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原文内容的读后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每个人在读书之后只有将书籍中的内容理解透彻,才可以将读后感写的有价值,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周国平《爱》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周国平《爱》读后感篇1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著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著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著。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心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周国平《爱》读后感篇2
喜欢周国平的散文,他的散文多以情理并茂,哲理和诗情交融著称。最喜欢他的这本《爱与孤独》,属于他的情感体验卷,或许因为人都是感性的动物,爱情、友情、亲情都更接近生活,更容易产生共鸣。
“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凡降于我们身上的苦难,不论是疾病、精神的悲伤还是社会性的挫折,我们都必须自己承受,再爱我们的父母也是无能为力的。”“我们没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我们每个人都是个偶然的结果,就像周国平说的,在我们的父母想遇、相识、相爱、结合的时候,只要有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那么现在的你就不存在了。正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必须勇敢、坚强,不断地是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是自己在苦难、精神的悲伤中得到解脱。
“孤独者和恨者都是会爱的,冷漠者却与爱完全无缘。如果说孤独是爱心的没有着落,恨是爱心的受挫,那么,冷漠就是爱心的死灭。”张晓风在《只因为年轻》一文中也说过:“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与周国平认为的爱的反面是冷漠不谋而合。爱的反面应该是与其完全对立的一种情感,而恨只是爱的另一种极端。爱也好、恨也罢,都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无法让人忽视。唯有淡漠,才有不以为意之意,无所谓,可有可无。
“青春就只是一笔不可靠的财富,很容易被挥霍掉。”青春,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年华。我们在这个时期体验着爱与被爱,执着地追求着所谓的真爱,感受着世间最美妙的情感。我们在这个时期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不断地以我们所不希望的速度成长着。开始认识
这个社会,发现并没有小时候了解地那么美好。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只要一不小心,一念之差就可能误入歧途。青春,就不再完美。青春很短,只有我们真正的珍惜了,它才能是一笔保值的财富。不要等到,挥霍得一无所剩才懊恼叹息。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不结交新朋友,他就会很快发现只剩下孤身一人。人应当不断修补自己的友谊。”很少人会陪着你走一辈子,哪怕最亲的人也好,总有离开的一天。在你生命的每一段时期,你都会发现有一两个朋友陪着自己度过,或长或短,有些是自然流失,有些是误会、矛盾等导致。有时候想起他们,会有些许的遗憾,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去认识更多的新朋友。有谁会希望自己是孤独的呢?
……
爱并不能驱散孤独,但至少能让我们的灵魂获得一种归属感。所以,请别吝啬自己的爱,或情人,或朋友,或家人,或某一事物……
周国平《爱》读后感篇3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着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着、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周国平《爱》读后感篇4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最缺少的是宁静的心灵。”——白岩松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周国平
生命就像是一条河,年少时的它是一股奔腾的急流,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随着时光的推移,它会经历无数的冲撞与跌宕,并汇入广阔的大海,最终归于平静……
事实上,热闹和安静都是生命必须的调味品,只有两者交融,才能活出丰富的人生。
生命是需要热闹的。因为热闹,这原本沉寂的世界才有了一份生气,这原本漫长的旅途才不会显得孤寂。除此之外,生命也需要安静,因为安静,我们才能去品味生活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才能用心去欣赏这沿途的风景,从而拥有一颗更加充实与丰盈的心。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在古人的笔下,热闹是可爱的。就像最初的相遇总是让人铭记,久别后的重逢总是让人欣喜。但失去了安静,生命总不免少了丝沉稳,多了些浮躁。正如国平先生所写:“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惊。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但所须防止的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以致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安静,让我们在享受人生百态的同时,留有一份质朴与真实。
“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而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
对于我们来说,大学,是一个重塑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在这片园子里,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寻找着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拥有着无限可能与精彩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着竞争与挑战的地方。与一群优秀的人结伴而行,他们的光芒有时会耀眼地让我们看不清自己的价值。然而事实上,我们并不必歆羡他人的优秀。指点江山、叱诧风云的位置固然风光,但却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就像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捡贝壳……我们所应做的,只是尽力去寻找这个位置,尽力去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所有的位置其实并无高下,关键在于,它是否能让你的心灵感到真正的充实与满足。
“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这,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安静,让我们在求索的同时,保有一份对自我的清醒认知。
“人生充满劳绩,却仍然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的这句话恰恰道出了我们所应追寻的一种生命境界。身为学生,无论是否情愿,我们总要为学业而忙碌。保有一颗宁静的心灵,不仅能让我们享受生命的美好,也能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只有通过科学而合理的规划,客观而冷静的思考,我们才能更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大学云:“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唯有凝神静心,方能摈除杂念、去伪存真,方可拨云去雾,见另一番海阔天空。
安静,让我们用从容的脚步走上人生的旅途,纵使前方布满荆棘,不忧亦不惧。
未名湖,是一片海洋。在这里,我们或许会经历成功与欣喜,或许会经历失败与打击。正是这些饱含着欢笑与泪水的记忆,在装点着每个人灿烂的星空。无论怎样荡气回肠的歌曲,最终都会归于平静。在安静中,我们将这些或喜或悲的经历转化为无价的精神财富,从而构建起一个更加精彩的内在世界……
安静,是告别喧嚣后的祥和,是远离尘世后的淡泊,是浮华散尽后的返璞归真,是历经千帆后那个真实的自我。
安静,就是生命的指南针,是生活的润滑剂。
安静,就是生命的指南针,是生活的润滑剂。
深秋,独自漫步在未名湖边的小路上,晶莹的湖水倒映出一方金色的塔影。微凉的晚风吹落了片片黄叶,空气中荡漾出一丝青草的香气。寻一处僻静的角落,静静仰望这漫天的繁星。这一刻,我发现,原来安静,竟是丰富……
周国平《爱》读后感篇5
曾在孤独寂寞时翻看到“灵魂只能独行。”,曾在矛盾自责时浏览到“越在乎,越卑微。”,也曾在许多个夜晚巧遇到“不管生命多么短暂,我们要笑着生,笑着享乐,笑着受苦,最后笑着死,这才不枉一生。”,周国平先生的文字,让人心安,让人释怀。即使还处在这青春懵懂的岁月里,读着他所写的,似乎也能从平实中透过一些力量来抚慰我,也能从朴素中洞悉一些真理来指引我。
有人说,周先生的文字,让人有一种站在镜子前,审视自己,体会自身的懦弱,无知,虚伪,置之死地而后生,从而变得坚强,他铿锵有力的话语,颠覆着思想的创作,不用重蹈覆辙不用学习见者,一步一句,写出了创者的内心,坦率而又熊勇。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能让读者产生共鸣,仿佛参透了我们的心智一般,撩拨着我们大脑那一根最敏感最隐秘的神经,让人爱上他的言语,悄悄打开自己紧闭的心门。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这一段话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曾几何时,我会思前顾后,我会揣摩他人的内心,害怕自己的羞怯与敏感得不到内心一直渴望的友情,我会尽量地融入才不会那么显得格格不入,我会卖力地捧场和捧腹大笑,我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我在意他人的评价。可周国平先生的话却带着我走向一片寂静的土地,那里寂静无人但我能清楚听到自己的心声,那里没有交往的担忧和烦闷,只有敢于做自己的一份坦诚与真实,只有青春年少所畏惧害怕的孤独。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周国平先生作为先者早已告诉了我答案:“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天才孤独,孤独者自足。”、“如果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而他也曾说“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这句话放在现实中的确如此,朋友之间也会产生“豪猪效应”,果真距离产生美。
周国平先生的散文风格总会略带一些哲学思想,他像个亲切的老者,读他的散文总像是面对面地与他交谈,他也会如同讲往事一般缓缓道来,语重心长地总结人生真谛,告诉你城市喧嚣,告诉你红尘纷扰。
周国平《爱》读后感篇6
周国平的揪心之作——《妞妞》放在床头整整一周,断断续续的终于读完,好像难以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于妞妞,那个一岁半的生命,我记住了她呀呀学语的只言片语“爸爸疼,妞妞哭”、“磕着了”……我记住了一个父亲笔下那可爱的来过这个世界五百六十二天的婴儿,那也是一段生命的旅程!
于他们夫妻二人,或许旁人无法真正去感受他们曾经拥有的片刻幸福,更不能真正理解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种种苦难!但我更多的是遗憾,虽不敢妄言他人的爱情婚姻,然而伴随一个小生命离去的最后,居然是一段说好携手到老的婚姻的分崩离析,一个家庭的解体?
尽管现在他们都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和长大成人的健康的女儿,但我想,在他们内心的深处,一如阅读此书的读者一样,还是不会忘记那个让他们初为人父母的“妞妞”吧!
比起作者,我无能也不愿再去描述自己是怎样、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读完此书的,也不忍心再去复述“妞妞”那个幼小的生命“从来到去”的片段了。正如作者所言:“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
父母、孩子,那是永远无法割舍的血缘!那也是一世的情缘!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又未尝不是彼此生命的一部分?愿我们用感恩的心来彼此珍惜!对我们的生命充满敬畏吧!
周国平《爱》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