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词读后感8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读书是一件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知识的事情,写出好的读后感就必须要深刻领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深刻铭记自己读书后的感想,都要好好的记录在读后感中,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宋词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宋词读后感8篇

读宋词读后感篇1

我喜欢手捧一杯香茗,在灯下静静翻阅关于宋词的书,因为这使我的心随之沉静,渐渐迷失在词的海洋里。

读宋词,我体会到了东坡的豪放,易安的婉约,子瑾的淡泊。进而随着他们的心情去追寻历史的足迹。

面对恋人的离去,只听到寒蝉凄切,只看到冷落清秋节里的暮霭沉沉楚天阔,无绪送别,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无言中包含了何等的深情啊!当词人柳永大醉醒后看到的不过是杨柳岸,晓风残月,又该何等的凄凉。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又有什么意义呢?日子久远,思恋只能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给了柳永一丝刚毅,我想,这该是一位多么深情的词人啊!

孤身一人在中秋佳节,喝酒赏月,恐怕也只有东坡这样豪放的词人才能看轻一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能在大醉后写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富有哲理的词句,才能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深切的祝福。被贬黄州,面对东去的江水,面对当年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他发出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怀想当年周公瑾羽扇纶巾的飒爽英姿,无不表现出东坡的大气。而当他面对漫天飞舞的杨花,却比作点点是离人泪,让我们知道东坡同样有婉约的一面。我想,这又该是一位多么才华横溢的词人啊!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的范仲淹同样有愁苦的一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让我联想到黄昏泛舟水上,当不小心进入荷花池深处,却惊飞了栖息的水鸟这样愉悦的画面,易安当年该是多么欢愉啊!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入了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情感。诗词对我来说,永远充满着吸引力。啊,读宋词我真快乐!

读宋词读后感篇2

老师要求我们在暑假熟读抄写诗词70首,出于好奇看到了这本《宋词三百首》,里面有那么多的彩图,借过来看看吧!就借了它。

?宋词三百首》挑选了宋朝57位著名文人250多首词。我读时,又感后悔,它难懂难朗读。只得强打精神看一遍译词,再读一遍原词,像读散文那样的很费劲地读完了它。

我喜欢岳飞的《满江红》中‘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作为一个男儿,我要学岳飞那样的有志气,虽然出身农民的孩子,却能文武双全,写出这么好的词!成为浮流芳百百世的民族英雄。

我也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要像苏轼那样的心胸开宽,虽然人间有离合悲欢,尽管我留守在爷爷家,虽然月儿有阴晴圆缺,虽然我很少能跟父母亲相见,这些事难以求全,只要把思念父母的情留在心间,在同一个月亮下,我们一家人不是欢聚在同一月光之下!

我不喜欢那些离愁怨女,可是它们占了200来首,写得最好,对我们小孩子有什么益处?

朗读时,我读不出感情也读不出韵味,爷爷对我说,词比诗还难呢?要学词牌,平仄,押韵,唉!古代的的诗词,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规则。

如果在词中,能有励志,劝学内容,能有专为儿童写的东西,哪该多好啊!

一本借错了的书,《宋词三百首》不适合小学生阅读。

经过上次与孩子共读古诗词以后,发现孩子对古诗词比较感兴趣,于是这次又安排孩子读《宋词三百首》。虽然孩子年纪小,一时不能理解很多宋词的含义,但是古诗词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像,能领略意境美。词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

欧阳修在《生查子》中写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这首词描写相思,明白如话,饶有韵味,语言通俗自然,饶有民歌风味。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一起身便急问收拾房屋,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此词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有这样一段:“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词人运用对仗手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希望孩子通过大量诵读古诗词,积累着诗词的语言,感受着诗词的情怀,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领悟词句中比喻、夸张、对比的精妙之处,赏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行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直至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读宋词读后感篇3

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禁会有人想到唐诗宋词,都会以唐诗宋词为傲。但真正的作品是需要读者的共鸣,需要读者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这时我想到了老师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审美的享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从而领会到文学作品的意义。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跨,永远受制于人,受人宰割;而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打自垮,自甘受制于人,自愿受人宰割。”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教授杨叔子如是说。古人留给我们的财产要积极地继承和发扬,没有民族精神的国家是不可能有长足发展的,所以说朱熹的那段话真不为过“须是先将诗来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看了又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

唐宋名诗词中既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么美的景色描写,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种千古壮观的绝句,还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感叹。这么具有魅力的诗句在课堂上的教授有时总会死气沉沉,老师的讲解总是在分析诗句,让这么美的东西变得枯燥无味,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学策略,让民主进课堂,采取平等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自由的质疑问难,大胆发言。激起学生的热情后,让他们读--感悟--再读,让读者和作者的心境有相通感,那样的教学才是出彩的,学生才会受益。

当然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继承性的发扬,并在我们的实际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文化,才会让文化之路走得更远,才会让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读宋词读后感篇4

最爱徜徉书海,听那花开的喜悦,听那雨落的轻愁,听那诗人词人得意时的振臂高呼、失意时的踽踽独行。翻开《宋词三百首》听那雨落宋朝的典雅之韵,精巧宫丽的、凄婉优柔的、抑或豪放旷达的……

绿肥红瘦李清照

她曾在那百花深处逢着扑蝶的人,她曾在那微醺的雨夜中梦到一滴冰冷的泪,可抖落历史的尘埃总见她在薄瘦的西风中卷起同样瘦弱的花帘,嗔怨着过庭的朔气。

“蹴罢秋千”一个镜头留下了少女如燕般轻快的身影,将那份荡秋千的愉悦天真烂漫流香了千年。“起来慵懒纤纤手”的细节刻画了那慵懒可人的娇憨。“露浓花瘦”薄汗湿轻衣,以静写动以花喻人将她的娇美衬托得淋漓尽致。下片“金钗溜”的“溜”字生动准确地描绘出了少女急忙回避客人的娇羞,“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则将她羞怯的大胆、清纯的妩媚永远流传。(《点绛唇》)

萧萧的寒日爬上锁窗,染上了词人的百无聊赖与孤寂。“喜”“宜”二字给酒阑梦醒之时的熏香更染清冷孤寂。“莫负东篱菊蕊黄”,虽无心闲适仍痛饮樽中美酒,只求换得片刻的沉醉来忘记现实。(《鹧鸪天》)

千年之后,人们依然能听到那曲调中的欢乐与忧伤起伏成不老的传说……

多情才子柳永

潇潇,淅淅,澌澌,沥沥……雨是多情人的季节,听雨落在纤细的柳叶上,宛若晶莹的泪,滴滴流入你的心中,吟笔哀弦与雨听!

“寒蝉”“长亭”“雨”无处不凄凉,无处不伤怀,恋人将要远走,兰舟催发,帐饮怎不无绪?“相看泪眼”“无语凝噎”于无声中见真情,。“千里”“烟波”,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暮霭沉沉楚天阔”更显离情之深之远。酒醒于“杨柳岸、晓风残月”以虚景写真情,何等凄凉。“经年”与“今宵”相对,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几多伤感“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听,潇潇,淅淅,澌澌,沥沥……雨,幽幽浅吟着花间凄婉优柔的离愁。

豪放旷达苏轼

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到“也无风雨也无晴”,再到“此心安处是吾乡”,同样的情形,多份旷达的心境,即是不同的境界。

把“明月几时有”向青天问之,气势恢宏豪放,将豪放派词人的气势展露得淋漓尽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写词人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其旷达显而易见。(《水调歌头》)

又一个中秋,又一次月圆人不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合上书卷,心头再次萦绕宋词之韵,精巧宫丽的、凄婉优柔的、抑或豪放旷达的……

读宋词读后感篇5

读了宋词三百首,我知道了许多著名的宋词家,他们是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他们被后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苏轼的词有写自然风光的,借写人写物抒情的,词风千变万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描写中秋月的词,朗朗上口,流传至今,成了千古名篇。

有人评此词为“天仙化人之笔”。我最欣赏苏轼豪放的词风,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气势磅礴,雄浑有力,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三国时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当然,他也有十分温柔的一面,如《江城子》悼念自己亡妻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使人听起来又心酸又心动。还有表现壮志凌云保卫国家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他的好词数不胜数。在女词人中,不能不提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莲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的意境优美,让人过目不忘……“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风住沉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都反映他流利颠沛的生活和家愁国愁的无奈。

宋词中的名作说也说不完。想学好宋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平时要慢慢积累,学会把宋词运用到学习中,生活中,才能真正领悟宋词的魅力。

读宋词读后感篇6

近段日子,一直在读《宋词三百首》,并且深深地沉浸在宋词的词海中。书中优美的词和详尽的注释、精辟的评述,让我更好地领略宋词的迷人风采,使我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

我喜欢李清照婉约派的委婉细腻。描写孤单寂寥时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苦闷。遥想初见时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谁知现如今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当真是“花自飘零水自流“啊。陈染其中,彷佛与她同悲共喜,同感共怅。我敬佩李清照的才华横溢;感叹她经历的悲欢离合与坎坷;钦配她在那么一个时代,作为一个女人在词作上所得到的杰出成就,读她的词,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我欣赏豪放派慷慨旷达的豪情,看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站守沙场,看那“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感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何等大气与彻悟!反复诵咏,仿佛亲临其境,道不尽“浪花淘尽英雄”般豁达。我为之敬佩,也为之折服。

我钦佩苏轼的大气,面对东去的大河,其他人也许只是感时伤势,东坡却是何等慷慨,一句“人声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就将其抛到九霄云外。这是何等的大气啊!我寡欢于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倾心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诉说;惆怅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雨”的孤独……

读完了《宋词三百首》,真是让我对宋词的理解又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宋词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对人生的大度、豁达,都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

读宋词读后感篇7

古今中外名著多到数不胜数,但最能代表中国特色、成就最高的我认为还要数宋词。而胡云翼先生选编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词选》就是这种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古人通过一首首隽丽的小词,把自己人生的声音传到千百年后。听!这里面有柳永的离别之际的低唱,有苏轼面对困境的一声呐喊,有陆游、李清照对故国的点点追思,更有岳飞、辛弃疾向“胡虏”发出的咆哮!连那个亡国之君赵佶,也在其中留下了一声哀吟。这每一个声音都值得好好品味、珍藏。

这么多大家的优秀作品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辛弃疾的词。

他的作品抒发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更多的是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他愿意“看试手,补天裂”,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气,无奈“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只得叹息一声“楼观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但他却并未因白头而消减半点报国杀敌的壮志,一番叹息转瞬竟成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期望与豪情。即使拼尽自己最后的时光,也要为国家,为收复大好河山做出自己的贡献。陆游也是个爱国词人,但他的诗太过出色,词上就差了一截。他给我带来的是顽强的意志和对胜利的渴望,他把爱国声音主要投向了对朝廷的不满,所以就不如辛弃疾更真切有力。辛弃疾给我的感觉是“虎瘦雄心在”,他似乎没有少年的时期,一下子就是一个白发苍苍但目光坚毅的老者,他词里那种厚重的责任感让人很难想象他青春年少时的模样。我们也许永远也无法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但他的词和他的雄心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浸透着血与汗的历史,永垂不朽。

现在,宋词的时代早已过去,但它的精神可以在我们心中走的更远。轻轻翻开它的扉页,历史文化的芬芳,你闻到了吗?

读宋词读后感篇8

我爱宋词,爱它的婉约,爱它的豪放,喜欢斟一杯清茗,和半阙婉词,寻找千年前古仁人之心,感悟词中耀眼的智慧,那只言片语、字里行间,泛着智慧的金光。

年轻时的柳三变,是风流倜傥的的'才子,自负才高八斗,也曾随波逐流想求一功名,可惜始终遇不到看好他的伯乐,无奈之下,只能道一声“忍把浮名,换得低斟浅唱”,终日混迹于秦楼楚馆,即便如此,博取功名之心总是不死,甚至于宋仁宗命他“且去填词”,他还更名为“柳永”继续参加考试,怎奈屡考屡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啊,终于他看开了,打着“奉旨填词”的旗号,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宋词,只要有井水处就有人唱柳词,倍受打击之后,他终于有了一种大彻大悟、气定神闲的智慧,“针线闲拈伴伊坐”,既然得不到,又何必强求呢,他放弃了功名,却拥有了生前死后的另一番声誉,千年之后,仍然还有人不断低吟浅唱的是婉约柳词,再也无人记得当年的高官姓甚名谁。

从柳词中,我感受到的是历经磨难之后洒脱的智慧。

与柳永同一时代的苏轼在官场上也是倍受打击,但相比柳永来说,苏轼还是要幸运得多,总能够东山再起,似乎他更有一个豪放的心态,从来不会被挫折打倒,“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啊,人生总是有不顺心的时候,关键是要勇敢地去面对,等到风散云开,自会发现“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鼻祖,他豪迈,“何妨吟啸且徐行”,他忠诚,“西北望,射天狼”,他也有愁,但很快又不介意,“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他才得以成为那个年代少见的长寿者。

从苏词中,我品味出的是面对挫折之后豁达的智慧。

柳词智慧得洒脱,苏词智慧得豁达,他们的词不过是宋词中的一小部分,其中闪现的智慧也不过是众多智慧的冰山一角;宋词千万,词人千百,每一首词都是词人灵性的歌唱,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见解与智慧,这智慧承载于宋词,历尽千年,流传不息。

轻吟一首小词,细聆其间智慧,我不禁想说:智慧就在宋词中……

读宋词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读《简爱》读后感600字推荐8篇

读故事读后感300字8篇

读《史记》读后感优秀8篇

读城南旧事读后感优质8篇

读祝福读后感参考8篇

读鲁滨孙读后感8篇

读名著读后感600字8篇

读名著的读后感参考8篇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8篇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精选8篇

读宋词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5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