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名著情节的认识,看完一本有价值的名著之后,我们一定要有写读后感的好习惯,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文城800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文城800读后感篇1
感悟:时隔八年,再一次捧起了余华的小说,如饥似渴的读完,合上书本,意犹未尽。每次读余华的小说,总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这时定是要开一瓶好酒,备几盘下酒菜,嘬着酒香,听着挚友的故事,听着听着,也就仿佛置身事中。这个故事,从一个名叫林祥福的男人寻妻开始,这位仁义敦厚的北方大户,突然遇到了从南方去京城寻亲的兄妹,妹妹叫小美,典型的南方美人,温文尔雅,被男主救助在家,于是乎,日久生情,虽然期间小美离家一次,但是终究小美还是回来,给他生了一个女儿,正当林祥福以为美好生活开始,小美突然再一次离家出走了……只留下了一个模糊的文城的印象,于是林祥福就开始了抱着儿女,抛家舍业,离开故土,踏上了文城寻妻之旅。这一寻,就是一生。这一生,饱经风霜,岁月蹉跎。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时代的车轮无情的碾压在这个时代的人们身上,虽然这路上收获了仁义兄弟,女儿也逐渐成长,但埋下心底的那个秘密到死都未曾揭开。书中的精彩不仅仅在于主线的寻,其中南北的族乡差异,大家族的仁智礼信,土匪的残暴与护卫团的忠烈,豆蔻情开,男欢女爱,都在余华笔下淋漓尽致,阅读的过程像是看一部连续剧,精彩纷呈。最后的补章,逐渐把谜底揭开,皆是情,亦是孽。但唏嘘过后,仍感叹:有些人,一次错过,这辈子,就错过了。
文城800读后感篇2
看完余华最新小说《文城》,对乡绅阶层印象非常深刻。小说中顾益民、林祥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乡绅,这是一个在传统乡土社会备受尊敬的阶层。根据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中国绅士》阐述,这个阶层以地主、读书人、商人、大手工业者为主,家底一般比较殷实,有较强经济实力,因此,在民众心中,他们是有钱人。而在统治者眼中,他们还是帝国基层(中介)代理人。在传统社会,考虑统治成本,即便再强大的皇权,其触角也顶多通过官员,延伸到县一级,因此,自古有皇权不下县一说。至于更基层的地方,一般采用自治的方式,由乡绅代为组织管理,或者充当官员与民众之间的缓冲中介。所以乡绅也备受统治者优待,也有比较强大的政治实力。由此,乡绅阶层成为了传统乡土社会的基层秩序维护者,也是传统道德的捍卫者。在小说《文城》,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乡绅阶层的作用:发生饥荒时,收容田氏父子六人的,是作为地主乡绅的林祥福他爹;发生风灾雪灾后,在地方组织赈灾的,是作为商会会长乡绅的顾益民;北洋败兵过境时,顾益民、林祥福等筹款筹粮,礼送出境,确保溪镇没有被抢掠一空;土匪危害地方时,顾益民积极组织民团,保境安民,基本上确保了溪镇的稳定……可以说,乡绅在维护地方秩序方面,确实是费心费力。在此过程中,他们在地方上也获得了崇高声誉。其言行品德,也得到了众人认可。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在小说《文城》的那个时代,也就是清末民初,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乡绅阶层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冲击。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原本的老式教育渠道,正式作古。然而,新式教育又还没有完全确立,因此,乡绅们的下一代,遭遇了非常尴尬的青黄不接,其受教育质量大幅跳水,于是便出现了大批量的顽劣之徒。小说中,顾家的四个儿子,便是集中代表。先是顾同年变成了混世小魔王,接着又带坏了三个弟弟。可以说,这四个儿子,已经变成了不肖子孙,也完全辱没了顾家门庭。即便不遭遇其他变故,顾家的衰败,也会因为这四个儿子的不成器,而变得不可避免。如果说教育方面的变化冲击,还只是一条支线,那政治方面的冲击,就是《文城》中的主线了。原先,传统社会因为有皇权—乡绅—民众这样的三角关系,基层秩序是比较稳定的。然而,随着清政府的崩溃,皇权没了,在小说《文城》中,我们看到偌大的溪镇,一个有数千人生活的水上枢纽,居然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不管是遇到风灾、冰灾还是匪患,完全靠乡绅顾益民等维持。这便是皇权消失后新的政权又没建立带来的治理真空状况。这种治理真空状况,相比原先的传统三角缺了一角,变得极不稳定。于是,以军阀、土匪为代表的各方势力粉墨登场,开始介入地方,试图重构新的秩序,弥补缺失的一角,由此跟乡绅阶层产生了直接接触和冲突。一开始,乡绅阶层是抱着合作的态度,试图以一定的代价,维持地方的稳定。在他们看来,给军阀交军费、给土匪交绑费其实跟给皇帝纳粮并无本质不同,都是维持地方秩序的成本。所以在小说中,顾益民愿意花钱招待北洋败兵,客客气气礼送出境;同时,对于土匪的绑票,顾益民、林祥福都愿意破财消灾,用钱赎人。随着匪患日益加剧,顾益民组织起了民团,但民团也只是用来守卫溪镇,并没有主动进攻土匪。然而,随着土匪进攻溪镇,试图夺取这个地方,这一切都变了。土匪的绑票,要花钱赎人。花多了,确实会让乡绅蒙受经济损失,但这都只能算伤枝。然而,土匪如果霸占溪镇,那对于乡绅来说,必然会伤根。因为,溪镇是顾益民等乡绅的基本盘,其祖坟在此,家产和家人也在此,因此他们一直在苦心维护。土匪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他们对地方破坏性极大,却几乎没有建设性行为,因此,一旦容忍其进城,溪镇必然惨遭荼毒,而拥有大量家产的乡绅也会首当其冲。由此,乡绅必然会坚守溪镇,誓死一战。因此,在小说中,溪镇攻防战尤为惨烈,民团全部英勇战死,而土匪最终也狼狈溃逃。此后,双方结下了血海深仇。土匪镇定思痛,视乡绅为眼中钉,必除之而后快。经过一番谋略,土匪头子张一斧绑架了乡绅首领顾益民。随后,对其肆意凌虐,通过压杠子、划鲫鱼、摇电话等酷刑,折磨其身体,羞辱其人格。而前去赎人的乡绅林祥福,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所以,他提前交代好后事,然后才去见张一斧。显然,张一斧也没有放过这两个人的打算。因此,他故意激怒林祥福,然后痛下杀手。只是,他没有料到顾益民竟然逃脱了。为了泄恨,张一斧血洗了齐家村。而随着林祥福被杀,顾益民被辱,溪镇的乡绅势力一蹶不振。虽然,以陈永良为代表的新乡绅势力组织了最后一次决战,打垮了张一斧的土匪队伍,但乡绅势力之衰退,已经是大势所趋,无可挽回了。这也是小说结尾部分,劫后余生的顾益民,要拖着残躯,在林祥福灵柩回家时一路相送的原因。他之所以执意这么做,其实不仅仅是感念林祥福之恩德,也是物伤其类,缅怀和感伤乡绅势力的消亡。林祥福死了,他已经垮了,而军阀依然在混战,土匪也继续在横行。溪镇已经不安全了。这也是他不敢从上海接林百家回来见父亲林祥福最后一面的原因。因为,作为溪镇乡绅的首领,他已经无法确保林百家回来后的人身安全。在小说结尾,余华用简洁的笔调,描绘了溪镇周边的萧瑟和破败。道路旁曾经富有的村庄如今萧条凋敝,田地里没有劳作的人,远远看见的是一些老弱的身影曾经是稻谷、棉花、油菜花茂盛生长的田地,如今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曾经是清澈见底的河水,如今浑浊之后散发阵阵腥臭。这种描写,既是溪镇破败的真实写照,也是乡绅落幕的悲痛挽歌。
文城800读后感篇3
八年前,我在上大学时,读了作家余华当时的新作《第七天》,给了我心灵上的震撼。时隔八年,如今又读完其最新作品《文城》,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和释怀。在书中,文城是一个虚化而并不真实存在的地方,却因之演绎了一段爱恨别离、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忠诚与友情的坚守等的一系列故事。全书分为《文城》和《文城补》两个部分,主线讲述的是在清末民初时期,主人公林祥福寻找了一生的妻子小美,最终寻妻无期,无缘相见,客死他乡的凄美爱情故事。
一、文城象征着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
主人公林祥福是一位富农人家的少爷,既有农民的憨厚老实、踏实肯干,又有新青年的理想与抱负。本来他应该是继承家业,在家乡娶妻生子、传递林家香火,做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农家人。但在邂逅小美之后,他的命运也随之改变,他对爱情的追求与执着让他的灵魂在土地中剥离开来,他为了对小美的思念与感情,更是为了刚过满月的女儿,他果断处理好家里所有的事情,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去找寻找那遥远且未知的文城,一生在追逐小美的路上奔波,从未停歇。尽管那时车马慢,路途远,但他一生只爱小美一人。
二、文城见证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忠诚与友谊的坚守。
本书描写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清末民初的乱世之中,在乡绅、军阀、土匪三大群体之间上演了一段正义与邪恶间的较量。在书中,作者写出了土匪残暴成性、杀人如麻的本性和事实,写出了溃败没落军阀的丑态百出、腐败没有军纪的历史事实,更是写出了平民百姓誓死对抗土匪,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将最恶最狠的土匪张一斧手刃,报了仇,解了恨。
在作者的笔下,用文城也见证了忠诚的坚守。当林祥福处置家业、出走寻妻之时,他将万亩家产暂时交给了家里的仆人田大、田一等五兄弟。因为田家兄弟对林家的忠诚,最终不负嘱托,将林祥福交办的事务处理妥当,尤其是本书最后,田大在收到林祥福的信后,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兄弟们奔赴千里去接林祥福回家,而他因疾病且劳累过度死在了路上,未能与林祥福相见。田大守护林家到死,没有一丁点的贪婪,把收成全部换成黄鱼、银票,为的是林祥福的一句总有一天我是要回去的。这正是忠诚的体现。
同时,书中的文城也见证了林祥福与陈永良之间的真挚友谊。从林祥福初到溪镇,在人生地不熟、举步维艰之时,是陈永良以宽大的胸怀帮助了他;而随后,又是林祥福用自己所带的资金与陈永良合作创办木器社,发展创业,使得两家的经济有所提升。他们之间保持了真挚的友谊,也是最后,当陈永良得知林祥福因救顾益民而被土匪张一斧残忍杀害,陈永良怒发冲冠,誓言要为好友报仇,他一改温顺、迁就的性格,积极组织团练,与土匪对抗,最终手刃土匪张一斧。
三、文城里的人就在身边,终却擦肩而过,错过一生。
本书开头以squo;文城squo;在哪里?小美为何弃丈夫和女儿离去?小美到底在哪里?等疑问作为故事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与探索。最后,本书描写小美的章节在书籍结尾,以补充章节呈现的,专门来叙述小美与阿强之间的故事。
小美作为沈家公子沈祖强(阿强)的童养媳,对公公婆婆言听计从,聪慧、善解人意,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沈家付出了一切,并始终小心翼翼、压抑着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但当她在遇见林祥福之后,犹获新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美好,这样的感觉是阿强无法给他的,她和林祥福在一起的日子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但她也知道,为了阿强,自己终究是个过客,最终忍痛离去。
可以说,从被爱的角度看,小美是幸福的,令人羡慕的,她被两个男人深深地爱着,守护着,思念着,只是相比之下,阿强对她的爱是带有浪漫而不现实的,而林祥福的爱是真实的、存在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生活中。当小美得知林祥福来到溪镇后,她暗中观察他的生活,更加思女心切,但由于知道自己曾经欺骗了林祥福,无法面对这份感情,加之自己的懦弱胆小,内心的恐惧与惭愧交织,迟迟不敢与林祥福相见。最终,她只能借着祭拜苍天的机会,来到寺庙、跪在台前,任由大雪纷飞淹没全身,一心只为林祥福和女儿祈福,以此来赎罪,直到燃尽自己最后的热气。
而让人更加悲叹的是,当小美失去生命,林祥福听闻赶来帮忙埋葬冻死的人,却没有认出小美的面容,从此阴阳两隔、遗憾终生。同时,小美被埋葬在西山上,林祥福曾经踏足过这座山,却始终没有看到过小美的墓碑。就这样,林祥福所艰难寻找的文城里的人就在身边,但他们却擦肩而过,无缘相见,错过了一辈子。
总之,读完《文城》,感慨万千:红尘滚滚不相见,人故遗骸咫尺间。那时候车马很慢,书信很远,虽相距千里,一生只爱一个人。终一生,找文城,寻一人。恨别离,咫尺间,却未见,终遗憾,悲痛之。
文城800读后感篇4
3月得知馀华出了新书《文城》,第二天去书店,新书没有放在畅销区,在小镇读纯文学的人很少。半个月时间不紧不慢读,今天读完,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林祥福的棺材和小美的墓碑——纪小美的名字在墓碑的右侧,林祥福躺在棺材的左侧,两人相隔,在咫尺之间。
这是一个寻找妻子的故事,发生在清朝灭亡国初立的20世纪初。北方木器工匠林祥福与江南织女小美相遇,结合,小美生女后不辞而别,没有声音,林祥福抱着女儿,用小美的口音和口中的文城在南下寻找,最终落脚于小美的故乡溪镇,经历兵乱匪,寻找恋人的一生。
结果,小美17年前因雪冻死亡,第一个丈夫阿强埋葬在西山脚下的偏僻地方。
时隔八年,馀华终于出了新书。上一本书是第七天,口头传播不好。因为那是写作的尝试,失败是正常的。幸运的是,文城在馀华的安全范围内,故事流畅,人物形象,故事引起感情的强烈变动——我多次中途停止,做别的事消除心灵的痛苦。活着和在细雨中呼喊的残酷和凛冽减少了,书的中间部分描写了很多匪徒的事迹,淡化了主题,但是成为了好作品,特别是关于文城补的小美的故事,对小美的邂逅感到遗憾,对林祥福和小美的有缘也变得明朗了。
馀华写的小人物忠实诚实,谦虚沉默,感情不溢出,顽固有市井俗气,命运多,被旧时代推进,经历苦难,随遇而安。每个人都很独特,每个人都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馀华很少描写人物的眼睛鼻子的脸,也很少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人物主要依靠动作描写和叙事描写,文字简洁不吵闹,往往一两个简单的字能引起句子的注意,冷静可怕——这也是我喜欢他的理由,少之又多。
想起读本科的时候,指导员建议我们多读课外书。她说朋友的女儿刚上中学,就读了馀华的书,赞赏,讨厌我们闲逛。突然发现,自己接触馀华的第一本书是兄弟,也是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开运动会的时候,一个同学带来了书,书中描写男女的内容在男性之间争相传阅,折痕落在李光头手里拿着放大镜,几页纸也变得稀烂了。当时我只看了一部,很久以后就和另一部通读在一起,故事简单地开玩笑,很有魅力。
想起歌词借我十年,借我死去的勇敢,林祥福也穿着这样的勇敢,拔掉自己,向南飘来,履行我抱着孩子去找你,走遍天涯海角,找到你的约定。
文城800读后感篇5
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
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这是一个荒蛮的年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
?文城》是我近段时间以来一口气阅读完的书籍,在凌晨两点的时候,故事就已经结束了。
一口气读完整本书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必然的事情,新书在刚发行的时候就已经购买了,最近一直在阅读矛盾文学奖作品,苦于没有抽出时间阅读《文城》,不胜欣喜然后整天沉浸在教室或者图书馆,一口气全部读完,或不胜唏嘘或叹气两声或壮怀激烈,然后对着窗外沉思。
我开始慢慢发现,在这个快餐式,网络化的时代,更多人迷上了电子阅读,传统阅读数开始减少,好像是的,相较于对着电脑或者捧着手机,看书有点太过劳累、刺激太弱、时间上也是奢侈,自我克服较弱,读不进去开始成为了传统阅读的一种挑战。
再或者是我们在无法逃脱日复一日的快节奏生活之外,自我独处的能力较弱,或者是沉浸于其它世界了?
我相信,在生活或者工作之外,假如没有另一个可以沉浸并让自己获得安宁的世界,这是乏味的。阅读刚好可以让我们停下来去欣赏另一个世界。文字是有灵魂和温度的,它能把我从故乡带向远方,也能把我从远方带回故乡,去向不同的世界。
文城800读后感篇6
——我想到的第一个词是克制。
这本书是余华最新一部作品。我去年就买来了,可是直到昨晚才看完它。昨晚准备写的读后感,也只好在今天完成。
这本书不然太厚,然而说实话自己现在很难称是一个合格的阅读者了,信息的爆炸,俗务的缠身,诱惑的侵蚀,以及精力的衰退——我可能越来学变成了那个用书来装点门面的人。
然而幸好我还是看完了,难得的一种沉浸式阅读体验,实际上是因为作品的流畅性——是的,不谈这本书到底好不好,它的叙事节奏是真的好。
那个先锋的、暴力的、简洁的余华依然在——在对哭难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我依稀能看到《活着》的影子。
林祥福、田大、小美、阿强、陈永良、林百家、顾益民、张一斧、“和尚”……
溪镇、沈店、万亩荡、齐家村、定川……
是清末民初的背景,是颠沛流离的故事、是平凡坚韧的人们,是命运无常的故事……
文城是一座永远找不到的城!
宿命、荒诞、悲剧、循环,余华再次用惯常的克制隐忍营造一个虚幻而真实的世界。
“情绪不可以泛滥”,已化身网红“段子手”的他在谢谢b站接采访如是说。
人生本就是这样起伏不定、盛衰相依,没什么值得激动不已的!
活着就要风餐露宿、雨雪风霜,就要吃喝玩乐,就要雪月风花。
活着就是活着。
文城800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