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有趣的书之后相信你的收获肯定有很多,赶紧写篇读后感吧,读后感的写法是很机动灵活的,走心的读后感是老师最希望看到的,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秋雨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秋雨读后感篇1
看了余秋雨《文化化苦旅》,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秋雨读后感篇2
秋雨先生在《脆弱的都城》一章中叙述了渤海国的兴盛衰亡,他在文章末尾讨论到,中国的文明多起于农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农村的比重远大于城市,“例如,城市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但又必须吸纳大量的农产品,它离不开农村,而农村却又未必需要它。”先生的这句话,细细琢磨,发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适用于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发展,城市呈现出其多元化,具备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功能,居住在其中的人们也是鱼龙混杂、三教九流共处的状态。这其中,既有走在文化、经济各方面前列的优秀人士,但也不乏唯恐天下不乱兴风作浪之人,然而这类兴风作浪之人的影响却不可小觑,在中国古代甚至是近现代,一句谣言常可在城市中掀起风浪,动摇人心,城市的脆弱性也显示出来。然而农村相比之下要稳定的多,从古至今,农村几千年不变的从事着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农业生产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即便是在今日,城市对于科技的研究很多又回归到了农村,用于农村,终究还是回归了根本。
秋雨先生高瞻远瞩,眼界开阔,而我作为一个拜读者,至此感叹的却是人不能忘本。社会的发展尚且脱离不了最初的根本,更何况只是这社会中小小一员的人呢。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路上看到的总是人们的脚步匆匆,生活中诱惑比比皆是。但不论在这人生的历程中经历了什么,学到了什么,都应该维持本心,古人追求落叶归根,而如今,我们该追求内心的回归。面对社会的复杂与诱惑,都不应忘记人性的善良,坚强,这样才能使自己不走歪路,在社会中不断成长,不断收获。而诸如亲情、友情、婚姻,都该用自己的真心来维持,这样才能得以长久。
文末,秋雨先生写道:“说到底,我是一个世俗之人,我热爱城市。”曾经我也故作清高,只道自己厌倦城市的喧闹,想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安然度日。然读完这一章,恍然醒悟,其实我也是热爱城市的,就如渤海国废墟与其附近的镜泊湖,“废墟是以往功业的遗留”,渤海国存在时间虽短,但其发展过,热闹过,燃烧过,镜泊湖虽已存在上万年,却依然是一派清冷与漠然。我想即使最后会毁灭,我也希望自己曾经燃烧过,闪亮过,让我这样长时间远离城市的热闹,终其一生平淡无奇,没有奉献,没有自我价值的体现,这样会更觉得寂寞与迷惘吧。城市中虽存在着邪恶,却也不乏善与美,“我们即便无法消灭邪恶也能快步走过它,几步之外就是世俗人性的广阔绿洲”,保持本心不乱,在这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证明自己不是无用之人,如此,也是在心中真正做到了“归根”。
带着归根的心远行,不忘本,也不固步自封,且歌且唱且行,我们在路上。
秋雨读后感篇3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文化苦旅》由自序、后记和37篇文章组成,主要内容有: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文化苦旅》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初读时并不觉其中之奥妙,再读之方觉其中之大智慧。《黄州突围》让我看到了一个文人经历如此艰苦的生活,屡遭贬谪,竟能让一个人脱胎换骨,写下前后《赤壁赋》这般千古绝响。《黄州突围》这样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马行千里,不洗泥沙。
秋雨读后感篇4
刚进大学,首先就是军训,实是无聊,于是就到书店找本书看,看了会儿,想起了高中看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于是想继续看看余秋雨的书,终于又发现了他的《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于是,一个军训期间主要由这本书陪着我度过。
“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这,便是余秋雨的《问学》。
从《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可以窥视余先生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和热爱。说来惭愧,他们谈论的一些文化内容虽有些久远和高深,让我读得有些艰涩,似懂非懂,就像烈日下蜗牛的行程,但我还是饶有兴趣地坚持把它读完。每每读完一课心胸总有一种亮敞的感觉,眼前蓦然少有的开阔。推开《问学》的大门,余秋雨老师与一群北大学子(王安安、何琳、王牧笛)一起正在探讨着古老的话题,散发着自然的青春色彩。从“童年的歌声”到“古老王朝的归来”;从“寻找真实的孔子”到“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从“光耀千古的324个字”到“走向文明的困惑”。我看到了,一个个伟大废墟间文明陨灭的印证;看到了王懿荣殉国时最放心不下的那一堆甲骨文;看到了孔子三十岁起就怀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恭敬态度,周游列国拜师问学,到处推行他的仁政,但处处碰壁,最终一路冷遇成就了的伟大;听到了老子《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带来的反传统的观念忠告;明白了庄子为心灵提供快乐的依据;明白了曹丕与曹植因“七步”而互相残杀的真相;感动于墨子作为一个“黑衣壮士”为“兼爱”“非攻”奔走相告,解救人民的疾苦,成为了一位跨时代的精神导师;感动于《离骚》中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以及他选择那山河断裂式的壮美,悬崖峭壁式的决绝;体会到了司马迁《史记》那朴素的文笔,来诠释“世间文字,过巧即伪”的真谛;参观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家园,一个个诗人、词人,一个个画家、书法家,一个个魏晋名士、诸子百家,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活跃在中华文化这片肥沃而广袤的土地上,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中华绵延不绝的文明是滋润他们的土壤,他们生命因文化的滋润而鲜活。
想想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应该是诸子百家时期及老子的了解,虽然余秋雨似乎很多精力都放在研究孔子身上。老子的道德经的讲解有点触动我的心灵,虽然很多人都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孔子的论语,但是我感觉老子的道德经也不失为一本很好的处世之道良书,短短五千字,实是集我国大文化,大思想于一体。我对于道德经的了解比较少,因为看不懂,就像余秋雨说的,第一句就难倒了一大批人,以下各句更是难以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生活中,我们的态度让世界形成了对立面,我们认定了好,相应的就存在了不好,我们认定了善,自然而然就定义了恶,由此,迎来了很多的繁琐,如果我们没有定义这些,这个世界又会怎样呢?
对于诸子百家的喜欢可能也是来自对于墨家的喜欢,对于《秦时明月》这部动漫的喜欢。诸子百家的时代是张扬的时代,是中华文化鼎盛的时代,那是思想完全解放的时代,每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的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墨家,墨家主要有十大基本思想,虽然也有一些感觉上是矛盾的思想,但是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现在学习的,墨家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是有比较大的影响,比如,墨家的侠盗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墨家的反对侵略战争。余先生说:“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中国文化,本应与更多的青春生命产生互动。”既然这样,我就想,趁我们还算年轻,多读点书,就让文化滋润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焕发更多的青春活力,潇洒走一回!
秋雨读后感篇5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读者来说,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就其作品本身来讲,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更给这部美文以强烈的美感。下头就详细将讲这两方面的艺术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礼的社会功用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资料可谓古往今来,不仅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礼貌的盛衰历史,不仅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作者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这种文化见解包括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批评,赞扬等态度)。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点,甚至理解了这种观点,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文化的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比如,《道士塔》这篇文章,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批评那个“王道士”,而是将“敦煌失窃”的过错归咎于那些官僚们的身上,读者从这一点能够联想到当今社会,从而读者的精神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洗礼。
其次,语言的诗化,叙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语言的诗化现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现的更为突出,比如《江南小镇》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就显得那么的富有诗意,异常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联,例如“浅诸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等;还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诗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种诗韵味儿。另外在《庙宇》中作者详细叙述了“胖和尚”与“瘦和尚”一些对话;在《风雨天一阁》中也描述了天一阁遭浩劫的一段细节等,这些故事化了的叙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述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
秋雨读后感篇6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过一本书,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作一本书,想必人们对余秋雨散文所作的评论已经是多如繁星了,我此举不免有些班门弄斧之嫌,我没有看过所谓的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没有这么高的品味。然而对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平足论道,又不免太肤浅了,终究还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诱惑,心灵的撩拨,我想谈谈这本书。
这本书是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余秋雨所写。他是1946年生于浙江,在海内外出版过学术专著多部。出版有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余秋雨散文的历史气息很浓,像《酒公墓》、《阳关雪》等许多的篇章,其中浓缩了历史,浓缩了人生。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一种情绪。人们往往吧敦煌石窟的罪人归结于王道士,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当时的那种所谓“官员”的官员的错,一个国家都如此的了,又何况一个如此无助的人呢?王道士为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了。作为华夏子孙无不对此感到悲愤的,却很少人像余秋雨那样洞察更深层次的原因。
文中又这么一段“许多非主课老师却实在有点认不得了,这些非主课老师大多也早退休,今天特地赶来,静静地站在路旁,站在楼梯的拐角处,期盼往日的学生能认识他们,我的目光与他们一碰撞,立即感受到他们的期盼,便快步赶上去,一边呼喊着“老师”,一边试图以最快的速度回忆起他们的姓氏。由此可见秋雨心中更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友情对秋雨来说也有重要的地位。读秋雨散文,就如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有万象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个人情感。
道士塔、莫高窟、阳关寄托着他悠远的凭吊,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承载着他沉重的喟叹,白发苏州、江南小镇,蕴含着他深沉的思考。贞节牌坊令人感慨,贵池傩事又警人反思!边塞大漠中,留下他道道车辙,庐山石级沾上他轻轻的脚印,江南山巷中回想着他的感叹,残简断垣中闪现他伫立的身影……
去欣赏他吧,你会发现很多。
秋雨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蛇保姆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