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人们对书上剧情的分析,读后感是用于记录我们读书后感受的应用文体,读好书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亿读书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亿读书读后感篇1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从我读完之后,我便一直有一种受益匪浅的感觉。
?西游记》里有四个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足智多谋、积极向上、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滑稽搞笑、好吃懒做、自私自利的猪八戒;憨厚老实,吃苦耐劳的沙和尚;心地善良、一心向佛的唐憎。他们不畏艰难险阻,最终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从东土大唐到达了西天,在如来佛祖手里取得了真经。我每次拿起这本书都会忘掉时间,因为书里的内容十分精彩具体,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比如有一次我在看“三打白骨精”这一章时,刚开始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因为唐憎误以为悟空逞强胡乱打死好人,加上猪八戒在一旁煸风点火,唐憎便完全被妖精蒙蔽了眼睛,最终把悟空赶走了。看到这里我心里又气又恨,心里为悟空从此便会离开这个队伍而惋惜,为唐憎的愚昧而恨,为八戒的自私无知而火。后来因为唐憎没有悟空的保护而被妖怪趁虚而入,幸好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打跑了妖怪,师徒两人又和好了。看到这里我长叹一口气,心里顿时豁然开朗。
读完了《西游记》我从中明白了不少的道理。当唐憎每次被捉时,孙悟空无论遇到多强大的对手,碰到多大的困难,都会坚持不懈,想尽一切办法去救师傅。因为悟空知道,坚持就是胜利。正是因为这种坚持才使他们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这让我想到了自已,平时一旦碰到一点小困难,马上就想到放弃,因此做很多事情都半途而废。但当我读完了《西游记》后,我便不再轻言放弃了。有一次在体育课上老师让每人先跑二十圈篮球场才能休息,我一听吓得有点发怵,因为我平时体育成绩勉强达标,由于体力问题,跑步一直是我最大的弱项。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和同学们一起跑着。可我跑了十五圈就累得趴下了一动也不想动,我趴在地上,心里已经放弃了。但当我一抬头看到同学们同样都是气喘吁吁,虽然脚步都明显慢下来,但是他们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脸上有点火辣辣的,我吃力地爬起来,迈着沉重的步伐加入了同学们的队伍。虽然我是最后一个跑完的同学,但当我抬头看见老师鼓励的眼神,一瞬间,我浑身变得都是力量,我终于体会到坚持给我带来的喜悦。
?西游记》有着天空行马的想象,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令人一读就会着迷,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亿读书读后感篇2
读完了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之后,闭上眼,脑子里会闪现出无数的经典话语,以及很多部教育著作。所以,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已经深深体会到阅读对于一位教师的重要性了。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
对于读书为什么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各位名家都为我们做以解答,王崧舟认为读书是“读书_底蕴_教学”的转化过程。于永正说,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近些年,大家已经越来越重视阅读了,为了让老师,让学生保持阅读,学校也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最终也是只取得短期的效果。而真正的阅读应该像闫学老师说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们应该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额外的劳逸。
爱看书的老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妙语连珠,也能够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更远。很多老师总是疲于工作,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阅读,但其实,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时点滴时间都可以被利用,而且,阅读对我们的工作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以转化成我们的内在修养,在课堂中取得成效。
当教师真正的走进阅读,那么孩子们也会跟随着老师的步伐,走上阅读的道路。而如何能让孩子完全的爱上阅读,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在,很多学校确实是很重视阅读,为了让孩子能够阅读,学校精心为孩子设计了阅读检测,阅读试卷,阅读展示……等等一系列的活动。
这些活动确实会督促孩子当下进行阅读,但这样的阅读是不会长久的,孩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说为了得到大人奖赏,这是功利性的阅读,而不是自发的,长久的阅读。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那就要让阅读内化成孩子的一种习惯。习惯是在环境中培养的,当孩子在家里,看到父母总是在捧书阅读时,久而久之,孩子肯定也会捧起书开始阅读。当孩子在学校,听到老师在课堂上,各种知识,各种文化信口拈来时,孩子肯定会向往从书中学到这些知识。长此以往,孩子自然而然会爱上阅读。
正如书的题目所说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教师修炼到境界了,才能去感染学生,感染身边的同行者,才能丰富自己的教育事业。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我们的人生之旅自然会更加充实和丰富。
寒假里读了常生龙先生的一本专著《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书的封面是一句特有诗意的文字:“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打动我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邂逅的美妙,是阅读的神奇。
当我拜读常生龙先生所著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时,心仪之感油然而生。仅仅看到这个书名,便觉得与众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视角。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委实也读到了这一点好处。念及家中书房里教育教学类书籍虽不及文学作品之多,不过数量也已比较可观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学理念、实践经验等等,总感觉这类书籍都在尽力诉说“该怎样做”,即便内容上乘,与读者之间(至少是于资质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着一点距离。
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则从“要读书”这一本原视角出发,通过作者的工作体会与阅读之间结合而得的思索体悟,使得读者明了自己与书籍之间就应达成一种精神的契合——相信通过用心阅读与吸收书中智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试之愿。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以此语观之,读书大抵就是与教育相接的那座桥梁了罢。
我以为,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的另一个难得之处,就在于作者的阅读与感悟并非“散射式”的,而是经过精心汇集的“阶梯式”的思考——从第一辑的“教学即创造”,到最后一辑的“变革即未来”,呈现了一种着眼当下,又把目光推及至未来的教育观。
我想,自己在为其中一篇篇微言大义的“读后感”打动之余,更是被作者这种阅读的分类分层思索的做法所吸引——与其说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向我们绍介了一本本好书,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说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引导教育同行们对阅读过的教育著作进行分类整理,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阅读脉络,以助今后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较为方便地找到对应书籍而再次得到指导。所以,我便寻着这种做法,对自己之前读过的部分书籍进行了整理,分出“师德素养”、“教学专业化”,以及“教育效能感”这三个版块,虽显粗浅稚嫩,却是对照本书内容与做法而得的一点感悟——这大略可说是我与本书的真诚致敬了罢。
第一,应努力完善师德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以为,恪守作为教师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怀学生,是成就学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化为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学习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说来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必定不会如此爽快利落,甚至会有很多难题摆在面前,但是,我们是要往这个方向毫不迟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个旁观成败的看客。
在我读过的许多书里,都印证了这一点:比如由美国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案例汇编而成的《教学不孤独》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中,不难发现西方的教师们同样不遗余力地以“爱”为核心,生发了教育激情及各种教学智慧,引导状况百出的学生们在做人和学习上步入正轨,且使之继续进步。
又如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如歌》中写到,即使是在群魔乱舞的“文革”时期回想当初自己给患肺结核病的学生买药,给骨折又无钱的学生付医药费,给没钱的近视学生配眼镜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据,她依然没有后悔,“这样做图的什么?我从未张扬过,也从未想到要得到什么,只不过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这些孩子那么困难,我心里难过,故而想方设法帮助。”这虽不是在课堂上授课,但我相信这实实在在给那些受助的学生们上了关爱这一课,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投进了一束温暖的光芒。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努力提升了师德素养,使教育有了“爱”,无论是教学还是平日生活,都会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
第二,应加强教学专业化的研究。
众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学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进行专业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学有鲜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我们处在一个知识迅速增加、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开阔新思路,才能牢牢抓住已经变化的学生。今天的学生已经不是你给他买顿饭、送他个笔记本就能让他感到的时代了,变化的学生迫使我们也要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核心就是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学习。
首先,必须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今天的中学生面对着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等这些更具吸引力的媒介,我们如何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上,让他们喜欢历史课,观念在于我们如何呈现给他们更加专业的精彩的课堂。
因此,在工作中我加强学习,不断地丰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意识,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严肃学风,指导学法,力争创出本人的教学特色。呈现给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同时在教学形式上多样化,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始终采用一种教学形式,这样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鲜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外,在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会将全班分为若干组,每组有小组长,进行比赛,比速度,比成功率,每课都绘制思维导图,比美观,这样,学生们在“玩”中就自然学到了知识。教学经验证明,经常变换教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用心性和学习效率。
同时要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相关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加强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在思考和实践上下功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认真学习和勤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工作的能力。
第三,应重视教育效能感的提升。
什么是教育效能感?在徐崇文主编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读本》一书中援引了辛涛发表于1996年第二期《应用心理学》上《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一文中的定义——“教师的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说得再通俗些,李哗、刘华山发表于20xx年第一期《教育研究与实验》上的《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提到,“‘教师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信念。’目前的研究表明,教师效能感是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变量。
而教师效能感很可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我认为,教学效能感不仅展现了“以情传情”、“以情动人”的感性一面,而且还有理性的一面,即需要教师于教法等种种方面打磨与改进,以求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改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这样看来,之前所提到的“师德素养”、“教学专业化”都可算作“教育效能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此外,还有一些书中的具体思考与做法,值得细细思量:小到李炳亭、褚清源主编的《问道课堂》中对于“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点拨,细到赵国忠所著的《透视名师课堂管理——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中对于各种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的分析,大到多年前李炳亭所著《杜郎口“旋风”》中对于颠覆性的教学模式的展示与评价……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教育效能感”的提升问题,为实现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建议。
上述关于我读过的部分教育书籍内容的梳理,便是读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的一点感悟,也是我在教学之路上逐渐清晰的自我要求。在后记中,常生龙写道:“就这样,十年下来,我阅读了500多本书,为每一本书都写下了读后感,这些读书随想累积起来已超过200万字。”与其相比,我真是“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不免愧怍。我知道自己的教学之路还长,今后定会加倍精进,像他一样用心去阅读,且有收获。读一本书容易,读一批书难,读万卷书更难。而在常生龙先生这里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读再多的书已经不是难事而是快事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所思所感付诸文字,坚持不懈,让自己变成有思考力的阅读者。打开视野,博览教育经典,对教育的理解更为透彻通达,应了那句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阅读犹如一日三餐,天长日久,终会内化在一个人的精神样貌里,终会助力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阅读这本书,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厚重,更可以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诚如《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所言,“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我想,自己定会“捧书为生”,而实现“自反”、“自强”——捧起书本,再当一回渴望求知的学生。捧起书本,为了更好地指引我的学生们。
亿读书读后感篇3
我有两个理解,谈读书的读后感。一是书的内容读的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自然就理解了。而是对同一本书,在前后不同时间段的阅读中,由于深度广度的增加,理解也自然每次都有突破,根据经历与心境而有不同的看法。
读书的好处很多,愿大家都能成为读书爱书的人。
我非常喜欢读书,不过多数都是小说。而且主要还是情感类的。生活中,空闲的时间是很多的,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临睡前没有进入睡眠状态的时候,在备课改作业的闲暇,玩疯了需要平静一会的时候,一个人闲着无聊的时候,……那些细小的时间,要靠你去拾掇。有一个作家说得很好,每天你就是再忙,看三、四页书的时间总是有的,慢慢积累起来,将是一个很惊人的数目。“读书”也就是“学习”,那“学习”又得分开说:“学”是学习新的知识,只有学了,才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习”便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学了,转而又忘了,那等于白学,白学又不如不学,所以温习不可少。学习后还得“思”,“思”便是思索学过的知识,不思,便不理解,不理解学来也无用。读书必是自愿,只有自愿做的事情才更快乐,更有效果。别人逼你,你本身不愿意,只怀着满肚子的气读书,脑里便不能“思”了。
建议大家多读名著,之所以为名著的书,终有其可读之处,对人阅历的增长,思想的升华,人生观,世界观的去芜存莠都有很大的帮助。不过不是所有人都会、都能够认真的研读一本名著。比如说我吧,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了一个月还没看完四分之一,我自己也火了,看不下去有何办法?但同样厚薄的一本小说,仅一小时,便半本“下肚”。那时我还想:人生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吗?在我眼里,暂时没有。
我想,看书是需要耐心的,名著的确不同于其他小说,慢慢琢磨,才其乐无穷。
如果你能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那么恭喜你了——你还是一个健康的现代人,你的身体和灵魂同在。
亿读书读后感篇4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其说的是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使我们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前人留下的宝贵知识和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减少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但是读书又不能费时太多,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不易太盛,太盛则矫。因此我们要善于挑选,只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还可以补先天的不足,而经验又能补读书的不足,盖天下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任何事的,都是经过慢慢积累,以补先天的不足之处。而积累的经验多了又能补读书时所不能学到的东西。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句话说,有只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而且不可尽信书中所言,也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该仔细推敲思考。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同时对各个领域都要有所涉猎,盖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皆因以上所叙之诸多好处,我强力推荐大家看看这篇文章。
亿读书读后感篇5
看着他夸夸其谈、谈笑风生,将三国乱世品得有声有色。在他的评点下,周公瑾成了我的偶像,关二爷成了我男神。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羽,易中天说关羽是个重情义的人,从三国的点滴中也能看出。一是因为当关羽被俘曹营时,曹操给了关羽很多美女和财宝可是关羽始终没有下跪,但当曹操给了关羽一匹马——赤兔时,关羽跪下并道谢,曹操就很郁闷地问关羽:“你为何下跪?”关羽的理由让我捧腹大笑:“因为有了赤兔马我就能回到我哥哥(刘备)的身边了。”他随后重重报答了曹操又回到了刘备的身边。难道这不是重情义的表现吗?
还说,关羽为何被剃头匠称为祖师爷?因为都有一把刀啊!但关羽的刀是砍头的!说到那里,易中天教授自我也忍不住笑了,鬼明白为什么民间那么多古怪的传说。
关羽也被人捧为财神,易中天先生说,有一天关羽还能称为爱神!因为有一次关羽对曹操说:“我要是帮你打败了吕布,你要把那个女的嫁给我。”打仗前一天晚上,关羽还特地跑来跟曹操强调此事。
虽然之后曹操抢了关羽的女人,可是他也被别人抢了东西——被诸葛亮抢了空城计的“发明权”。易中天先生结合了历史各种原因:1、诸葛在城楼上弹琴你听得一清二楚,找个人将他射下来可好?2、你不打他,;围他那么个三四天,看他想干什么不也能够吗?从各种原因分析,诸葛的空城计是假的。
而曹操的空城计是真的,那是因为有一天他自我出门收麦子,吕布突然将军队开到他的城下,曹操一急,让他的家属在城楼上站岗,吕布一看这莺歌燕舞、娇声嗲气,再看见旁边有一个幽深的小树林,想曹操这老贼肯定把军队藏在小树林里了,于是撤回了自我的军队。而第二天来,曹操还真的把伏兵埋在了树林里!易中天先生讲得惟妙惟肖,逗得我眼泪都笑出来了。
易中天嘴里的帅哥周公瑾,一米八四的诸葛亮,少年英雄孙策,我都难以忘怀。
亿读书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读书点读后感6篇
★ 善读书演讲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