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的读后感6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完成一篇读后感能够加强同学们对书上人物的认识,写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把我们读完书之后的感受铭记于心,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忏悔录的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忏悔录的读后感6篇

忏悔录的读后感篇1

我从不打算也不愿意看一本很厚的书,即便这个作者或者主人公多么吸引我兴趣。我买了很多书,一直都堆在书架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它们就被我弃置一旁,独自安静的呼吸着,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或阳光覆盖。然而某天周末,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闲着无事,重新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的念头,我拿出了一些很小的就喜欢的书,这其中就有一本卢梭的《忏悔录》。

我最喜欢卢梭的原因,莫过于他敢用坦率的风格写自传,从不刻意隐瞒或回避自己身上的恶跟缺点。在他的思想里,人都是具有自己本性的,他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他显然并不把坦露自己的缺点过错视为折磨,他深信这一个创举将会把人的思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让我们从新审视自己,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从而改变自己,是自己更加优秀。

读完这本书,感动之余,我想如果我们不结合自己的那些不敢外泄的秘密来理解卢梭那种敢于承认的勇气,是决不会看懂的。有人批评卢梭是一个极其神经质的人,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是一个思想不切实际的、糊涂的思想家。但就是这样一个神经质的人创造的财富和所闪现思想火花,却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它让我想起了许多过去已经忘却的人和事,正如此文中的一句话:可能当时我们并不会为了自己做下的卑鄙之事而感到痛苦,我们会说服自己的良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终将会让我们的内心饱受煎熬。也许我们不敢承认自己的罪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别人更多的温暖,我想这个世界就会充满阳光。

你如果想了解他那些不幸的'岁月中最为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那就从这本掺合着心酸的书开始吧。

忏悔录的读后感篇2

近来我又读了一遍法国启蒙作家卢梭的《忏悔录》(陈筱卿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下两卷共十二章,中译本634页,洋洋五十余万字,一口气读下来,看得我俩眼朦胧。随着卢梭叙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进了他丰富而传奇的心灵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与情感的漩涡里,拜倒在上帝的脚下,发出深沉的喟叹——忏悔吧!

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如故冲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文雅龌龊的,就写我的文雅龌龊;当时我是仁慈淘气、道德崇高的就写我的仁慈淘气和道德崇高。全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纯粹表披露来了,和你亲身看到的纯粹1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犯错而呻吟,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而后,让他们每1个人在您的宝座后背,异样朴拙地流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1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歹意诽谤1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1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即也许打她。结果,众人1个个丢下石头,低首拜别。卢梭的为人历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激情奔放而又非常痴钝,大悲大喜咄咄逼人,不够自制力。正是这些彼此斗嘴的本色让他更像1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然则也活得随便,他孤高然则也卑微,他坦诚然则也有戳穿。

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1个年轻时犯的舛错。有1次他偷了主人家1颗珍贵的纽扣,把变乱赖在1个他喜欢的小使女身上,是以使谁人无辜的使女承受了耻辱。因为卢梭的“自暴隐私”,1些过后的哲学家包括罗素以至认为卢梭根蒂谈不上是个哲家。而我却认为卢梭波及了哲学的本质题目-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1次粗浅的寻找。从气质上讲,罗素与这些人是两类人,他对于浪漫主义感情历来不认为然。实在罗素本人也不是1个岑寂的书斋学者,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3番5次闹离婚,不会倡导性监禁,不会反宗教,不会被当局制止讲学,不会信赖社会主义,不会列入反战运动以至弄到要下狱。感情是每个人都有的,罗素也认为感情与理智比较是促进历史的1种更首要的实力。卢梭是法国第1个最大胆的布衣思维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期耐久处于奴仆位置。罗素如许的贵族后代诚然不会去偷纽扣,罗素的子弟诚然也不用进孤儿院。卢梭跟1个位置高贵的女婢结婚,这也被罗素拿来进行了1番精力分析,寄义是卢梭只有在下贱的姑娘扑面才干得到1种纯粹的自信。我对罗素1向敬仰,但这1次我感受罗素发言不免厚道了1点。在法国大革命前,逆向品级的婚姻是不被准许的,他与华伦夫人的关连弗成能为当时的婚姻制度应允。

忏悔录的读后感篇3

先提前说一下,这还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免得看我后面写的东西被误导了。卢梭是个很感性的人,虽然他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他的才华,也不影响我觉得这个人的可爱、感性、热情、真诚还有可怜。我也并不想说如果他不怎样就不会怎样了,因为如果他没有这些,他也就成不了这个为我们写《忏悔录》的卢梭了。

早在去年学《欧洲文化入门》时就对卢梭有了很深的印象,书上的名人很多,但我对卢梭及他的《社会契约论》印象最为深刻(可能部门原因是里面有两个人写《社会契约论》同时他的名字发音和英国的罗素很像,为了把这些彻底区分开来,我多下了点功夫吧!嘿嘿)。最近看了卢梭的《忏悔录》,也算是浅浅地知道了这个大文豪简单而又平凡的一生吧!虽然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地简单与平凡,但是作者本人却有意将所有的事都清描淡写!打个比方吧,法国国王的岳父荷兰国王写了篇文章,他觉得其中有不妥之处,就直接写了封信给荷兰国王为其指明了,虽然他反复强调写信的时候是如何惶恐,其措辞是如何委婉,生怕得罪国王云云,但是回头想想单就他有这胆量写信就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何况当时他还年轻并不是十分有名。

我还在其书上摘了一点内容下来,当然他的书能摘的东西是很多的,只是我懒嘛,也就仅摘了些特别能让我引起共鸣的东西。

其开篇他就写道“万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内心的一切伪饰,和你亲眼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无数的同类众生召唤到我跟前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缺陷而羞惭。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灵中的秘密,看谁有勇气说:‘我比这个人好!’”我是很赞成他的这种超强的自信心啦,也看到了他书中所描述的自信心的来源,但是却不能完全认同。

因为这始终是他自己的主观看法,我没有听到反方意见,而他又是那么地敏感,拥有所有名作家所共有的特点:天赋过人、敏感、细腻而又容易受伤;另一原因就是这只是他那个时候的法国人,就我所知,咱们国家的古人要是写出忏悔录来,比他更好更高尚的人还是蛮多的,特别是一群爱国之士如戚继光、文天祥、岳飞、杜甫等,我就不多举了,文学水平有限,怕说多错多。当时的法国社交界还真是一个蛮奇怪的圈子,那时的名流贵妇们是流行包养情人的,而她们的丈夫们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知情的,甚至以老婆包养的情人的身份而自豪,这不光是这本书里出现的,同期的其它法国作品里也都有,我不得不说这感觉很奇怪,也很变态。可能我看的书不多,但同期的英美作品里比较少看到这样的,即使有写也相对比较隐晦,所以这也总是让我更认同英国的文化一些。

忏悔录的读后感篇4

刚看完《忏悔录》时,我想的是一个人怎能用如此欢快的心情来叙述自己生命中悲惨的事情,怎能把平淡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写成精彩有意思的故事。不懂。

昨天老师出了个关于自传事实、传记事实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的题目,我突然想到,其实所谓的“敢于批评自己、揭露自己”、“最真实”的《忏悔录》,很有可能也有很大程度的艺术创造的成分。所有,我们还是要有所保留地看此书,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对不对?

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他笔下看到一个近似真实的世界——贫民、富人共存却泾渭分明的世界。不论是朴实的农民、热心的小店主、出色的阿奈、善良的麦特尔等平民,还是猥琐的神父、彭维尔、西蒙等人,好好坏坏,都是很真实很鲜活的人物。社会的这一面,或许也只有卢梭这般阅历丰富、感情细腻的人能写出来了。

当然,我们还能看到一个近似真实的卢梭——回首往事、不甚感慨、忏悔、抗议、极想为自己辩解的卢梭。很多地方,甚至直白、深刻得让我一时不能接受。就像他关于自己风流韵事的描写,或许代表了一个典型的男性的心理?我不敢确定。

开篇时卢梭就说:“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他的勇敢、坦诚都很让我敬佩,可我还是有时会觉得,他晚年写这《忏悔录》时或许也一定程度上被他的记忆欺骗了,他的记忆展现给他的、通过他的著作展现给我们的,或许也有很多渗透了他本人意愿的经历和事实,所以才会如此生动、鲜活、震撼。

我知道,卢梭是伟大的、《忏悔录》是伟大的,而我只是茫茫时间长河中一粒微不足道的比微尘还小的粉末,所以我不敢对巨人、巨著妄作评论,我只是因为要交作业写一些自己的真实想法。请见谅。

谢谢!

忏悔录的读后感篇5

续借了两次,紧赶慢赶,终于把卢梭的大部头作品《忏悔录》看完了。不得不承认,虽然它有时显得琐碎,也没有曲折吸引人的情节,但它仍然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看它,让我深切地走近这么一位对今天的我来说很遥远的古人,与他对话,洞悉他的心灵世界。看完之后,我对他一生的遭遇很同情。这是一个苦难的人,一个羞涩敏感的人,但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这些独特的个性和经历,使他成为了那么一位后人看来思想如此深邃的人。从他的经历中,我隐约看到了新事物(新的思想、观念)要站稳脚跟,要发展,是会如此地受到旧事物、旧势力的摧残和打压。既得利益者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统治秩序。

从他的经历来看,像卢梭这样一个平民,在这个社会上似乎是无根的,他似乎必须要去依附于一些贵族、贵夫人等,才能生存和发展。这就注定了他这一生中仰人鼻息的悲惨遭遇。

文人与文人间的争斗在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激烈。很想再去读有关当时欧洲启蒙运动中著名思想家的著作,以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当时欧洲的社会背景。很可惜当时中学所学的历史并未给我打下这方面的基础,只记得当时机械地背下了一些年代、事件、人名,以及书上概括得非常精炼的一些历史意义,如今头脑中所剩无几。为什么历史教学当时没有激发出我对历史、人文的兴趣呢?还是因为这样的兴趣必须要到达一定的年龄阶段才能产生?人们似乎常说,人老了,会更倾向于回顾过去。

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卢梭身上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障碍的症状。他剖析自己在欧洲社交场上的表现,显示出社交恐惧的一些症状。例如,他有好几次在面临公开演说和答辩时,都表现得很糟糕:“语无伦次,脑子里一片空白。”哪怕是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写好并背熟了演说词,背得一次不差,一到临近上场时,就出现上述的高度紧张以致临阵退场。对于自己的这种表现,他也深感痛苦:

“我痛感自己笨嘴拙舌,无随机应变的能力,对自己又能抱什么希望呢?当年,在日内瓦的一个完全呵护我、已决定同意一切的议会面前,我都被弄得哑口无言,无地自容,而这一次,形势完全相反,我要对付的是一个讨厌的家伙,他不学无术却诡计多端,他将给我设下许多圈套,让我蒙着头往里钻,而且他不抓住我的把柄是决不会罢休的。”

“如果我善于辞令,如果我的嘴如同我的笔一样,这会是多么好的一次机会,对我该是多大的一个胜利!”

也许,正如卢梭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上帝在赋予一个人某种天赋的同时,就会拒绝给予他另一种才能。人的智能是有限的,这似乎也符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所以,尽管卢梭是一个人格似有缺陷的人,但我仍然尊敬他,也同情他。“天才总是孤独的。”他的坦诚、勇气让我折服,他的细腻让我产生共鸣。

联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全面平均发展,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考试都能考到非常优秀。我们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个孩子都有他擅长的地方,不要因为他一时不适应当前的学校教育体制,就对他“恨铁不成钢”,对他失去信心和希望。殊不知,在你绝望的报怨声中,有可能埋葬了爱因斯坦、爱迪生之类的天才。不善辞令如卢梭,还不是在他人生的后期作出了如此不凡的成就!

忏悔录的读后感篇6

托尔斯泰、卢梭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被称为世界三大《忏悔录》。前段时间看完了卢梭的《忏悔录》,感受颇深,又趁机读完了托尔斯泰的《忏悔录》。

书名虽然均为《忏悔录》,但内容及叙述方式相差甚远。卢梭忏悔录重在事件记录,作者诚实地记录了他从小到大发生的对其影响较大的事件,但并不对这事件作任何评价,读者可以从作者对事件的记录中窥见卢梭的性格及其生活的社会情况。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则只对其心灵发展历程进行描写,讲述作者对宗教对信仰的认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是近些年我读到的给我极大触动的一本书。

文章的开始,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手法描述了他的困境,也描述了我们每个对生命有着知觉人的困境: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被放在一艘小船上,小船离开我不熟悉的河岸,沿着指定的方向去对岸。他们把我一个人留在船上,并把船桨交到我毫无经验的手上。我像要死了一样拼命划着,越是靠近河的中心,水流就越湍急,使我难以靠近目标。遇到越来越多和我一样的船夫,他们拿激流也是没有办法。有一部分人继续划桨,有一部分人扔掉了桨。也有一些满载乘客的巨轮,一些与激流抗争,其它的则随波逐流了。

我看着那些顺流而下的人,越是奋力划桨,越是忘记已经指出的方向。到了激流的中心,夹在顺流而下大小船只中间的我,已经彻底失去方向,也丢了桨。

我四面八方的欢声笑语,扬帆划桨顺流而下,他们安慰着自己和我,说就这一个航向。我相信了他们,开始和他们一起划。激流把我冲得很远很远,我听见了礁石在在咆哮,我应该会在这些礁石中间船毁人亡,而且我看见他们中的一些船已经触礁了。

作者看到了眼前的深渊,看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必将走向的最终的栖息地,便再也不能无视它:“我明白过来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缓不过神来,我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我看见自已面前的死亡,跑到他跟前,有些恐惧,四周也看不到生的希望,并且也不知道我应该做些什么”。正如米兰昆德拉在 中写道“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在这其中,河岸就是上帝,航向就是传统的规矩,桨是我们每一个人划向对岸与上帝面对面的自由。在所有的人都安慰作者通往上帝的道路只有这一个航向的时候,作者相信了他们,开始和他们一起划,但最终还是陷入思想的漩涡和挣扎。

那到底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探索后,作者明白了,终究不能流于形式,那些被抬高得神乎其神的教义、祈祷、规矩,于作者而言根本无法理解,这又如何让作者同他们一样献身于此?又如何同他们一样采用同一个航向?

作者所探求的是信仰和生命的力量,而大部分人寻觅的如何在世人眼中用最好的方式完成自己作为人的某些义务。大部分人深信的某些无法解释教义、规矩都是理智的局限性导致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我们有义务一定要去相信它,我们真正该做的是:识别教义、规矩中的真理和谎言,并把它们区分开,并在这其中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一生。

也正是这一与他人不同的航向,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未知和深邃,它吸引着我们并使我们坚强,即使身下的深渊让我们厌恶和害怕(每个人终有一死的事实),我们也能燃起熊熊的生命之火。

忏悔录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小葫芦的秘密读后感6篇

狼与狗的寓言故事读后感通用6篇

军犬的读后感6篇

300字的读后感作文6篇

尘的旅行读后感优秀6篇

樱桃沟的春天读后感6篇

海德的女儿读后感推荐6篇

《蝉》的读后感100字最新6篇

《蝉》的读后感100字优质6篇

匆匆的读后感精选6篇

忏悔录的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