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2000字读后感5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写读后感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让我们不盲从书中的观点,有自己的判断,读后感的写作不仅是对的分析,更是对情感的真挚表达,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活着2000字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活着2000字读后感5篇

活着2000字读后感篇1

平凡的人生波澜不惊,有趣的人生往往是一层忧伤一层糖。我们以平凡人生为起点,因此厌烦于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生活,努力去追求更有趣更完美的人生,喜欢一层忧伤一层糖,忧伤和欢愉都成为生活的调剂,殊不知,对于一些人来说,活着,就是表达对人生的最大敬意。

阅读余华的《活着》让我对人生有了另一角度的思考,对于那些被命运过多“眷顾”过的人生来说,承受住生命沉积下来的那份厚重感,用素淡的心态应对过往,那么,活着,是一种高尚!若生命的底层是由悲伤和痛苦堆积而起,我们就更应相信前路慢漫,只要带着信仰踏步,即使充斥着悲伤与痛苦也会造就崇高的人生。

也许你同我一样,初读《活着》这部作品时不自觉的把焦点放在悲剧上,毕竟,福贵所经历的那一段段亲人的离世,让人痛心不已,合上书后都难免心有余悸。妻子家珍在患难时不离不弃,却在维系家庭的重担中劳累离去;那个总赤脚跑着上学和下学的可爱儿子,在最稚嫩的童年因为献血时抽血过多而早逝;女儿凤霞是个哑巴,心地善良却死于生产;外孙苦根常常挨饿却因吃豆子撑死。一次次来自生命的抛弃,一个个至亲的不辞而别,这是何等的沉重啊!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的时候,我不自觉的被带入到主人公的角色,那份难过如鲠在喉,我想,若是换作我遇到哪怕一次这样的变故,便会觉得命运多舛,遇到两次这样的变故,可能会生视生命,遇到多次这样的变故,早觉生无可恋了吧。

福贵似搁浅的小鱼,面对命运的海浪毫无挣扎之力,他没有学者的睿智,无法寻找心灵的乌托邦,他甚至没有能力问为什么,时代背景在他干涩的眼睛从来是模糊不清的。他不懂得生是什么,他只知道要活着,所以他不自觉展现着一种倔强,而读者在阅读中感受这拥有生命韧度的平凡人生竟是惹人崇拜的。

思忖良久,明白了作者不是为了突出悲剧的力量,是在默默赞叹生命的顽强。福贵的人生是有多少的悲痛啊,可他的倾诉从不为博得同情,作品一开头写福贵是在对一个收集歌谣的游子讲述他的一生,坐在草地上,面对着老牛,悲哀的故事却不是悲哀的语调,没有痛哭的眼泪,反而是一种泰然,安然。福贵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在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游走,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这尘世土壤一寸一分呢?心底实苦,可还是从容应对人生。福贵在面对绝望时,从未想过死亡,毕竟选择死亡是最易从绝望中解脱的方式,活着,是更高尚的选择!晚年,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靠着回忆与咀嚼过往的碎片来推动自己向前,没有跌宕的情节,命运多桀却善心相待。

活着,是一种高尚!

余华在《活着》这部作品中正是表现了一个这样的道理,余华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纯粹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因此,虽然《活着》描写的是沉重的历史,是悲剧的人生,是死亡的`生命体验,但余华却用温情深沉的笔调娓娓道来,讲述着一种高尚的生命形式,宏大时代背景下的典型悲剧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所要表达的就是经历困境后依旧能达到超然,“活着是一种高尚”,同时告诉我们“反抗绝望,善处人世”的人生哲学。

这些不禁让我想起了那部纪录片《二十二》,那些曾在战争硝烟的背面经历过晦暗旅程的老人,如此让人心疼。或许我们总在感叹时代变迁带来的惊喜、便捷与欣狂,而某些蹒跚的老人经历过时代的无情,和战争的恶果,却不曾堕落,面对生活未曾缄默。当一个老人看到当年伤害他的日本人照片时,微微笑着说,日本人也老到胡子都没了。多么轻描淡写,多么云淡风轻啊。先放下那满腔的怒火和仇愤,我们总该崇拜那些笑对人生之苦的人。如果有一天,你终于体会了这些老人虽然遭遇苦痛还依然具有深沉的智慧,尝过时代的晦涩与饱含过心酸但仍有孩子气的天真时,你就对人生,对生活,会一种别样的温情。在影片结束时,看到山西90岁的老阿婆露出纯粹干净的笑容时,我不禁泪流满面,我突然意识到了这种在经历过苦难和惨境后依然对人生能够尽量享受和聪慧的醒悟哲学,或许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坚持的最恒久的,最永存的叠句唱词。下一次,当你在某处听见一个老人絮絮叨叨时,你认真听,那里面有你在别处听不到的人生哲学。

回不去的是过去,期盼都会在明天实现,所以才要善处人生。若命运曾不小心在我们身上划下过一道道伤口,那么也要让那些截面的年轮充满厚重的分量。

也许你会想,现实中简简单单的人生,何来这么多的悲情,但细细反思,成长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在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看似如鱼得水,但心理的成长是不是却慢了许多,我们似乎少了抵挡逆境的信心,在人生不如意时显得格外脆弱,没有了父辈品格中的坚韧,亦缺乏负重前行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活着》这样的作品,需要余华这样的作家,余华的文字总是这么直白,直接的戳破生命表象的华丽,用他的笔调勾勒出另一种人生,让你看完后惊叹,呀,原来面对苦难的人生不应该沉沦,更要活出一种崇高让人敬佩。《活着》这本书中那些看似凄切的文字下面蕴含深沉的人生哲学,它告诉我们面对痛苦、悲欢、逆顺时应保有的态度。福贵用他这一段人生告诉我们,无论何时,善处人世!

活着2000字读后感篇2

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热爱人类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海子

坐在窗口,看着群鸟一起飞向树枝,又一起飞向蓝天……他们想去哪儿就飞向哪儿,活着是一种蓬勃的生机。这种感觉真美好。但是我们呢?福贵呢?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会被一次次撕扯得粉碎。温情末了只剩得老头与一头老牛在阳光下慢慢回忆。但他还是活了下来。我不止一次无止境的探求思考着到底是什么才让能早该被折磨疯了的人活下去?无数次地翻阅福贵的故事久久才终于醒悟。

我静静地聆听这个灵魂的述说,想帮他呐喊命运的不公,也想帮他对抗这不公的命运。但是,我不行,也不能。

有种麻木的感觉,感觉自己好渺小,生活鞭挞我们。完全无法左右任何事,面对命运,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只能看着这一切摧毁着人们悲惨的人生。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的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最后在贫困中醒悟,但残暴地夺走了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福贵的“活着”,明白了为什么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因为在那个畸形的年代能活下来就很好了,福贵也说了他只想平淡的活着,其实我们所有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你去过黄土高原上极度贫困的地区,你会发现那里的生活无比的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被寂静笼罩的夜晚狗吠鸡鸣都是固定的时间。人们的娱乐少得可怜,他们的语言却是夸张又大胆,“天烧开了个大洞”“地球被煮开了”这些是黄土高原上的魔幻主义。生存孕育出的魔幻主义,而非浪漫。所有一切都只是为了活着,单纯地活着。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那活着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我为什么而活?既要面对死亡我又为什么还得痛苦地活着?但为什么还要有好死不如赖活着这种说法?等等的一切都是未知。

未知苦处不信神佛,福贵的活着我们终不能理解。“看那最后一念怎样灭绝怎样被风吹散”,极端的感情纠葛下顾城自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困顿的忧郁中海子卧了轨;“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在丧夫的悲痛里三毛自缢了。在那本该平凡的活着中,为什么又有这么多人选择永远离开?生命能否给我一个回应?一路的坎坷,一路的艰辛,一路的执着,为什么都越不过最后的那一道坎?生命是自然的赋予,却为什么要将他不情愿的画上句号?百般波折,春去秋来,绿叶哪怕是凋落的最后一刻还是用光合作用供给养料;蜡烛即使到了化成蜡油的前一秒也是发着燃着发着光。身边的风,花,云,雾哪个不是活着,他们活得平凡,他们也有尽头,他们生命却不曾被认可。

是的活着是无形的,活着在我们中国道德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它本不应该作为任意一种词性存在,因为活着就只是生命韧性的体现罢了……

21岁的霍金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生命的韧性支持他艰难的活着,最终他在天文与物理上的造就无人能及,这便是生命的韧性,这就是活着。我曾看着被踩踏的蝶艰难地爬起,挥动残缺的翅。不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活着。是的,不只是只有我们,想在这个世界活着。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种韧性最终让福贵老时以一种超然的、怡然自得的、平静的态度面对生活,难道不是在告诉世人,如此凄惨的福贵,尚且能够平静地认真地活着,既然无法改变活着的事实,但可以改变活着的态度即生命的韧性,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无论好与坏,至少在生命的尽头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努力奋斗过,始终坚持不气馁,不抱怨,坦然面对这一切。做到活得袒胸露背去迎万箭攒头,仍能举头对苍天一笑。

活着只是活着,只是生命的韧性和世间的对抗。静静地活着,强烈而又无声,像泥泞里的玫瑰,悲惨而又高贵。世界有压迫,命运会捉弄我,可我要紧紧扼住他的咽喉。我们不都是这样吗?一次次失望一次次爬起一次次攀登一次次一次次……活着我从不后悔,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奋力舒展开一样,我的韧性不止于此。这种韧性与我个人而言才是真正的活着,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身在泥潭里的人也会仰望星空,心系鲲鹏,则能见九万里天地。

我似乎真的明白到底什么是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形形色色的人们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死去,这宽广又沉重的话题压抑得欲哭无泪。

是的,它太沉重,害怕它刺痛我的心。是的,它太宽广,凝聚了太多责任和使命。

人总说,时间会掩盖一切…可那一切像是春风吹又生的枯草,总是在人们的心中放映着。“活着”,那个黑暗的时代亦像是逝去了又像是仍旧鲜活着;那儿悲惨的人们亦像是死去了又像是活着的。

活着2000字读后感篇3

在人间有谁活着不像是一场炼狱。

——题记

没有人知道自己这一生会经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自己这一生会不会如自己所心仪的那般幸福,而它———《活着》,却让我们在别人完整的人生中找到了那份信念。

前些天,我一时兴起就翻开了那本黑漆漆封面的书——《活着》。起初还有些没有头绪,书中一开始讲述的内容看得我晕乎乎的,毕竟,这个写作的方式与往常有些不大一样,似乎是倒叙,又似乎只是回忆式的。开始着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多是抱着闲着也没事干的态度,只是看完整本书,我便有了大大的改观。

我记得起初是这样的,文章以第一人称“我”来写作,更多的是给人一种真实且又感同身受的感觉,一开始便由“我”听偶然间遇见的那位名为“福贵”的老人叙述故事为起点,文章用贴切的事情以及那些故事将“活着”的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整本书中,其实我感慨颇深。看着福贵从家里放荡不羁的富二代,到由于赌博输掉家产一无所有,再到经历离别与永别后的亲人再相聚,再到儿子离世女儿幸福出嫁,再到妻儿子女相继离开后自己与老牛相依为命的生命历程,看似三言两语的概括却蕴含了太多的意味深长。

看着福贵年轻时的放荡不羁,我总会想到现在的自己。年轻时的福贵没能光宗耀祖,染上了赌博,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就连对妻子都谈不上有爱,只认为那本该是作为妻子理应尽的`本分,到最后赔光了那仅有的“一百亩田地”,成了名副其实的败家子。而现在的我,亦有年轻时候福贵的影子。

我在本该认真且努力奋斗与学习的年纪,把大把大把如金钱般的时间花在手机上,沉迷于那种网络与童话般的生活,在这个年纪的女孩子有些极为勤快,在学习,上有着自己的追求与目标;在生活上,懂得多为父母多付出一点。而我呢,看着父母两鬓渐白的头发和那日渐衰老的背影,哪怕知道去心疼,也不曾真真的付出过多少,父母那来之不易的血汗钱在我的眼里竟是那样的轻快。那种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模样,在这书中前后反差竟有些凄凉与可笑。

中年后的福贵,家道中落,没有了一百亩的家产,没有了舒适的屋子,没有了可以挥霍的金钱,一切都得从头再来。他没有因此怨天尤人,因为父亲让他挑铜钱还债使他恍然大悟,从头再来并没有那么好运,只是说,多了些人间烟火的味道与常人的幸福。当他褪去光环后,母亲与妻子的陪伴其实是他最大的幸福。当我读到“他的母亲生病了,他去城中请郎中,途中因帮助一调皮小孩敲门而被侮辱,最后与那家仆人争斗,最后被迫充军,无法为母亲请来医生,一别竟是好几年的光景。”内心竟有些难过。

每个人都知道,是父母把我们养大的,谈不上报答与否,但至少能做得到“孝”,也知道“你养我长大,我伴你变老”。当自己母亲离世,自己竟毫不知情,多年后回来了,竟在妻子口中得知,母亲在临死前还在安慰妻子“相信福贵,他一定不是去赌博了”,说起来,母爱真的很可贵,纵然你有千般不对,她也不曾怨你分毫,哪怕在生命的最后,牵挂的还是她的子女。

这让我想到我的母亲,我和母亲感情是极好的,但是生活中难免会有争吵,有时候我总会和母亲发脾气,却在离家时特别牵挂母亲。我仍记得我刚离开家,在学校住校的时候,那时候刚开始特别的不习惯,在陌生的地方总是有些害怕,而母亲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担心我,一天好几个电话,我心里只要不舒服就会打电话和母亲倾诉,那时候母亲总会担心得一夜难眠。当她生病了,她从来不会说告诉我什么,只是会说“我们都很好,你别想太多,认真学习就好。”在母亲的眼里,她的全世界便是我们,是我们这群不懂事的孩子。

后来啊,福贵回到了家里,没见到等候他的母亲,但是妻子与儿女都在等候他,他们重聚了,可那个天真爱笑的女儿却再也听不见再也不能说话了,他们一家人努力的生活着,可生活没有一直眷顾他,十三岁的儿子因在献血丢掉生命,妻子换上软骨病,重担压在自己和女儿凤霞身上,而一个不过十六七的女孩子却要干那么重的活,看得我有些心疼那个女孩子,在那个家中,凤霞付出了很多,只是庆幸后来凤霞遇到了她的良人二喜,才有了些幸福的时光。

再后来,女儿凤霞因难产去世,妻子也病逝了,就连那个善良的女婿二喜也在工作中丢掉性命,而唯一的孙子苦根到最后也去世了,福贵白发人送黑发人,当我看到那一段的描绘“福贵筹钱买了一头只有三两年性命的老牛,与之相依为命并取名福贵,整天在田地里耕种,还在牛的身上叫着自己已逝的妻儿子孙的名字。”看到这儿,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和老牛相伴的凄凉场景……其实正如贺拉斯所言: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无论我们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要记得: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2000字读后感篇4

读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开始对余华有点产生兴趣,课间同学还不停的讨论着。不知谁说他的小说《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于是我抱着一丝好奇借了这本书。10月5号下午,本着无聊便看了起来,谁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用一天时间对其一生苦难的叙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很多苦难,面临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不死,让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有着自己的不死。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叙述方法,但却有种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读越有沉重感。而这种沉重感并非故事情节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于冰冷的语气去描述不寻常的事情。而这种沉重以至于难以自拔的感觉就悄悄地潜入我心里。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说余华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贵的经历,即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直到看到最后,看完了一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的简介、别人的评语我又有了新的感觉。

回到本质,我一直在想《活着》的目的何在。仅仅只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说法。有人说他只是为了让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而还又人说: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其实人生就像田地。需要有人来耕作。春天播种自己的苦难,夏天则等待自己的苦难,秋天再慢慢的收获自己的苦难。冬天用苦难去品味自己的苦难。最后等待来年继续播种苦难,直到收获苦难的希望。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读完这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一大片枕巾。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有庆给他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爱的小孩,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还那么孝顺好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块长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悲剧呢?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现实造成的吧!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处的,而救不活却可能招来祸患!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臭死了大不了赔几个钱!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一头猪,用得上已经很好了!这不仅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篇报道。同坐一辆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块出车祸死亡,工程时被补偿了几十万,而农民却只有5000!难道工程师的命是命,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要分等级?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而一边又做出违背自己诺言的事?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

综观全文,当富贵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忍受贫困生活与精神的折磨!面对贫困的生活与亲人去世的事实,我敢说有90%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会像县长春生一样选择死亡。其实她那点打击相比富贵又算得了什么?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爱人趋势等而选择死亡的有多少人!他们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气、才是胜利!他们的命不只属于他们自己,还有父母等等!他们在这个世上还有未尽完的责任与义务!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所以或者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活着2000字读后感篇5

我花了很久去想怎么塑造我对这本小说评价的开头。最终的结果是我失败了,因为这实在是一本令我无话可说的小说。

首先的评价,《活着》是一本奇书。

说他是奇书,实际上是它书里有书。用个术语来讲,叫反逻辑。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反逻辑。反逻辑就是不符合生活逻辑,与常识相悖的。

那为什么在说《活着》前先讲反逻辑呢?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作者仅仅是第一章就用到了多处反逻辑阐述。比如年轻的富贵还混着吃喝嫖赌,灯红酒绿的日子时,妻子所做的。她什么都不说。并有更具体的,当他在赌场即将败光了家产时,家珍的行动是走到我面前,狠狠地跪下了,就一直跪在那里,不哭也不闹。这是反逻辑的。按一个正常人的思维方式,这种时候的惯用手法当然是一哭二闹三上吊,费尽心思留下他啦,让他不要再干这些啦。

但是家珍没有。

这里就体现了作者手法之高明。一个女人的贤淑,烧菜啦,干家务活啦,无不是可以表现的。但作者偏偏安排她闹了这一出。这一跪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作为一个该有的妻子的责任,该有的礼节,以及对于丈夫的深情。这可不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所能表现的。因而说《活着》书中有书。我倒希望哪天有人能把书中所有反逻辑的点所代表的意义写下来,也许篇幅之长,意义之深刻,真能成一本好书。

翻开《活着》之前问过很多平时认为饱读诗书的人的意见。得到的评价大多是没看过。唯一一句书评是名字叫活着,结果人都死了。然后我也便笑笑,因为用死亡来营造悲伤突出的小说实在是太多了。翻开起点中文网的小白文,你不死几个人都不好意思叫自己网文写手。有的是为了衬托大反派的强大而死的,有的是为了衬托主角的精神而死的。死人简直是太万能了,有个角色不知道怎么写下去?死了算了。

匪夷所思的是,看《活着》,人物的死,是没有征兆的。非要说有什么征兆,当故事的走向开始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福贵的生活开始有了起色时,就应该死人了。有庆的长跑冠军,凤霞的喜得贵子,家珍的病有起色,二喜的爱子切心。到最后苦根的伶俐刚刚显现,都是如此。如同一道诅咒。

因此这也是反逻辑。为什么在一切都朝着好处发展的时候,都会跌入谷底?

点开豆瓣的书评,看到最多的评价便是令人眼泪纵横。我哭了吗?我太想哭,尤其是那句有庆再也不会从这条路上跑来了,家珍身为母亲玻璃一般脆弱的心脏简直触手可及。

但最后我没哭。

这并不代表我冷酷无情。我何尝不为余华先生的笔触所深深折服?最折服我的地方,便在于每个人物的死都是没有原因的,但却不是没有意义的。

想法,能够体现他最本真最实在的方式便是写下来,但有些东西,说出来,写在纸上便没有意义了。单就有庆来说,他的离去,为什么偏偏是抽血而死,还是为了县长的女人抽血而死,而不是其他死法?作者想说的显然不是能用冰冷的笔尖写下来的。只是因为生在那个时代,一切都尽藏在福贵绝望的咆哮里了。

先前出场过的人物一一死去,似乎对不起《活着》这个书名,有种欺诈的意味。当然并不是没有人活着的,剩下的那个是主人公福贵。

福贵是谁?小说从头到尾失去至亲最多的是谁?是福贵。那个把祖上100亩田挥霍了个干净的是谁?是福贵。最后的最后,最惨的是谁?还是福贵。那么这样看来,小说中最没道理活到最后的,就是福贵。

但偏偏是这样一个败家子,成了故事的叙述者,大背景下唯一一个生存下来的人。福贵哪里不想战斗?他只是把所有气力都花在了承受痛苦上罢了。在命运的魔爪下他显得实在太过无力了。也许你再也找不到一个福贵那么悲惨的主人公了,可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悲惨。一个人能够面不改色,将自己所经历过的所有大事小事娓娓道来,这是可敬的,也是绝对可怕的。他大可以去自杀,用死亡来逃避一切的苦难,但是他没有。一开始他有生养的父母,父母走了他还得育子孙;没了子孙还能陪着老婆数星星,最爱的老婆去了,健壮的女婿还在;女婿走了还有外甥这个责任的担子背在身上。最后只剩下自己孓然一身,只是一头老牛,我也能过过清淡日子。

这是他自己说的,只要人不想死,就能活着。他并不为了什么而活着,他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余华说这是一个男人与命运为友的故事,现在看来我想是的。福贵无数次伸出手想要在浓浓大雾里抓住什么,但往往只抓住一把空气。也许他是非常想抓住什么的,但抓不住也就罢了,这便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诚然,故事始终是写给人看的。合上书的一瞬间,福贵的故事便都过去了,多少苦难也不必我们来承受。《活着》讲的是福贵,实际上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人们听的。我们的世界是由千千万万个福贵一样,蝼蚁一般的人构筑而成的。福贵身上如此之重的责任,我们又何尝没有。恰恰是这些平常无法感触的东西,在合上书的那一刹那才能真切地发觉。因此我们每一个人是值得自己尊重的,面对身后命运的审判,只是打个哆嗦,还是拖着身子一步一步朝自己憧憬的地方前进。

看完以上可能你我有些惭愧。因为自己前进的目标没有那么伟大,自己也不过只是一个普通城镇的普通市民罢了,没法在这一大片浓雾里抓住什么。既然抓不住那就不要抓住了,来到这个世上,为了活着而活着潇潇洒洒走一场,没有什么不好。这并不是阿q精神,是人们原本拥有的权利。

实际上最打动我的我的是作者的一句话,与故事无关,是余华写在自序里的。

他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因为这段话,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我崇敬余华。他写下的字远大于这些字本身的意义。以上如此之多的个人拙见,是余华先生不停地写作才催生出来的。

活着2000字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剑来读后感2000字6篇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7篇

活着读后感两千字5篇

活着读后感800字模板5篇

《耻》读后感2000字模板6篇

读活着读后感800字5篇

《活着》读后感初中600字5篇

先进事迹材料2000字6篇

拓展课心得体会2000字6篇

2000字培训心得体会7篇

活着2000字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