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一篇读后感写得有价值,就必须渗透文章内容,读书对于我们而言好处是非常多的,可以帮住我们更好的“驾驭文字”写出优秀的读后感,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露的读后感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露的读后感篇1
第一次认识《礼记》来源于初中老师所教的对“四书五经”的认识,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和《春秋》。这里的《礼》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四书五经”是古人通过科举走向仕途的必考科目,因而那个时候对于《礼记》的认识无非就是古代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迂腐的社会礼仪制度罢了。
今天,真正读《礼记》方才对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总体来说,《礼记》记载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上至国君诸侯,下至庶民百姓的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的典章制度、仪式和各种繁文缛节。
但是,何为“礼”?“礼”究竟是什么呢?
“礼”是华夏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几千年来,礼制一直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礼”。在古代中国,从家庭到家族、国家,都是按照“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大到国家典制,小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礼制对人们的影响俨然已经内化为了一种习惯。
陈明远和金岷彬在《陶器时代:“礼”的起源和发展》中认为:“礼”最初表现为:(1)尊重死者的随葬品,(2)祭祀天神和崇拜祖宗,(3)人际关系出现的等级观念。而在中国的古典文献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古人对于礼的理解:
“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汉)许慎《说文解字》
“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
——章太炎《检论礼隆杀论》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记曲礼上》
根据以上文献,我认为“礼”的原始意义可以解释为(1)敬神祈福的仪式,这是一种祭祀祖先的需要,诸如《礼记祭义》中记载的“致齐(祭祀)于内,散齐于外”;(2)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必须要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诸如《礼记曲礼下》中记载的“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3)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而形成的`规范,诸如《礼记曲礼上》中记载的“临财毋苟得,临难无苟免”以及“长者问,不辞而对,非礼也”等。
具体而言,我认为古代的“礼”主要指的就是一套完整严密的等级制度,小到见面、穿着、丧葬等日常生活,大到政治、法律等,它包含着古人对于“神权”的敬畏,以及对于皇权的服从。即便是对人们日常交往中、对人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一些言论,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最终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皇权的尊严。
时代发展到今天,“礼”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的改变和发展,其内涵也发生了改变。特别是五四运动使得传统的“礼”文化中落后、糟粕的一面大多被剔除。今天的“礼”指的主要是符合社会道德、审美、有序的行为规范,其基本的原则是真诚、简易、克己和适度。
露的读后感篇2
?恶意》和《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解忧杂货店》并称为东野圭吾的四大杰作。索性趁着周末,把最后一本杰作《恶意》也一并看了。阅读一部好的作品,总会让我震撼,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在网上书店上对这本书的推销就是,看完《恶意》后,你才算真正认识了东野圭吾。诚然如此!当初的《解忧杂货店》给人心灵上的治愈,我已记不清书中的细节,唯独记得那书曾经带给我心灵上的温暖。纵使像《嫌疑人x的献身》和《白夜行》又或者是《祈祷落幕时》,我眼中的东野圭吾,都是那个冷静、逻辑严谨但不失温情的一个人,即使是杀人案件,书中也总会透露出亲情、爱情、友情的温暖,让人感动落泪。但看完《恶意》后会发现,原来东野圭吾也有阿加莎《无人生还》里带给我的那种冷冽到甚至残酷的气质。
东野圭吾说:从某个时期起,推理小说界开始重视动机。作家纷纷开始绞尽脑汁想出令人意外的动机,这种情形至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只要有动机就会杀人吗?一旦发生命案,一定存在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动机吗?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我想出了《恶意》。
这段话是我买书之前看到的,所以在开始拜读之前,我就知道,这本书不外乎关于杀人动机。我爱看推理小说,虽然看得不多,但也有些自己个人的见解。有些推理小说之所以精彩,在于其缜密的、天衣无缝的作案手法,如《无人生还》、《嫌疑人x的献身》;有的则在于其令人惊讶、震惊的结局和意想不到的凶手,犹如《罗杰疑案》。但有的小说,在开篇你便知道了杀人凶手,但仍有无限的魅力在引导着你停不下来地继续看下去,东野圭吾的小说尤爱如此。
?恶意》在小说开篇第一章便给读者清晰地揭露了杀人凶手,第二章、第三章便告诉了你杀人手法。第四章开始,小说里的刑警加贺开始着力思考动机,这也慢慢开始揭露了小说的主题。在看到小说一半的时候,所有谜底均已揭晓,且各个证据均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我脑袋中的那首无声的带有紧张氛围的音乐戛然而止。心里说不出的失望。“原来只是这样”,“亏得还是四大杰作,为什么我觉得只是平平无奇”。类似于这样的想法占满了我的整个身体。
然而,就在带着不抱任何希望,觉得这小说还有什么好继续写下去的念头继续往下读的时候,在看到加贺说的那句“那么野野口修撰写事件手记,应该还有另一个目的”时,我的心咯噔一下,被震撼到了,从之前的颓废一下变为了现在抑制不住的激动。
原来不仅如此!果然不止如此!
在接下来一半的篇幅里,我是心里边暗自拍手叫好边看完的这本书。虽然越往后看越猜到八九不离十(不像有些小说要等到结局才让人恍然大悟),但内心却是越看越佩服东野圭吾这个推理鬼才的构思。
小说封面的这只猫,不得不说是点睛之笔,双重点睛之笔,整篇小说的精髓所在。这只猫,不仅仅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是小说里事件手记的点睛之笔。
这本小说用极大的篇幅来讲述加贺是如何一步一步找到杀人凶手的杀人动机,然后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推翻自己已经建立好的前提,进一步揭示更深一层的杀人动机。但直到最后你会发现,杀人,又何需动机。
东野大叔,膜拜之极!
仅此来纪念自己看完一本杰作后的第一心情。
露的读后感篇3
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懂为什么书名会叫做《活着》,慢慢的深入看下去才知道,因为福贵的一家老小,随着时间随着各种原因相继的离开了人世,到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只被他命名为福贵的老牛,他俩也相伴走完剩下的路。
福贵他做过地主,打过仗,逛过戏院,赌过博,经历着家人们一个又一个的离去。从富贵一时到落魄无比,从放荡的青年直至寂寞的晚年,或许平常人看来是悲惨的,但作者偏偏采用第一人称,这样或许旁观者的伤感大概是不必要的,人生的喜怒哀乐大概只有福贵自己知道吧!
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忐忑的,更是觉得很苍凉。忐忑,是因为看着福贵一家人的离世,一个接着一个,永远都不知道你看到哪里,他的家人又会离开;苍凉是因为,看着在这世界就只剩下福贵一人,年迈的他尽显孤独。
这大概也是最能打动我的地方,是啊,有时候阅读别人的作品时,是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的。而活着中的福贵,更让我们看到活的人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看法。
或许有的人会像福贵一样小心翼翼的活着,小心翼翼的待人待事,又或许我也是这样的,小心翼翼,可是尽管有再多的小心翼翼,也藏不住内心冲劲儿,面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没做过的事情,告诉自己,别怕,试试看,大不了重新来过,没什么的。
却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中,过着看人脸色,甚至随时可能遭人毒打,随时可能朝不保夕的日子,你还会感到生活不易甚至徒生感叹吗?那曾经的不如意,恐怕就变成了一个个的美好回忆了。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就应该选择努力,没有一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坚信,活着才有一切,才有希望。
露的读后感篇4
燕子南飞,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我们那匆匆而过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了。
闭上眼在心里默默算着,不知已有多少日子就这样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水滴滴在大海里,没有影子,也没有声音。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是怎样匆匆呢早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他也有脚啊,轻轻悄悄地便挪移了,从东到西。于是,日子便从无形中悄然溜走,容不得你留恋与不舍。
既然生命宝贵,时间又是如此的短暂易逝,为什么我们不好好的珍惜呢偏要白白走一遭吗?
是啊!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时间似黄河般波涛汹涌一去不返,我们都要抓紧它,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去创造更多的人生价值。在我们身边,就有懂得抓紧一切时间的人。
寒冷的早上,我们都带好手套、帽子准备列队做操,就在这短短的3分钟里,她飞快地抽出作业本,打开数学书,摸出一根笔,三下五除二地算着老师留的题,见我们大部分都站好,她用手把书、本都装进位斗后,抓起大衣,拿上手套,一溜烟似地冲到队伍里。待我们回来写题时,她又开始进行下一项学习任务了。不论有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不论有惊班动地的大事发生,她总是抓紧每一分一秒,来学习。我想,每次考试她都能名列前茅,与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是分不开的。
回读《匆匆》我的感触更深了,这篇文章让我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让我们每个人都去做珍惜时间,和时间赛跑的人吧!
露的读后感篇5
童年,是彩虹,七色的绚烂组成的幸福;童年,是阳光,一缕金色的温暖照亮冰冷的心间;童年,是白云,每次都纯净而自然。童年就是最幸福的季节,永远停留在三月怀抱中……
有人说,童年中,最多的是欢笑与幸福。
是的。儿时的名字是幸福,儿时,就好比自在的雏鹰!
我们就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是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摔的心肝宝贝。但是,他却不一样。他生活在一个黑暗又残忍的世界里,生活没有一点光明。他,叫阿廖沙。
阿廖沙从小失去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残暴、贪婪,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两个舅舅也是自私、粗野的,整日为了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经常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这暴力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的体会到了人间的黑暗与丑恶,在他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尽管生活的黑暗,让幼小的他感到恐惧。但是他却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暖与光明。外祖母给予他的爱,让他重见光明。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孤独的心灵。虽然,生活的残忍,压得让他喘不过气,但是他对美好的渴望并没有被因此而退缩。他坚信黑暗总能熬过,未来的幸福在向他招手。就是在这样黑暗又沉重的社会里,阿廖沙过早的成熟,过早的自立,让他成为勇敢,富有爱心的人。
我们都是生活在阳光、温暖的世界里。我们的童年是金色的秋天,是用彩线编织成的世界。童年,是最美好的回忆,是最值得留念的花季。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匆匆离去。他在寻找自己的爱,发现自己的痛。在黑暗的世界里品味光明……
在这时,我才体会到什么叫做幸福的童年……
露的读后感推荐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