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的知识海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与立足点,写读后感是为了在书籍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太空》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太空》读后感篇1
李鸣生是中国航天第一人, 供职于解放军总政治部。他所著的这本《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亚洲一号”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
1957年,苏联的也是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寻找新家园的序幕,让人类看到了明天希望的太阳。从那儿以后,美国、日本、西欧国家等纷纷将卫星送入浩瀚星空。虽然有失败,但航天人却从不气馁。致使在当时出现了像美国,苏联这样的航空大国。
而中国是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后近30年,才将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成功发射。那个辉煌的夜晚是每个炎黄子孙应该铭记的。中国又在1984年后将第六颗卫星发射。或许是中国的进步令人叹为观止,又或许是中国的'航天技术惊为天人。美国将屡试屡败的“亚洲一号”卫星卖给中国。让这个刚展露锋芒的先前一直落后的国家来发射这个卫星。
这其中的辛酸未曾经历的人是不会知道的。中国代表团赴美屡屡遭人冷眼和羞辱,好不容易谈成一家公司,老板却破产了。虽然最后是成功的,但这是用航天人的艰辛努力换来的。
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为了成功发射“亚洲一号”,有大把大把的工作人员无暇顾及的自己的亲人孩子,甚至常年不见。有位从北京来的年轻姑娘,因发射场上一次事故便英年早逝。一位叫于福良的火箭专家为了不耽误工作,每次都抽空给患有怪病的女儿翻身。指挥员胡世祥的母亲、岳父接连病故,但他却未能回去料理后事。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看母亲照片。
中国航天业的成功是以航天人的汗和泪,甚至生命换来的。但他们付出的这一切都是无怨无悔。
所以我们要向航天人致敬。
向中国航天事业致敬。
《太空》读后感篇2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太空日记》。在这本书中,记录了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怎样搭载着神舟11号火箭,到太空去执行任务。全书还用大量的彩图和照片,生动有趣地记录了10项有趣的太空实验。
看完了这本书,我感到:航天员特别伟大!尤其是杨利伟叔叔,冒着生死,第一个独闯太空。当时,由于中国是首次发射载人火箭,并没有很大的把握。如果失败了,那么杨利伟叔叔将一去不复返;如果成功了,中国的航天技术将会更上一层楼。杨利伟叔叔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人还能被称为真正的英雄呢?是那些不畏生死,保卫国家的战士们。他们无论是大雨如注,还是鹅毛大雪,都起早贪黑到户外训练;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都在祖国的边疆守护着祖国的安危。有时,他们可能会因天气炎热而中暑;有时,他们可能会因风雪严寒,身体被冻僵而无法行走;有时,他们可能会因冒雨前行,而发烧感冒……但是无论怎样,他们从不放弃,依然守护着祖国的边疆。他们守护的那个地方,终年荒无人烟,没有金银宝藏,但是在军人的眼里,那里是最美的地方。那里是解放军战士,必须用生命和鲜血誓死捍卫的地方!解放军战士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和人民!
消防官兵们也值得被称为英雄。他们也是不畏生死,奋勇救灾。当他们面对着熊熊燃烧的大火,总是不顾一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死神面前挽回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而自己则很有可能会葬身火海,就此丧命。在和平的年代里,最危险的人就是他们,他们时时刻刻都怀着不怕牺牲自我的信念!
还有一些人,也值得被我们尊敬。他们默默无闻,每天起早贪黑,在太阳刚露出红彤彤的脸庞的时候,已经在外工作了。这些人,就是城市环境的呵护者——环卫工人们。他们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以自己勤劳努力的汗水,换来了美好的城市环境!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视频,那是一个高压电线工人,在险峻的高山上维修电缆。他们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在高压电缆上来回走动,一不留神,就很可能被高压电流击死,甚至坠入山谷。他们的工作非常危险,但是他们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祖国和人民,他们也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值得被我们尊重!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值得被我们赞叹和尊重的人。他们都拥有不怕牺牲自我,勇于奉献的`精神,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
让我们向这些英雄们:“敬礼——!”
《太空》读后感篇3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
一个民族从地球到天上,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由无数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西昌卫星发射场上,泥石流爆发,房屋倒塌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员死伤无数,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他们不管千辛万苦,不管狂风暴雨,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生死搏斗,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西昌卫星基地全体将士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牺牲。科学家们白天黑夜连续攻关,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献出生命。每一次发射,都有牺牲和流血;每一次发射,都有科学家毕生的心血。科学家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锲而不舍,在很差的环境下依然顽强地与大自然作斗争。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中国的航天梦想一步步走向实现。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他们总是在一片资源并不好的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他们一方面从事着这个世界上航天技术,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和荒凉的环境里生存。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苦熬着一个个春夏秋冬,他们用心血和智慧播种现代文明!而我们更应该勇担重任,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太空》读后感篇4
这个暑假,我读了许多名著,但最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李鸣生的作品《飞向太空港》。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征3号火箭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卫星亚洲一号,并成功的事情。面对百年一遇的泥石流,面对三个月的期限,技术人员并没有慌张,而是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的在长征火箭发射之前重建发射场,他们战胜了大自然!
美国技术人员们来到后,提出了各种不合时宜的要求:点餐、爬山……中国技术人员虽然吃的用的都比不上美国技术人员,而且还相差甚远,却毫无怨言,兢兢业业地工作,累了便仰望星空,下下棋,这种乐观积极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在这些艰难的岁月里,尽管各国都不看好,但是中国技术人员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一声不吭的工作,把毕生的精力与心血都投入进去,最终令人刮目相看。他们胜利了!
使我最难忘的是书中的这个细节。在运送一批极危险的用于火箭的货物时,美国技术人员害怕危险,碰都不敢碰,全都站在两百米开外的地方,而中国技术人员靠得很近,并在到达发射中心后,因机械无法搬运,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手去搬下货物。这仅仅是鲁莽,仅仅是大大咧咧吗?不,这是一种勇敢,一种决心,中国技术人员的心已与火箭连在一起了。
这就是中国的技术人员,也许他们其中每一个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就有创造奇迹的力量,而我们学习上的艰苦比之这些中国技术人员的苦难,又算得上什么呢?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想抄捷径,想不劳而获,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羞耻之心吗?面对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下定决心与它一决高下。如果你看到困难便向后退,所谓“人未死而心先死”的话,那么还没有开始,你就已经输了,而且还输得一塌糊涂,输的一无所有。
中国的航天人员、技术人员是多么伟大。他们的行为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像夜晚的北极星,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心门。他们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永远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奋发图强、坚持不懈,传承长征3号火箭工作人员的精神,使星星之火变得可以燎原!
《太空》读后感篇5
说实话,我一开始看到《飞向太空港》时,并没有对它产生太大的兴趣,我以为它就是一本,科普宇宙的书,但我发现我大错特错,当我恹恹地翻开,却是一口气就读完了。
当“长征三号”运载着“亚星”成功发射时,我和书中那些观看的人一起,感受到了血脉偾张。心中早就感动不已。
本书刻画的就是两个字“困难”。改革困难,谈判困难,拥有发射订单困难,建造发射场困难,送卫星困难,发射卫星困难,而且,当时的中国被许多国家并不看好,再加上还有多年的屈辱没有洗刷,民心低沉。
不过即使是难,华夏子孙却依旧没有放弃。当卫星的发射场地即将完工时,却被一场泥石流给摧毁了,基地建设者们愣是在废墟上,用落后的工具,重新建造出了一个新的基地。当运载“亚星”的工具遇到了阻碍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希望渺茫时,运输团队却硬生生的用火药炸出一条道来。
书中的专家们,都怀揣着一个中国飞天梦。而为了实现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每个人都为此无私地奉献了许多。当他们克服了诸多困难,成功实现了飞天梦后,每个人的情感都是那么真实,这并非只是一个让国家有质的飞跃的存在,而是在那一刻开始,国家就已经洗刷了曾经的耻辱。
遇到困难,不要想着如何躲避,如何退缩,应当直面它,书中的人恰恰很好地表达了出来。正是如此,他们才能创造出一个奇迹。我相信,只要我去传承这种精神,我就能创造出一个奇迹。
《太空》读后感篇6
每当我仰望天空,心中总会涌起自豪之情。我为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各位科学家们的艰苦付出而骄傲。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强大。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祖国“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发射美国的“亚洲一号”,记录了中国航天人的坚持不懈与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时刻。
当中国的火箭首次发射美国的卫星时,我看到了作者异乎寻常的勇敢、热情、智慧和毅力开辟崭新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一种吞吐时代风云,勾勒航天历史的史家与作者融为一体的胸襟、眼光、抱负和气概,看到了一种呼吁人类团结合作的路。
一个民族从地球沉重地起飞,这路上承着无数人的希望,它的起飞是无数人用心血,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
泥石流把公路、铁路、房屋毁了,人员死伤无数,但面对大自然的挑战,,所有人没有退缩半步,不顾狂风暴雨,齐心协力,修好了路。
在“长征三号”准备发射时,一团团乌云移过来,“长征三号”因为天气原因,迟迟没有发射,但在每个人的努力下,终于等到了“第三个窗口”成功地将火箭发射到太空,那天夜里,是一个欢乐的夜晚,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都快乐极了,大家一见面就互相拥抱、握手、点头,说不尽的中国箭,道不完的美国星。
?飞向太空港》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也让我们看到了航天人的努力。
《太空》读后感篇7
月华如水,星光灿烂。月夜城已是人的海洋,一颗颗壮怀激烈的心随着“长征三号”在宇宙飞行。
——题记
本文主要叙述了原本科技衰败的中国建造了西昌卫星发射场,发射几颗卫星后,接踵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打入国际商业市场。经不断沟通交流,万里请缨,准备用中方“长征三号”火箭将美方“亚洲卫星”发射,几经研究,最终成功发射。
一个腾飞的国家,必有一些开辟天地的英勇志士:上官世盘思维缜密,绵里藏针,在谈判桌上力揽狂澜;谢总谢光选当守财奴,当改则改,察纳良言的胸怀与气度令人钦佩;坚忍不拔,学识渊博的胡世祥鞠躬尽瘁,一心一意为中国航天事业。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在李鸣生先生笔下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建功立业,却不居功自傲;他们甘苦皆尝,却义无反顾;他们间虽有内部争执,却将干戈化为玉帛,他们为了让中国打进国际市场而努力奋斗,砥砺前行。
当听到那一声巨响,熊熊烈火映红了半边天,望见火箭腾空而起,“中国航天”四个大字赫然醒目,成功发射。每每回忆这个画面,心中有自豪,因为我是中国人。而我也有一个小小航天梦,向往那天空中衬托出的清晰白线,像矫健的鹰叱咤翱翔,消融在蔚蓝的天空里。家里的各个角落除了书籍,最多的便是大小不一的飞机模型,还有不径相同的手控航模。为了能驾驭各式各样不同机型的航模,我努力学习,用成绩来换取航模。每当我得到一架新机型时,我都爱不释手,小心仔细地研究一番后再动手操作。看着飞机在我的遥控下任意地变换着姿势、以不同的速度起飞降落,聆听着那骄傲的咆哮声,更加坚定了我想与你近距离接触的信念。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小小的梦,并为它努力、为它奋斗,走在追梦路上,或彷徨、或悲伤,但总会朝着那个既定的目标,屡败,屡战。无论是多么广阔的天空,也有一颗星星,散发着微弱的光芒;无论人生的路上有多么黑暗和坎坷不平,也有一盏启明灯,照耀着我们前进的路。它就是梦想。作为学生的我们应努力学习,勤奋刻苦,克服学习中的一个个障碍,朝着心中的目标奋进,用自己的力量与行动,发射心中的“卫星”,让梦想照进现实。
《太空》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超越读后感7篇
★ 彼得.读后感7篇
★ 论语读后感7篇
★ 童年读后感7篇
★ 汤姆读后感7篇
★ 老子衍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