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观后感8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观后感是我们与影片之间的心灵对话,促进情感的共振,写好观后感是我们作为观众看完影片以后必须要写的,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芳华》观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芳华》观后感8篇

《芳华》观后感篇1

上映了很久,终是去看了。全片不炸裂又难掩的泪点,平和而又热烈的情感,在影片最后的那句“就让荧幕,留住我们的芳华吧”深深含蓄。

影片开始时何小萍一个不规范的敬礼,将她稚嫩却又理想的期待表达的淋漓尽致,也给之后纷至沓来的悲伤而失望的生命深深讽刺。

这正是何小萍的芳华,也是许许多多战斗英雄的芳华。

是刘峰带着何小萍来的文工团,年年的标兵却因为冲动的一抱,将往日善良积蓄全部透支被下放到西南边境,而何小萍也因为对集体的失望,宁愿被埋没也不愿再对往日的光荣梦想卑躬屈膝,而被处理到了军医所。从小受尽欺负的她也终于在战争的阴影下,文工团的不屑中,刘峰的远走而进入了精神病院。

影片中那句,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拾得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何尝不是对芳华另辟的蹊径。除去华丽外衣,遍地的虱子。

有位哲人说,真正的英雄是,认清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被时代遗忘固然悲哀,但人性的美好,却犹如一抹温暖的亮色,让人重拾对生活的勇气。

所以哪怕刘峰最后流落到在社会底层,退伍后的老婆跟人家跑了。哪怕何小萍终于变得风尘仆仆,不复青春,不复年华。影片最后他们相依的情景,何尝不是对生活真挚的热爱。

一个人若是贫乏的时候不快乐,哪怕富足了也一定不会快乐,因为他不知道是什么。

而就有这样的人,在生活的绣花针下,土匪般的囚笼困囿下,他依然收藏着醇厚的酒,潜留着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笑对生活。

那句说烂了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就是对所有保管了烂漫童心的人最好的加冕。

影片看的很长,也很短。想说什么,却说不出什么。

但无论受众是谁,我们都需要好好反思过往岁月,打捞起寂灭太久的美好人性。我们需要一场泪雨洗刷掉我们身上的浮躁,洗涤除我们麻木的情感。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一场芳华,大醉又何妨。

《芳华》观后感篇2

?芳华》展现的不是一个人的青春,而是一群人的青春。一群正值芳华的青葱少年,满腔热血,本应去享受爱情萌动的心悸而忐忑。隔着一个时代往回看,感觉很不一样。

一群十几岁的年轻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面对鲜血和生命的消逝。残酷的现实不断的伤害着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面对时代巨大的变化,他们在迷茫,徘徊,又在坚持。一边失落着,一边怀念着。一边天涯海角的寻找着。当市场经济到来的时候,一切的一切又回到来的重新的起点。一个怀揣梦想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一个在战争中对生死淡然处之的英雄。

那个年代出了很多英雄,也出了很多极恶之人,结果英雄终于还是经不住真理的考验,恢复了本来的丑恶和地位,所谓的极恶之人却能脱颖而出,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你把最好的芳华献给了你的祖国,却承受了被抛弃的命运;你本身是个热爱自由的人,你本身也向往爱情,你本身天真烂漫,却把芳华送给了战场…你本身可以变得更好,你只是活错了时间……

不管是林峰还是小曼,于他们而言,爱就是,我喜欢你,我愿意为你,至始至终,保留那颗初心,不管你如何对我,但我知道我的心想怎么对你。不计较得失,不计较过往,只想单纯的守住那段美好,回报那点你为我。人性是时代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人是有思维的,也是有思想的,人类集体思维和思想推动时代变化、发展和进步,因此,应该是人性冷漠让时代变得残酷和冷漠。

所以,人,不论在哪个时代,内心不能没了自己!时代大环境下的人们,非常容易迷失自我,总是迫使自己相信大众观点都是对的,无法反驳的,可是当你回首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都是背叛了自己。

?芳华》让我们在眼泪中唏嘘中,深深缅怀自己终究早已逝去永不复返的青春,花样年华、情窦初开、飞扬文字、指点江、中流击水、豪情万丈……谁的青春不芳华?“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芳华》观后感篇3

憋《芳华》很久了,小说读了、纪录片也看了,预感这个电影应该是冯小刚最好的作品。今天温哥华首映,终于看到了。冯导的电影,必须买票支持。

总的感觉是很好,非常好。但不是最好、不像应该的那么好。我不懂电影,只是说说观后感,别当影评看。

先说演员。女演员们选得还好,但是肖穗子和舍长的演员年龄感觉偏大,有点跳戏了。女主不错。男主很好,黄轩选对了。赵立新好得没的说。可惜,其他的男配们有点不太芳华,少了些干干净净的朝气蓬勃,我爸当年就是部队文工团的,从留下来的老照片看上去,比电影里的男生更英姿飒爽、更阳春白雪。这个戏不需要演技,只要体验生活到位了,总会大差不差,如果演员用纪录片的演绎方式可能会更打动人。

再说剪辑。几个片段都有点赶罗,节奏差了一口气。比如医院,被炸女主趴在伤员身上之后立刻就换了场景;比如告别宴,镜头切的有点快,斩断了观众酝酿已久的感动,生生地咽了。还有就是男主女主部队门口的告别,就是觉得快了几秒。和姜文电影的剪辑比起来有点不解气《阳光灿烂》该慢的慢、《让子弹飞》、《鬼子来了》该快的就快按照《芳华》风格,剪辑如果再延迟几秒,可能会更好。

接着说剧本。小说看了,不长,但该说的都说了,所以男主、女主的行为和变化是可以理解的。电影毕竟太浓缩,背景不铺垫好了,包袱就抖不响比如女主为什么偷军装拍照、为什么作假不上台,男主为什么会对暗恋的女生情不自禁、为什么后来被女主临终关怀。那场女团员们集体讨伐女主改内衣的戏处理的不好,电影里展现的行为让观众厌恶了,感觉不对。男主对暗恋对象的铺垫不够,所以被整之后观众缺乏因为认可所产生的强烈同情。

从结构上说。前半段的美好不足够美好、后半段的悲楚不够悲楚,感觉差了一口气。纪录片里游泳池边的戏就拍了很多,可展现出来却太短;文工团男女在一起的风华正茂和青春无敌还不够,除了歌舞片段少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美好时光以及部队战士被当时政治环境的感召所作出的反应,这恰恰是男女主后面结局的缘起和因果之一。也因此,告别宴没顶到位,少了对青春对奉献对部队对友情对生活的热情、热爱和留恋,而更像是一群失意的人们凑在一起的没有情怀的释放,感动指数比不上警犬部队战士告别狗和大学同学的毕业散伙饭。女主顶替上台奋不顾身跳独舞的段落全没了,只剩下政委带着喊口号,这个点没扎疼观众,所以女主也显得不够惨。小说里男主在海口更悲催,电影里展现得太少了,不过舍长的我操不错,眼泪下来了。最后男女主抱在一起,有点赶罗,就是因为前面的包袱没包好,所以最后这一下翻出来不够响,观众少了强烈的同情和认可。

总的来说,芳华的确很芳华,但美不够美、惨不够惨,美的不知所以、惨的不以为然。无论怎样,这个片子的确可以让我以及我的父辈们感动了,毕竟部队、文工团、青春飞扬、战友情深是他们最深的念想,也是我对那个年代那些善良人群的美好回望。至于小说里想说的社会、人性和命运,《芳华》可能没探讨得那么深。

小刚导演出身部队,借这个小说圆一个梦,已经很棒了,虽然有那么一点抓小放大、跑题的感觉,但毕竟是诚意之作,走心了!从这点上来说,《芳华》很好。

唯一有点遗憾,就是带着满满的情绪炸药包进了电影院,整场下来,有点自己使劲努,炸药包始终没有被引爆,又扛着出来了。这可能就是导演的意图吧我太知道王朔、冯小刚这些北京长大的、有情怀的、好人的感情表达方式了,也很认可。

《芳华》观后感篇4

今天终于逮空去看了芳华,虽然剧情很平,不过心里的那根弦还是被触动了,散场时电影院很多人说结局是好人没好报,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很多人这一辈子都被欲望、权利、金钱牵着鼻子走,容易知足和懂得珍惜的人才是这世界的稀有品种,他们的眼神坚定,内心平和,他们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黄轩的演技没话说,颜值我也喜欢,女主角我之前没见过,不过总觉得长得有点像那个素颜美女王丽坤,穗子,也就是影片中叙述故事的人,喜欢陈灿,我从一开始就猜到陈灿会和那个军官的女儿一起,因为他们俩看起来更搭一点,可能陈灿也喜欢过穗子,只是门不当户不对吧,不过穗子最后过得也很好,真跟了陈灿不一定会这么好!至于那个丁丁,落井下石,呵呵,那个演员的演技真的没话说,丁丁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也是一个可悲的人!

至于最后刘峰和小萍为什么会走到一起,可能是因为他们都是善良的人,小萍被孤立没人愿意和她搭舞,只有刘峰愿意陪她,刘峰被落井下石下放,也只有小萍去送他,之前刘峰的好大家全部都忘了,后来打仗刘峰失去了一个手臂,小萍也由于突然成为英雄而精神失常,她在草坪上跳的那一段舞真的是好美!两个人后来相约去扫墓,在那边匆匆一别之后的10年他们才开始生活在一起,相扶到老!

这部影片适合爸妈来看,不过传递的信念对谁都是一样的,聪明可能是天生,但善良绝对是选择,即使善良没有给你带来什么利益,也请相信善良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温暖,所以请你尽可能的善良。

《芳华》观后感篇5

看了两遍《芳华》,心忽然似乎跟着刘峰、何小萍一起老了。

想唱歌也唱不起来了。

七十年代,我还是个小孩子,我不知道中国竟然发生了那么多事。在远远的地方,有一个北京,北京有一个大院,叫文工团。里面住着许多的大哥哥大姐姐,大姐姐好漂亮,大哥哥好英俊,一个个会翻跟头,会跳舞蹈。

他们一起生活,一起练舞,一起玩耍,一起憧憬美好的生活。

他们也生气,爱瞎闹,有的人没有素质,甚至连男兵都当面说何小萍臭,但那是一个不重素质、不明白修养为何物的年代,更是一个不能随便瞎闹的年代。紧接着风云突变,就像卢生做完黄粱梦后,马上就遭遇了滑铁卢。刘峰告别了文工团,进了伐木连,又调到野战部队,上了前线。从鲜花、掌声、歌声中,一下跌入炮火、鲜血、胳膊头颅乱飞中。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

滴滴鲜血染红它

……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也是一个盛产英雄的年代。

片子拍得很好,人物丰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鲜活的时代,歌也好,舞也好,但是,英雄的结局太惨了,惨到惨无可惨。不光英雄的结局太惨,这部片子里,英雄还代表着好人,好人的结局也惨无可惨。

?芳华》是在质问社会?还是想向观众传递这样一个价值观——好人没好报?

?芳华》到底想告诉观众什么?

如果它想质问社会,或者告诉人们:为什么英雄最后竟落到如此地步!那么,它成功了。

但是,从观众看完这部影片后心里的感觉——好人没好报——来看,它就是一部装饰华美的垃圾!

从今后,谁敢再去做英雄?做好人呢?

《芳华》观后感篇6

我当时看的是点映,在观影之前我就知道这个片子一定好看的,因此很期待。为什么知道一定好看呢,因为我是命理师嘛,而且应该是个出色的命理师呢,我根据自己的八字对应当晚的时辰,觉得对自己很吉祥,是一个对自己感官和思维感到触动的时辰,因此我相信这片子会座无虚席。

我是在万达广场看的,虽然点映,但坐了一多半人,整场电影基本大家都是聚精会神的。一般看电影的多是青年人居多,这次大家应该也提前大概了解了点影片吧,我发现这次观影中年人的比例相对比别的片子高的。

给我的感觉是挺好看的,故事情节前半段舒缓但却紧凑,后半段节奏明快而段落清晰。这片子听闻是本九月上映的,但是改档到本月十二月,细看还是能看出刻意的剪辑变化的,不过故事情节依旧紧凑,可以引人入胜。从摄影场景背景道具,都比较逼真专业。并且演员演技普遍不错,因为他们是军队文工团的,电影里有大量舞蹈场面,看得出群演的舞蹈都是很专业,演员有功底,能够引人入胜让人不出戏,很有代入感。

而后半段越战部分,无论是战争场景,还是六分钟左右的,小队被敌军伏击的战斗戏份,都非常逼真,还原了场景,给人真实感,让人感受到战争之无奈与残酷。六分钟的战斗戏份,是从我军,尤其主要从男主角刘峰的个人视角拍摄的,好像是固定摄影和手提摄像机结合拍摄。这样就更逼真,真实而又不过分晃动而看不清,从刘峰的视角拍摄,让人感受更真实,代入感极强。这段拍摄手法很有好莱坞战争片感觉哦。

整体故事情节紧凑明快,和拍得感人。一方面因为冯小刚讲故事的方式和指导水平过硬,以及选材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原小说出色,但原小说不是影片名字,〔芳华〕的影片名字,是作者,也就是影片里穗子原型严歌苓起的。影片名字恰如其分,讲了一代人的芳华和他们的故事,片子里穗子文笔好被提起过,后来也的确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作家。也因为文笔出色,和故事真实,真情实感,故而感人,影片亦感人。

在如今影院多是商业片之潮流下,本艺术片前票房不俗,也引起很多人共鸣和赞赏,已经说明影片刺激出色和成功。刘峰毫无意义是一个悲剧人物,后来被下放到连队,参加越战时的他,我觉得已经处于灵魂幻灭的心死状态,夹杂的.因为丁丁事情和被下放的失望无无奈。当然丁丁这个人应该是不喜欢刘峰的,她如何姑且不多评论,因为每个人可能看法不同。对于刘峰这样的人,如果仅仅是他的表白被拒绝,他可能会有痛苦,但不至于那么伤心和失望。他的失望和伤心以及心死,应该是之后被组织上一些人诱导定性和下放。之后的刘显然已经是凄凉失望和沧桑的。

如果他当时直接去军校读书,就没有那些。如果战场上听从战友及时撤回,就不一定因为肱动脉扎时间太长手臂坏死而截肢残疾,如果不是因为残疾他后半生生活也不一定那么艰辛。但是真实的故事是没有如果的,人生时间都在按顺序走,发生就是发生了,这是他的命,他和小萍都比较苦命而已。而善良知性有同情心的穗子湿掉了那张纸条,也是她个人的感情命运。

冯导除了表达故事,而且从一些片段里想表明一些社会现象或某些现象。但这个时代一些现象未必能被更多人看出和理解,甚至多个角度不同,看法不一,因此不适合多去介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角度会不同的看法,常言道一万个人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芳华,至于影片要表达的含义不复杂,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总之是一部好影片,大家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观摩理解。

《芳华》观后感篇7

作者严歌苓以萧穗子作为化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六七十年代她们文工团一代人的故事。主要人物刘峰、沈小曼(其实书中用的是何小曼,最后才出现改姓沈,此人物身世坎坷,一生命运多舛,我更愿意遵照其个人意愿说是沈小曼,文章后续会进一步说明)、林丁丁、郝淑雯。

刘峰是一个活雷锋,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他,他默默的喜欢林丁丁,明里暗里为林丁丁做了很多事情,等到有一天终于忍不住向林丁丁告白时,过于激动的心情以及错误的理解林丁丁的反应,导致“触摸事件”的发生(“触摸事件”贯穿了整本小说,是小说围绕的中心点)。“触摸事件”即刘峰失控的抚摸了林丁丁的颈部至背部,吓的林丁丁大哭大叫。要说刘峰应该是没有什么邪恶的想法的,只是出于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前的本能反应,触摸当然没有进一步发展,在林丁丁大哭之后刘峰即刻停止,冷静下来,林丁丁哭着跑出去,林峰独自哀伤……而事情并没有结束,“触摸事件”后经过一系列人物的传播,刘峰被处分。关键就在于被处分时,平日里受帮助的那些人且不说站出来为刘峰说句话,竟然都集体指责刘峰的不是,落井下石之流,到处都是。也许正如萧穗子所说,刘峰太完美了,以至于文工团的人都在等着有一天刘峰会犯错,这样大家心里才会平衡,才会恍然觉悟:哦,原来刘峰也是人,也会犯错!“触摸事件”是所有人都在等着刘峰犯得一个错误,大家想证实这世上不可能存在没有瑕疵的人。而也正是因为刘峰在大家心目中太完美了,以至于大家错觉的认为他不应该有七情六欲,对女人的情感对他来说是一种亵渎,所以林丁丁说“谁都可以追求她,就刘不行。她会感到惶恐,不适,恶心。”要说这种情绪我也能理解,但理解归理解,然而林的过激反应毕竟就此改写了一个好人的一生。

林丁丁是团里的独唱演员,刘峰就是因为她这一副好嗓子喜欢她的(当然也有其他的原因,例如长得美啦,平时柔柔弱弱的林黛玉啊……)。林丁丁其人善于隐藏真实的自己,或是说她是个多面的人。她一直希望嫁入“豪门”,有两个备胎,同时还在物色其他的对象。当然,最后虽如愿进豪门,后又离婚再嫁再离婚,最终回归单身,性格也不再隐藏,显露出真正的自己,是有些不顾形象的“豪放派”女性,与之前的娇小柔弱反差很大。

萧穗子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的化身,是有些作为旁观者的存在,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到自己的内容很少,所提之处也是为了其他人物的叙述,但在刘峰“触摸事件”中作者应该属于不作为。如上文所说,作者其实和其他人一样都在等着刘峰犯错,来证实这世界不可能存在这么完美的人,来为自己的不完美找一个出口。但作者也是沈小曼唯一能说的话也是唯一想与之来往的人,最后刘峰去世的葬礼上,沈小曼只邀请了作者这一个故人。

沈小曼,书中的女主角,我最心疼的一个角色。大概六七岁的样子父亲自杀,后跟着母亲改嫁给一个姓林的抗战军人,生活上过得小心翼翼,母亲不敢对她显露太多的爱意,连对母亲的拥抱都要通过故意高烧来换取,后有了弟弟妹妹生活即心理上更是承受着莫大的艰辛。后来凭借自己的舞蹈功底被郝淑雯选入文工团,以为从此生活会有所改变的她,却依然受到文工团里战友的排挤(总有那么些自以为是的人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来“提升”自己的“格调”,“提高”自己的存在感)。后因受到刘峰的帮助,而对刘峰产生爱慕之情,“触摸事件”中,她是唯一一个为刘峰说话的人,唯一一个为刘峰送别的人。萧穗子说只有沈小曼懂得刘峰的善良,因为“一个从未被善良对待过得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沈小曼在刘峰走后对文工团其他人彻底失去的了信心,后因装病演出被派遣到某卫生所做护士,再后来中越战争上前线救助伤员稀里糊涂成为人人学习的”战争英雄“,突如其来的受拥护导致没怎么受过关注的小曼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冲击,一度精神失常。

沈小曼爱了刘峰一辈子,而刘峰爱了林丁丁一辈子。写到这里,我已经不想再对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再进行叙述了。小说的男女主角既已出现,那么那些不善良的人在我看来也就无足轻重了。

人性是真的可怕!平日里你与人为善,你活雷锋,别人有事也找你帮忙,笑脸相待,你不图回报,你以为你对得起任何一个人,你傻乎乎的以为别人都会念你的好,即使你并不图回报。可你不知道别人私下里都在说你傻,都在等在看你出错,等着看你的笑话,多么可怕!但我想这应该是所有人的通病,这是出于一种嫉妒,嫉妒别人的优秀,当自己做不到这一点时,就期待着别人犯错,我想自己也是这样的。假如我是刘峰他们中的一员,我想我应该是作者一样的存在,但我希望我能够更勇敢一些。

回归本书,我最想知道的是刘峰最后是否爱上了沈小曼?我希望他是爱她的,这样就不辜负小曼这一生对他的爱恋与情深。但也许我这个问题太肤浅,到了他们后来那个年纪,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已经不是单纯的“爱与不爱”就能回答的了。作者说“他的心是爱她的,但他的身体爱的是另一个人”,我不明白,我也不想明白,我只想为小曼讨一个“他爱她”的结果,讨一个他们幸福相伴的晚年,让一生命运不公、一生经历坎坷的他们有一个童话般美好的结局。

书中最让我欣慰的是林丁丁等人的结果也不是很好,虽然这样说显得我很“恶毒”,但好人都没有好的结果,凭什么不好的人要幸福。

?芳华》已被拍成电影,电影我也去看过了,别的不提,只说电影最后的结果:刘峰与小曼约去为中越战争中死去战友扫墓,夕阳西下,扫墓结束十分,两人坐在一个长椅上,小曼对刘峰说:

“你还记得当年你受处分下连队我送你的那天吗?”

刘峰说记得。

小曼说:“其实那天我有话想对你说,只是没有说出口。”

刘峰说:“那现在能说了吗?”

小曼说:“我想说的是,你可不可以抱抱我?”

刘峰丢掉手里的烟头,用没有残废的那只左手猛地一把揽过小曼的肩头,小曼满脸幸福的依偎在刘峰怀里,镜头长时间停在两人身上,萧穗子的旁白响起“就让时间停留在这里吧,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年老时的样子,就让我们的青春永远停留在属于我们的文工团岁月,愿我们芳华永驻(大概这样吧)。”

电影结局其实是和小说有出入的,但是我喜欢这样的结局。因为小曼如愿以偿,因为刘峰也将不再孤单,我可以任自己想象两个人就此过得很幸福,很幸福……

《芳华》观后感篇8

从电影院出来,内心其实五味杂陈。看电影的时候哭了几次,却在最后都归于了平静。

电影《芳华》其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好结局,作为故事主人公的刘峰和何小萍,他们的结局并不算好。电影中用了一个词语——“相依为命”,应该足以让我们联想到他们的后半生。

芳华路上到处都是抉择,不同的选择也许会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结局。无论是刘峰、何小萍,还是萧穗子、郝淑雯和林丁丁。

电影着重聚焦的五个人,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抉择和不同的命运。

刘峰选择放弃读大学的资格,为了林丁丁。又因为表白被拒,因为林丁丁的自保被迫离开文工团,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上了前线。

何小萍选择放弃了与她而言没有人情味的文工团,为了刘峰。离开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团,去了野战军医部队,在战争中也上了前线。

萧穗子,整部电影的讲述者,也是内心最为平和的一个人。她性格好,所有人都能跟她打成一片。她心地好,是文工团女兵中唯一对她释放善意的人。她人缘好,去前线当记者时,所有人都对她依依不舍。但她也有遗憾,直到文工团解散前夕才将心中的情思写在情诗上,却得知心上人已经和她的.朋友在一起了。

郝淑雯和林丁丁,故事中家庭条件最好的两个姑娘,一个用“门当户对”击碎了萧穗子整个青春的悸动,一个为求自保让深爱她的刘峰被迫离开了文工团。故事的结局,没有反转,没有悔悟,她们还是她们,眼中的骄傲从未改变。但富足生活背后的精神的空虚和失落,她们的骄傲让她们不会说出来。而我们,也只能通过她们的眼神和只言片语才能明白。

刘峰是个好人,只知奉献,甘为绿叶。他不是没有私心的,林丁丁就是他的私心。除此之外,他依然是个好人,不计回报地将青春挥洒在部队之中。

而何小萍是个可怜人,童年饱受冷眼,进入文工团后受到了欺负,在前线当了英雄模范后却因为战争的刺激,神经出现了问题。直到文工团的最后一次演出,台下的何小萍忍不住跳起了那段刘峰陪她排练过的舞蹈,精神才逐渐开始好转。一个开始,一个结束,哪怕何小萍对这里失望透顶,文工团却也深深地烙印在她的骨髓之中。

命运没有因为他们的好和他们的可怜,就变得更加仁慈。

但是他们却未曾说过一句后悔。

这恐怕就是人生吧。恰恰也是刘峰和何小萍内心的强大。欣然接受命运,欣然接受自己选择后的人生道路。

在镜头定格的那一幕,历经岁月沧桑的刘峰和何小萍相拥在长凳上。没有表白,没有盟誓。只有何小萍很多年前未能说得出口的那句——“你能抱抱我吗?”和刘峰仅存完好的左臂完成了很多年前的那个拥抱。

他们是强大的。也许远没有郝淑雯和林丁丁的生活富足,但强大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精神。刘峰和何小萍的身上有一种其他几个人看不到的坚韧,哪怕时代在巨变,他们也在变动中坚守住了自己的内心。

整部电影其实看的是故事,读的是命运。大环境下的碾压变迁,每个个体的抗争与选择。命运是无情的,但人却是有顽强的。欣然接受自己做下的每一个选择,欣然接受命运安排给自己的每一个挑战。

人活一辈子,对得起别人,对得起自己,也就足够了。

《芳华》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夜宴》观后感8篇

《小欢喜》观后感8篇

心灵捕手观后感8篇

我11观后感8篇

八佰电影观后感优质8篇

《红楼梦》观后感8篇

父亲的观后感精选8篇

眼健康观后感推荐8篇

《金刚》电影观后感优秀8篇

孔子电影观后感参考8篇

《芳华》观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1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