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同时关注书中角色的塑造和自身的情感变化,写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书中人物的情感和动机,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白与黑小说读后感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白与黑小说读后感篇1
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他篇幅不不长,但总能带给你长篇小说般绵长的美好回忆;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读去普通,却总能在结尾给你带来极大的震撼;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他没有侦探小说的神秘,没有塑造显赫的大人物,但他笔下的每一个普通的小人物都让我们在含泪的阅读中绽放温暖的微笑……他就是欧亨利和他的短篇小说。
初识欧亨利还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书最后的选学课文中有一篇叫做《一件运动衫》的小说,文笔朴实,但读完后,那只昂头的麋鹿便在我的脑海里深深扎根了。
于是,阅读欧亨利一发不可收拾。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我知道了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片树叶可以永远翠绿不会凋零,那是伟大却极其贫穷的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的画笔描画的,这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唤起了琼西生的欲望;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中,我知道了原来有一种付出是可以割舍自己的:德拉为了给丈夫的金表配上一副精巧的表链,忍痛卖掉一头美丽的长发,那是“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的长发”;同时,丈夫吉姆为了给妻子的美丽长发配上爱慕已久的玳瑁发梳卖掉了三代祖传的金表。只求付出的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谁能说这对穷夫妻不是度过了最为幸福的圣诞节呢?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两位感恩节的绅士》中,我知道有一种承诺是可以用生命捍卫的。没落的财主尽管自己也食不果腹,但他依然铭记每年在感恩节要让一个流浪汉饱餐一顿,结果自己却饿晕了;而穷光蛋为了感谢财主的恩赐,尽管自己已经受施舍填饱肚子,但还是大快朵颐了财主的美餐以致胀破了肚子……
有人说,欧亨利的小说,最吸引人的是他的出其不意的结尾,正因为这样的结尾,所以被称作“欧亨利式结尾”。说实话,起初我也被小说的结尾深深吸引,因为他总是在你认定了结局时出其不意地给你惊喜。但在我一次又一次阅读他朴实但精致,雷同却神秘的故事后,我想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震撼了,这份震撼恰恰来自欧亨利笔下那群贫穷、卑微的小人物,他们个个充满爱心、充满毅力,就这样温暖而坚定地走进读者的心灵。
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欧亨利告诉我们,金钱不是万能的,真正打动人心的恰恰是你的心灵。一个纯洁高尚的灵魂,即使他衣不蔽体,即使她食不果腹,他也依然是我们心中的巨人。
白与黑小说读后感篇2
青春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人生的旋律;青春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青春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木桥。这几天,我看了一本流动着青春热血的书——《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为读者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一批爱国主义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情景,细致的雕琢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而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从小寄人篱下的的青年,为了反抗命运,她凭着旺盛的革命热情在革命者的帮忙下,从一个受尽凌ru的青年成长为一名有坚强内心,不畏强权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回首此刻,我们物质生活丰富,有着社会、家庭和朋友的照顾,不必为生存而担心;可我们的精神生活与林道静相比,却显得多么微不足道。林静道找到并坚定了自己的思想与信仰,实现了青春的价值。而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却很少有人把握住青春的价值:有些人把青春浪费在了网游的虚幻中,有些人把青春浪费在了颓废的酒吧,还有的人把青春献给懒惰与放下。
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着其特殊的价值,并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正值青春的我们就应无愧且无悔于青春,在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我们就应为收获一个完美的未来而播种下理想,并发奋让它实现。但是我们又有几人真正做到了无愧青春呢,其实每个人的青春都有着自己的挫折与不顺,有的人在挫折中站了起来,而有的人却如脆弱的玻璃瓶经不起挫折的磨砺。青春期的我们有着鸿图之志,但我们的理想却不堪一击,在几次失败和教训之后就变得软弱与胆怯。玫瑰在破土前,只有在黑暗的土地里经受寒冷与寂寞的挑战,才能冲破大地,绽放自己的美。我们的理想也只有在挫折的不断锤炼下才能由普通的石头变成河蚌里发光的珍珠。完美的未来需要我们为之而艰苦奋斗,而理想是我们奋斗的动力。黄金时代就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应学习林道静,珍惜青春,把握时光,把握每一天的完美。只有不断奋斗,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才能有真正值得歌颂的完美青春。不论暴风雨来的多么猛烈,请做一只海燕,做一只高傲的海燕,在挫折与困难中前行,风吹的猛烈了就展开自己的翅膀,雨下的狂暴了就抬起自己不屈的头颅,面向暴风雨。
要坚信——雨后就会有彩虹!
白与黑小说读后感篇3
寒假里,老师让我们选几本课外书读一读,帮助我们开阔视野。
恰逢我们这里大集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让爸爸陪我一起去松江书店买书,书店里的书真多啊,我贪婪的翻阅着,比较后,经过千挑万选,选中了《格列佛游记》这本书。
通过一个星期多的阅读,我深深迷上了这本书,我跟随格列佛一起经历种种挫折与磨难,我也很欣赏他的聪明与机智。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格列佛所乘的商船触礁后,被小人国重用了,可他看到小人国国王的种种恶习,就连吃个鸡蛋都得国王说了算,不然就会遭到惩罚。贪得无厌的小人国国王并不懂得感激,为了满足他的野心,不择手段。
所以,他历尽千辛万苦,离开了小人国,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在家待了两个月多,再度起程,不巧,又被风暴冲到一个巨人国岛上。在那里,他的力量太小了,危险一个接一个,还险些被鲸鱼吃了,但他都能冷静的面对。比较后还赢得了王后的信任,这真是“好人有好报”啊!
比较后,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通过读这本书我体会到了:家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我们永远比较温馨的港湾。无论我们走到什么地方、遇到什么困难,永远不能忘了生我养我的父母和家乡。
白与黑小说读后感篇4
终于合上书,一口气看完《射雕英雄传》的感觉真不错!一整套书,四本,我一词不剩地看完了,心中有万千感慨。这部书作者金庸,是金庸作品的第三部。讲述了一个少年郭靖从小到大,从一无是处到武林第一的故事。
主人公郭靖生性愚钝,没什么天赋,只是有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但为人正直善良,光明磊落,分别得到江南七怪,丹阳子马钰,九指神丐洪七公,老顽童周伯通等高手指教,又习得《九阴真经》中的武功诀窍,功力大增,内力外力都很强。成为当时能与南帝,北丐,东邪,西毒相提并论的人物。
整套书以动作,神态描写为主。文章内容中有很多伏笔,为后文做铺垫。使得结构完整,严谨,没有漏洞。在描写方面,动作描写非常细致到位,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写得很清楚;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表情的每一次转折性变化都写到了。在修辞方面,比喻最突出,它的使用率最高,最到位,最贴切。这些加起来,栩栩如生,描写得惟妙惟肖,仿佛书中的事物就在眼前,引人入胜。
他的经历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小时候就遇上了黑风双煞,侥幸杀了一个,之后去临安比武,先与杨康在擂台上比武,又遇上了全真七子之一的王处一,并为他解毒去求药,接着喝了大蝮蛇的血,被参仙老怪盯上,有幸学会了降龙十八掌,再在桃花岛上遇到周伯通,学会双手互击之术和空明拳……这些奇幻的情节引人入胜,让人痴迷。
我认为金庸写作时的严谨和郭靖的正直善良值得我们学习。
白与黑小说读后感篇5
我至少看了三次加缪的《局外人》。很多人把这本书吹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也许他们都知道这本书好在哪儿,但我始终搞不懂它究竟是好是坏,只知道每次读都会有新收获。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主人公默尔索身上。我将自己代入到角色中以体会其心情和想法。对他的冷漠与无所谓,我竟觉得颇能理解,甚至厌恶其他人虚构出来的道德枷锁。母亲死了,那又怎样?几年时间没有近距离相处,最后一年几乎没见过面,即便是亲情,也容易变淡漠。更何况,人死不能复生,假惺惺地挤出几滴眼泪有什么意义?玛丽问默尔索爱不爱他,这个问题实在可笑至极,爱不爱有什么紧要,一个“爱”字难道能当饭吃?纠结于无意义的甜言蜜语未免有些愚蠢。默尔索偶然卷入朋友的情感纠纷,出于自保,意外枪杀了拿着刀子向他冲来的“敌人”。他在开枪杀死对方后,又对着该人的尸体补了四枪。就是这难以理解的四枪,把他送上了断头台。最后这四枪,以主人公当时混乱的状态来看,很可能是情绪的余波使他无意识地扣动扳机。站在他的角度,这一切基本都说得通。
我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是因为我的性格中也有极其冷漠的一面,这种冷漠天然而真实。事实上,没有人天生就能按世俗规则懂得感情是咋回事儿,懂感情需要后天培养。令我颇感悲哀的是,很多人只学了表面功夫,没有能力发现真实内心的冷漠与黑暗,他们更像是行尸走肉。
从少年时代起,我就尽可能坦诚地面对真实的内心,不懂感情就学,但不能弄虚作假。我记得初中曾被人推上校园讲台做演讲,主题是感恩老师。那是一次很糟糕的经历,我并不擅长演讲,上台后完全忘了词,也不记得咋走下台的,我只记得那是第一次当众喊口号式地说了“爱”字。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来不曾心怀感恩。窗外阳光明媚,但我的心冷冰冰。我很惭愧地哭了起来,然后决定脱离稿子演讲。我独自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全校师生,思维非常混乱,甚至感到害怕,人们要逼我表现我内心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多么荒诞!于是,我只好用一个“爱”字草草收了尾。时至今日,我依然感到羞愧,因为这个字并不是心里话,真心话是我从来没把他们放在心上。
默尔索比我更坦诚,他依自己的本性行事,不像我这样试图伪装和狡辩。甚至面临死亡,他也不肯向世俗低头。在真诚做人这一方面,他算是个英雄。
第二次读这本书时,我站在了世俗道德的角度上来理解,检察官的推论完全合情合理。一个在母亲的葬礼上表现极度冷漠的人,确实可能对着死尸连开四枪(犹如鞭尸,简直惨无人道)。若不是故意为之,又怎会带枪到沙滩上散步,又怎会恰好在对方掏刀子时开枪杀人(伪装成正当防卫),又怎会在对方倒下后连补四枪。这一系列的看似偶然,似乎隐藏着某种必然。完全是因为作者以主人公默尔索的角度来表述整件事,我们才可能知道默尔索的真实想法。真相永远扑朔迷离,或许只有上帝才能揭示全部的真相。
这一次,我承认道德在社会中的广泛存在有其合理性。个体的一切行动,只要能自圆其说,都能得到某些人的同情。我们每个人的想法如此不同,倘若没个标准,那么杀人放火也可能值得同情。《三国演义》中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话听起来真有道理,多少阴谋家因此将其奉为圭臬,心安理得地滥杀无辜。最近看林语堂的《武则天正传》,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展开了数轮大屠杀,将唐王朝李家人杀得七零八落,几乎连根拔起。为了顺利当上女皇帝,她残忍地干掉几乎所有反对者。好一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此残暴无道,许多后来者同情和理解她的所作所为,认为她是迫不得已而为之。野心家从来没有迫不得已,只有大杀四方铺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最近闹得轰轰烈烈的江歌妈妈诉刘暖曦侵犯其女儿生命权一案,社会上不少人同情刘暖曦,认为她不该负法律责任。江歌妈妈“网暴”她是欺人太甚,甚至质疑江歌妈妈可能存在骗捐(典型的人身攻击逻辑谬误)。这可真够双标,对刘暖曦不追究道德责任,却对江歌妈妈吹毛求疵。真相如何,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但是刘暖曦做人到如此冷酷无情的地步,很难让人不去怀疑她心存为脱身而找个替死鬼的念头。基于刘暖曦的所作所为,我绝不可能同情她。
最近一次读这本书时,我发现这个短短的故事里有很多细节值得人们反复深究。世界上有很多罗生门式的事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不可能因为每个人都言之有理就失了自己的立场。
故事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不断认识自我,这个自我不会固定不变,而会动态发展。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白与黑小说读后感推荐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