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如果光读书不思考是不行的,因此就要学会写读后感,读后感是以读过的书籍作为材料展开写作的,就是要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物种起源论读后感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物种起源论读后感篇1
随着科学与哲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世界及人的主体性,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题。
例如生命的起源究竟是什么?人及世界上各物种在进化中是否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如果有,它同客观决定的力量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谁也解释不清楚
但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阅读当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而来的。这与圣经里创世记里讲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气而得到生命的写法有点相似。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是逻辑推理。也就是说自然的选择与进化只是通过推理的论据来表达,是一种逻辑上的顺延。事实上,生物改变并不一定是按这种推理进行的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是科学的假设。达尔文证明自己理论的证据是缺乏说服力的,只能解释一些不寻常的现象。他却由这些特例推广到普遍进化,因而只能是特殊基础上的假设。的确,达尔文的理论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如果生物真是由一个物种向另一种物种进化而来,那么必定存在物种间的过渡类型。可是为什么我们所发现的化石中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证据?如果生物的进化真的是长时间的逐渐变化,那么从单细胞又如何产生出复杂多样的动物门类呢?从同一个祖先那里又如何进化出多种不同基因组合的物种呢?为什么大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几乎所有动物的“门”同时在地层中出现呢?
理论的最终思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推理只能用在动物界,然而达尔文却把这种理论强加给人类社会……他忽视了人和动物的智力在空间上的差距……人类的大脑思维是三维的,而动物的思维是二维的,从动物要想过渡到人类,首先智力要过渡到三维,但是二维的事物是不能过度到三维事物的,就像二维空间几何图形要变成三维立体图形一样,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达尔文和当时的科学家却忽略了这个致命的关键!
物种起源论读后感篇2
?物种起源》是一道享用不尽的精神盛宴。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标志着19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震撼世界的10本书之一。今年以来仍居于多家图书榜前列,仍在读者的手上流传着。
在英国伦敦,那一天是很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伦敦众多市民涌向一家书店,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这本轰动一时的新书就是《物种起源》,它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主导思想,即自然选择,一定会被当做科学上的确定真理而为人们所接受。它有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并且在旧有的知识上添加了很多新的东西。达尔文是本世纪的、甚至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
?物种起源》是世界生物进化很有价值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深切关注生物土地家园的,以灵魂回应灵魂之书。书的主体部分陈述了生物的变异及相互适应的途径,从家养而变异的知识,因为每种生物产生的个数,远超过其所能生存的个数,所以常引起生存的斗争,于是人生物的任何变异性质,不论其如何微小,只要是在复杂的和特殊的生活状态下有利于它本身的,即将有较佳的生存机会,因而它就自然地被选择了。由于坚强的遗传原理,任何被选择的变种,将会繁殖它的新的变异了的类型。
从最古老的单细胞到有着复杂生命结构与思维的人类诞生,在漫长的30多亿年生命行进征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从出生到灭亡,从低等到高等,究竟是何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发展呢?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绞尽脑汁,企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最终都以百思不得其解而告终。就在人们对生命演进机理持不同见解的各门各派展开激烈论战、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出现了。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进化论思想终于在19世纪英国伟大的博物学家达尔文手中形成了具有无可争议的说服力的体系。到了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已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由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在举世闻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因为生命都起源于一个原始细胞的开端;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而来的,生物在进化中不断地进行着生存斗争,进行着自然选择。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了生物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如今,《物种起源》所提及的许多观点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后来不断地得到发展。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人霍尔丹和美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基创立了现代进化论。
现代进化论者摒弃了达尔文把个体作为生物进化基本单位的说法,他们认为,应当把群体作为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本身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状,它既是进化的动因,又是进化的结果,自然选择的作用不是通过对优胜个体的挑选,而是以消灭无适应能力的个体这一方式而实现的。现代进化论很好地解释了古典达尔文主义无法解释的许多事实。遗憾的是在达尔文时代,遗传学先驱孟德尔还没有能够让世人相信他的遗传学说,否则,达尔文定会痛不欲生,因为1838年,他选择了亲舅舅的女儿、表姐埃玛作为终身伴侣。据说,到了晚年,达尔文对孟德尔和他的遗传学略有所闻,他常常为他的近亲结婚感到不安。
当然,所有的生物才是《物种起源》这本书的精神主载体,生物的智慧,生物的生命强力才是全书的看点所在。对此我想,我们应该更多地用审美的、而不是充满道德义愤的实用眼光来看待这部作品。我对书中生物在与自然斗智斗勇的大量精彩片断很感兴趣,生命意蕴甚丰,它让人的灵魂震颤、让人的心智慢慢苏醒、让人看清生物进化的本质、让人知道在基本的人性天理面前应当如何珍惜、如何拥有、如何警觉、如何拒绝、如何捍卫、如何爱、如何关怀。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委实太少了。
我总感到,关于物种起源的话题没有完,某些非科学,非理性,非文明的似是而非的理念仍在流行,而《物种起源》最具代表性。它抓住了生物得本质,就好像找到了一把开启世界生物进化史的钥匙。
尊重所有生命的生存权,尊重所有民族的生活习惯,保护和珍惜生存环境,善待生命。使草原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既不是开疆拓土的血腥厮杀,也不是各种生命在草原上的嗜血竞争草原恶化、沙化的道理是这样,所有生物生存的道理也是这样。无论牧业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电子文明,生物的进化离不开自然。社会达尔文主义者鼓吹在社会生活中弱肉强食你死我活,其结果并不是优胜劣汰,而是世界被毁坏、被沙化。难道我们对那么多物种的灭绝没有感觉?难道我们对那么多热带雨林被大规模沙化意味着什么一无所知?有报道说,臭氧层的破坏、各种污染、各种毁坏已使地球不堪重负,光是气候变异这一项,就足使人类在极端的时间里面临灭顶之灾。
它使我们触及所有生物的灵魂。我认为《物种起源》这本书的格调是再好也没有的,它可以感动那些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的人们。至于达尔文的理论,我准备即使赴汤蹈火也要支持。
物种起源论读后感篇3
达尔文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在历史、生物等多门学科中都有所提及,尤其在生物学科中,还专门有一个章节来探讨生物进化理论,可见这一著作的影响之大,所以,也难怪它被公认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之一。作为一名选修生物的学生,我一直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这个暑假,我终于将其翻开,走进了达尔文先生的思想世界。
?物种起源》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全书分为15编,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物种起源》的内容:讲述生物进化的过程与法则。这本书以全新的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对后人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现代进化论”创立的基础。此外,恩格斯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我刚开始阅读时,着实被他在绪言中提及的诸多先前的学说、理论搞晕了,曾一度想要放弃阅读,然而,当我坚持下来读到后面,我领会到达尔文思想之深入。他的思维是十分严谨的,提出他所参考的大量文献大概也是出于此,他从丰富的事实出发,通过大量观察和思考,逐步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解释;同时,他的语言文字并非如我想象的单调乏味,而是精练、生动、而又发人深省的,比如,他以一句“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解释了自己的主要观点;“看一眼缤纷的河岸吧!那里草木丛生,鸟儿鸣于丛林,昆虫飞舞其间,蠕虫在湿木中穿行,这些生物的设计是多么精巧啊!”生动的描绘了自然场景,带领读者进入了神秘的自然世界;“说到生存斗争,我们不必为之感到恐惧,死亡的来临通常是迅速的,而强壮、健康、幸运的生物不但能生存下去,而且必能繁衍下去。”这样的语气是平和的,让读者平静地、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它的观点......读罢全书后,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精彩的书!
合上书本,我不由得反思起来:首先,达尔文能在当时那个有神论盛行的年代里,能坚持不懈的完成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实属不易,我还曾在课本中看到过当时的人将达尔文画成猿猴以讽刺他的荒谬图片,可见他当时承受的压力之大,而达尔文的内心要有多强大才能抵抗这样的非议啊!我对这个伟大的生物学家心生敬佩!其次,我通过一些书籍也了解到,达尔文的学说是有缺陷的,比如:他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等,但是达尔文作为一个诚实的科学家,他实事求是,他曾经说过:“关于变异的规律,我们实在是无知的,我们所能够说明这部分或那部分发生变异的任何原因,恐怕还不及百分之一。”可见达尔文的谦逊、严谨。最后,自然选择的学说在如今的现代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或许人也属于生物的范畴吧,“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现实与达尔文提出的“优胜劣汰”不谋而合,这正提醒着我们努力完善自己,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
达尔文先生在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看到的一切生物不是特别的创造物,而是远在寒武系第一层沉积下来以前就生活着的某些生物的直系后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透过它的眼睛瞻望到过去,更瞭望到现在乃至未来。
物种起源论读后感篇4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以丰富的研究资料,严谨的科学论述,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引人入胜的文笔,向全人类庄严宣告了物种发展的伟大理论进化论。在此之前,人类有关物种发展的认识一向笼罩在唯心主义宗教统治的阴霾中。人们认为人类以及地球上的各种生命都是至高无上的神明所创造的,神主导一切!各个物种都是孤立的,其间没有任何亲缘关联。达尔文本是一位___信徒,而他由于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宗教中许多违背现实的东西,于是开始怀疑《圣经》是不是真正的真理。达尔文是个极为认真的人,这也是他能抛弃神创论而研究进化论的重要条件。
在那个年代,违背教会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乌云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无法阻拦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总有那么一批坚持真理的人,不畏教会等反对组织的压迫,坚持真理,经过几个世纪,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真理最后战胜谬误,人类最后见到了科学的曙光。达尔文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发奋的人。
然而,科学与唯心的斗争是长期的。直到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有的宗教人士才承认了进化论。1996年,在生物进化论日趋深入人心的环境下,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不得不改变了教会对达尔文主义的否定态度,教廷不得不抛弃了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始祖的信条。
而事实上,如今仍有很多人(主要是一些宗教信徒)否定并驳斥进化论。我不久前还看到一篇文章,文中仍然以神创论否定进化论。
由此,可想而知,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要否定残酷的教会的理论是多么的困难。读此书,让我知道了对待科学必须要认真,对真理,就要百折不挠地坚持。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体现的认真精神同样值得钦佩。当他谈论到一些问题时,由于版面的限制,无法进行再多的论述,虽然书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证实他的观点,但他仍告诉读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将有对此问题更深入的论证。我想,对这种问题,能够不敷衍,充分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
物种起源论读后感篇5
是谁击破神创论的天空,将世界从上帝的手中挣开;是谁以锐利的双眼,看穿时空的阴霾,寻找物种间的联系与存在;是谁以一句“物竞天择”的呐喊,唤起整个大崛起的时代。也许》隨着时代日显其不足,但传承给后人的,并让后人抚卷感叹的始终是那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对科学的严谨与热爱。
少年顽劣,浪子回头。达尔文年轻时用他父亲的话说“除打猎、养狗、抓老鼠以外,无所事事”相对他的兄弟姐妹来讲或者用中国父母常讲“别人家的孩子”来说达尔文可算是一事无成的败家子。可是就是这个常人眼中的败家子却成为英国伟大的科学家、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参加“贝格尔号”舰的全球远航,成为流传后世的的伟大人物,我不禁感叹人的命运是由自我决定的。
大巧若拙,埋头著书。在达尔文那个时代,人们普遍都理解创造论,相信上帝创造世界、并一次就创造出所有的生物,同时上帝也赋予每种生物各自的主角,而每个物种的设计都十分完美,所以物种是永恒固定不变的。这种错误的观点在宗教的神环下成为人们精神的枷锁,于是》在这种情景下诞生了。
本书中讨论过的生存斗争,对于变异究竟怎样发生作用呢在人类手里发生巨大作用的选择原理,能够应用于自然界吗我想我们将会看到,它是能够极其有效地发生作用的。让我们记住,家养生物有无数轻微变异和个体差异,自然状况下的生物也有程度较差的无数轻微变异和个体差异;同时也要记住遗传倾向的力量。在家养状况下,能够确切他说,生物的整个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变为可塑性的了。正如》所讲人类用有计划的和无意识的选择方法,能够产生出并且的确已经产生了伟大的结果。
暗夜磨剑,终露锋芒。达尓文的》有如一场席卷世界的海啸,狠狠地撞击在“神创论”的壁垒上,将千百年来的宗教脸上神秘而高贵的面纱狠狠地撕下。从而联接起一个伟大而充满理性的时代,这是只属于人的时代,神的荣耀开始寂灭于尘埃。正是因为《物种起源》出版,人类才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_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理论,而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改变世界,真理永恒。科学永远是真理与实践的孩子,而非强权与臆测的玩物,“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希腊先哲早在千百年前就有这振聋发聩的话了。当达尔文应对教会的刁难,应对无知者的嘲笑,面强权的胁迫。他没有低头,也不会低头,他以一种“真的勇士”的姿态,艰难的前行,昂扬的前行。他用自我并不坚实肩膀扛了这个世界的明天,孤身一人站到了诸神的对立面。这才是真正科学,真正让人类社会提高的科学。
反观当下中国,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论文互抄,研究成果互窃,科学研究充满了权钱交易与利益制衡,大学不再是象牙塔,科研院成了官场,没有学会做人便作学问的人比比皆是,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没有一种敢向与不合理存在挑战的精神,都没有静下心来,埋头作学问的毅力,那么何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谈雄踞世界民族之林。
真的科学是容不是一点杂质的,而真正爱科学的人也不会让它有一点杂质的,所以各位年轻的朋友行动起来吧!用信念与毅力去谱写一首壮丽的科学之歌,为我们祖国正在发展科研事业贡献属于自我的一份力量。
物种起源论读后感篇6
我对达尔文的印象,最初只限于他那一把给人感觉乱蓬蓬的胡子,好像西方的伟人都有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胡子。
为了更进一步接近这个伟大人物,我不辞劳苦地上了百度、搜狗,但得到的说几乎千篇一律:“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爱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这样的文字吸引不了我的光,因此我只好另辟蹊径,看我能不能从别的途径摆脱我只有关于他胡子的浅薄认知。
我翻开了《物种起源》,从其绪论开始我对达尔文的了解。
“五年的工作,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从那时起直到此刻,我曾不间段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的健康很坏”……这样的语句在文中随处可见,达尔文拖着病重的身躯,专心致力于自然生物的研究,作各种观察和实验,找无数联系和特性,把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了他所追求的科学事业上。拔河比赛方案
“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个科学家最要拥有的就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达尔文正因身体的原因,没有更多的时刻去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他为此深感遗憾和歉疚,这不正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才具有的品质吗?达尔文虽然深信自己的观点是科学的,是相对合理的,但他依然为没有带给强有力的事实论据而感到惭愧。
在那个年代,违背教会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乌云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无法阻拦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总有那么一批坚持真理的人,不畏教会等反对组织的压迫,坚持真理,经过几个世纪,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真理终于战胜谬误,人类终于见到了科学的曙光。达尔文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人。
然而,科学与唯心的斗争是长期的。直到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有的宗教人士才承认了进化论。1996年,在生物进化论日趋深入人心的环境下,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不得不改变了教会对达尔文主义的否定态度,教廷不得不抛弃了“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始祖”的信条。
而事实上,如今仍有很多人(主要是一些宗教信徒)否定并驳斥进化论。我不久前还看到一篇文章,文中仍然以神创论否定进化论。
由此,可想而知,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要否定残酷的教会的理论是多么的困难。读此书,让我知道了对待科学一定要认真,对真理,就要百折不挠地坚持。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体现的认真精神同样值得钦佩。当他谈论到一些问题时,由于版面的限制,无法进行再多的论述,虽然书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证实他的观点,但他仍告诉读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将有对此问题更深入的论证。我想,对这种问题,能够不敷衍,充分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
物种起源论读后感篇7
让我们从20-年算起。倒退203年,上帝让这个动摇自己权威的孩子诞生了,不仅是如此,上帝同时还赠予了他一个富裕的家境和可以游手好闲的机会,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勤奋努力的富二代。达尔文能够轰轰轰轰烈烈的去远洋考察,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他没有物质上的担忧。当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被上帝如此眷顾。也正因为如此,有科学家一生清贫;也有人为了真理而死去;可达尔文却是幸运的。退153年,这么在当时还被认为是谬论的著作诞生了。尽管书中的结论在如今,已经是无人不知的常识了。可在那时,就像是往混沌的湖水上投了一块大石头,导致惊起了无数的波澜。
当上帝与达尔文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固然人们觉得达尔文的文章也有道理,人们还是倾向了那个千百年来给予安稳依靠的人然而科学探索就如同开荒扩路一样,如果我们渴望那远方土地的富饶,那就必须舍弃现有的安乐家园。探索意味着不可知的风险,意味着别人的质疑,也就需要承担更多不必要的责任——因为你选择了科学这条道路。本能的反应使人们满足于现状,安于现有的精神依靠。这也许就是科学的理论只有在时间的打磨下才能成为科学,真理的原因。对于不可知的事物,成大事者往往有一种不拘与随性,永恒不变的热爱是支持他们的唯一动力。至少我认为这些可贵的品质在达尔文的身上展露无疑。
倒退115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甲午海战战败,严复将此著作连同战败的羞耻与彷徨走进了中国,也就是在我们以后将要学习的历史中的《天演论》。达尔文之所以在中国能有这样的名气,很大程度上在于严复对那名著的翻译作的推动。而严复翻译这一著作并非是完全没有目的的。还针对中国的现状来评论,表达他的想法。科学著作就这样在有目的的安排下成为了政治力气,思想里奇。这一举动有利也有弊,一旦它的翻译者刻意的扮演成一位再创造者,偏离或片面的放大则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这又确确实实是近代的中国所发出的一声震耳发聩的惊雷---相比人类的诞生到底是出自于上帝之手还是由单细胞生物演化而成的,但是的中国人可能更在意,重视自身的存亡与国家的兴衰。时代性是《物种起源》的又一烙印。是它所要承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对于它产生特殊感情的原因。
有时科学之路多舛的就像一出精彩的戏剧---当全世界甚至上帝都站在它的对立面的时候;他发出了声响,在两百年后他得到了时间与世界的几乎全部认可后在大海之上又跃起了一个闪着真理之光的浪尖。在无限接近科学的过程中,人们的内心深处总会迸发出一种超越动物本能的喜悦。我们暂且可以说成这是上帝赐予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缺少知识的时代。但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上的富有,在某段时间会深深的思考自己为何会如此“贫穷”,一种信息时代的贫穷;我们现在可以选择不去读原著,可以直接背下关于这本名著的所有精度概括的内容;可以读中没有“墨水”,鼠标点击复制粘贴直接完成长达五千字的文章。但这却是知识的泡沫,真理的无用复制。当我们只找到其中一个“上帝”就停下追寻的脚步,则毫无疑问的陷入了那个百年一轮回的怪圈。将前辈们好不容易织成的棉线,硬生生地制成了一件没有袖子,颜色乱七八糟的毛衣。那么,我们也可以不自量力的再当一次“严复”吗?
追寻真理的漫漫长途,历史车轮的滚滚而来,滚滚而去。优胜劣汰在知识的创造中同样适用,我们要当一个生存者,开括者,胜利者。科学如同自然一样永恒地存在着,他充斥着唯物主义的残酷。但谁又能说这不美,不令人可敬可爱?
物种起源论读后感推荐7篇相关文章:
★ 论吹牛读后感7篇
★ 论自卑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