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深意与哲理,要想写出动人的读后感,就要用心去体会每一个字句,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国学读后感最新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国学读后感篇1
放下论语时,似乎关于人生、事业、处世,已不再有遗漏的问题需要询问。
只剩下一个疑问:孔子为何要去做一件完不成的事?
孔子绝非无知之人,世事翻涌、黄钟毁弃,这都在他为官、行走、挣扎的大半生中张牙舞爪地啸叫,他尧的额头之下,子产肩膀抬着的,皋陶的脖颈之上,那孔夫子独有的慧眼可以见识千般善恶,那孔夫子独有的头脑可以判断万种臧否。他知道这世道,得救。
可他只有一副丧家之犬的身躯而已。
他不是大义的唯一拥趸,这世上原先还有无数大义的忠臣,无数能够认清一切的人,可是所有人在这世态之前依然只有丧家之犬的模样,似乎都无可奈何。于是大家四散,归隐山林,继续做一条无主的狗,不顾旧主处于何种窘境,只想归于孑然一身,纵使有百般留恋,
然而无能为力四个字已经反驳了一切。因为无能为力,所以没有必要。
由此人世只剩下了孔子等极少数人,和这个依然狼奔豕突的社会。
孔子想:不管世道如何我还没死啊
孔子又想:既然我没死那我当然要继续为大义努力啊!
于是有了孔子,那群圣人中最艰难又最顽强的那个,伏在大义脚下叩拜得最疯狂的忠臣。
孔子的信条便是盲目与努力。盲目在于他飞蛾扑火式自取灭亡的挑战上,他就像飞蛾,只知道光明,无所谓为了它,毁灭与否,只要活着,我的生命就献给大义,没有保留。但他的盲目是理性的,他知道大义必然胜利,而他证明了这件事,所以他知道这是值得的,这就是他的理性的盲目,为了理想无所谓毁灭与否。努力,便是努力,将生命精准合理地送给理想。
我们是否有必要学习这理性的盲目呢?
我们听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知道生命至上,我们学着不让某一件事代替我们的全部价值,人生有很多精彩的其他事,一个海关可以写明史,一个博士可以拉小提琴,一个医生可以是一个短跑冠军,我们没有必要把生命完全倾注于一件事,满足奥林匹亚式的或得桂冠,或舍生命。一个头衔或许真的没法表示一个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的全部价值。
但我们中的许多人是不是也因此让生命逐渐贬值,因为生命的昂贵而变得吝啬,因为青春只有一次就在努力之外踌躇。作业是你全部的价值吗?有人反问;考试是你全部的价值吗?另一个人也问。于是他们牵着手去娱乐。的确我们的价值,尤其年轻的价值不是区区考试、作业可以概括的,但是我们却往往会让生命完全失去价值,停止努力因为不值呀!可我们在此时不在奋斗中挥洒生命,难道就要将青春束之高阁,待其腐烂吗?
例如抗战时期的沈崇诲,将门之后,清华大学出身,自愿成为空军飞行员与日寇搏杀。当时教官问:战斗机装配了几颗子弹?他立马回答:长官,271颗,其中一颗是我和的飞机!最终在战斗中,他射完机枪里最后一颗子弹后拒绝返航,驾机极速撞向日舰,最终殉国。他就是电影《无问西东》中飞行员沈光耀的原型。有人问,这样他的生命与一颗普通的子弹是不是毫无区别?我想说,是的,但值得。生命着实可贵,更何况沈崇诲的出身,但是他的生命是作为一颗饱含着奋斗与愤怒的,民族的复兴与自由的,代表了全体同胞的子弹射向敌人,这是一颗与他的生命一样可贵的子弹,他的价值实现了,他的生命献给他最崇高的理想,我想说,他的生命很值得。还有许许多多抗战时期、革命时期的英烈,他们中的许多都没有看见胜利的那天,但是他们知道他们的生命终将以胜利赋予价值,这便是值得。
我们和孔子一样,都只是一个无力的人,我们也有各自的理想。我们又是那么自尊,生怕理想有愧于自己的毕生努力。但是既然知道这件事是正确的,为何不去做呢?无所谓我们能否看见胜利的日子,为何不敢为一件正确的事付出全部努力呢?又有多少人是倒在梦想这个名字前而不是被梦想本身打倒呢?
只求为之,无问西东,这是孔夫子的勇气,也应该属于我们。
读国学读后感篇2
?经典诵读》是我们学生必背的,可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两天我看了一个节目《国学小名士》,让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国学小名士电视诵读大赛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让青少年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把传统经典中的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经典诵读》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国学文化,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识的拓展。对传统经典做到耳熟能详,无疑是让我们享用传统文化精华的精神盛宴。
当我看到那些选手们激情洋溢的演讲,我的内心倍受鼓舞,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努力学习。我要多看书读报,来丰富我的知识。看完后我有了深刻的领悟:应未雨绸缪――我无论做何事都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经典诵读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和民族传统的最佳教材,是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魅力的法宝。经典诵读中所含的国学文化须牢记。
这个节目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我希望让我们这五千年悠久的灿烂文化发扬到全世界,让世界关注中国文化,因为她就是民族传统与民族 精神的化身。
读国学读后感篇3
最近,我在国学堂学习了《大学。》这本书。读了《大学》后,我虽然不太懂其中的奥秘,但也从中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我喜欢《大学》中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我理解这三纲领就是去恶从善、改正缺点,弘扬光明的德行,使自己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目标呢?诸葛亮告诉我们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恬静才能修身,只有俭朴才能涵养品德,只有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内心宁静才能高瞻远瞩。
?大学》这本书总结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理,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要做到修身就必须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我国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代的刘蓉少年时在屋子里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这屋有一处洼坑,每次经过,他总要被绊一下。刚开始,感到很别扭,走着走着也就习惯了。有一天,父亲看到他被绊一下也没感觉,就很生气,大声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怎能治理国家呢?”是啊,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这就是《大学》这本书教给我们的道理,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就必须从修身开始。比如,你将来想做什么工作,而现在却不努力、不学习,天天只求想象,而不面对现实,到最后还是一事无成。只有一直向着一个目标出发,不断努力,才会有好的结果。
我们从一开始就一定要有美好的目标!要在家孝敬长辈,在学校尊敬老师,在社会不为外界干扰和诱惑,不为名利所困,对朋友要守信。我学《大学》,感到很有收获,今后,我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国学读后感篇4
诵读经典能够让我们积累名言名句,还能教我们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因此,学校也要求我们诵读经典,增长知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思想境界,做一个有用的人。
读了这么久的经典,我最喜欢的是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及子夏之间的'一段对话。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乎?”意思是说,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生死有命运主宰,富贵在于天意。君子只要认真谨慎而没有过失,待人谦恭有礼,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没有兄弟?”
如果你表现很谦虚,恭敬,非常有礼貌,大家肯定都会喜欢你,但是如果你表现出一副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的样子的话,那就没人会理睬你,更没人会喜欢你。记得有一次,我在数学考试中考了全班第一,我便在班级里不停地炫耀,还对他们说:“看,我厉害吧!”结果所有的同学都不理我了。我真是自讨没趣,只好灰头土脸地回到了座位。我默默地想,以后不能骄傲自大了,要谦虚待人。
朋友之间也应该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能在朋友有难之时坐视不管,甚至嘲笑别人。记得有一次,我在楼梯边摔了一跤,腿上的皮破了,还流出了血。我的同学看见了,立刻走过来,把我扶了起来,又扶我进教室,再拿出干净的纸巾,小心地帮我擦拭伤口。我的内心不由地涌起一股暖流,伤痛仿佛也减轻了许多。
自从读了经典后,我从中懂得了许多道理。只要我们诚心对待别人,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只要我们经常帮助别人,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学们,让我们读更多的经典吧,让我们变得更充实,更聪明,更有用。
读国学读后感篇5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读国学读后感篇6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8课—— 《三字经》(节选)。当我读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时候,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还没有开始上学,妈妈买回来一个大西瓜。切开它时,里面红壤黑籽,水灵灵的,颜色鲜艳,看着就食欲大增。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也没等爸爸妈妈,也没给他们留,就直接的拿起勺子挖着吃。当我吃得所剩无几时,有人从背后轻轻拍了我一下,吓了我一跳,我一转头,原来是爸爸下班回来了。爸爸指着西瓜对我说:“儿子,你就这样一个人吃了?怎么不想想妈妈和我呢?妈妈工作了一天,很辛苦了,还在为咱们做饭,你不心疼吗?你这样做对吗?” 我听了之后,面红耳赤,愧疚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后来,爸爸又给我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从小特别懂事,尊老爱幼,利益面前先人后己,四岁时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吃,自己吃小的梨。也是从那时起,爸爸决定让我背《三字经》,而且给我讲述其中的很多典故。今天回忆起来,9岁的我竟然还没有四岁的孔融懂事呢,真是不应该啊!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我永远记住这些名言佳句,让它们随时随地鞭策我,让那些不光彩的事情不再发生。
读国学读后感最新6篇相关文章:
★ 国学工作计划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