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深化大家对书上人物的体会,对于读后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在于它的篇幅长短,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皮囊》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皮囊》的读后感篇1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成为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从《皮囊》一书中所体会到的是:透过那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不断经历的真正目的。
它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装饰什么,有的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说着过往。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庭的精神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对生活的打击下是如何将精神一步步从脆弱的肉体中狠狠撕扯出来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坚强,千疮百孔的是母亲的坚持,还是“藕断丝连”扯不断的父亲的无奈。
99岁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时眼中是个无情冷血的人,但在阿太年迈的身躯里,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对自由的渴望,骨子里藏着的是对活力的憧憬,然而这一一切却只能永远被困在这副苍老无力的身躯中。正如作者在文中的话“在阿太的生活观里,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我认为《皮囊》一书写的最为感人的内容是发生在那二百平土地里的心酸故事。父亲的不幸,母亲维护爱情的独特方式。她一直坚持要把房子建完,哪怕是建完后不久就要被拆掉,她也义无反顾。作者当时很不理解,毕竟自己家过得很贫苦,却还“死要面子活受罪”。然而母亲不管这些,她一直坚持建房子,直到最后,作者才理解,这个所谓的“房子”,是母亲与父亲爱情的见证。尽管父亲残疾了,去世了,但母亲认为这个房子代表了父亲的脸面,她希望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
作者的母亲信仰神明,她始终相信丈夫只是肉体的离去,灵魂一直陪伴她左右。所以她问卜,求神拜佛,祈求为丈夫的灵魂找到适合安放的地方。有时候有这种信念是一种好事,起码当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你的信念还会支撑着你的肉体一路前行。这一点作者的母亲完美的诠释。
人民的经历是时代的经历,人民的精神是时代的精神,我们是平凡的大众,也是不可或缺的群体,我们是社会的骨血,若是抓不到我们的灵魂,那么这副躯体也只会是奄奄一息。在《皮囊》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人生,我也看到了大多数人的人生,他们一直在生活的苦难中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信念,努力地在生活着,我觉得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皮囊》的读后感篇2
说起皮囊,想必大家脑海里的第一个语句会是网络流行语“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以及后来改编的种种版本……然而,这本书虽然名为皮囊,主要讲述的却是对作者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们,是他们的喜、怒、哀、乐、贪、嗔、痴和有些无奈的人生。
全文共计14个章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五章,写生命中的至亲,外婆的母亲“阿太”以及自己的父母。其中,阿太是皮囊二字的提出者,是一个超脱的老人,奉行“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道理,由生至死始终认为皮囊是一个包袱,我们的生命本来轻盈通透,都是被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只有死去了才能来去更自如。这一部分最多的篇幅写的是父亲,年轻时壮志未酬的父亲、一心想建一所大房子的父亲和年迈时身体抱恙外表倔强内心脆弱的父亲,然而,带有父亲的篇幅都少不了母亲,所有的描述都弥漫着母亲对父亲默默无闻、跨越生死般执着地爱。作者以重温过去的方式表达了对他们的怀念。
中间四章写成长过程中记忆深刻的人,有朋友阿小、文展、同学厚朴,还有小镇风云人物张美丽。在这一部分,作者最先描述的是张美丽,一个因为观念超前一直被小镇人唾弃,最后被逼迫而死的女人,而作者成了未曾接触却唯一理解她的人。阿小和文展则是作者儿时的风云人物,一个因为家世、一个因为从小成绩好被视作天才,遗憾命运捉弄,一个破产被生活抹去光环、一个被偏见击垮,最终都泯然众人、落寞生活。而厚朴是作者的大学同学,一个用全部热情追逐虚妄的人,最终因无法适应真实的社会生活英年早逝。这一部分,读来充满了遗憾和惋惜。
随后五章诉衷肠,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对小镇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表明“家对一个人来说,是永远的港湾”。正如他所说“希望通过我的感受来说泉州、写泉州,让更多的人知道泉州”、“要像经营一个世界品牌来经营泉州文化”。在这一部分,“海是藏不住的”一文最短为隐晦也最为露骨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看法,作者说“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处的方式”也是在说自己要和世界化敌为友,找到最舒服的生活方式、看最美的风景。
这本书读起来不太开心,充斥着真实的遗憾。看这些人物的生命历程可能无法让你学到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会让人反思、从而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形成这世上最美的风景——那就是一个个风格不一、自成体系的人。
《皮囊》的读后感篇3
一口气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记不得是怎样随手在微信读书里翻到的。刚读几行,就被吸引住了。我义无反顾的一路阅读,微信读书记录,一共花了五小时十分种。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他硬气的、颇有见识的阿太。勤劳能干、而带点小倔强和小任性的可爱母亲。爱交友,豁达却又总受病痛困扰的父亲。那些天才的,很有思想的阿小们。敢为人先却不被世俗接纳的陈美丽。活在理想幻象中不肯面对现实,最后被现实无情撕裂的大学同学。还有善于反思,细腻敏感的阿达。他们都让我感动。
在《我的神明朋友中》,母亲一次次地去神明处,带着点小任性地讨要预言、讨要说法,真是把我乐坏了,同时一个坚韧而又可爱的母亲形象,喷薄而出。《厚朴》让我再次审视青春与现实的链接。《海是藏不住》,让我反思孩子的教育问题。《阿小与阿小》、《天才文展》,让我了解了少年们成长时的迷茫与追求。
全书大部分都是描写阿达的家庭琐事,至亲友人,读来却全无琐碎烦闷之感。反倒觉得,人物性格立体,节奏有张有驰,剖析深刻真诚。我想这与阿达强悍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跟随着阿达的描述,与他一起深入、思考、剖析,深深地被触动。
《皮囊》的读后感篇4
进入高中学习生活以后,对文学的渴望愈发强烈,用了四个晚上把蔡崇达的《皮囊》读完了。
我读一本书,喜欢那种前面就把我带入作者回忆的,如果没有,我也会渐渐失去对这本书的兴趣。
好在《皮囊》开头是以一个顽强的阿太将我拉入故事,99岁的阿太,正处于高龄的阿太用一句“肉体是用来用的,又不是来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点,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会有出息”诠释了书名的意义,为后文阿太的去世埋了伏笔,也奠定了这本书的感情基调。
这本书作者回忆了自己身边的人,坚强的父亲坚持复健,即使出门遇到台风也不顾家人的劝解,重病的父亲无法操持家庭,黑狗达成为一家之主,可是他还正在上大学,姐姐又遇到感情坎坷,家里只剩下母亲一人挣钱,碍于面子,她还要花钱重建自己的家,以至于黑狗达的父亲去世也有后悔,父亲去世后,母亲每每做梦都会梦见父亲,觉得父亲还有什么心事未了,选择信服神灵,
黑狗达在小的时候结识一个伙伴,他的名字叫文展,他“天才”的名号在当时小镇几乎是无人不知的,可是最后外界的影响使他误入歧途,他还觉得是黑狗达不懂他的初心,两人的路想不通的路延伸。
不仅如此,这本书还塑造了不同的形象:满嘴“世界”和“理想”而被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来自不同世界的阿小……一个个人物在纸上演示鲜活的形象,揭示旧时期封建思想的危害和别样的小镇风情,诉说的不同的人的不同人生。
人生匆匆几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活着为了什么,不能虚度年华,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几分色彩,这本书让我重新开始思考,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是为了什么?未来该如何规划?
黑狗达经历了很多,也承受了很多,即使是下葬的阿太和父亲,亦或是误入歧途的文展和厚朴,他都仅仅看着,无能为力,唯一的是,他可以将这些写进书里,去宣泄。
最后结尾,这本《皮囊》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希望付出所有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的肉体前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的读后感篇5
也许是离家千里求学的生活状况,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有一种了解和感同身受的味道。
其实我不是很赞同作者书中的一些观点,但是他的文字很触动人。
那种对于他人的洞悉,对于生活的触动,然而在我看来他或许是缺乏一种闲适的,所以对于家乡有着别样的感受,熟悉感带来的舒适而不是闲适本身。
有的时候不敢深想太多,那种未来的庞大和未知的恐慌让我无助,但是似乎不做出长时间的规划就像是没有理想一样。而我似乎真的没有理想,我想学的更多,我想让我的父母过得更好,我想自己永远保持赤子之心,我感受得到自己在时间流逝里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做出的努力。可是到底怎么样算是更好呢?
我茫然了,我困惑而不自知。而这些是不能倾诉的,它在现实面前显得矫情,似乎是无病呻吟。
身边的人是不能说的,他们会敷衍几句,因为他们也不明白。师长则会告诉你要务实,在他们看来思考这些是一种浪费时间,而他们的确有他们的道理。父母是不能说的,因为不能让他们为远在外地的孩子忧心。
然后只能投入无边的忙碌让自己忘记这些。偶尔想起时的无奈和痛苦只能默默吞咽下去。
读完,找到的不是答案,而是共通。
《皮囊》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神奇的读后感5篇
★ 母亲的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