”的时候。绿子曾经形容过渡边“你总是蜷缩在你自己的世界里,而我却一个劲的咚咚敲门,一个劲儿叫你。于是你悄悄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复原状。”永泽说渡边总是有个地方保持清醒,并且有一种饥渴感。
这些地方,我都和渡边很像。
有一次渡边君和绿子见面,渡边说“噢。”绿子问“噢”到底是什么意思,渡边说“也不是非是什么不可,一种回答方式罢了。”这时候我简直醍醐灌顶,想想自己经常说“嗯”,然后被别人追问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后,我总算知道该怎么回答了——“也不是非是什么不可,一种回答方式罢了。”这本就是我的意思,只是我无法表达罢了(忽然想起直子)。
直子听《挪威的森林》的时候,曾说“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个人孤单单的,里面又冷,又黑,又没有一个人来救我。”这段话真的让我很动容,反复看了好多遍。
日本文学有一种特有的基调,我虽然无法形容,却总是可以感同身受。有些东西讲的很乱,很露骨,但想想,似乎也很有道理。
还有一个星期就过年了,我也该从泥沼里爬出来,为了某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挪威的森林小说读后感篇2
真正读这本书是在初中时,年纪太幼的我无法懂得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仅此一次,如此之宝贵。20岁的我刚上大学和渡边一样寄宿学校,他所经历的青春年华,不敢说是和自己如出一辙,但却感同身受。渡边的际遇很好,除了生病住在疗养院的直子对他好,还有那活泼开朗的绿子陪伴着。一个人最开心的莫过于有个红颜知己,在开心、落寞时寸步不离的陪伴。而渡边对于她俩来说不仅是知己,还是媒介--一个和外边世界相连的介质。
人一直感叹生命的伟大,甚至有时候渺小得无法掌控自己的生命。直子和木月都生活在"无人岛"上,虽然都试图融入外边的世界,但最终都因过程的艰辛,葬身在半途。直子以自杀结束了自己花样的年华,使这17岁黄金般的岁月戛然而止;木月也只能生活在看似平静的疗养院,最后也成了谜一样的死去。渡边看着身边至亲至爱的人的离去,自己却能在死亡的气息中坚强的活下来。他,一个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机体,才是最伟大的生命体。
年轻的生命总是充满着挑战、迷茫、曲折的探索。只是生存方式因人而异,态度也不尽相同,有时面对死亡,我们充满着恐惧,怕自己死后一无所有。对于已逝世的亡者,我们感伤、我们悲痛,倒也是体现对亡者的怀念,若只是一味的哀伤而忘却自己生存的目的,那种哀痛唯有变成精神的腐蚀,让生者失去希望,甚至断送前程。这不就违背了我们一直推崇的"逝者安息,生者奋进"的激进态度吗?或许伤痛会让人不能自已。当新的希望出现,我们就不该为过去感伤,更该带着缅怀去直面人生。从另外的角度看,死的价值提醒我们,要冲破思想的囚笼、要逃脱对死亡的恐惧、要有重新迈向幸福的动力。毕竟就像渡边说的,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到某种哲理。
小说不仅反映现实生活,还是我们播撒希望的一块净土。这篇小说将人生态度、青春的迷雾与追求未来贯穿于全书,虽悲情但又不失它的甜蜜。生命如此短暂,仿佛也能从这些短暂中悟出道理。准备打发和消磨生命的人,认为生命是漫长,并且以种.种的方式去回避生活。无视生命的人,失去后才知道它的珍贵。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细细品味生命的美好,感悟青春的魅力,珍惜每一件事物,都是对自己负责、对生命负责的体现。
渡边君的青春经历,是一曲缓缓煽情的乐曲、是一部伤感悲情的恋爱小说、更是一部赞扬生命的青春励志小说。他教会我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故事的结局积极向上,给了我们的年轻生命一个希望。
挪威的森林小说读后感篇3
我从来没有读过日本作家写的书,总觉得那个东方岛国的文化和西方甚至中国的文化内涵相比总有点相形见绌。
可今年暑假当我合上《挪威的森林》的时候,这种带点民族感的偏见终归少了一些。
这本书在日本的地位和评价极高,还被被翻拍成了电影作品,但触摸着书本的感觉却是另一种感动。读村上春树的书总让人觉得实在解读自己,倾听自己心灵的回声,这很容易就会让我们产生共鸣。
成长是永远咀嚼不尽的话题。这之中对恋爱中的喜悦、甜蜜、忧伤和迷乱,对一切装模作样的言行举止的不满和嘲笑,对难以和外面世界沟通而感到茫然无措。而这部小说围绕的就是一种年轻时期的恋爱经历,这种经历寂寞孤独的时候却不乏一丝平缓舒雅的心有灵犀。主人公渡边所经历的与两个女孩子的感情纠葛,在恋爱时期的男女心里都会产生共鸣,而除去恋爱的苦恼与甜蜜,年轻的离经叛道、年轻的奇异哲理、甚至在成长过程中的反思与联想,这些都是村上春树通过男主人公向我诉说的。我甚至能看到渡边面对直子时的迷惘与痛苦,和绿子在一起时难以抵制的她的直白和直率时的苦闷。
对于我而言,这不只是一部恋爱小说,它所向我表述的青春的一起一举一动都是引导式的飓风。
除去书中的故事情节,它很多语句段落都让我动容。《挪威的森林》中有很多对情调、韵味和气氛的出神入化的描写,例如“风并不大,却在从我身旁吹过时留下了鲜明的不可思议的话轨迹。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夏夜已经有些深了。”只是写风而已,却把这一丝丝的夏风都写得带了轨迹,似乎我就站在渡边君的身边,同他一起感受渐深的夏夜里萤火虫御风飞舞过后的一点小氛围,这种细腻的描写就是这本书的大基调,到处都是对美感与对生活细节的享受。
书采用的是倒叙的叙事方式,当渡边37岁坐在风机上听到《挪威的森林》这首歌的时候,往事真的像潮水一样涌回来,它把这个男人的心浸在苦涩的潮水里,那些年轻时候被埋在心底的迷惘与刻意忘记都像冗杂却易碎的泡沫一样浮上水面,这就是成长和青春要付出的代价——哪怕过了再久再绵长的岁月,只要一幅画、一棵树、哪怕是一粒沙子都会掀起记忆的惊涛骇浪。
总想着,再过一段时间,等我再成长一些的时候,再读一遍这本书,总会有更多的收获。
挪威的森林小说读后感篇4
从北京飞到纽约需要十二个小时零四十分钟。前六个小时,我离家越来越远;后六个小时,我离学校越来越近。
于我而言,这段飞行似乎已经脱离了其物理含义,从单纯的距离上的跨越变成了人生状态的转换。北京和纽约为我提供了两种几乎是相反的生活。一种是惬意而悠然的,另一种则是紧张而冒险的。身在其中的我,除了努力调整节奏之外似乎别无选择。
从去年8月开始,我已经在这两个城市之间飞越了五次,每次航程都令我感到奇妙不已。飞机上的空间无疑是陌生、狭小、闭塞的,可它却像一条时光通道一样,连接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我不是那种上了飞机就能倒头便睡的人,由于容易晕机又几乎找不到什么事情打发时间。睁着眼睛无所事事的时候,我总是在胡思乱想:在这两个世界里,我究竟占据了怎样的位置?我算是个导演,还是个演员呢?如果我只是个演员的话,我在其中扮演了相同的还是不同的角色?类似的问题在我脑子里转来转去。我有多渴望答案,就有多一无所获。
前六个小时的飞行已经足够我断断续续地看完《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把青春和死亡塞进了同一个故事中,看似对立的主题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主要人物渡边、直子和绿子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年纪,本该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却屡屡经历身边人的离世。渡边的朋友自杀,直子的姐姐和恋人相继自杀,绿子的母亲和父亲则接连病逝。这些不幸的插曲为他们的人生打上了一层悲伤的基调,让主人公渡边如同一个局外人一样无法融入到周围同学们幸福的氛围中。
这样的安排虽然残酷,但却无比现实。今年我十九岁,和故事发生时的渡边一样大。像他一样,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经历了许多所谓成长的“阵痛”。对于死亡与苦难的恐惧组成了静默的阴影,日积月累之下甚至令我失去了面对的能力。可是,看看书中渡边那悲伤却平静的描述吧,原来无论何事降临,我们都能够应对。或者说,我们都必须应对。
距离飞机降落还有差不多五个小时。紧急逃生口的舷窗被拉下,显露出一方小小的天空,淡蓝色之下是一片柔美的粉色云霞。我一时分不出这是朝霞还是晚霞,但还是顿时感觉心情大好。
挪威的森林小说读后感篇5
最近忙着看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很忧伤的一部小说。没有川端康成似的絮絮叨叨,行文流畅如汩汩奔涌的泉水。
小说的主人公渡边带着一身自我的傲气扑面而来,而另一方面他有着深刻的自省意识,不肯随遇而安,不肯同流合污。有着随和的外表,然而接近他慢慢了解他发现原来谦卑的外表下有着桀骜不驯的灵魂。他有着睿智的眼光,冷酷的表情,还有善良的本性。当朋友木月以自杀来逃避这个世界的污浊与混乱,渡边有着沉痛的悲伤。但他却不能效仿自己的只有,他还有他牵挂的直子。但或许这也并不是他能过在混乱与迷茫中生存下来的唯一原。他有与那个时代年轻人相同的迷惘与逃避,只是他知道他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甚至当直子最终离他而去走进无尽的黑暗。与其说这是一种求生的本能,倒不如说他有着超越的眼光和智慧,尽管有时他会怯懦,尽管有时他会选择逃避,但那也仅仅限于一段时间之内。
是青春的青涩让他有不能承受的苦楚,然而他终于在爱与温暖的的包围中完成了灵魂的救赎。当爱已消逝走向没落的尽头,当直子将自己的身心交付给那无尽的黑暗,我们微微替渡边担心,他是否能够在光明消失后的夜晚迎来另一轮升起的旭日。然而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当他在远方尽情的自由的同样是沉痛的放逐自己的身体与灵魂时,我们发现其实磨难已经早已让他的周围生出一层厚厚的盔甲来抵御外界的侵袭与寒冷。他曾与木月一样渴望永远十七八岁,而在那个细雨蒙蒙的夜晚在失去挚友的伤口尚未愈合时恍然醒悟自己除了坚强已经没有第二条可以走下去的路。这是一个经历大悲之后的生命发出的最为强有力的声音,仿佛有些沙哑,或许当他对自己说这句话时眼睛充溢这泪水,也或许是在那条泥泞的街上他满脸雨水对着黑暗的天幕喊出了这句乐观而有悲伤的话语。青春的光芒在历经黑暗后更加熠熠生辉,是生活让他学会了隐忍、内敛、坚强,也让他的身体不再游离于心灵的掌控。从某种意义上上讲一种新的生命在诞生。
小说昏暗的背景基调正好契合了披头士的那首《挪威的森林》哀伤怀旧的旋律,或许这正是作者要将其作为小说题目的原因。或许在一间放着这首歌的光线不太明亮的小屋里看她更容易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风在摇曳穿过树林的顶端,雨在飘洒慢慢地将心灵的土地全部湿润……
忘不了小说结尾处石田玲子和渡边那近乎疯狂的吉他演奏,全是披头士的曲子,《挪威的森林》、《昨天》、《米雪星》……一首接着一首,一曲接着一曲。漫天飘飞的音符就像是暮春花树上雨点般飘然坠落的花瓣,纷纷扬扬的去赴一场华美的葬礼。难得一见的风景,数不尽的,剪不断的连绵的忧伤。直子是否就是春天的象征呢,匆匆而来留下美丽的痕迹又匆匆而去。若是如此渡边就是厚重的大地,用自己的善良包容让直子那颗脆弱易碎的灵魂得到些许的安慰与欢愉,让他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着静静停留的角落。靠在他的肩上她可以闭上眼睛抓着他的衣服而永远不用担心他会掉进那口不知在何处的幽黑的井中,她可以抵得住黑暗处任何坏的东西的诱惑,只要他能够让她静静地依偎着他。
青梅竹马的爱情并未留住木月匆匆的身影,直子的温柔善良未能温暖他那颗冰封已久的心。有时候会想与渡边相比这是否是另一种形式的懦弱呢,有时候也会想加入那个从小与直子共同捡着青梅欢快的嬉笑追逐然后共同骑着竹马自由的旋转的男孩是渡边而并非木月,那么故事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或者再退一步直子最后终于摆脱木月的阴影而真正接纳渡边而不是那个雨夜短暂的欢快,那么渡边又会有怎样的一个状态呢、或许我们早已腻味王子与公主童话般的爱情与幸福生活。我们一方面不愿意让作者这么写,无疑如此小说便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与最大看点。然而另一方面我们真希望他们能成为童话中的王子与公主,可以在纯洁幽静的世界里共同生活在古堡中自由的相爱。教堂的钟声见证着永不离分的心声,飘舞的飞雪是人们铺天盖地的祝福……
时光渐渐流逝,我们的青春我么的十七八岁也正在渐行渐远的走出我们的视界,然而也正是时间让青春的那层涩涩的外衣退去让那副并不十分壮硕的双肩毅然扛起对于周围的世界对于我们所爱以及被爱的人的责任。我们的肩膀终会走向壮硕,我们的脚步终将愈走愈稳。青春已经选择了另一种美而存在,华丽张扬的外表消失了,内心攒聚的明亮的光辉。青春不是离我们远去了,青春征用另一种形式更加深刻更有内涵的展示着她的美丽。看来善良真是个好东西,有他的收获那些迷失的方向终会重新回归,那些被遗忘的勇气终于在灵魂的步履维艰中选择了迸发与闪耀。有善良便有了被拯救的可能。
挪威的森林小说读后感篇6
我翻开书,看见自己色彩斑驳的青春。
谁没有过迷惘的青春?怀疑朋友的友情,无视父母的亲情,对存在的意义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质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处,只得相信自己,一个人蜷缩得更紧。
人活于世,无非迷惘于未来,纠缠于情感,徘徊于成败,超脱于生死,这些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来的。而在现在这个社会,十八九岁这个年纪,我们已接触到了全部,并深深陷入其中。
在旁人看来,我们只是自说自话的无病呻吟。哪有如此多的苦痛落在你们身上,等到你们长大了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比这个残酷的事物还多着呢!诚然,在他人眼里,这些莫名的伤感都是无用且乏味的。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被种种迷惘纠结所缠绕不胜其烦,其苦痛怎轻于他人?
我苦于这些事情无人诉说,形单影只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邂逅了《挪威的森林》。
从书中我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跨越时间的真理。
初读时,我看见了一种在世人眼中称之为颓废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边无所谓明天如何,对大多数人漠不关心,按照自己的步调行走人生,平时去大学上课,周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复。这种人生无所谓好不好,谁都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与荣耀的现在,能不受周围环境与世俗理念影响,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与信念,实在难能可贵。这点给我感触颇深。
我还看见了凄苦的爱恨纠缠。渡边的情感被往事和现实所缠绕不得解脱。代表过去的直子,渡边对她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不仅有少时便存在的憧憬,还有因自觉认为被友人所托付而产生的责任感等等,真正称为爱的部分占的比例并不高。在直子住院后,渡边遇见了代表现实的绿子,与直子不同,绿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对生活洋溢着热情,是个人见人爱的角色。渡边同样深深地为她着迷并且感到为难,无法从示爱的两人中选择,体现了他优柔寡断的一面。
再读时,我看见了自己。与渡边相似,我对生活也没有十分的热情,提倡顺其自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导致朋友寥寥无几。但就是这样的自己,也平稳地走过了十八年,并且将继续淡然地生活下去。读完《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并不只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希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局限于从故事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态中发现什么了。从整本书讲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我悟到了,书中反复提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确,怎样才算人的出生和终结?如果一个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于这个世界了么?亲友的记忆,遗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这个人的生命的痕迹。只是形体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终结的标志么?
我还悟到,所谓青春,是横贯古今中外共同的命题。青春的迷惘、无奈、惆怅无论是村上写下《挪威的森林》的八十年代日本,还是现在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都未曾变过。这一命题还将继续困扰数以百万的年轻人,并且谱写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生命之歌。
我合上书,侧头看见湛蓝的天空,和远在天际的未来。
后记:于昨晚我真正意义上读完了《挪威的森林》,暑假也即将结束。虽然现在我把书暂且搁置一旁了,但我的思绪并没有完全从中剥离。写的这篇读后感,权当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挪威的森林小说读后感篇7
初读《挪威的森林》,大概就一周前吧!之前有好友力荐过,但苦于没闲暇时间来翻阅观看,对此一直都怀有莫名其妙的愧疚感,有负于好友的一番好意,又因此机会得以窥探一二,几经波折甚是有缘啊!或许是内心深处隐藏着敷衍了事的态度,翻阅的速度太过匆忙,导致如今提笔忘字,不知从何而来踪迹难寻。脑海里呈现出断断续续的画面,不晓得用什么美好的字眼来描述更为贴切!无可奈何还是伏案执笔,好吧不磨叽,恕我娓娓道来。
“喜欢孤独?”“喜欢一个人旅行,喜欢一个人,喜欢上课时一个人孤零零地单坐?”“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非常喜欢书中的这段对白!简单明了阐述了没人能适应的了孤独,只会慢慢习惯一个人的生活。就好比如今存在的庞大群体“宅男腐女”,新鲜又颇为贴切的代名词,日益月滋冲击着现实社会。并不是这类人群不善言辞缺乏交际,而是过多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多去外出交流沟通,也许是习惯一人安静享乐的品质生活,听音乐看书写字,过着文艺范的日子。但是这类生存模式貌似只局限小众。害怕孤单又不愿合群,自相矛盾的群体动物。肆意妄为的尽情放纵,却无法挥霍内心的孤独。好像歌中所唱到那样,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现实世界里,很多方面人们都在互相强加,以邻为壑,否则就活不下去。”挑剔耍手段玩阴谋乃相处常有之事,层层过滤筛选最后留下什么?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相处之道,可红颜知己不挑三拣四,也就那么屈指可数为数不多。书中的主人公也大致如此,木月去世以后,再没找寻到方使交心的同性。永泽充其量就一生命中的过客,加以点缀徒增无奈,或许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邻。”孤独是你人生的必修课!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木月那么热情公道,直子那么温柔漂亮,初美简直近乎完美,直子的姐姐品学兼优。然而,这样集众多优点在一身的人,结果却出乎人意料之外,都相继自杀生亡。无一不连人叹息与感叹。更多的人怀念美好往事的背后,却渐渐淡忘了痛苦不堪的一面,悲伤使人刻意回避不愿重提。在众多的痛苦接踵而至前,许多的人的更愿意逃避现实,独自一人背包在外旅行,但终究不是什么良全其策,最后还是要回归到现实,饱受精神世界的折磨。其实一个人内心再怎么强而有力,所能承受的情感也是有限的!表明看上坚强的人,也承受不了心灵上摧残。“但是无论事态看上去多么令人悲观,也必定在某处有突破口可寻,倘若周围一团漆黑,那就只能静等眼睛习惯黑暗。”
“不迷惘和痛苦的人哪里能找得到!”问一个简单的题,你喜欢什么知道吗?听过的回答不计其数,但是答案总是千篇一律的,最后归纳总结剩下的不过是“华而不实的梦”。我并不是嘲笑讥讽他(她)们!引用三毛所说的一句话,“理想与梦想的区别在于。理想是一种可能实现也不可能实现的观念。梦想,可以想的天花乱坠,要实现起来大半是不成的。”很多时候我们像真的搞不清楚,也不知道在坚持什么所以然,对待明天与将来茫然失策不知所措。在众多抉择面前丢失了自我,迷惘与惆怅相互交织着内心。“倘若心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读过《挪威的森林》的`人,也许更多的是沉寂在凄凉悲伤的情景中,往往忽视了树上春树创作的初衷,未曾想过希望别人了解自己,谁的青春不迷茫!
挪威的森林小说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小说痒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