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能够引导我们深入理解作品,拓宽视野与思维,写读后感不仅是对文字的理解,更是对自我的深刻反思,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给爱自由的读后感推荐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给爱自由的读后感篇1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寻找这个答案,可每个人是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样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葬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是一样的,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我的意愿决定自我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够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自由能够说是一种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样貌,不给孩子过多的束缚,不把自我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说实话应对孩子,有时候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估计这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吧?因为这个尺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
这本书表达了蒙氏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我许多的观念强加给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遗憾和未能实现的梦想都寄托给孩子,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我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孙教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我们凡是应当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容的应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书中说到其实教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之前儿童不用急着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种感觉就行了。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纸张上去做好规划,因为你给他什么他就会理解什么。不要妄想让自我的孩子成为“神童”,小小年纪就要求他们会背很多的诗词歌赋、数学计算等,这样的孩子虽说知识广博,但他的心智发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会去思考,只会一味的死记硬背,毫无自我的创新性,整个创造思维被你们给抹杀掉了,试问这样的孩子会有好的发展前景吗?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的`”。我认为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挑战,从而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尤其是刚入园的新孩子,他们需要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让自我慢慢的去适应幼儿园里的一切,逐渐心智发展的就会很顺畅。所以家长也要配合好我们教师的工作,要保证自我的心态正常,孩子才会不那么恐惶,俗话说的母子连心,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孩子在幼儿园时,其成长倚靠自我,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进取的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在六岁之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一味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们就变得自律与顺从。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压制和束缚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胆怯,不明白到底什么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我的思维,一味的听从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么他的人生也不会是欢乐幸福的!
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才会成为一个专注、宽容、坚强和完整的人!
给爱自由的读后感篇2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叫做《爱和自由》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自己有限的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能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自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更容易。
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己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方案。
读了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才发现,原来作为老师,我是那么不合格,我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缺乏对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从此刻起,在工作中,我要多聆听学生的心声,而不是急于批判学生。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聆听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爱!
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能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做人。” 通过阅读《爱和自由》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同时,也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要好一个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用我们火热的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希望的火花,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个学生像一棵棵小苗苗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地成长!
给爱自由的读后感篇3
最近读了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一书。读罢此书,深深感受到熊培云把写作当成了推动时代进步的使命,并一点点地努力着。“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希冀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更好的时代。
熊培云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与烂漫纯朴。他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理性发言,做着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他特别注重生活,他认为生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自由。“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正是这个热言时代有稀缺的,也是我们所需要汲取的时代养分和生活营养。
?自由在高处》如同阳光从高处照下,让我想起了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愿我们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我们都在尘世获得幸福,愿我们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给爱自由的读后感篇4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经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当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我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明白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所以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呢?但经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身受感触。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我肩上的职责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欢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欢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欢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给爱自由的读后感篇5
对蒙特梭利了解得不多,暑假里,翻阅了《爱和自由》,才对其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蒙特梭利说:“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
在蒙氏,需要孩子们遵循的“规则”特别少,比较主要的三条:第一,不伤害自己;第二,不伤害他人;第三,不伤害环境。孩子们在遵守这三条基本规则的前提下,他们有权利为自己做决定,他们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每一个生命都不一样,每一个生命的发展都不一样。就拿敏感期来说,蒙氏讲究要在儿童敏感期来临时,抓住这个敏感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孩子6岁才出现数学逻辑的敏感期,但这并不说明他要比5岁就出现数学敏感期孩子笨,只不过他的数学敏感期来的晚而已。
一个孩子要画画到凌晨,也不要打扰他,因为他正是处于绘画的敏感期。他要通过持续、反复的操作来达到认知和发展的目的。但如果在孩子童年时期没有足够的自由来发展他的敏感期,那孩子有可能丧失了这么一次发展的机会。有可能他终生不再绘画,终生都不能感受到绘画的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发展的是心智,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压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是不可能幸福的。
给爱自由的读后感篇6
在不自由的环境里给自由——读《自由在高处》。
许多人都知道帕特里克,那句将好转高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生活在今天的中国,这样一个“自由”变成“目曲”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放纵沉沦,苟且悲观度日了呢?《自由在高处》告诉我们在枷锁之中,我们仍可做自己生活的主宰。“不自由,任可活”。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跳蚤实验,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跳三米高、接下来,在一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透明的玻璃板组个它们于两米以上的地方,于是跳蚤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跳在一米的地方了。锅一段时间,实验者把玻璃拿掉,跳蚤却不知道它又可以随心所欲地弹跳了。它永远就又能够跳一米了。
类似结果的实验有很多。它们说明这人是如何变得不自由的。人是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所得的对于世界的感官,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观念,行为,人生。于是,谁不希望脸上永远是一副没有受过欺负的表情呢?可是长久以来,我生长的国度时时刻刻都在为我培养一种紧张感。胜过经验中的患难与挫折也教会人们学乘,撞了南墙要及时回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又怎么可能每天都自信满满的,没有被欺负过的表情呢?于是,人们学会了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掐死了,与众不同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自己为自己装上链栲枷锁,人就变成了那只只能跳一米高的跳蚤。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指挥上多么想一个天禅!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我想,人最伟大的地方或许在于能够抽象的思考。比如,在这样不太自由的环境里,如何自己解脱出去。这大概也就是熊培云写这本书的目的。
作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以概括了打破思维定势,换个角度看问题。比如,圣诞节不过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小样本,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侵入”;比如,认知不一定会对绑架恨之入骨,有的时候是有可能爱上绑匪的;比如,奖励可能异化为一种可怕的心理控制;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强迫自己代表整个名族;比如,人人喜爱的顺境其实也是一种逆境······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国家质检确实有利益的竞争,但是不是谁都用心机搞垮你。不安大多数人的既定模式走,人生也不一定会完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正确的。人生的道路不需要和别人一样,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活法,只要你觉得幸福快乐。
当然,实际情况是,及时告诉自己高塔里没有监护者,鼓起勇气按自己的医院去做事,有时你惊喜地发现你的确是自由的,而有时候,拿看得见的枷锁仍然在绑缚着我们。在这时候,就需要进行自救了,自救是对枷锁的反叛,不管是正面还是侧面,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不管是直接冲击还是曲径保全。自救是自我救赎,如同书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紧的还是就出自己。”而且我还相信,每个人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
你即你自由。
给爱自由的读后感篇7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作者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赞同的。这本书里的“爱”和“自由”中首先爱孩子我们身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家长更是爱自己的孩子。但爱不是溺爱,也不是盲目的爱,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是理解的。其次是自由,自由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控制他让他去完成承认心里认为的自由。爱和自由密不可分。
我们成人总是觉得爱孩子,就是去管他,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和做事。因为有了这个想法才“干涉”的太多,总认为孩子就是孩子,我们总是让孩子去认真的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其实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之前我认为自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它不能和纪律自律相提并论。但是读了这本书,再去结合我和孩子相处的`经历,我深受感触。我认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一定不能去“把控”孩子,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而且他所有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我们要试图去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
第二,我们要细心去观察孩子,倾听和沟通是最有效的了解他们的方式,和孩子成为好朋友,这样的相处也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我们也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第三,成人的榜样作用,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我们的言谈举止对孩子很重要,他们会潜意识的去学习和模仿。作为老师来说,我觉得我身上的担子很重,但是也必须要去肩负。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将满满的爱给孩子,同时,也要将自由还给孩子们,对待他们要多些引导、宽容和理解,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给爱自由的读后感推荐7篇相关文章:
★ 自由颂读后感6篇
★ 轮自由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