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诗读后感7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小伙伴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书写的一种文体,编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强化人们对名著思想的领会,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李清照的诗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李清照的诗读后感7篇

李清照的诗读后感篇1

回首中华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专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数,大多只以一篇或几篇作品一露峥嵘,题材也仅限于闺阁之中,难成大家。而李清照的出现,无疑为女性文学史上失衡的天平增添了一个分量极重的砝码。

沐浴着齐鲁文化的光华,感受着家族书香气息的熏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风姿绰约的女郎山和包孕灵秀的百脉泉,跟随着父亲与当世第一流的文学大家吟咏诗文,谈古论今,自小就能写出庸常文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辈们的青睐。

京都是无数天子脚下的一方宝地,怀揣着对汴京的无限向往,清照与母亲随后奔赴汴京与父亲一同生活。待清照成年时,她与当时的太学生赵明诚结为连理。夫妇两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笃,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画,撰写古书,琴瑟谐美,其乐融融!如清照初婚后的习作《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叫郎比并看。娇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盘托出,可见郎君如意,两情相悦,乐在其中矣!而赵因官职在身,不免常要小别美妻,此时从清照的习作中不难看出新婚女子对夫君的深深思恋之情。如《怨王孙》里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可见清照的望夫心切!

怎奈好景不长,父亲李格非在官场屡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间。母亲更是于这个多事时节病逝。明诚感疾,驾鹤西去,相见直要待来生!此时的清照就像被遗弃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着她的是颠沛流离与世间险恶。

伤之切,悲之痛,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诸如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这类的悼词,任谁目触都不禁催下数行泪。景同人非,物在人亡,焉得不悲?

因此,古代文学史上,清照绝可占据一个席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或许仍不足以阐述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功不可没。

李清照的诗读后感篇2

我读的一本好书一一《李清照词传》

她出生于书香家庭,灵秀聪慧,少有才名,并工书画,通晓金书,尤其擅长诗词,一支生花妙笔写尽人生的美丽与哀愁。

她爱花、爱酒,敢饮敢醉,敢爱敢恨,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男儿之毫气。她有过如诗的爱情、赌书泼茶的情绪。经历了爱人离世、山河破碎、颠沛流离,发常人悲事之感慨,心怀国家与天下。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也。"中华文坛几千年,其中的女词人寥寥无几,有才有貌又有兼具人格魅力的女词人更是凤毛麟角,千秋才女李清照就是其中的翘楚。仅凭诗词她就可与苏轼、陆游、辛弃疾相媲美,与陶渊明、杜甫、韩愈等时代风格的开创者比肩。

李清照的一生,既有真心的欢愉,惹人爱慕,惹人驻足,惹人回望;有彻骨的悲凉,惹人慨叹,惹人怜悯,惹人心疼。千年的风吹雨打,不但没有消减李清照的魅力,反而让她的绝妙佳作随着岁月的流逝大放光彩。世间曾有李易安,时光流转,她的词她的人,就如同一坛佳酿,愈陈愈香。

她摇曳生姿地走来,行于汴京,行于青州,行于金华,行于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带来的是璀璨华章,绵瑟流年。她用沾满诗香的笔墨,描绘出一个美丽、灿烂的人间。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这支花在宋代萌发,绚烂了中国诗词的整个花季。飘散淡淡花香的诗笺上,有她聪颖与傲骨,柔情与相恩,坚强与悲威……

李清照的诗读后感篇3

学诗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

似乎是一夜名震汴京,又是那年在相国寺,一袭秀色的绣丝长裙,一支平素却极其雅致的青色簪子挽起发丝,洁白如玉的肌肤,头头是道地讲着相国寺的由来,人群如织却纷纷驻足,对这位相貌清秀又博学多识的姑娘暗暗称赞。阳光刚好,快乐刚刚满足,不经意回眸一笑,阳光洒在她身上,她的一点点羞涩,脸上泛起的红晕,都深深印在少年炽热痴痴的眸中。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从秋千上下来,却忽然撞见客人闯入,急急回避却忘记穿鞋子,金钗偏偏滑落。这位客人,似乎在哪里见过。莫不是,那日那道久久停留的目光。以青梅作掩,倚门回首的她,青涩,充满着对爱情的浪漫憧憬。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在倾慕与欣赏中,她与他终成眷属。不是海誓山盟,是他每日归家心切,期待着她的新作,总是第一个欣赏,连连夸赞,眸中掩饰不去的喜悦,所有的甜蜜都融在双目中。共同的对艺术的热爱和高雅的品位,他们不同于世俗,精神世界的交流,给了她一生难忘的美好记忆,却也再寻不来一个这样与她兴致相同,隆冬时节与她赏梅煮酒,备好笔墨题词此花不与群花比的人。

这样高雅的生活,仅仅伴他们一年。他好收藏,她也一直理解他难有如此爱好之事,便一直支持他。两人常常一起边品茗,一边欣赏文物。但他的父母并不支持,在父母极力反对的情况下,经济上难以支持下去,但即使常通过当衣物来收购文物,但他们依然乐在其中。这样不易得来的使他们倍加珍惜。月夜笼罩,皎洁月光里有她的期盼,带着她的无忧烂漫的豆蔻年华的时光,消散。黎明后迎来的,却不是阳光明媚。

一路风雨,父亲官场失意被打倒,入狱,她也被迫与他分居异地,接着他的父亲步步高升,却登高跌重,在官场斗争中依然是牺牲品。两人又在青州团聚,患难见真情,虽然没了那时的太平无忧,但更加珍惜彼此,珍惜这每一天的美好。可恨无情风雨,他身患恶疾,永远离开了他。那一刻,从她小时的憧憬,从第一次邂逅,到那刻她所有的对未来的憧憬,都化为子虚乌有。她可以改嫁,可又有哪一人可以与她促膝长谈,与她谈论古事谈论诗词,曾经意见相左却也辩论不相上下,她所有渴望倾诉在诗词里惟有他懂,即使到了临终前他伸手想要的,也只有她懂。物质上的一切,谁都可以给予她,可精神世界的交流,又怎盼一人如他。泪水划过她干净的面庞,她知道,以后的苦难,没有人风雨与共,她只能孤身一人,斗争也罢,失败也罢。那些年的令她难忘或是令她心碎的时光,都化成永恒的回忆了。她唯一可以做的,只剩对他无尽的追忆,或者,在她受尽岁月的折磨后,只能像碎片一样,拾起他们曾经的那些回忆那些故事,想起他的每句称赞,与她共度时光里的诗词。

她重病不起,后又受骗嫁给匪人,拼尽一切只为了保护那些仅存的文物,入狱九天,尝尽世人冷眼相待和恶语嘲讽,她没有倒下没有放弃没有失去一切信心,流离失所一路追随天子,只想把这些未曾被战争之火烧毁,没有被恶人夺取,没有遗失的文物,交到帝王手中,不枉风雨兼程,它们一直像他一样,陪伴她度过那些艰难的日子。这仅存的书画,她用生命保护着。

“几多深恨断人肠。罗衣消尽恁时香。”

再忆汴京时光,她像是一颗耀眼的新星,在诗坛上留下一道丽影,却是大宋词曲中,最亮的星。她的句句诗词,皆皆名句。她追随的艺术,不随大众之流,“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应是绿肥红瘦。”节奏缓急有度,清丽婉约,“炙手可热心可寒”她躲不过的劫数终来临,可被击倒后她不甘就此,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肯停歇。她是一代女中豪杰,即便在浩瀚的宇宙中转瞬即逝,却留给我们无尽的精神宝藏。

合上《李清照词传》,我似乎经历了这位女词人,她风雨的一生,她对祖国的热爱,对敏锐的眼光,她作为一代女辈的抗争,她婉约清秀的词句,她与赵明诚一生共度的高雅生活,常人所达不到的崇高境界。她就是她自己,当行本色,屹然为婉约派一大宗。

她,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的诗读后感篇4

直很喜欢李清照的词,却从来没有将她的词连贯起来看。借助《李清照词传》,才发现她的词,仿佛今流的公众号般,忠实地记录着她不同年代的点点滴滴,读来很是有趣。有趣之余,难免伤感,因为情终究抵不过光阴薄凉。

李清照,号易安居,宋代杰出词,被后誉为婉约词的“代词宗”,与丈夫赵明诚相爱、相敬、情深意浓、志趣相投,创造了令称羡的爱情佳话。少时代的李清照,仿佛是条欢悦的溪,充满着粉嫩光阴的不可思议。估计有次是疯玩到天才往回划船,不知不觉划进了荷花荡。看着被惊起的满滩鸟,她充满了好奇、兴奋。

?如梦令》: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那时候的李清照,清澈通透,未经世事,尘不染。

贪玩之余,少的体和智在慢慢发变化。阳春三,临照花,花乱了,也乱了。再看另《如梦令》:昨夜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侍不懂李清照的思,只说“海棠依旧”,没什么变化。李清照发了点脾,“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终于等到了她的梦中赵明诚,有《点绛唇》作证: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露浓花瘦,薄汗轻透。见客来,袜刬钗溜。和羞,倚门回,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独在院荡秋千,恍惚之间听见有来,匆忙回避,忍不住回头偷看那少年的风采。他不定是最早出现的那个,但定是恰好出现的那个。

结婚之后,赵明诚尚在太学,只有每的初、五才能回家探望,聚少离多,缱绻感伤,于是便有了这《剪梅》:红藕残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花飘零流。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

思念是种病,两地分居,根本治不好。这词最经典的就是“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

独守空房,顾影怜,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兽。佳节重阳,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黄花瘦。

据说,赵明诚收到这词后反复叹赏,闭门谢客,尽作词回赠。经过努,他将李清照的《醉花阴》词混他创作的50词,邀请友陆德夫品赏。岂料陆德夫赏玩再三,认为“众词作,唯有三句惊,就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黄花瘦’。”

活颠沛流离,夫妻长期分居,李清照多年没有育,赵明诚奈之下只能蓄养歌姬,再纳侍妾。李清照对爱情始终是苛刻的,对这份感情了不满,并且猛烈汹涌,因为她不愿看到这幕。且看她的《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暮。学诗谩有惊句。九万风鹏正举。风休住。蓬吹取三去。

在优柔与决然之间,脆弱与坚硬之间,她只能真诚地重新憧憬。这估计是她唯能做的。

北宋亡国,南渡之初,李清照写下了壮河的《夏绝句》:当作杰,死亦为雄。今思项,不肯过江东。但历史的车轮,还是情地碾碎了她的豪情。这再次说明:光有雄是不的,更何况个流之辈?

南宋疲软,丈夫赵明诚也去世了,独处陋室的李清照,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所有经历过的事情都是沉默的,等待着她数落,然后再次销声匿迹。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独怎得?梧桐更兼细,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

需多,她中那限的'痛楚和抑郁之情,在词中喷薄出……

被誉为古代“第才”的李清照,都是濒临爆裂的量在绽放。纵然情抵不过光阴薄凉,纵然命难免有曲折、有跌宕,依然绽放得毫不迟疑。

李清照的诗读后感篇5

雨后初晴,偶得李清照之杰作《漱玉词》,读后感慨系之,一幕幕的爱恨离愁,一阕阕云烟往事,千万个片断在脑海闪过。顷间心痒难耐,遂下笔,一舒心中感伤。——题记

一、生平

?老残游记》有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古今第一女子就诞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柳絮泉畔。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朝词人。生卒难考,推测生于1804年,卒于1151年。其诗、词、文、赋皆有成就,以词最为擅长著名。词作风格以婉约为主,用语精炼格调清新,写景抒情真切感人。惜作品大多散佚,流世之作不过数十首,皆属上乘之作,从而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压倒众多须眉的崇高地位。

二、婚姻

易安出身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饱览百家经典。而后嫁与考古学家赵明诚,正值二八妙龄。夫妻二人皆博学之士,意趣相投,一见倾心,感情甚笃。由于明诚的鼓励,婚后生活美满,前期的作品大多围绕自己的婚姻生活,起居趣事。其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写出了两人同游时美好的时光。

?易安居士事辑》里有一段文字:易安性强记,每饭罢,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页,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茶倾覆怀中,反不得引而起。这是他们别有风味的闺房之乐。

他们是知己也是情人。古有高山流水之作以表友谊深厚之意,也有鹣鲽情深以示夫妻相爱之深。人生得一知己而无憾。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人说小别胜新婚。明诚与易安二人的感情浓得似墨,怎么化也化不开。婚后小别,两地相思,已经令她难以入眠了。上引之二篇,就是这段时期写的。一种风流潇洒的韵度,洋溢在笔墨之间;飞扬的文采写出旖旎的年华和炽热的情感。

三、惊变

靖康之变是易安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在经过靖康之变,先是父亲被贬,家道中落,而后是金兵入侵、山河沦陷,接着是流亡建康、明诚病故。噩耗连连,瘦小的她,坚持了这么久,终于病倒了。

病间她作了《摊破浣溪沙》一词。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字里行间,又透着多少分无奈、多少分思念、多少分怨恨?那张愁容那份薄凉,又有谁看得清听得懂?从此,易安抱着一颗支离破碎的心,只身飘泊于江浙间,过着颠沛流离无依无靠的生活。

后期的作品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词风一转,开始关心时事政局,讽刺朝中权贵,了解百姓疾苦。她把这一切的情感都反映在词上。如“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憾刘昆!”又如“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坯土!”这些词句不仅抒发了个人身世的哀苦,亦道出了对时事的悲愤!

四、晚年

她的晚年是悲清孤寂的。在动荡间沉浮了多年,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然而这些还不够!因对时局的不平她差点下狱;因风芒过露而遭人妒忌,竟诬蔑她在暮年改嫁!

这些这些,她都不想再说什么,再辩什么了。慢慢地,茫茫人海中消失了她孤弱的身影。是妥协?不,这不是她的风格!她渐渐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慢慢地淡出,淡出。在满口酸楚中,她尝到了苦中作乐的欣悦;在累累伤痕里,她看到了生命永恒的姿态。

五、感慨

易安的一生,围绕着政治时局而起起落落,跌跌宕宕,历尽了生、离、死、别、爱、恨、情、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又怎能创造出辉煌?没有世事的洗炼,哪有今天的精华?

她曾说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的豪言壮语;她亦念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凉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样的悲寂柔情。她,是一个女人,她,也是一位词人。她创作出千古传诵的佳作,而她的人生更是一首绝唱,流芳百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昨日的黄花已凋零,昔日的往事成追忆。而她的身影,历经风霜洗炼过的淡笑,她的眼神,藏着无限的心事。透过她的词,向我们缓缓述叙着,她那跌宕无数的传奇人生。

李清照的诗读后感篇6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到烟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地默默等待,夕阳一般地遥遥注目,也许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这是诗人舒婷对词人李清照的赞赏与感叹。读着它,仿佛听得见长天雁鸣;看得见昏黄孤灯。然而,却是在这里,亦听见“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叹,感受到那一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历史的河岸,远眺佳人,婉如清扬。

?漱玉词》《金石录》字字句句如化身一片落叶,一滴秋雨,一声雁叫,一柄孤灯。敲打着读者心中的悸动,也敲打着词人心中的落寞。站在历史某一点上,我看见一个女子慵懒的姿势,犹如秋日正午房檐流落的雨水,美丽而又哀伤。

也曾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只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随小朝廷南渡,她一方面怀念昔日光景,一方面又不由得因这未世的繁华而大起悲意。一个女子祈盼振兴的心因怀有眷念而无光,也让人看到,这一如溪水般清澈婉转的女子,却拥有一颗那样刚烈的心,那颗心,无论日星沉沦,都不会低落。

回首时,已是国破山河破,凝眸处,如今又添一段愁,但,惊涛骇浪未将她淹没,浮生浮世,她最终拨节而出。即使家破人亡,仍念国仇家恨;即使是浮花浪蕊的沧桑人生,也自有一方风采。抗金的号角声中,她蹒跚前行的身影,为那美丽平添一份壮烈。

易安的一生都是美丽。“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那跃然纸上的生命之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那欲说还休的哀伤之美。于是,看到了那场生命的美;于是,看到她最后的心如止水。美得那么安静,有如表灯古佛余生的寂寥。在心的远景里,那低首敛眉徐徐褪去的,是无字的诗稿,不尽的美丽。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她站在历史的河岸中央,散发着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指引我们走向又一个花好月圆。

李清照的诗读后感篇7

万艳邂逅春红,太匆匆。白雪飘零的情愫不知与谁能共。落红悄然成了芬芳的泥土,抚慰了刚萌芽的嫩绿,那细细的情思便成了我读李清照的归宿。

?漱玉词》出自宋代的闺秀词人——李清照。六、七岁便可熟背《诗经》《楚辞》和诸子散文的清照推翻了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说法。同时被冠以“词后”“婉约之宗”等美称,并被誉为中华十大才女之一的她也真正诠释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名言。

席慕容说:“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上帝做的一首诗,然后缓缓老去。”由于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逝的遗憾,我只能在《漱玉词》中与她相遇,与她别离,完成我的梦想,然后缓缓老去。从《漱玉词》中我感受到她不仅词写得韵味迭生,人也好似一部古书,馨香袭人,让人言无尽,说不完。

我将自己读《漱玉词》的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三个阶段能对李清照这个多面才女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一阶段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粗略通读《漱玉词》后产生了一个疑问:李清照究竟是怎样的女子?自从爱上婉约词风以来,李清照在我心中便是“人比黄花瘦”的身骨和“梧桐更兼细雨”的黯然伤神。可是当第一次读完《漱玉词》后我困惑了。李清照究竟是羞得“却把青梅嗅”的俏女子?还是无奈得只得“寂寞深闺”的思妇?又或是悲凉得“怎敌他晚来风急”的遗孀?对此我很是茫然。

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李清照的词中多有“泪洒”、“愁凝”,甚至慵懒醉态的女子形象,白天没精神,夜晚无好梦,仿佛有流不尽的泪珠,述说不完的愁绪,而这一切都缘于李清照对自己理想中的社会,对美好家庭生活以及对将逝去的青春韶华的殚精竭力的守护与眷顾,以至于哪怕是在游春赏花中也感喟“憔悴度芳姿”,于饮酒赋诗中也伤感于“憔悴更凋零”。而我也在理解的困惑及解读的焦虑中,为李清照的忧思而柔肠千转。

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她的憔悴更凋零中,我蓦然回首,她姗姗而来,诉说着一段风华绝代的传奇。“庭院深深深几许”锁着她的惆怅。“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印载着她的思念。“断香残香情怀恶”感怀着她的悲伤与失落。“画栏开处冠中秋”展示着她的傲然不羁。李清照的词是对真实个人生活体验的书写,词人不断书写着赏花、饮酒、梳妆、睡眠,反复地体会着这样单调而难耐的生活,她时而“寻寻觅觅”,仿佛在寻找她人生中珍视却又失掉的美好;她时而又长叹“说不尽,无佳思”,仿佛内心空虚到言之无物;她甚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这一切她都用细致的生活场景的描绘和真实的内心独白述说给我们。而这个清冷的词人,在极度苦闷中为自己找寻自处和生存的`位置。表面看似较弱如黄花的她也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刚毅性情。她写《渔家傲》,通过梦境创造出一个神话世界,在梦里向天帝诉说自己的不幸,要求摆脱困境,扶摇直上。大有苏轼、辛弃疾的豪迈奔放,大显丈夫之气。

以上我说到的李清照是多面的,有可爱,有娇美,有倔强,有傲然不羁,有豪放大方,有多愁善感,她温婉而细腻的悲愁并着美丽,美丽到孤独,孤独到美丽。赵明诚的逝去是她孤独的根源,形单只影也罢了,只是这一知己的离去使她瞬间茫然,她苦苦的挣扎于思念的痛苦中。但是她的人亦如她的词风一样倔强,最终她化悲伤为灵感使创作达到巅峰。我想这也是她为何晚年作品更受世人喜爱的原因吧。

花开有声,用心良苦;水滴有声,倾听有径。黛玉为倾听宝玉的心跳付尽一生泪水,而我为倾听李清照的心跳愿倾尽一世鬓华。

李清照的诗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盖木屋读后感7篇

水读后感100字7篇

池上读后感100字模板7篇

没头脑不高兴读后感最新7篇

寒假书籍读后感7篇

早读后感100字优质7篇

早读后感100字参考7篇

《狼》读后感200字7篇

100字读后感通用7篇

笨兔子读后感7篇

李清照的诗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