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够在读完一本书后仔细完成一篇读后感,认真写读后感是可以让我们对书中的情节有更深刻的了解的,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蔺相如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蔺相如的读后感篇1
?将相和》选自我国古典名著《史记》,在读完这个故事时,我的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文中勇敢机智、顾全大局、不计前嫌的蔺相如和勇于认错的廉颇一次又一次深深的打动了我。
这篇文章共分为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负荆请罪”。它主要讲了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比廉颇的职位高,廉颇很不服气,因此经常与蔺相如作对。蔺相如不仅不计较这些,还谦虚的处处忍让廉颇,使廉颇觉得惭愧不已,便背上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建设赵国。
故事中,廉颇以小人之心对待蔺相如,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们俩闹不和,秦国必然会来攻打赵国。正因为蔺相如不计较廉颇对他的羞辱,甚至还把廉颇当成朋友,最后终于使廉颇认识到错误,并与蔺相如一起齐心协力保卫赵国。由此可见将相和睦相处对国家安危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要齐心协力,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平时生活中,对于“团结”,我可是有着深刻的体会。
我坚信,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将相和》是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而成。
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候。那是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有一次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写一封信说要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壁。蔺相如拿这壁去会见秦王,亲王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吧壁拿回来。要和壁同归于尽,亲王只得把画好的城给他看,蔺相如要秦国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才肯交出来,他知道秦王没有诚意,于是就派手下化妆把壁送回了赵国,他也升官了。
过了几年后,亲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为了安全,廉颇在旁边带兵做好准备,亲王让赵王鼓瑟,他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给自己鼓瑟,蔺相如也让秦王鼓瑟,秦王不同意,蔺相如逼迫秦王,秦王只好击了一下,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亲王没见到什么便宜,就让赵王走了。蔺相如又升官了,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想给他一个下马威。蔺相如为了赵国只好不上朝,廉颇知道他的意图后,负荆请罪,从此一起合力保卫赵国。
这是一种多么宽大的胸襟啊,为了国家而“牺牲”。蔺相如心中宽广、有大志,他爱国的精神是我们感动,他那伟大的胸襟更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拥有大志向的人才是栋梁,蔺相如这样的人,有谁不尊敬他?有谁不崇拜他呢?
蔺相如的读后感篇2
刚读完了汉朝司马迁写的《史记》,里边有一个《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对这篇列传很感兴趣,多看了几遍。
?廉颇蔺相如列传》共介绍了关于蔺相如和廉颇的三个故事:《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通读全文,品读之时,会首先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权而惊叹。全文我最欣赏的还是司马迁关于《负荆请罪》段落的描写: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而面对廉颇的不满,蔺相如所表现出的大度与宽容:
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读罢,不禁为蔺相如的宽容大度而喝彩。想起我们现在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更多的应该好好的审视自己的言行了。
诗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胸怀宽广,便可以包容一切。蔺相如胸怀广阔,所以宽容就是种子植根于他的心中,开出宽容之花。多一份包容,多一点理解,多一些付出……让埋怨在宽容中消失,让争吵在宽容中消失,让我们的心灵家园常开和谐之花,让我们的心灵永存宽容净土。
国家因为和谐,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势不可挡;社会因为和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日新月异;人们因为和谐萌生了真情,爱满人间……
和谐产生美丽,和谐生发力量。宽容之美,和谐之美,将谱写出新社会最令人动容的华章。
蔺相如的读后感篇3
?史记》用为人物写传记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的描写出了性格鲜明的人物。例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的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么一部作品是哪位才人之笔呢?当然就是汉代作者司马迁。
蔺相如是一个语言高手,他曾借着机智,巧妙的语言让职位比廉颇也高,于是这里的经过就展开了一个个的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总的来说是讲了《廉颇蔺相如列传》。
渑池之会是上一个故事的再次发展。说了秦王约赵王在渑池见面,赵王怕被他骗,就在次叫蔺相如去解决,他成功了,赵王又一次对他刮目相看,封他为上卿。
这回廉颇很不高兴说,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怎么他靠一张嘴骑我头上去了,说什么我也要让他下不了台。后来廉颇看见蔺相如,可蔺相如却逃了。一打听,原来蔺相如怕他俩一吵,秦王就乘机来攻打赵国,于是廉颇背上荆条去他家请罪。这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讲了这么多的故事就是要大家知道,一定要像他一样为国家利益不顾自己的爱国精神和勇敢无畏,考虑周全的品质。同时也称赞廉颇的知错就改的态度。
蔺相如的读后感篇4
司马迁写《廉颇蔺相如列传》,顺便记录了许多发人深思的历史故事。赵惠文王任人唯贤就是很值得后人钦佩和效法的。
赵国得了和氏璧,强秦发书欲用十五城易之。在给还是不给正处两难且无人可为合适的`使秦人选之际,宦者令缪贤举荐了他的舍人蔺相如。一个宦官头目的门客,其地位之低下不言而喻。但是赵惠文王在初步了解了缪贤举荐的理由之后,亲自招见了他,经过一番考察,遂决定派其携璧使秦。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任其为上大夫。渑池会上,身无缚鸡之力的蔺相如蔑视秦国君臣,以牙还牙式地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用“献咸阳为赵王寿”。凭着满腔爱国热情和自身的勇敢机智,扞卫了国家的尊严。之后赵王更是委以上卿之任,位在老将军廉颇之上。
赵奢为田部吏,官不太大,但他不畏权贵,依法治税,敢跟平原君较劲。当然平原君毕竟也是一代贤人,为赵奢义正辞严的申述而折服,并将其荐与赵王。赵惠文王用其治国赋。秦伐韩,军阏与。惠文王问廉颇,问乐乘,能不能救?都说太远太险,难救。及问赵奢,却说道险就好象两只老鼠斗于穴中,勇者胜。于是惠文王就派赵奢为大将率军出征,结果大破秦军。而有在这次战役中,有一个叫许历的军士,因为敢于抗令向赵奢进言并被采纳,为这次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事后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并将许历从一个普通军士提拔为国尉。
从这几件事情里头,我们可以发现,赵惠文王用人有几个与众不同之处。一是不看重被举荐人的出身——地位——和资历,而只注重他是否贤与能;且唯贤唯能是用。二是不光听举荐人怎么讲,还得亲自考察一番,通过考察证实了举荐人所言不虚,就大胆使用。三是实践证明了被用之人确属贤能之士,就不断地委以重任,让其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赵国在惠文王时代是当时少有的敢和强秦抗争的国家之一。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到了今天,赵惠文王任人唯贤的故事仍然对我们具有非同寻常的启示。
蔺相如的读后感篇5
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以生动传神的笔触刻划了蔺相如这样一个光彩夺目的外交家形象,他不畏强权、顾全大局、有勇有谋、辩艺高超,读后叫人思之难忘,千载之后,仍可想见其逼人的神采,耀眼的光芒。而更令人叫绝的还是他那出神入化的语言艺术,在这篇文章中,蔺相如比较重要的对话有五段,分别与缪贤、赵王、秦王、廉颇等人展开,每段对话都各具特色,各显其妙,现略作陈述。
一、与缪贤对话:条分缕析,直陈利弊。
秦王得知赵国有价值连城的宝物“和氏璧”,便依仗其国力强盛,用十五座城池强行向赵王要求交换,赵国君臣慌作一团,和秦国做这个生意吧,都知道秦王的底细,从不做赔本的买卖,这次多半会空手套白狼;不答应吧,秦国早就对赵国虎视眈眈,正可以此为借口向赵动兵。当大家束手无策之时,缪贤推荐了蔺相如,蔺相如借缪贤之口隆重登场,横空出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缪贤为何要推荐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门客呢?只因蔺曾跟他出谋划策,给他留下太深的印象。缪贤犯法,怕赵王惩罚他,想跑到燕国去投靠燕王,他满以为自己和燕王有一面之缘,燕王会收留他。他将此事说给蔺相如听,蔺马上阻止了他,一条一条的将利害关系分析给他听:燕王和你交好,一是因为赵强燕弱,燕想讨好赵;二是因为你正被赵王宠爱,燕王只不过想借你和赵王搞好关系。你这一走,形势就会发生逆转;燕王不但不收留你,还会将你捆送赵王。你不如坦白一点,向赵王认个错,说不定他还会宽恕你。三言两语就把缪贤是否“亡赵走燕“的利害得失辩个一清二楚,不由得缪贤不信服,事情发展也果如蔺相如所料。如此一来,蔺的能言善辩在缪贤的心中扎下了根,在缪贤的穿针引线下,蔺相如进入赵国君臣的视线,参与了秦赵之间的争斗,也开始演绎他人生的精彩与辉煌。
二、与赵王对话:权衡得失,入情入理。
换和氏璧不行,不换和氏璧还是不行,怎么办?赵国君臣欠议未决,在这两难之际,在缪贤的大力举荐下,应召前来的蔺相如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斩钉截铁地回答:换!秦强赵弱,不还不行,如果不换,理亏在赵国,就给秦出兵以口实;如果换,而秦国拿不出城池,那就理亏在秦国。两害相较取其轻,宁可赵吃亏,也要让秦理亏。这样一说,孰重孰轻,是得多还是失少,赵王心里跟明镜似的亮堂,赵王明白:宁可让赵国吃点小亏,也不能让秦国占大便宜。他当即决定派人出使秦国,去做成这一笔不可不做的生意,蔺相如又主动请缨,要求亲自前往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并表示“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真正是“璧在人在,璧亡人亡”,掷地有声,赵王自然首肯。自此,一连串的传奇故事即将发生,一个英勇不屈的身影也即将在外交舞台上大放异彩。
三、与秦王在秦庭对话:有理有节,进退自如。
蔺相如护璧入秦,他和秦王的交锋是全文的重头戏,也是精彩戏,司马迁在此不吝笔墨,蔺相如也因之光芒四射。故事较为复杂,两人几度交手,但大体可看出,蔺相如审时度势,主动出击,该进时进,该退时退,进可贬斥秦王祖宗八代,退可求秦王三思而行,刀下留人。真正是有理有节,让秦王哭不得,笑不得,喜不得,怒不得,有力无处使,有气无处出,尴尬至极,狼狈不堪。如秦王和美人及左右赏玩玉璧时,蔺相如看出他没有偿还城地之意,即上前说:“璧有瑕,请指示王。”以谦恭有礼的语言骗回玉璧。玉璧一到手,又改变辞色,怒气冲冲,指责秦王傲慢无礼:“今臣至,大王见臣列馆,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并表示,如果秦王想硬取,那就“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秦王无奈之下,答应以城换璧,蔺相如又要他“斋戒五日”,以作缓兵之计,暗地里却派人怀璧归赵。读至此时,我们不由得为蔺相如捏一把冷汗,且看他如何收拾残局。五日后,蔺相如如期而至,面无惧色,侃侃而谈,“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不提自己的过错,反倒打一耙,揪住对方的小辫子大做文章,将不践约之责推到秦国一边。“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使,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事情并非无法挽救,关键看你秦国态度,你若心诚,先割城池,赵国立马捧璧前来。一个烫手的山芋又抛到秦王手上。“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这件事我处理欠妥,任你处置,但请三思,杀我容易,掩天下之口却难。绵里藏刀,暗中施压。读完此段,我们既为司马迁穷形尽相的描叙叫好,又为蔺相如从容不迫的外交辞令折服。如何处置蔺相如?的确棘手,不杀他,心中这口气难咽;杀了他,后面的局面难以收拾,自己嗜杀的名声远扬天下。秦王与群臣只好“相视而嘻”,“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四、与秦王在边境对话:针锋相对,义正辞严。
蔺相如的个人威望和政治地位自“完璧归赵”后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做了赵国的上大夫,但赵国的日子似乎并不好过,“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在这种情势下,秦王想和赵王交好,双方在边境相会。秦王挟战胜的余威,在见面会上以其一贯的咄咄逼人之势,向赵王发难,要赵王为他奏瑟,还要赵拿十五座城池为他做寿。蔺相如再一次挺身而出,决地反击。如果说蔺相如在秦庭上有理有节,是因为他身处险境,不得已而为之。但渑池之会就不同了,一是有军事撑腰,廉颇已陈兵边境,严阵以待,腰杆硬了,自然就胆粗气壮许多;二是赵王在侧,此事关涉赵王脸面和国家尊严,蔺相如唯有以针尖对秦王之麦芒。秦王要赵王奏瑟,蔺相如还以颜色,要秦王击缶;秦国群臣要赵国拿十五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气势如虹,也要拿秦国咸阳为赵王祝寿。秦王自恃兵强马壮,国力强盛,欲行不轨,但碰到蔺相如,却连半点上风也没有占到。
甚为有趣的是,当秦王不肯击缶的时候,蔺相如出言威胁:“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的侍卫想上前阻止,蔺相如“张目叱制,左右皆靡”,在这里蔺一改书生本色,再现侠士风采,前有秦庭的“怒发冲冠”之壮举,今有边境的“张目而叱”之神威,令秦王及其左右颜面扫地,真如樊哙再世,张飞重生,智慧与勇敢在蔺相如身上得到集中展示,怎不叫人羡慕和妒嫉!
五、与廉颇对话:巧妙类比,以德服人。
蔺相如再一次将其人生的辉煌演绎到极致,归国后又被拜为上卿,超过了以攻城野战而立下汗马功劳的廉颇,廉颇自然不高兴,用他的话说:“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每每与之作对,出言羞辱,蔺相如却毫不计较,避而远之。这一举动,蔺的门客很不理解,认为跟着他没什么出息,纷纷闹着要离开他,另谋高就。如何平息门客的纷扰,如何解开自己和廉颇的死节?蔺相如真不愧为语言大师,轻轻一番点拨,就化干戈为玉帛,化风雷为祥云。他对门客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门客自然回答:“不若也。”蔺相如要的就是这个小国,他又对门客谆谆善诱:我并非怕廉将军,因为我连秦王都不怕,我怕的是我和廉将军闹矛盾,让秦国有机可乘,两虎相争,最后损害的必然是国家。”无需太多的辩白,也无需表功劳、诉冤屈,这番举重若轻的话谁都得出份量,听得出其中包含的沉甸甸的宽仁厚德和国家大义。门客为之拆服,廉颇也为之折服,最后负荆请罪,将相交欢,携手保国。
总之,蔺相如能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权衡利弊得失,分析敌我情态,并结合不同的时势局面说出切中肯綮的话。文中除了蔺相如精妙的语言艺术令人称道外,还有他那超出常人的远见卓识,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见机而行的处事方法,以及忠心为国的高尚情怀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蔺相如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