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著作读后感6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写读后感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写什么类型的读后感,都需要认真对待才行,完成一篇读后感能够强化大家对书上思想的认识,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教育著作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著作读后感6篇

教育著作读后感篇1

放寒假了,在办公室里整理书籍的时候,发现放在书橱里的几本书籍还是在开学初到幼儿园图书室借阅,本想利用中午不回家的时间在幼儿园看的,结果一个学期下来,都没有好好地或完整地看完几本。于是,把几本教育书籍带回了家,每天利用闲暇的时间静静地看书,觉得心情特别宁静和舒畅。

这几天,走近了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感受着窦桂梅老师对教育、生活的热爱与执著追求,被窦桂梅老师的勤奋与才情所感动,被窦桂梅老师坚持真教育的信念所折服。如她在书中说到:“面对学生,我是全心投入,激情满怀,毫不保留地释放自己,彼时的我不是演他人的戏,而是演自己的心”。这是她对教育事业的追求,这样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也是真正的教育。里面一个个很普通很生活化的小故事,却是很真实的思考,如读着《小红花的背后》让我记住了:尊重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读着《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让我知道了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首先要有专业“自信”,还要有专业“自能”,最重要的是要有专业“自我”……当然,窦桂梅老师在这本书中提及最多的词语就是“读书”二字,让我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作为教师要培养读书的好习惯。“读书—思考—实践”是这个时代的老师应当静下心来要做的一件事,这也是要成为一个有专业尊重的教师的必由之路,作为学生要读书,作为教师更要读书。

一个人能够潜心读书,的确是一件很幸福、很享受的事情,让我们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吧!

教育著作读后感篇2

?家庭教育》里的《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一文,阐述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分析了其中的利与弊。这将为许多即将步入小学的孩子的家长们,提个醒,作个建议,供家长一个参考。不一定要上名校,上寄宿班。以为上了这些学校,孩子的前途就锁进了保险箱。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殊不知,不适合孩子的学校制度,反而会使孩子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譬如,要就近择校,这样就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路上,路上安全也是一个问题。有心理恐惧的小孩也不适宜上寄宿班,因为小孩更没有安全感,反而造成更多的心理负担。都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大要素,只要让孩子从小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那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先天的固然很好,但后天培养更重要,与其在东奔西走,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要进名校,择名师,还不如加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多培养一些他自身对学习的兴趣。

?家庭教育》中的《智慧父母》不能不提,这些在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按照书中的方法基本能得到奏效。还有《家长学校》,《幼儿发展》等等,看了都获益匪浅。还有《巧手妈妈》,《小制作》,《家庭医生》,都是值得一看的好栏目。

希望以后能读到更精彩,更实用的《家庭教育》。来共同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认知能力,为他走向健康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著作读后感篇3

在暑假时,我阅读了一本教育名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我想,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快乐的,更应该是人生的真谛。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感觉更像是在看斯宾塞的教育日记。书里面记录的很多小故事、小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

在这本书里,斯宾塞认为快乐教育,美满生活才是教育理念之本。因为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们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们的信心会减弱。所以,斯宾塞向家长及教师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议。如做一个教育者,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的时候教育孩子,要努力营造快乐的氛围,多一些友好及鼓励,帮助孩子克服不快乐,给予孩子们快乐的力量。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要避免过度教育及过度学习,因为硬塞的知识不仅不能为心智所吸收,反而会使人对书本知识感到厌倦。

我也在思考,我应该怎样利用课堂主阵地,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多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多改变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在课堂中尽可能关注全体学生,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在平时多给与学生一些爱,尤其是学困生,留守儿童,当他们进步时,及时鼓励和表扬,在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时,要努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当他们遇到其他问题时,要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

读过这本书,我期待着能以斯宾塞快乐教育的精髓,努力学习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带着孩子们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育著作读后感篇4

读完《新教育》第二章,使我对新教育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苏霍姆林斯基一直说要培养大写的人。有了特色,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你考试考得好,我舞跳得好,他字写得好,谁也不比谁差。一个人有特色,就有了许多深层次的东西,他的社会行为也会相应地有了自我规范。

新教育实验讲“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而不是“为了一切学生”,是因为教育是一个大的概念,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而且要关注教师,关注校长,关注父母,关注一切和教育相关的人,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有的;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父母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孩子的发展。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于“行动”也是十分重视的,他说“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他把“在劳力上劳心”称之为“有思考的行动”,他说“人类与个人最初由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有思考之行动始,以更高一级融会贯通之思考终,再由此而跃入真理之高峰。”行动在反思中进行,读书与写作无疑是一条光明大道,是一条走向深刻幸福的道路。新教育实验强调行动。新教育实验主要是通过教师撰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等,使教师在行动中不断成长。

在新教育行动的召唤下,我们很快驶入航道,并收获着充实与快乐。

教育著作读后感篇5

教师是平凡的,但事业却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默默地奉献和无私的牺牲。教师的职业崇高而神圣。在我们的心中,教师应当是:

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教师

一个充满爱心,理解学生的教师

一个勤于学习,充实自我的教师

一个关注命运,注重素质教育的教师

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在这本书中最喜欢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说的几句话:“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能够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能够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能够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为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能够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一个!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我’,强调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这天的自我比,不断地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我’,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我的职业中到达自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我从事教学工作已经几年了,这期间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态问题”——究竟应与学生持续一种怎样的关系,在应对学生时如何摆正自我的心态同时。我不断地想,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教学才能变得从容,教育学生时才能处事不惊。李老师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职责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完美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职责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我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但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下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职责”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刚踏入小学讲台,我承担了四年级语文老师,还是班主任。那时的我热情满怀,踌躇满志,对学生也充满了爱心,立志做一名受学生喜欢和家长爱戴的好老师。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不但当初的热情减少了很多,而且还抱怨这,抱怨那,甚至怀疑自我当初的选取是否正确,怨天尤人,这种情绪有时也影响自我的教学。李老师是这样想的“既然只能当老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取后者!”是啊,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但是,每一天出现的让人头疼的事情,让人头疼的学生,怎样能高兴得起来呢?李老师又带给了方法: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齐玩儿,这样孩子们就会越来越爱自我,每一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又怎样能不高兴呢?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看待孩子的行为,对他们做出的一些“错事”不以为然,甚至是不屑一顾,岂不知“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的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厌恶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悲哀。”多么单纯的孩子,多么可爱的孩子。平时我觉得自我是爱学生的,但读了这段话,比一比李老师,我觉得自我的差距还是太大,我的这种师爱并不都是真正的由衷的发出的。都说人没当母亲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母亲之后又是一种心态,以我的理解,可能当了母亲,有了自我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孩子自我母亲的心境。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都是有无数优点的。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母亲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先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

李镇西老师的文章,给我极大的鼓舞。“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老师”,我们就应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今后的工作中,我必须能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我必须能不断进步,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

教育著作读后感篇6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貌用语一直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一个人是否有礼貌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一个标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懂礼仪的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可是在现在校园里,总是会出现一些不讲礼仪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我们总是教育他们要讲礼貌。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如何去教他们。前些天看了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感触很深。该书主要从教育教学的一些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一批批有礼、有序、有理的学生。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教育就是需要日积月累、点滴成型的,细节在所有领域都是重要的。教育是对人的活动,马虎不得。克拉克先生是快乐的、幸福的,因为他独到的运用了他的55个细节教育学生,并取得了成功。读罢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回味多多,其中体现出的用心,尤其重要。

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这是我校著名班主任老师黄老师的一句话。一句话点出了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对孩子充满爱心,就象爱自己,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克拉克老师在书中写到的一些做法也体现了这一精神。,“当她对我撇嘴、翻白眼时,我用手把我所有的头发弄到头顶,像鱼一样嘬着嘴唇,然后马上对她翻白眼。安托肯娜当时像石头一样地定住了,我也确实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呆呆地看了我一分钟,然后我笑了,她也笑了,接着我们一起大笑起来。”克拉克老师这个时候,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方法来给孩子建议,看似稚嫩的做法,却透露出他别具匠心的教学艺术。

对学生要有责任心。教育工作是一份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工作,但也是一个很容易“对付”的工作。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的是许多学生的一生,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任务,我们不能对工作有半点的懈怠。克拉克先生认为,和孩子打交道是一件耗尽精力的工作,无论多么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也总会担心,甚至害怕出现失误,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世间责任最重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孩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只有怀着一颗负责任的心,才能真正做好工作,对得起这些孩子们。

对学生要有耐心。许多时候,老师会对学生提出的幼稚的问题感觉很不耐烦,“这个你也不会呀”“你怎么这么笨”“你上课的时候听什么了”这些语句可能随口而出。这些话语老师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对于学生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也许下次他(她)有问题的时候就再也不敢来找老师了,因为他怕挨骂。许多学生可能在学生时代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克拉克老师不但要求自己耐心,更是在日常教育中,训练自己的学生也学会对别人耐心。对你的同学对你的朋友对你的父母乃至对所有的人都要耐心。

?教育的55个细节》里面的每一条都是那么平常的事情,但却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中往往忽视的事情。仔细的阅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感觉是在照镜子,照出了自己许多平时工作中的不足与疏忽,感觉《教育的55个细节》是灯塔,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感觉《教育的55个细节》是冬天的阳光,温暖了我的心房。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更加注意工作的细微之处,这样不仅仅会收获快乐幸福,我们的国家还会收获崭新的未来。

教育著作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安全在教育演讲稿500字7篇

教育情演讲稿模板8篇

安全在教育演讲稿参考8篇

教育幼儿园自查报告7篇

安全在教育演讲稿优秀8篇

幼儿教师教育故事演讲稿7篇

2023乡镇教育工作报告5篇

安全健康教育演讲稿8篇

教育情演讲稿参考8篇

义务教育均衡度自查报告7篇

教育著作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