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强化大家对书上知识的领悟,大家在阅读了一部经典的文学佳作后,写读后感是很寻常的一件事,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规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规的读后感篇1
我按要求阅读了《中国家规》一书,此书是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全书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了杨震、王羲之、范仲淹、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试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
通过这次学习《中国家规》一书,深刻认识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家风对每个人都有着潜移默化而重要的影响,家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无数好的家风必然可以引起好的社会风气。燃气公司按上级要求大家组织学习家风、家规,就是为了在我们燃气公司形成一股从善如流的好风气,来维护好燃气公司的形象。
我们家的家风体现在“孝顺”上,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要孝敬长辈,主动跟长辈打招呼,不能做让长辈生气的事情,无论是在家还是单位,都要尊重比自己年长的人。我的家风还体现在饭桌上,一家人吃饭都是等人到齐了,要长辈动筷子了我们才可以动筷子,不知不觉的这个现象已成为了一种习惯,这个习惯也影响了我的小孩,我相信这样的习惯会一直保持下去的。
我们家的家训也同样体现在“勇敢自信、敢于承担”上,我是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的大家庭,我的父母一辈大部分都从过军,从小就要求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要自信和勇敢的去面对,办法总是比困难多。也可能正因为这一点,我很小也去了部队锻炼,一干就是16年的时间,可以说基本做到了父母亲的要求,不论什么时候都记得,不与他人比较吃穿,不贪慕虚荣,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就是做错了事情也要敢于面对错误,做一个勇敢而又有文化素养的人。
此次通过这次《中国家规》的学习,我一定把同事们好的家风、家训加以学习,来结合自己家里的家风、家训,再把这种好的风气带到我的工作中去,全力维护好燃气公司的形象。
家规的读后感篇2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马丕瑶字玉山。道光十一年(1831年)出生,因家道中落,入学很晚,32岁才中进士,分发山西候补知县,开始了其仕途生涯。
在山西平陆,他主抓捕盗;在永济,他大力兴学;在解州任上,他助困扶弱;在太原任上,他根治水患;在穷省贵州,他让财政扭亏为盈;在广西任上,他主抓定边圉,兴农桑,开启民智;在广东任上,他全力办团练,固海防,查赌局,斗巨贪,不遗余力,到死方休。
于公,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私,他“修己以正人”,以致其挚友个个忠良,其子弟英才辈出。在为官、交友、教子等方面,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
通过马丕瑶的事例可以说明家有家规,国有国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是规矩,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行为的。我国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义务,并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对于一个党员,纪律是高压线;对于一个政党,纪律是生命线。党的规矩包括党章、党纪、国法,还有党的优良传统。
对于一名党员干部来说,法律是其作为公民的行为底线,纪律是其作为党员的行为底线,而规矩则是对其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自我约束的更高要求。
从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中可以看出,规矩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正所谓“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立规矩、正规矩、治规矩,说到底就是要凝聚民心,因此作为党员干部来说,守纪律讲规矩是最起码的行为底线。
家规的读后感篇3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特别是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身心修养问题。历代名儒世家的家规家训,由先贤的个人身心修养过程中总结提炼而来,升华成为家风文化,更是身心修养的精华所在。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编著的《中国家规》一书,收录了历代名家名人家规,字字珠玑,凝炼出家风文化和身心修养的精粹。提高身心修养,可以从中汲取无尽的养分。
诸葛亮《诫子书》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先贤为我们淡泊名利、修心立志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楷模,教导我们当以儒者的无私无畏精神,担当起责任,公正、清廉。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提醒后世儒者勤研学问、勤读诗书。唯有立定治学的志向,不忘初心,刻苦读书钻研学问,并在家庭中推开读书的风气,才能抵制各种过度和过分的应酬玩乐或追名逐利的俗流,树立清白家风。
确立了志向,明白了道理之后,从来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成就身心修养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这种志向和运用这些道理。正如王阳明所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只想不做、或者光说不做,身心修养就成为空谈。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理念,这就由修心延伸到了修身。
知行合一,践行身心修养悟得的道理,改正恶习,拒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习惯和工作生活作风,是修身。我们公职人员,修心是端正态度,修身就是清正廉洁、作风严谨、勤于精业、克己奉公等具体的言行习惯的规范要求了。家规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更在于最终成为家庭成员共同自觉遵守的言行规范,为个人和家庭命运保驾护航。
修身,首先要自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人有错误不怕,怕的是有错而不自知,或者刻意回避;怕的是知错不改、屡屡再犯。要改正各种错误和不良习惯,就要长期坚持反省自身。
修身,最大的困难也正在于持之以恒地不断改正错误和恶习,进而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言行习惯。
在此问题上,我们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改良习惯,勇于直面错误和恶习,并在实践中改正它。而且越是在修身的艰难处越要下功夫。练字,我有一个习惯,纸要糙一点、笔要秃一点,越难练的字,越要多练习。改善习惯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在最日常的俗事俗务之中,在改错的最艰难处,才是最好的时机。
改正恶习、养成良好习惯,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精神固然可嘉,但在出狠招的同时,还要持之以恒才行。一个人养成恶习容易,但改为好习惯不简单,因为恶习往往和安逸懒散挂钩,改正意味着极为残酷且反复的自我斗争。自我约束管理上,晚清名臣曾国藩最是值得敬佩,一旦立志,即数十年如一日,下苦功改过自新,当然应该成为后世的楷模。
改过和养成良好习惯,应当通过家规家训,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风尚和氛围,家庭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勉励、互相促进。但凡清白之家,必有优良的家风。
修身是要克服惰性,一旦定下的习惯规矩,再难也必须每天都做到,不下这样的苦功,修身无从谈起。修身还要特别注意慎独的问题,不可掩其不善,自欺欺人。元时,许衡有一次在盛夏时节赶路,口渴难奈,路人纷纷支路边摘梨吃,唯独许衡不为所动,被路人嗤笑迂腐,许衡解释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历代名儒世家的家规家训中,朱柏庐(一说宋代朱熹作)的《朱子家训》很值得推广和学习,其文俭约朴实,其意勤俭仁厚、持守修身甚严,实属历代家规的典范。如此优秀的家规家训,为我们勤研学问、砥砺德行指明了方向,可让我们提高身心修养、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形成优良的家风。作为公职人员,应当汲取优秀传统家规文化的营养,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营造勤政廉政的良好氛围。
家规的读后感篇4
?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国与家,就像血与肉,天与地,时光与微风,深深镌刻和穿梭在浩瀚博大的历史轨迹上,通过阅读《中国家规》中讲述的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跨越了时间的纬度,牵引住传承的脉络,无异于幽谷中的潺潺溪流,梅雨后的一抹艳阳,醍醐灌顶,心旷神怡。
拜读《颜氏家训》《治家格言》,可以发现家规经典之所以流传千百年却依旧醇香,鲛珠百年愈发夺目,不仅仅是因为家规展现出家族的契约精神,更是因为这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通过历史沉淀和甄别,获得绝大多数族人认同,是约定俗成规矩。家规家训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家族式道德教育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族人希望通过制定家规,树立“道德标杆”,划定“道德红线”,形成家族式“公序良俗”,让家族成员明白有所为之,有所不为,为而有序。家规不是家谱中冰冷而生硬的条条框框,而是先辈温柔的耳边呢喃,蕴含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和人生期盼,它既是“言传”,又是“身教”,温暖的让人愿意自觉维护和遵循。先人们的家规家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于所刻于的石碑上、镌于的牌匾楹联或传唱的诗词之中,相反它们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发挥出了令人惊叹的力量。后辈子孙人才辈出,终不负先人期望,在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中,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第一个台阶”,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规,直接决定了家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不仅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名成员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印证了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
从“四知拒金”到“画荻教子”,再到“孟母三迁”,充分说明家教是一个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家风,即是良好的门风,是调整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是社会美德的一种展现方式。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把道德规范、原则传递给家庭成员,是家庭成员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从而对后辈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如歌中传唱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第一个台阶”,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规,直接决定了家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不仅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名成员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精神风貌。
“荣辱两世界,贪廉一念间。”立好家风须“廉”字当头,没有好的家规家风,难以清白做人,无法专心做事。在警示教育中常有“一人当官全家涉腐”的现象,特别近年来已经落马的老虎案中,“家族式腐败”屡屡发生,其中又以“虎妻”“虎子”在背后对贪腐的暗合、支援最为恶劣,例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陷入“老子办事,儿子收钱”的贪腐泥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本人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由此可见家风不正,容易“数典忘祖”,容易“忘记和背叛”。诸类丑剧所透露出的“危险信号”必定带有家风败坏的成分。习近平总书记在x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就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正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引导与修正,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方式,严谨家风,管好家人,以良好的家规引领党风民风向善、向上。
家规始之在于“言传”。家之兴替,在于礼仪,不在于富贵贫贱。中国传统社会历来讲求格物致知,从“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到西花厅的家规家训。无一不是口口相传,潜移默化的结果,言传好的家规,以润物无声的地内化人们的精神意识,成为人们的社会意识追求。
家规行之于“身教”。“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好的家风要言传更要身教,需要传承更需要垂范示例。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家人、约束自己,让好的家风真正得到发扬。领导干部只有“身正”才能“清廉”,最终才能“齐家”,才能严格要求配偶、子女,才能不放纵、不默许、不姑息。才能让好的家风教有其果,行而有效。
阅读《中国家规》,可以寻找到一份言传身教的精神力量,感受家规的强大魅力,感悟家规的历史底蕴。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政风清,“你若盛开,清风徐来”,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当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汇聚清正廉洁的正能量。
只有将家规升华为家风,家风聚为国风,国风细化为家风,言传身教,保持自律原则,坚持家风建设永远没有落伍。“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与君共勉!
家规的读后感篇5
今年暑假,当我再一次怀着复杂的心情读了一遍《青铜葵花》,里面的.父女情,母女情,兄妹情都让我不禁回味无穷。从文章的开始到结束,我的心中涌起了一股股强烈的波涛。
?青铜葵花》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极为感人的故事:一件没有预料到的事情,让农村哑巴男孩青铜与城市健康女孩葵花成为了一家人,成为了兄妹,他们相伴着成长、生活。当葵花被城里的阿姨带回去时,伤心、难过的青铜竟然大口喊出了:“葵---花!”
我最喜欢《青铜葵花》中的第四章《芦花鞋》。在作者的故事里,他们的生活一直是很清苦的。因为家境贫寒,从老到小,他们都会编织芦花鞋来维持生计。青铜为了供妹妹上学,每天都背着编的芦花鞋去街上卖,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不顾多晚回家,他坚信:一定又把每天的芦花鞋卖完才回家!有一天,在还剩下十一双芦花鞋时,下了一场暴雪,很多人都呆在自己家的暖炉前,不出去,但青铜却一直站在街头,他要把鞋卖完。无论谁劝阻,青铜都不回家,仿佛心中在倔强的呐喊:“我要把鞋卖完!”当芦花鞋终于卖完时,一个男人十分失望。青铜第一个反应就是自己脚上的这双芦花鞋,于是便把它卖给了他。
在那么寒冷的天气下、青铜就这样赤着脚丫子回去了,要是我们早就缩在厚被子里绝不出来,还又哭爹又哭妈呢!而青铜呢?他不仅不抱怨,不在乎,还对大家不屑一顾地说:“这没有什么的”。这六个字让他的爸爸妈妈,奶奶、葵花心中带来了多么大的一束温暖阳光啊!就像开满了满簇的献花一样开心。
我们虽然比比青铜葵花他们的生活不知好上多少倍,但是我们却比他们更不懂得珍惜现有的生活。他们在田里耕耘时时,我们在家里看乐逍遥;他们在吃桌子上的小米汤饭时,我们在为美食美味挑嘴;当他们给爸爸妈妈斟茶倒水时,我们跟爸爸妈妈吵架回嘴……
所以,这本书让我懂得:要懂得珍惜现有的生活,我们已经活得很好了,人要学会满足,还要保护好血浓于水的亲情。
家规的读后感篇6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主编的《中国家规》一书是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栏目《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基础上,历时一年,精心打造的历史文化精品读物。
全书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详细梳理了中国传统家规家训的发展脉络,既讲述人物经历、家族变迁、家规传承,又大量摘编历史文化知识点和人文地理信息。本书由中央文史馆馆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作序,二月河、冯骥才、唐浩明、王跃文等几十位专家学者对家规进行了精彩点评。
说起家规,你的第一联想会是什么?比如我,一提及"家规"二字,条件反射般稍不留神就会脱口而出的,是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到哪应该怎么做,哪些千万不能做……紧接着,儿子那些厌恶至极的表情,立刻浮现眼前……肤浅的我,以为这些日复一日颠来覆去的唠叨就是家规。
直到最近,我静心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彻底颠覆我对家规的理解。全书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无一不展现着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的传承发展,无一不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风范及文化。
孔子——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长盛不衰的儒家学派,被后世尊为"圣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家规庭训,被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秦时的孔鲋,面对惨无人道的"坟书",毅然舍家弃业,投入到抗暴的义举之中,践行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祖训;东汉的孔融,四岁时的谦让之举早已成就了一段流传至今的"孔融让梨"的佳话。长大后的他,因与兄长孔褒冒死收容被宦官迫害的张俭,又与母亲合演了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门争死"的壮举,以此实现家规中"君子喻于义"的叮嘱……学诗学礼的祖训,重视教育的传统,礼门义路的家风,加之当时朝廷给予的种.种优待,致使孔氏家族科举兴盛、文化繁盛,学术发达。
富贵似烟云,道义须永恒。孔氏家族的家风家训,在今天同样适用。这道义,于公,是工作环境下人人都需共同尊守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于私,是家庭熏陶下人人都该被从小灌输的个人秉性、行为操守……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既是说儿时的性格会影响其一生。任何一个生命主体,他受教育受礼训的初始殿堂,终究是生他养他的家宅大院。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不仅关乎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更关乎党风、政风,民风的传承。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必定是从小受教于优良家风,成年后又被党风党纪优化提高。历史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更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将家规家训家风引入党风廉政教育,容易触目惊心,提高党员干部严于律己、洁身自好的自觉性。在当下,党员干部学好家规家训,就一定要从传统正气之风中汲取滋养廉洁奉公的正能量,将邪恶之污浊,在萌芽之初就狠狠消灭。
"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孔氏家族最常用的春联内容,由此可见,孔子的后代至今仍在恪守学诗学礼的祖训。一个人走的再远,最初的能量无不来自家庭。让淳朴之风轻抚面颊,让正义之风陶冶情操,让和谐之风净化心灵!到那天,社会怎能不美好?
家规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汤姆的读后感6篇
★ 军犬的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