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读后感6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小伙伴们对名著人物的认识,当我们看完一本书之后就要及时写好适合自己的读后感,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内心的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内心的读后感6篇

内心的读后感篇1

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刹那我意识到,我是教室里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情绪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作为一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开心,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们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励孩子们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个他们伤害或者拯救……所以教师更需要有稳定健康心理、自觉解惑的能力。怎样做内心强大教师?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做内心强大的教师——教师常见心理困惑解析》,这是一本针对教师心理困惑进行解惑的书,此书分为四辑,即"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智慧地绕过人际险滩、"愿你被生活温柔相待""拥抱不完美的自己"这里收纳48个典型案例,每个案例都是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心灵的枷锁。能让我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实现一次心智成熟的旅程和真正的心灵洗礼,更好地接纳自己。这里教师的每一个困惑,杨老师都用专业的心理角度进行分析、引导、解惑。它能戳中教师痛点,能帮助教师从心理学角度了解自身的困惑,引领教师疗愈内心的伤痛。

1、专业发展——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杨老师说教师成长的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习模仿阶段,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他们的目标是站稳讲台;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提高阶段,新手教师在向熟练教师转化,这个阶段的教师已经初步掌握了教学的基本常规,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这种风格还不够稳定。有些教师会在这个发展阶段停滞下,进入专业发展的"高原期"能不能在这个阶段有所突破,要看教师是否有勇气挑战自己的舒适圈,不断地进行自我突破。如果能够度过"高原期",教师就进入了专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创立并逐步形成自己稳定的特色和风格,从而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并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所以当你在工作上、专业上得不到肯定、受了委屈,我们常常会抱怨命运的不公,抱怨领导的不尽人情、抱怨同事的狭隘、抱怨学生的乖戾,那就请你反省一下自己有多少时间在"混日子",说明你还不够优秀,当你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优秀到无可代替的时候,你就会豁达了。如果你不优秀,那就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当你努力到感动自己,努力到不可替代,那才是有价值的。

优秀的老师应该是没有面具的,是以真实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用爱和信任温暖学生。优秀首先要明确方向,明确自己未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勇往直前。当你遇到选择困难时候,就问一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能做好什么?两者的结合点在哪里?选择必然面临舍弃,要的越少,力量就会越集中越聚焦。如果什么都想要,或许什么都拿不到。其次是做好自己,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能被别人的评价左右自己,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对于别人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要批判地接受,对于一些事情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教师尤其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2、人际互动——智慧地绕过人际险滩

当你身边存在喜欢"八卦"、搞团伙的同事;当你对待"刺头"学生不用关爱而采用打压方式解决却适得其反,无所适从时;当你面对越越复杂的家校纠纷,面对越越难管的学生时,(fsir)怎样智慧地处理这些人际关系?首先,要有感恩之心。都说前世的00次回眸换今生的擦肩而过,与同事、与学生、与家长的相遇,在交往中做到理解通融,心想:我们是一个整体。其次与人交往有度。过犹不及,许多事情过了就会越界,就会出格。比如在与同事相处时,对未知的原因,我们如果选择善意地理解,矛盾就容易化解,困惑就容易解开。

对待学生上,老师和学生既不能过于亲密,也不能过于疏离,师生关系既不是相互青睐也不是亲密关系,对学生说,老师是值得敬重的师长,是值得信赖的导师。老师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更要对学生满怀希望,善加引导。在对待家长时,要顾及家长的焦虑和需求,然后把你管理班级的长处展现给家长,让他们看到孩子在你的带领下在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上的发展,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家长支持你。尤其是作为班主任,是学生、家长、科任老师、校方等多方面的纽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掌握沟通技巧,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3、婚姻家庭——愿你被生活温柔相待

婚姻家庭是什么?在生活艰苦的年代,婚姻是"生产合作社""生育共同体",两个人在一起,总会比一个人能生产更多的价值。而现在,越越多的女性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体面的生活,婚姻其实成了一种生活模式了,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另一半圆满自己的人生。选择婚姻,就会成为一个家庭,生养孩子的阶段,是痛并快乐的阶段,孩子该由谁带?要不要二孩?怎样教育下一代?怎样白首偕老?

诸多困惑,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努力做好拥有独立人格的另一半,平常心共同教育好下一代,各有各的方法,关键在于采用方式是否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是否有利于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和谐,是否有利于老人身体健康,自己工作顺利。生活的质量主要还是靠自己,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接受人生赋予的角色,努力成为好子女、好父母。

4、个人成长——拥抱不完美的自己

常言说"人无完人";杨老师说"人生有一个四大平衡法则:有利有弊、有升有降、有长有短、有喜有悲",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完美,才会对"完美"有渴求。那么,就让我们拥抱不完美的自己吧,用一种快乐闲适的心情,让我们的身心都能像风一样自由,自由地追求完美。所以从现在开始吧:

多看自己一点点。前一段时间,顾少强老师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爆红网络,大概就是因为它承载了每个人心中那份秘而不宣的梦想:我们总是愿意向外寻求,寻求世界的奥秘,寻求他人的理解,寻求物质的满足。但在向外寻求的过程中,我们会变得浮躁和迷失,我们缺少了静静体会的美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们也需要花点时间看看自己,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坚信自己的价值。

多爱自己一点点。现在的老师,自社会和家长方方面面的压力,让教师身心疲惫,一些教师呈现亚健康状态,有些教师年纪轻轻身体却不再健康。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命,我们要多爱自己一点点。再忙再累,给自己喘息的机会。于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顾老师出去了,给自己喘息的机会。幸运的是她看了10站,遇到此生的另一半,生下"小满月",还在不断行走着!我们没有出去的怎么爱自己呢?我觉得首先要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处理压力,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完善自己的爱好,琴、棋、书、画、能让我们心灵宁静闲适。其次要养成作息规律的生活习惯,保健自己的身体。还要花点时间交朋友,周末了别宅在家,放下手机,关上电脑,约上几个朋友,垂钓、购物、吃法、唱歌……高质量的生活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于自己的安排。

读者诸君,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内心强大的教师吧!

一个内心强大的教师一定是一个不断修炼、不断完善、不断成长、勇往直前的教师;一定是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和工作要求的教师;一定是拥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的教师;具有稳定积极的教育心境,教育中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的教师;一定是能适应新事物、新理念,能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

一个内心强大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悦纳自己、理解他人、奉献爱心的教师;一定是拥有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能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的关系的教师。

请记住:尊重、理解、接纳、包容是人际沟通成功的秘钥!

一个内心强大的教师一定是一个能很好地平衡事业与家庭、处理好内部与外部关系的平衡者。

一个内心强大的教师一定是是能够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的教师;一定是即使身处世俗世界里的所谓逆境,他的内心也是平和的、自信的,且是充满快乐的。

内心的读后感篇2

渊中亦能愈一心

很喜欢开头辛弃疾的那句“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面对无常世事,一种人在沉默中消亡,而另一种人,却能踏出另一条路。正如丰子恺所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净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内心强大,渊中净心,世中静心。

?据地歌》云:“陆沉于俗, 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有能力的人,希望借环境忘世,沉溺于桃源,此为小隐。真正有能力的人是隐于市井,此为中隐。而顶尖的人内心强大,能隐身于朝廷,在勾心斗角的宦海浮沉中亦能一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此为大隐。

性格诙谐,言词敏捷的东方朔,二十二岁时上书自荐,被汉武帝召见。然而终其一生,东方朔并未得到汉武帝的信任与重用。亲身经历了封建专制政治的黑暗、不公的东方朔,总结了历史和人生的经验教训,开创并实践了大隐的处世之道。这是东方朔的内心,强大的内心。面对尘泥的污浊、倾轧,却能选择避世金马门,隐居于朝廷,不与世争,不与世浊,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

内心强大,遇悲化喜,处之泰然。

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在清风明月下泛舟赤壁。在呜呜然的洞箫声中,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慨叹蜉蝣于天地间的渺小,人类似沧海的一粒粟沙。在怨慕泣诉的洞箫声中,那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慨叹人生的短暂,自然的无穷。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位悲切的贬谪之人。但在举杯邀月的觥筹间,他并没有表现出对逝去的悲叹,而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表示出万物永恒,不必羨慕的欢悦。最终在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间,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这是苏轼的内心,豁达的内心。宦海沉浮,就如同这自然界一般是无穷尽的,那何必悲伤,何必羡慕。任你风吹雨打,穿林击叶,呼啸瑟瑟,我皆置若罔闻。一身蓑衣伴箬笠,竹杖芒鞋,徐徐前行,从容潇洒。这是苏轼强大的内心,治愈了自己,也治愈了我们。

就像不谙世事的太子从风光无限的神台跌落到满是尘埃的俗世,打破了蜜糖甜罐的糖衣保护,尝尽世态炎凉,悲喜无常,却能身披素衣,手抚无名红花浅笑道日后再见。因为他知,既无处可逃,不如面对。内心强大的人,就算没有他人的救赎,也早已凭生命的淡定与从容,学会了治愈一切。

内心的读后感篇3

欲寻一片净土,播种幸福;欲拼一腔热血,收获多彩。毕淑敏说:“幸福的七种颜色,人生有三件事不可俭省。每个人都是一缕阳光,我们总是迟疑着,恐惧着,躲避着,忘记了我们也幸福着,也在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是啊,幸福,多么美好又令人向往。它散发着清新又柔和的香气,闪耀着夺目迷人的光芒,让人们为它沉醉痴迷。我们每个人都在渴望幸福,寻找幸福。幸福很简单,有时也很困难。

散文中令人的那些体验黄连之苦的女兵们,她们细细地品尝融化的黄连,无论放多少糖都苦不堪言。最终却发现囫囵吞下未融化的黄连,是可忍受的。人们习惯品味苦难,收藏苦难,忘记了初衷,忘记了幸福的滋味。我们历经风雨,不就为了幸福么?有时候,放下疼痛,勇敢地去追求幸福,也是一种坦然和勇气。

还有那棵在古树边挺立安然的小草,也是何等的自信自若!低矮的小草对比参天的古树,自然是卑微得不值一提。但它依旧傲然,不畏艰辛,笑对天地。卑微并非包含羞惭,平凡并非代表平庸。我们也许不是伟大的,但我们可以是自信自强的。我们的每一次成长,痛而绝决,但我们还是我们,不会改变。小草是幸福的,它毫不自惭形秽。幸福也是一种自信,是突破和不屈。

还记得那个穷苦的女孩荞,她经历了重重风雨,还在寻找那一片不知名的野花,并问候它们。她的心中贮备着丰足的力量和丰满的爱。她有着花儿一般的神采,一般的幸福。你不放弃幸福,幸福也一定不会放弃你。爱和幸福是无所畏惧的!

关于幸福的定义,无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它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己最真实,最美好的感觉。我的爷爷是一位杰出的造船设计师,他曾经告诉我说,他在长江边的那段日子,虽然无比艰辛,但一想到自己的每一分付出,都能为祖国的明天增添一分新的希望,心中却又安宁而恬静。那长江的滚滚波涛,江边荡漾着的芦苇,便成了爷爷他们印象中最美的意境。

所有幸福都来自内心的安宁,不错,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吮吸到幸福的味道。内心的富足是生命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生活在这一个信息世界,有着“做最好的自已”的决心,有着处处寻美爱美的初心,有着自信不屈的勇敢,我想我们一定会拥有真正的幸福。

内心的读后感篇4

鲜红色的封面,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是呀,这就是做一个内心强大的老师所需具备的代表色——性格色彩鲜明、方向明确而果敢,不禁被这本书所吸引。

教师从事的是一项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如果自身的能量已然枯竭,何来鲜活积极的正能量去影响学生?我们不仅身为人师,同时也为人父母、儿女、丈夫或妻子,多重角色的要求使教师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而来自各方面的外部要求和自身的内在要求,又使教师犹豫着如何做出抉择。

这是一本好书,是由正高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杨敏毅老师与她的合作者王老师共同完成的教师心理干预案例。全书从自我发展、人际互动、协调生活和自我接纳等四个维度,去回应教师心理发展的困惑。

踏上教师岗位两年,从青涩变得有些老练,从起初的兴奋热情变得有些厌倦懒散,心理产生了困惑与矛盾,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又感觉前景迷茫。这本书犹如一剂强心剂,为我找到了答案。

有时,我们常常会抱怨命运的不公,抱怨领导的不尽人情、抱怨同事的狭隘、抱怨学生的乖戾,其实抱怨丝毫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需要正视目前的困难,勇往直前。有时,我们也会有混日子的状态出现,每天不能够安下心来钻研业务,上课只是重复自己,没有更多的挖掘和拓展,写教案和心得基本上就是网上下载,我们的原创意识被懒惰和不负责任所取代,我们也没有认真了解学生、诚心地与学生交往,处理问题只是观察事物的表象而没有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所以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生起无名之火,就焦虑万状,就恼羞成怒。

教师如何能够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一是做好自己,教师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能被别人的评价左右自己,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对于别人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要批判地接受,对于一些事情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教师尤其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二是明确方向,作为一名教师,要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一般来说,教师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名师、教研员、学校管理者三个方向,教师要仔细斟酌,慎重选定目标,并为之努力。三是要综合考量一所学校,包括学校的自然状况、师资状况、办学水平,办学性质,尤其要看看这所学校的校长是否为专家型校长,看看这所学校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要好好评估一下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特长等能否适应这所学校的需要。

心里困惑,其实很多源于自己给自己系了扣,学会分析问题,学会理性的分析自己,才能开心的生活,做内心强大的教师,首先要认识正确的认识自己!

内心的读后感篇5

利用暑假的时间读了《做内心强大的教师》这本书,前言部分就让我有所触动,一切成功都从内心开始,外在世界的成就不过是内心世界成就的倒影。只有心理上变得强大起来,你才能战胜外在的困境。真正的强者在于内心的强大、对生活的热爱。内心强大是敢于担当责任,有坚定的意志和饱满的情绪,有战胜怯懦的勇气,有敢于冒险的精神,意志坚定,不受外界影响的人。内心强大的人,不论外界有多少诱惑多少挫折,都心无旁骛,依然固守着内心那份坚定。

读了这本书顿时让我明白,人这一辈子,要受到多少次来自外界的质疑,又有多少次不为其所动。一个人如果必须通过外界的评价来证明自己,这只能说明内心不够强大。只有不再需要依赖外界对自己的评判,自己就能证明自己的时候,内心才是真正强大无比了。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环境所支配,也会被他人的评价所影响。我们觉得生活得很辛苦,精神也愈发的迷茫。我们在不断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忘记了精神上的供给。

一个内心强大的教师不会陷入这种无助感而无法自拔,内心强大的人即使身处世俗世界里的所谓逆境,他的内心也是平和的、自信的,且是充满快乐的。因为,他的世界不再只是世俗世界,他还有自己独有的完美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有自己的幸福标准与快乐标准,在这个王国里,他享受着别人无法享受也无法理解的幸福与快乐。

内心强大的教师是有着自己坚定信念的人,他能够追随自己的内心,主动澄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会用外在的、世俗的标准去衡量它们,更不会给它们标记上“对”或者“错”,让自己的内心处于矛盾犹豫之中。在自己的道德标准范围内,任何想法都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应该做的,只是让它们变得明朗化,不要让内心积聚太多的冲突。

内心强大教师是心境平和的人,心境平和意味着内心没有丝毫的内耗,一切都为取得巨大成就做好了准备。每个人的心理都潜藏着巨大的心理能量,一旦正确使用这种能量,就能成就丰功伟业。相反,如果这种心理能量没有得到正确的使用,就会产生巨大的内耗,足以让人一生一事无成。例如,遇事总是怨天忧人,对未来过度地焦虑,不是去追求成功,而总是设想失败;或者因为恐惧失败而去躲避那些与成败有关的情境与任务,整天埋头做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或者常常过度自责,做决定时总是犹豫不决,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诸如此类,这种内耗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带来更多的困顿和失意。

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人——他总是有自己的理想,并且总是努力去做,最重要的是,老天爷最终都会帮他取得成功。这种人就是内心强大的人。

更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更需要坚定的意志和精神力量,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思维混乱、焦虑烦躁的老师会使一屋子的学生都乱了套,而平和、稳重、从不发脾气的老师会让同样的学生老老实实、好好学习。老师必须克服学生对老师天生的抵触情绪,让学生喜欢自己,调节同学间的纠纷,让毛毛糙糙的小脑袋瓜平静下来,让那些总是三心二意的小脑袋瓜专心学习,让他们背诵很多难懂的知识。只有完美人格才能做到这一切,老师的教育过程实际就是个性的释放过程。年轻人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很容易感受别人的内心想法,他们知道老师是不是在意他们,是不是想帮助他们。自私、没有同情心的老师,学生也能感受到。没有同情心、没有爱、不愿意帮助人的人是绝对不适合当老师的。

我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教师,从现在开始改变,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一点一点的养成好习惯。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奋斗、勤奋、执着是我成功路上唯一不变的行囊。时间用忙碌拒绝蹉跎,用拼搏获取成功;岁月用繁茂拒绝洪荒,让耕耘承纳收获。在每个旭日东升的华美清晨,我清楚的知道前方那个值得等待与期待天籁的微笑,它在召唤现在的我,一个虽然很幸福知足却又要继续前行的自己。

内心的读后感篇6

恐惧,大概是人类最早体会到的情感。当婴儿呱呱落地,从漆黑的子宫来到这个明亮的世界,本能地嚎啕大哭,那就是恐惧。尽管如此,我们对恐惧本身还是了解得太少。在弗里茨的《直面内心的恐惧》的一书中,他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恐惧的窗户。

断断续续看完此书,我觉得收获很大。而且,这本书跟我们所学的人格心理学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书中,弗里茨介绍了4种类型的人格: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分裂人格、害怕做自己——忧郁人格、害怕改变——强迫人格、害怕既定的规律——歇斯底里人格。

其实人在不同的时间段表现的是不同的人格,也包括这4种人格。如果某一种人格过于强烈,那么可能就会导致疾病,只有把握每一种的度,在多重人格中保持一个恰当的平衡,才能取得内心世界的和谐。

?直面内心的恐惧》这本书在叙述四种关于生命的病症时,也逐一讨论了健康的人的片面人格,以及轻微、严重或极端严重的心灵创伤。本书以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知识与经验的理论为基础,来介绍四种人格的'典型特质,不采取宿命论或下断语的方式来进行论述,而是从人的特质或性情着手,来对恐惧进行深刻的论述,使之通俗易懂。

在书中,恐惧与畏惧这两个词反复出现,但我没有严格区分其词义,因为这不是本书的重点。有人说害怕死亡,而畏惧死亡也说得通,其中并无太大的异同。通常我们认为“畏惧”是指特定、具体的东西,而“害怕”则指非特定的对象,比较不理性,虽然敬畏上帝与害怕上帝有所区别,但也不是每次都言之成理、斩钉截铁。因此,恐惧、害怕、畏惧、忧惧等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这本书中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即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和自己的童年时光有很大的关系。就是一个人的童年对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特别是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可能自己没有察觉,但是它却时时刻刻影响着自己。要想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除了要把好的教育给孩子外,自己也需要做孩子的榜样,这会潜移默化孩子的人格,长远地影响孩子。

内心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列那的狐狸读后感最新6篇

小葫芦的秘密读后感6篇

汤姆的读后感6篇

读文明礼仪书的读后感6篇

狼与狗的寓言故事读后感通用6篇

军犬的读后感6篇

300字的读后感作文6篇

毁灭的圆明园读后感模板6篇

尘的旅行读后感优秀6篇

母亲的读后感优质6篇

内心的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