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要突出我们对作品的独到见解和情感体验,让读者感受到我们的思考深度,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的阅读历程和成长,形成读书的思考习惯,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解放》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解放》读后感篇1
在暑假里,我阅读了一本叫《动物解放》的书,是由彼得·辛格所写的,这本书讲述了人类是怎样大量捕猎,让动物们饱受折磨的。
我想大家也知道,我们平时的一日三餐中,总会出现肉类、奶类、蛋类等一些从动物身上得来的.东西。现在,地球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猎杀的动物也越来越多,有很多动物都走到了灭亡的边缘。我们每天吃着用生命换来的食物,还要浪费,而且还大量砍伐树木,害的动物无家可归、流离失所,这就是所谓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多了去了。以前有一次,我就在电视上看见一个残忍的画面,人们在海上开着大船,后面拖着一条大鲨鱼,大鲨鱼很辛苦的样子。船上的人想办法把大鲨鱼弄上来,然后,拿出大刀,割下了鲨鱼的鱼翅,鲨鱼就死了,人们又把它扔回了海里。大鲨鱼的尸体在海中腐烂,这样,不但污染了海洋,还牺牲了生命。那些杀害鲨鱼的禽兽,回去后,把鲨鱼的鱼翅在市场上高价卖出,真是残忍至极。
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都解除了,那人与动物之间的事又有什么呢?动物也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我们应该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动物的生命。
《解放》读后感篇2
我们人类是多么矛盾呀!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是热爱动物的,比方我就有很多毛绒玩具:小象啦,小海龟啦,小牛啦,小米老鼠啦,各种各样,非常可爱。但是对于大自然中真正的动物们,当人们长大以后是怎样对待的呢?通过《动物解放》这本书,我了解到:人们掠夺象牙,龟甲做装饰品;而老鼠则被用于各种危险的'试验。更不用说那些人工饲养的鸡鸭猪牛等动物在“工厂化农场的悲惨世界”里度过的那短暂而悲剧的一生了。
人类一直认为自己优于其他动物,因而以其他动物为食。其实其他动物也是有感情有痛苦的,我们人类总是残忍而自私地忽略它们的痛苦。《动物解放》这本书告诉我们,应该提倡一切物种皆平等的观念。让动物们也有那有尊严的一生,让它们可以放心地繁衍生息下去。
我希望人类不要再自大了,记住,我们也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我们也是动物。我们和这些动物一样都是平等的生命。不要再侮辱这些小动物了,它们也是有感情的,它们也知道酸甜苦辣,它们也是小生命。我们要去爱护、尊重这些小生命,就像对待我们自己。
其实我们不是一生下来就必须吃肉,只是我们被爸爸妈妈喂养才形成了吃肉的习惯。我们没有机会选择。《动物解放》这本书提醒我们,也许我们长大了,我们可以自己通过思考来决定:我们是吃素还是以动物为食。
《解放》读后感篇3
读完《向解放军学习》这本书,我不自觉地想起高中所在的那个班级。我们那个班级是我们学校98届唯一一个在入高中之前参加了集体军训的班级,说起来,其实只有2天的军训时间。就像普通的军训一样,我们分成几队,跟着教官学习排队、站军姿、迈正步、小跑等等,到结束的时候虽然不是很正规,但是已经基本上算得上比较整齐了。神奇的是,就像校长的良苦用心一样,这仅仅2天的军训却在我们班级后来的成长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甚至是深远的影响——这影响最大的表现在了我们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上面,我们比同届的任何一个班级都要热爱自己的集体,热爱自己的同学,以致于在多年以后,我们还能津津乐道美好的高中生活。
我一直认为那次短暂的军训奠定了我们班级的良好信念:我们是最好的班级,我们是最团结的班级,我们的同学是最优秀最和善最有理想的同学,我们像一家人一样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一起向着各自的目标奋斗。这种信念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们这群几乎是同命相连的穷苦孩子感到热血沸腾,感到无限的温暖。
说实话,从高中毕业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这种感觉了。我想,每个军人也应该都有这样的感觉,或者说,是一种情愫——一种让我们相依相恋相守的情愫,一种让我们自觉自愿自豪地为所在的集体奉献的情愫,一种即使离开也永远不会被判的情愫。今天用管理的术语说,应该叫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忠诚度,一个在军队中顺理成章的东西,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却成了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这是为什么呢?
就我个人说,回想当时进软通之前,我对软通的印象是从广告中得出的,一个通过了cmmi5的软件公司,cmmi5,就是这个吸引了我,我想这也是很多其他的同事进软通的理由之一。虽然当时软通的名气不是很大,可是我相信一家这么注重质量和管理的公司,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发展壮大的,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新员工的机会也相对来说会比较多。当然,软通现在是壮大了,我们也有一定的机会,但是很遗憾的是,最开始吸引我的让我憧憬的东西却像幻觉一样消失了。我不知道cmmi5到底体现在哪里,这让我很失落,也很失望,感觉像是受了骗一样,原本的自豪感一落千丈。
优秀的管理、优秀的体制、优秀的人才,如果公司给我的期待是这样的,那么也请让我深刻的体验这一切!如果我能真切的感受这些,那么我相信我会比现在更加努力的工作,更加热爱自己的公司,更加珍惜公司给我的任何机会。
当然,人无完人,公司也一样。其实不要紧,即使没有这么好,也要让我们相信我们每一个员工之所以在这里,是为了朝着最好的方向奋斗,这里有我们的平台,我们用最好的标准要求自己,事实上,我们都是优秀的。
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们没有这种信念,更没有这么去做。作为一个通过了cmmi5的公司的一个最盈利的部门,我们却没有用最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更没有自信说我们的技术我们的服务是最好的。问题在哪里?我认为这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两个普通员工可以改变的事情。这绝对是公司的政策问题。我们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it服务?这两者如何才能达到共赢?这就是所谓的价值观吧。
我以前从来不觉得价值观有什么重要,但是现在却觉得从来没有什么东西比价值观更重要。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这个人的行为取向,而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则决定了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取向。当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不一致时,它们之间会有一个反向的强化作用,员工最终会忍无可忍的离开企业;而当它们一致的时候,却彼此正向强化,员工越为企业做事,越觉得他做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这样企业就越认同他,企业越认同他,他就会把事情做得越好,然后很自然的,忠诚感随之增强了。我的这种算法似乎显得太简单,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因为企业要在每件事情上与大部分员工的价值观保持一致,是一件很细致甚至是很困难的事情,这需要更为完善的体制作为支撑。而且更多时候,企业需要引导员工的价值观。然而怎么去做,怎么建立更为完善的体制,又怎么去引导员工的价值观?在《向解放军学习》一书中,确实有很多借鉴之处。
关上这本书,我脑海中映象最深的有两句话:“天下是谈出来的”;“好的制度造就好人”。如果说我前面都是在泛泛而谈,那么现在我就来着重讲讲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首先说沟通。正如书上所说,沟通是管理的真谛。良好的沟通能让员工感觉到企业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产生极大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促使员工以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为企业工作。这也正是和我今天的主题——忠诚度相一致的,我觉得沟通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员工对大到企业小到项目组的忠诚度。然而,怎样的沟通是良好的沟通呢?从我的个人经历来说,我遇到过几种类型的上级,沟通方式各不一样,在这里就作为案例拿出来分享一下吧。
第一种,教导式沟通。
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上级,她是一个各方面能力很强的女上司,虽然年龄只我大一岁,可是却像一个长辈一样,对我们充满了各种期待和忧虑。她总是担心我们不会做,做的不够好,所以在我们做每件事情之前,她都很耐心地教导我们应该怎么做。如果遇到大问题,她会亲自出马解决。时间长了,可想而知,我们就像鸡妈妈后面的小鸡,大树下的小树,她的庇佑和树荫很好的保护了我们,却也很好的限制了我们。可以说,作为一个客户经理,她的语言能力是很强的,她也很好的向我们灌输了各种公司的忠旨,到现在我还是认为那个公司是不错的公司。不过,她的教导式沟通却让人感到压抑,所谓该放手时就放手,她希望我们能借鉴她的经验,少走弯路,却忘了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知道她的忧虑在我们眼里是一种不信任的担忧。
第二种,邮件加会议式沟通。
现在很多企业都有内部邮箱,用来作为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会议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会议需要参加。可以说,这两种沟通方式都是比较正式的,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过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和上司面对面坐着,结果很多事情上司不直接跟你说,而是通过邮件;或者几乎在每次项目例会上,大家要花接近半个小时来汇报一下各自的工作情况,然后才开始进入到会议的主题,而很可能某个人讲的事情除了项目经理关心以外,与其他项目组成员都无关;或者甚至在开会之前大家连会议的主题是什么都不知道。沟通是很重要,但是我们说的是有效率的沟通,而不是浪费时间的沟通。对于这几种情况,我个人认为,能面对面沟通的尽量面对面沟通,会议之前就需要先告知会议成员相关主题,让其做好准备,会议上只说重点。另外尤其有一种情况是千万要避免的:在会议上上级之间的意见不一致,导致下级无所适从。我坚信上级之间的沟通问题如果暴露在下级员工面前,就是一种团队精神的自杀行为。
第三种,泛式沟通。
我这里说的范式沟通指的是多种沟通方式相结合,而主要以面对面的沟通为主,沟通内容也是宽泛的,生活、工作、学习各方面穿插式的沟通。如果你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上级,也许会不习惯,在你工作的时候,他可能会随时转到你旁边,询问一下你的近况,询问你对现在的工作有什么想法,在过去的工作中表现如何,对未来又有什么展望。他可能说起他自己,甚至他的家庭;他也可能会建议你了解一下其他的工作岗位。然而对于工作,他绝对是很认真的询问你的意见,甚至用笔记好,如果你有什么困惑的地方,他会很耐心地建议你可以怎么去做。你与他谈话的时候,会觉得很轻松,看上去好像谈的内容很宽泛,其实他却巧妙的获取了他想要了解的信息。他有一个诀窍,就是“以问为主”。他不会断言什么,不会教导什么,但是他不停的问你各种问题,引你思考,最后你自己说出答案。他还有一个诀窍,就是“看着你的眼睛”,这种目光让人无法回避,显得那么真诚,让你感觉这个人是可以信赖的。我这里描述的其实是一个我不太了解的一个人,因为听到他的下属对他很是信服的称赞,所以我格外留意了他的言行举止。原来他的武器就是沟通。
不知道大家对这些沟通方式有怎样的想法,我想说的是,沟通是一门艺术。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层,或者是一个小团队的领导,与下级的沟通绝对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该尝试多种沟通方式,不拘一格,讲求效率,最主要的,一定要给员工创造足够的发言机会。
接下来说说制度。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一方面靠有效沟通,另一方面靠有效的制度管理。
我很赞成作者的观点,好的制度能造就好人,而不好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制度并不是要改变人的本性,而是要利用人的利己本性去引导他做有利于社会的事。制度的设计要顺从人性,而不是改变人性。
公司现在正在制定绩效考核体系,这个想法很好,一方面能加强公司管理,另一方面也能将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制度结合起来,激发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积极性。关于这个考核体系,相信参与这次培训的同事都已经了解了其用途和好处,我也就不多说了。我现在想补充一点更为开放的意见。
我想制度,不仅仅就是那些规章制度,员工守则或是什么考核办法之类的,它更是一种企业文化的体现形式。解放军的制度里面有这样的规定:“处处有歌声,人人搞体育,节日有晚会,假日有活动”,世界500强之一的大型连锁商店沃尔玛,也有自己独特的拉歌文化——“沃尔玛欢呼”,那么在我们公司,又如何将文化融入到制度当中呢?
我记得很久以前,我们公司还有每周一次的happy hour活动,其实那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在那短短的一个小时,所有的员工欢聚一堂,表演节目,分享心得,比赛游戏,我们可以开怀大笑,可以展示个人才华,可以认结识平时不相往来的同事,甚至还有零食可以吃,多么轻松自在的娱乐方式啊!我记得我第一次参加那个活动的时候,顿时有一种对软通的极高认同,不错,这个公司很注重文化生活,这样工作应该有更多乐趣!
后来为什么取消了happy hour活动?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真的很希望这种形式的活动能够坚持下来,虽然好像是浪费了不止一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但是我相信那一个小时所创造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那是一种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对组织的忠诚和热爱。
现在要结束这篇读后感了,情不自禁的,我又想起高中时候的一件事情。那时候我们每天早上都比别的班级提早半个小时,学校没有要求,但是我们班自己规定了,要出早操。我们的早操形式很简单,大家排成4列,跑步半个小时。我们从学校出发,爬上堤坝,听见长江潺潺的流水声,然后绕到镇上,穿过市区,迎着早起的人们敬佩的目光……这个过程中我能听到我一生中最喜欢的一种音乐,那就是我们整齐的跑步声……
《解放》读后感篇4
今天,我看到一个奇怪的书名:《动物解放》,很好奇,便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这本书主要写了动物学家们折磨动物无数次、做了无数次的实验,之后得到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尽管这些数据多少有些用处,但是长期而且大量的动物实验,动物的生活环境必将遭到严重的破坏,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号召大家一起行动保护动物。
保护动物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环节。动物和人一样,也有感情。如果你硬要将他们分开,那么他的兄弟姐妹就会伤心、可能会死亡,更严重的可能导致某个物种灭绝。记得三年级的时候学过这样一篇课文《狼和鹿》:狼吃了一些鹿的幼崽,猎人们看见了,认为这样发展下去,鹿就无法繁殖了,于是就把狼赶尽杀绝。之后鹿没有天敌,鹿群迅速发展壮大,森林很快被吃光了,大批的鹿被饿死。其实狼要吃鹿时,年轻的鹿会迅速逃跑,而老鹿和小鹿才是狼群的猎物,这样对鹿的种群和繁殖反而有利。狼群被杀绝后,鹿必然大量繁殖,导致当地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如果说生态平衡是一根链条,那么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链结,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
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是一件荣幸的事,今天的付出,也许会让你的子孙后代永远幸福,赶快行动起来吧。
《解放》读后感篇5
前不久,读了《解放孩子的潜能》一书。该书从孩子的整体成长和所需教育两个方面,谈了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去了解和支持孩子。
书中指出,作为父母的应以良好的方式去培养、鼓励和启蒙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令你很头疼,目前常犯一些错误或正潜藏着一些危险,父母也要不嫌其烦地耐心地进行正面诱导,使其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懂得这样下去的后果,并给予其希望、勇气和支持,从而使孩子能真正得以健康地成长。同时做父母的要透过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并和他们一起成长。正如致力于儿童发展研究的伟大学者皮亚杰说的:“孩子解释大人,多于大人解释孩子。”
孩子需要爱。爱意味着什么?我的理解是,爱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对个体充分尊重,把他们的需要放在首位,而不图回报。爱是我们创造的容纳空间,为了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爱是带着感情的理解,是带着理解去感觉事物的能力。它既不是未经悟性引导的盲目情绪,也不是冷冰冰的理性逻辑。正如列奥纳多达芬奇所说:“伟大的'爱出自伟大的理解。”一切真正的爱是利他的,绝对不会是自私的。
然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比这还要丰富得多。因为它不是空口言谈,而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它不能停留在想法或感觉上,还要付诸于实践。也就是说父母必须把自己对孩子的一切美好的想法或情感,转变成对孩子有帮助的具体行动。爱涉及到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和父母对自己的了解以及行为有关。
我觉得书中谈到的几个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意味什么的观点,很有内涵:
(1)承认孩子的个性,并协助他的发展;
(2)洞察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
(3)认清我们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为了孩子努力完善自己;
(4)创造一种环境,让孩子从中找到意义和价值;
(5)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气,不欺骗孩子;
(6)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事物,并尽量排除他们不需要的一切;
(7)重视积极正面的引导,不回避消极负面的部分;
(8)满怀勇气和希望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
(9)盼望奇迹的发生,但也接受贫贱卑微。;
有关于爱意味着什么?这些观点,可以成为父母和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以后行动的指南。
书中说到的成功儿童,也许他们的人格具有某些先天的特征,但仍需要后天父母及老师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去加以发展。平时父母和老师仅仅告诉孩子要如何做很难奏效,孩子必须亲眼看到怎样做。孩子需要能培养自我价值感的榜样,需要具有人际交往能力、愿意帮助别人的榜样,以及能够承担责任的榜样。因此,父母以及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去承担我们必须去做的“榜样”。
总之,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对我启发很大,使我感触很深,它将成为我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解放》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友谊读后感5篇
★ 二泉读后感5篇
★ 标准读后感5篇
★ 家书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