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让我对作品的风格和语言有了更为细致的品味,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涵和意义,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牛和鹅读后感500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牛和鹅读后感500字篇1
在国内的几位大腕级导演中,陈凯歌原属于我不太喜欢的导演之列,而且是越来越不喜欢的那种。陈大导演的早期作品有几部还是不错的,尤其喜欢那部《霸王别姬》,整部电影充斥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戏里戏外不分情境的纠缠挣扎令观众揪心。而这部电影也可能是主演张国荣悲剧的引子之一。但从《无极》开始,陈大导演的电影除了恢弘的场面和炫目的色彩,找不到多少思想与内涵。但2008年拍的《梅兰芳》改变了我的看法,陈导的电影又列入我的观看计划中。
近期的贺岁片一部接着一部上演,导演、主演的牌子一个比一个大,前期炒作的热浪更是一个盖过一个。老谋子的“山楂”炒的最凶,但其中味道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冯导的“地震”震动了观众的心,可说是催人泪下,但“非2”却成了“戏不够、噱头凑”的大杂烩;而姜大明星的“子弹”则飞的让人眼晕……。那么,陈导的《赵氏孤儿》又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说实话,这部电影比同档期的那几部贺岁片要好些,不再那么“无极”。当然,电影好看与否,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这部电影对《史记-赵世家》中的记载动了较大的“手术”,说是“篡改”可能有点过,但若说是“改编”又有点不够。虽然改动很多,但故事的主线和故事里的主要角色那是绝不能变滴,毕竟还有“尊重历史”的原则在限定着。电影与历史记载相比,改动之处有很多,但差别最大的、最值得评说的应该是两处:一是程婴换孤的起因与过程,一是程婴抚养、教育赵氏孤儿的方式与过程。本人认为:这两处较大的改动,正是影片“得”、“失”之所在。
?史记》中记载的“程婴换孤”这一情节是程婴与公孙忤臼商议的计策,是程婴忠义气节的体现。而在电影中,这一情节被做了较大的修改,“换孤”的起因不再是程婴的仗义,而纯属陰差陽错和被逼无奈。这样的改动令程婴少了些“假、大、空”的英雄主义气概,多了一份儿温情,添了一份儿人性。这多少可算是电影改变中的“亮点”,应该属于“得”的部分。只是在整个换孤过程中,程婴显得过分懦弱,过分被动,有悖于历史上这个人的本性。
而救下赵氏孤儿后的程婴,原本该隐居深山,独自抚养教育赵氏遗孤,直至晋王幡然悔悟招其回宫。但电影里却让他不甘于深山的寂寞,反而带着年幼的赵氏孤儿投奔到死敌屠岸贾的门下,且让赵氏遗孤认贼作父。这一情节的设计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电影中,赵氏遗孤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屠岸贾诸多的恩惠,而他的养父从未给他哪怕一点点复仇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怎么可能一下子聚集起满腔仇恨而手刃仇敌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试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个人若没有君主的首肯而随便刺杀重臣,焉能不受到制裁?不受到追杀?因此,这处改动该算是影片中最大的败笔,最大的“失”了。
另外,电影里韩厥的角色设计也令人感到诧异。历史记载中,韩厥将军并没有参与程婴救孤的过程,但他同情受到屠岸贾陷害的赵氏忠良,也多少知道一点关于程婴与赵氏遗孤的事情。是他最后让程婴和赵氏孤儿重新回到了“人间”,光明正大地走进了社稷。但在影片中,韩厥基本上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角色,除了在深受震动而放走救孤的程婴外,看不出他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说到底,陈大导演又犯了他一贯的老毛病——虎头蛇尾。陈导又一次开了个轰轰烈烈、颇为引人的好头,接续上一段平铺直叙的过程,最后却毁在了让人莫名其妙的结尾上。
牛和鹅读后感500字篇2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是一本经典的世界名著,我读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经典之处。哲学,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十分枯燥的,读罗素的书我感觉是相对浅显易懂了,虽然许多地方我还是需要逐字逐句慢慢理解。罗素对于哲学是理性的,他对哲学的论述总是力求清晰,他试图将原本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样的意图下,难免会有一些对精华的学问的偏颇或是遗漏,但是这对于我们这种处于哲学的人来说却是最好不过的了,它不会将我引入一个庞大难懂的圈子中去,或使我进入无止境的思考,或使我就此对哲学失去兴趣。罗素的哲学无意识很能帮助人的,若是能用心体会其中,相信一定能使自身的境界提高。
罗素的哲学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这与许多哲学史是有所不同的,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文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他不是单纯的将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是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哲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独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以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这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做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牛和鹅读后感500字篇3
前些日子逛书店,想在成千上万的书籍中挑选出想看的书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拿起长篇小说,觉得没有时间阅读;拿起故事荟萃,又觉得资料短小看着可是瘾。好不容易看中一本吸引眼球的书名,还要翻看一下是哪位名家著书,生怕买回去后悔。
就这样兜兜转转从书店二楼逛到三楼,还是没有挑中想要的书,其实自我心中也不明白究竟想看什么书。
站在一旁整理书籍的导购员仿佛是看穿了我的心思,走过来问我:“你想看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是小说还是散文是名著还是畅销小说我能够帮你挑。”
“还是外国名著吧。”
“那里有《傲慢与偏见》、《基督山伯爵》、《简爱》......”
“有《荆棘鸟》吗”脑海里突然闪现出这个书名,就脱口而出。
“有,你等等。”
过了好一会儿,导购员才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将书递给我。
“还有精装本吗字体再大一点的”我翻看了一下书,觉得不如很多名著的外表光鲜亮丽,心里有点犯嘀咕。
“这是最终一本了。”导购员从电脑上查完后遗憾地告诉我。看着手中这本普通封面,色彩素净的书,突然想起还是学生时代的我以往想收藏过这本书,可那时也是卖完了,所以让我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下恍然大悟,敢情是自我潜意识就没有忘记过这本书,一向想重温它的魅力吧。“好吧,就它了。”我爽快地拿着这本厚厚的小说,步伐轻快地走到门口收费处。
回到家安顿好孩子的晚饭,就开始迫不及待地翻阅起这本书。一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
“传说中有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一切生灵的歌声都优美动听。从离巢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然后,它把自我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间放开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歌声响遏行云,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完美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
它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感情纠葛为主线,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之久,以两位主人公为中心,展开了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各自的人生悲欢离合。
拉尔夫、梅吉、菲、戴恩......这些人物的名字随着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一一跳到眼前,随着钟表“滴答滴答”的转动,我已不再是单纯的看一本书,而是进入享受旧时完美时光的回忆当中。
不知不觉夜色已深,揉揉早已酸涩的眼睛,我还沉浸在小说的情节中不能自拔。
?荆棘鸟》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感情故事,整部小说都围绕着“情”字:梅吉与神父的感情,母亲的秘密,父亲的无私,朱思婷的感情世界,兄弟之间的亲情......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杯具故事,可是从这个故事中却看到了人性的本质:善与恶、贪婪与痴念、感性与理性、纯真与虚伪相互盘根错节、错综交织。
记得以往有这么一句话:“杯具的意义在于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作者考琳·麦卡洛正是以其具有穿透力的语言,直入人的魂魄深处,将人性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唤醒,使心灵得到一次彻底的净化。
我早已记不清自我什么时候为看一本小说而秉烛夜战几天,更别说真正静下心来细细体味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心理变化。可是经过这次阅读,我发现自我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正在悄然苏醒,也许是该给自我一次真正的洗礼了,毕竟我们还需要很多精神的养分来支撑心灵的世界。
牛和鹅读后感500字篇4
我偶尔也会从一些书籍上了解,看到一些犹太人在曾经遭受到的苦难,但看了《安妮日记》之后,我更加体会到了犹太人那曾经铭心刻骨的痛,就如同当时可恶的日鬼子侵略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样的痛,痛入骨髓。
这本书是从一位少女:安妮的角度出发的,写了一位少女对当时德国法西斯侵略犹太人的看法、悲愤和无能为力,还有自己以及自己家庭在这一事情是的遭遇。事情是这样的:安妮本来和爸爸皮姆,妈妈和姐姐玛格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还有莱丝、月波等朋友,虽然和家人、朋友有时候也是会闹矛盾的,但一般时候还是会相处的很快乐。
但是,渐渐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开始迫害犹太人,开始不可避免的种族歧视。外头的风声越来越紧,安妮一家没办法,只好放弃家中的一切和小猫莫耶,躲进了位于爸爸单位的秘密后屋,开始了逃亡生活。跟弗兰克一家一起躲进秘密后屋,跟弗兰克一家一起躲进秘密后屋的还有范达恩一家,后来又来了牙医迪塞尔。但是秘密后屋之间的人与人相处并不好,饭菜难以下咽,衣服破破烂烂,环境恶劣,让所有人的脾气都不好。但是安妮一直乐观,直到最后秘密后屋的人都被抓了去……
安妮在这么一个恶劣的环境下依然乐观,坚持“写信”给日记本姬蒂,乐观面对生活与艰苦,而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为什么不呢?当然,当她被抓去的那一刻让所有人都心痛不已。现在,让我们祝福犹太人吧,请他们忘掉痛苦,重拾未来!
牛和鹅读后感500字篇5
年底,单位召开____年党政工作表彰大会,准备和上年一样,在会后放映一场电影,慰问到会职工代表。当下几部贺岁片正在热映,我对《非2》、《让子弹飞》、《大笑江湖》之类娱乐片兴趣不大,决定看历史题材的《赵氏孤儿》。工会与影院联系,影院表示无法将数码机器设备搬到会场。又联系电影公司,特地从省电影公司调来《赵氏孤儿》的拷贝片,用普通放映机放映。
当表彰大会闭幕后,宣布放映电影时,会场里的情形与去年惊人的相似,人们纷纷离去。近千人的会场,剩下的绝对不超过一百人。领导们囧态百出,发誓再也不看电影了。不知是什么原因,会议租借的鞍钢职工文化中心会场里特别冷,电影放映中又冻跑了一些人。坐在那里实在太冷,我站在会场后边,吸着烟踱着步,好像当年在农村青年点场院里看露天电影。好在人一冷就特别精神,感觉头脑分外清醒,对影片的印象也格外深刻。
电影《赵氏孤儿》的大意是,春秋时代,晋国将军赵朔战功卓著,父亲是相国,妻子是国君的姐姐。赵家的地位和威望显赫,受到奸臣屠岸贾的忌恨。屠岸贾利用晋景公为赵朔庆功之机,设计以弑君之罪,诛杀赵氏家族三百余人。赵朔妻子庄姬此时正巧生下儿子,她自杀前委托为其接生的医生程婴,在奉命前来诛杀庄姬母子的韩厥的帮助下,将孩子藏于药箱中救走。在全城大搜捕中,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抓走。程婴和妻子在赵家好友大夫公孙杵臼的帮助下,设计用自己的儿子换回赵氏孤儿,妻子、公孙杵臼被杀。程婴被屠岸贾收为门客,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将赵氏孤儿程勃养大,并让程勃认屠岸贾为干爹习武、读书。十五年后,程勃长大成人,在知道所有真相后,杀死了屠岸贾,为赵家复仇。程婴亦被杀死。
据司马迁《史记·赵氏家》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权臣赵朔家族于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遭灭族之祸,遗腹子赵武在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保护下幸免于难,后依靠韩厥等人帮助复兴赵氏。
在我看来,史记中关于赵氏孤儿一节记述具体,故事性极强,不似史家手笔,更象是一个传奇故事。历史上,由此改编的各类古典戏剧,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曾被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改编为话剧《中国孤儿》,流传到西方。此次,由陈凯歌、陈红夫妻将这一中国古代经典故事改编为电影,无疑是一件好事。
总体看来,电影《赵氏孤儿》是一部比较好的翻拍片。陈凯歌导演比较擅长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荆柯刺秦王》、《霸王别姬》、《梅兰芳》和《建国大业》等历史故事片,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当今娱乐片盛行,人们盲目追求低俗文化之时,相比《子弹飞》之类,《赵氏孤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然,影片亦有不足之处,就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改编应如何忠实于原著的问题。《赵氏孤儿》原著中程婴是赵家的门客、家臣。原著主题格调是:忠臣良士除奸惩恶,赵氏孤儿平反昭雪。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而影片中的程婴却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局外人,卷入其中是逼不得已,做出重大牺牲属情非所愿,养育赵氏孤儿十五年的动机,是为了让屠岸贾生不如死。影片将具有明显古典英雄主义色彩的历史典故,改编成为反映乱世环境下,小人物悲情无奈的悲剧故事。这是在舍本求末,画蛇添足,极大的削弱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联想到陈凯歌拍过的一些影片,总是给人眼高手低,心高命不强的感觉,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牛和鹅读后感500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