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深化大家对书上人物的体会,当我们对一本书有了深刻的体会后,就可以拿起笔写读后感了,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谈宽容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谈宽容读后感篇1
“宽容就像自由一样。没有人能光靠祈求,就能得到它,如果不永远小心、警惕、没人能保有它。”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年1月14日-- 1944年3月11日),荷裔美籍历史通俗读物作家。房龙的作品多以散文的形式叙述、评论历史事件及人物,他生动诙谐的文笔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以一种轻松的方式了解历史的大致脉络,因此很受普通读者欢迎。
我最早接触到《宽容》是在高中的教科书中,里面选了《宽容》的序言,我还记得那是一位手持真理的漫游者跟守旧老人的对抗,其中漫游者遭受死刑,尸体被丢下山谷,而最后遵守律法的守旧老人还是通过漫游者开拓的路投奔了新生活,被称为先驱者的只剩下了残缺不全的骨头和别人迟来的敬仰。
房龙浅显的说出了这个道理: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通过《宽容》,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西方,尤其是西方宗教史。其实西方宗教史上的对立与融合、迫害与反迫害,历来是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房龙以他犀利的眼光,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中去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最终他看到: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家假以“宗教改革”的名义,对一切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思想创新进行残酷迫害,这种精神上的不宽容导致的恰是他们的“敌人”犯下的那些错误。借助于房龙的“宽容”之眼,我们不难对宗教史乃至一切精神文化现象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宽容》以宗教为载体来向人们阐述个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大部分人包括我觉得宽容只是一个外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本书可以当做一部社会发展变迁史看待,作为线索——宽容自身的在人们内心中地位的完善——完美地把整个欧洲中世纪与近现代串连在一起,使读者对当时社会境况的发展脉络有清晰的梳理——民众的愚昧,教士的腐朽,宗教裁判所的黑暗,先行者的悲壮【序言】以及理性先人的壮举都深深的震撼着阅读人的内心。文中最多的就是“守旧老人”(教皇、宗教裁判所等)对“先行者”(布鲁诺、伏尔泰等)的迫害,当然还有当权者互相的倾轧,宗教与科学的对抗,服从与温饱的抉择,社会与理想的碰撞……
也许本书阐述的正是一种宽容与不宽容的对立,房龙娓娓道来现实的残酷。
总的来说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历史就是宽容的历史,诚如书中所言阶级之间的不宽容会带来血的教训,而当代社会中的层际鸿沟,劳资关系,官民关系,警民关系在世界各国中普遍存在不正是这种历史的延续?黑格尔说过:历史会重复两次。可也许不止两次,就像书中展现的那样。
谈宽容读后感篇2
这本书一共分成了5大块,“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宽容是成长的绿荫”“宽容是幸福家庭的秘诀”……书中的每个章节都是一个或几个故事,这些故事都证明和体现出宽容给人生带来的是美好。
最简单的讲,我读这本书后最大的体会就是明白了宽容是一种最高贵的品德。宽容是人性之间必不可少的,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是一种宽容的体现。懂得退让,懂的宽恕他人,可以少了一份责骂,那是没必要的。面对任何事,都要学会宽容地看待一切,这样所有的事情都会简单起来,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可以更美丽的,就算是别人的侵犯还是过错,都需要学会宽容。或许有的人会觉得宽容是一种没用的表现,向别人屈服,只能让我们退让和忍受;宽容应该是相互的,如果我对他宽容,他对我却不宽容,岂不是自己吃了大亏?抱有这种认识和思想的人,实际上他们已经不宽容了,他们理解的宽容是片面的,极端的。
书上很恰当的举了一种比喻,这是我们生活中很确切的事实:比如有甲乙两人。如果甲向乙借用镰刀,结果遭到乙的拒绝。不久,乙向甲借马,甲说:“上回你不借我镰刀,所以这回我不借马给你。”这是报复。
谈宽容读后感篇3
今天,我无意中翻开了《宽容永远是一片晴天》这本书,读完了之后,我受到了很多感触。书里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位年轻人,是县城一所高中的老师。他身边有许多朋友,在他的朋友中,有个人性格极其暴躁,常常别人一句话,就会惹得他大发雷霆,甚至推翻桌子摔碎茶杯。他的朋友一个个和他疏远,只有这位老师还依然同他保持着良好的友谊。有些人对这位老师很不理解。
但不管别人怎样理解,他总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不喜欢的东西。但我们能成为朋友,那是因为我们身上都有我们个自喜欢的东西。何不多一点宽容!宽容我们所不喜欢的,珍惜我们喜欢的……”
就因为他的宽容,他身边的朋友才会越来越多,让他的人生之路走得一帆风顺。
记得小时侯,我去朋友家玩。不小心摔到了,把她最喜欢的那个大花瓶摔碎了。当时我立刻哭了,连声对她说对不起,心想可能她以后一定不会再和我玩了。可她只是默默地把碎片扫干净,并没有骂我,和我绝交。以后,她还是和我在一起玩。长大后,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里,从心里感激她。
她只是轻轻播撒一次宽容,得到的收获却是我的终生难忘!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
宽容,带一身高洁与神圣,携一袖清香与温馨,翩然而至,拂去满天的阴云,再多的难解的心结,再多的沉重的烦怨,都会涣然冰释。
宽容是我们随时随地都有机会可以做到的。早上,做早操的时侯,某某同学不小心把你的白布鞋踩上一个黑脚印,你没有恶狠狠的瞪着她,只是拍拍鞋上的灰尘,继续做操;下课,某某同学故意轻轻地打了你几下,你没有大发脾气,和她对打,只是做自己的事或者和她一起玩耍;放学,某某同学开玩笑地说你面目丑恶,像妖怪。你没有用同样的语气说她,只是一笑而过。
你或许身边没有多少贴心的朋友。那么,你要注意,是不是你的心胸太狭小,容不下别人。但是,我要告诉你,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
其实,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
谈宽容读后感篇4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修身;可以使人长智;可以使人养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一本好书,使你受益匪浅。
?学会宽容》这本书,在书中我静静地品读,细细地体味,感受宽容赐予我的力量。“宽容是智慧,宽容是爱,是体谅,宽容也是福……”这是这本书的封面语,第一次看见它,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引起了我翻阅它的兴趣。这本书一共分为“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宽容是成长的绿荫”;“宽容是幸福家庭的秘诀”五大部分。每一个部分都由一个或几个故事来表达出宽容的本质,无一不打动人心,使人引起共鸣。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可以提升个人价值,突显个人素质。
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德,宽容是人与人之间必不可少的,宽容是相互的。
宽恕伤害自己的人,是困难的,也是高贵的。这本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美国爱荷华大学已故副校长——安柯莱瑞。她对待中国留学生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照他们,爱护他们,后来被一名中国留学生杀害了。她的家人深知副校长的为人,表达对她的追思时说:“假若今天是被我们愤怒和仇恨笼罩的日子,安柯莱瑞是第一个责备我们的人。”后来,她的家人还写了一封信去安慰凶手,请他不用伤心,不用内疚。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能很好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人与人之间的宽容。
很多例子,很多地方,很多很多的故事都证明了宽容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好处。假若副校长不是一位懂得宽容的人,或许那位中国留学生会后悔一辈子,从此名声大损。同时他会受到很大的报复。幸好副校长的宽容,使得两家人的矛盾和解了。这不仅可以突显出副校长伟大的精神品质,而且可以使凶手有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宽容别人,也等于宽容自己。在我们受到别人攻击或伤害时,不妨拿起《学会宽容》这一本书,学习故事中的主人公们,让他们的品质去感化我们的心。
生活中,我也曾遇到过被人伤害的时刻,当时的我,同样也十愤怒,于是我便想起了它——《学会宽容》,是它让我寻回理智;是它让我懂得珍惜曾经伤害过我的人;是它让我不断地实现自身价值。
其实宽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宽容中包括着人生的大道至理,没有宽容的生活,如在刀锋上行走。如美德可以选择,请先把宽容挑选出来吧!”这是富兰克福对人类宽容的呼喊。
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是对别人的释怀。只有胸怀宽容的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敬佩。
?学会宽容》这本书的每一个精彩故事,都让我深受体会,意犹未尽。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品出书中真正的魅力所在。它带给我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追求高素质的理性,还填补了我时间与心灵上的空虚,使我的生活过的更加充实。对于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又了进一步的认识,使我得到了全身心的陶冶,学会了怎样与人相处,学会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人生至理。而《学会宽容》这本书,正是我与“宽容”之间架起的一条坚固的桥梁。它影响着我的一生,指引着我的前进。
谈宽容读后感篇5
从儿时起,我极爱宽容,因为痴迷清丽的句子:“被踏碎的花儿,仍将芬芳沾上鞋履,这,就是宽容。”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这是一位哲人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一日读到“纪伯伦”的诗:“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中间。潮水会抹去我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却会永远存在……”心灵默默颤动。我想我能理解海洋的永恒,我铭记着海洋的宽容。霎那间我似乎肯定自己理解了宽容——用爱来回报他人的怨恨,便是宽容了。霎那间我似乎觉悟到宽容是一个单纯的理想,她的存在仅仅需要一个高尚坚韧的灵魂。然而,当我读了的《宽容》后,我才发现,房龙先生似乎对“宽容”别有一番见解。
?宽容》一书虽然主要论及西方宗教历史上的不宽容及为这种不宽容所进行的斗争,但今天看来,房龙这本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宗教领域,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争取宽容而战的历史。房龙在书中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明:“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房龙最反对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结合后施加给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体上的暴政。在他看来,任何绝对的信念,都包涵着潜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权力的门径,它的暴虐本性就会显露出来。房龙给出的解决是怀疑,对任何的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冲淡它繁殖、复制、独裁的本性,就连自己都要怀疑。怀疑一切,用怀疑给一切以改善发展的余地。在房龙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开端都是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但一旦稳定发展起来,就会落入功利主义的魔爪而万劫不复。痛恨功利的房龙却用功利观来解释叙述历史,勿宁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那最初的纯洁高尚很可能在本质上是虚假的,是违反人类天性的。政治上的浪漫主义会演变成流血的暴政,带有浪漫情怀的君主往往都堕落为暴君,前者有法国大革命为证,后者在我们身边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今天看来,“宽容”这个话题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诸如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等等。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就是要树立竞争的对象,对别人的前进总抱以不认输、不甘落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赶超别人,这也就是不予以宽容。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竞争是平等、公平的,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人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谈宽容读后感篇6
之所以会读房龙的《宽容》,是在一本散文选编《最美的散文(世界卷)》当中看到了这本书的序言,是作为一篇优秀散文选入其中的。序言中描写了这样一种场景:在一个宁静无知的山谷里,有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先驱们,离开无知山谷,探寻外面的世界,有的陈尸荒野,有的虽然发现了山外青山天外天,却被无知而不宽容的人们用石块活活砸死,以作为对他们的惩罚;在无知山谷中的无知人们,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最后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而此时先驱者的遗骸早已被一只饥饿的豺狗拖入自己的洞穴,化为腹中美食。
当然,作者的语言要比我所转述的要生动得多,思想的深度和思考的高度也远胜于我所转述的程度。而正是受了这篇序的影响,因缘际会遂而顺藤摸瓜,我找到了《宽容》这本书,并认真地读了一遍。房龙此书中所讲的宽容,不是简单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当然,民众个体之间的宽容以待,也是宽容的一个方面,是构成宽容和谐社会的根基。国以人为本,人以和为贵。所以,先贤哲人谆谆告诫我们:“恕则平,平则寡怨”。
但是,房龙在《宽容》这本书中所探讨的,更是一种开阔的、宏大的、富有历史意义的大命题,是指一种政治、宗教、文化、社会意义上的'宽容。当然,在欧洲的发展史上,这几个方面往往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于宽容的定义,作者援引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宽容,就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作出判断的自由。能容忍和接受不同于自己或众人公认的观点。
作者从公元500多年“如同脑子中了魔一样”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所实行的“无知的暴政”,到风雨如晦的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喜人曙光,到法国大革命时那种丧失理性的“革命的不宽容”,到全书接近尾声时对19、20世纪近百年不宽容的素描速写,在全文的最后则表达了对人类社会最终达到宽容状态的美好祈愿和坚定信念。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真理的探求,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是相通的,对美好品德的推崇是相通的,而人性中愚昧、偏执、阴骘、残暴的一面往往也是相通的。
谈宽容读后感篇7
最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房龙写的《宽容》这本书,感触颇深!
看到“宽容”二字,我首先想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心想,谁不知道这些呢!还需出一本书告知世人吗?但读完后,却让我对“宽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大家了解一下宽容的定义:准许他人有判断和行动的自由,心平气和,不执偏见地容忍有别于自己或传统的观点。
从小的方面说,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都需有宽容的心态,才能和谐幸福;如果从大的方面说,政府与人民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是否也一样呢?这个问题我未曾想过,《宽容》这本书就是从大的方面给我们打开了真实的历史画卷。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公元前399年被雅典极端民主法庭被判死刑这一事件。还有欧洲早期对基督徒的迫害;宗教裁判所对所谓“异端”的骇人听闻的折磨;天主教对新教绞尽脑汁的镇压……等等,让我们明白了种族的、社会的种种不宽容。
纵观欧洲的人类历史,早期的欧洲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民主、文明、自由,期间也充斥着很多很多的不宽容。
最后作者认为:恐惧是所有不宽容的起源。因为我们对不了解的人和事物而产生恐惧,所以用不宽容来进行自卫。作者的这一观点或许值得商榷,但却带给我们重要的启迪。
在世界已经日益变成“地球村”的现代,在民主和多元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国家、宗教和种族之间的相互仇视和对抗还依然存在。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的'恐惧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现今的人类也需要用交流和对话来更加充分地理解彼此的想法和意图,或许能减少许许多多的误会、仇恨和流血,相互之间要更加宽容,才能携手走向美好的未来。
愿“宽容”多多走进人民的生活!走进人类的历史!
谈宽容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