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认真写好读后感,我们才能记录下读书的感受,我们在写读后感时要想立意深刻,首先就要将原文读懂读透才行,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奔梁山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奔梁山读后感篇1
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总能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他的小说能把你带入到我们平常知之甚少的动物们的内心世界,寓意深刻。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描写动物,对丑陋的鞭挞和讽刺,而对真善美则大肆渲染。《被逼上梁山的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失去的母亲的幼豺,被作者带回去养大,把她训练的像狗一样。她和主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然而因为她有一个大的尾巴,寨子里的人们不接受她,鄙视她,虐待她。她想和狗们呆在一起,却遭到狗们的攻击。这只豺认为是自己的尾巴惹的祸,于是乘作者铡草时,把尾巴伸进了铡刀,切掉了自己的大而美的尾巴。这只豺天真的认为自己没有了使别人感到另类的尾巴,便能做一条真正的狗了。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她的遭遇变得更加艰难。最后她在彻底无望的情况下跑进来深山,做了豺狼的头领,并对村寨的家畜进行报复式的攻击,使村子的人们损失惨重。
读这篇故事使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这只豺的遭遇跟祥林嫂几乎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祥林嫂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这只豺则在人和狗对她抛弃和攻击的情况下,做回了自己,树立了真正的豺狼的尊严。
整个文章充满了情与爱。憎爱分明。这只豺在即将饿死的情况下,被作者带回家,把她养大。她也知道知恩图报,“它会扑进我的怀里热烈地舔我的脸颊,他会像狗似的发出轻吠或咆哮,它会用平静的眼光看着在它身边刨食的肥胖的母鸡,它会按我的指令把正在山坡上吃草的羊群吆喝回来,它会钻进茂密的草窠把我射落的斑鸠捡回来,它会在我做家务活的时候耐心地在门口蹲两个小时,使我不好意思不带他到野外散步。”在被逼无奈,逃到森林里做了一个豺狼的头领后,对村子里的家禽家畜进行大肆报复式的掠杀,“寨子里几乎所有的人家的家禽畜牧都遭受过豺群的攻击,唯独我养的两只猪和一窝鸡,整天放在外面,却毫发未损,”甚至作者用尿液标记以后,“那群豺再也没有找过曼广弄寨的麻烦。”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篇《被逼上梁山的豺》让你深深的体会到这句话的重要性!一个国家也何尝不是如此。清政府对外国列强百依百顺,却惨遭割地赔款。现如今我中华民族如一条腾飞的巨龙,看谁还敢觊觎我半寸国土?
奔梁山读后感篇2
小时候常常听奶奶讲一个个动听的故事,我经常被故事中一个个美丽善良的人们所感动,希望和他们一样幸福地生活。奶奶说等我上学了,读书了,还会读到更好听的故事。《我的母语课》中就有一个个和奶奶讲得一样好听得故事。读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我感到了祝英台她学习的热情,一颗好学的心灵。
那时女子不能上学,祝英台只能每天趴在窗户上看着那些背着书箱的读书人来来去去,心里很羡慕。祝英台鼓起勇气和她的爹说:“我要去读书。”她爹坚决不答应。这时,祝英台眼睛一亮说:“我可以女扮男装呀!”她爹禁不住英台再三撒娇,只好答应了。在书院,她也的确巾帼不让须眉,成绩遥遥领先。
即使你出生贫寒之家,即使你天子愚笨,只要你有一颗爱学习的心,没有什么能阻止你学习知识。我们班上学期转来了一位四川来的同学,他虽然比我们大了两岁,也许因为家乡教育的落后,也许因为跟着父母四处辗转,在第一节课读生字的时候,我们发现他居然不会读拼音。老师鼓励他说:“拼音是我们认识汉字的基础,那你就利用课余时间把它补起来,不会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从这以后,我们经常听见课间他低声朗读拼音的声音,经常发现他出入老师办公室的身影,经常被他拉住问上一两个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三个月后,他就能准确、熟练地拼读生字了,让我们刮目相看,佩服不已。
其实我们只要有一份学习的兴趣,一份学习的热情,拥有一颗好学的心灵,我们将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享受学习的快乐,收获学习的成果,必定绽放出异常鲜艳的知识之花。
奔梁山读后感篇3
记得我读《第七条猎狗》里的《逼上梁山的豺》。
文中的“我”在山上发现了一条失去了母亲的小豺,就把它带回了家。经过训练,小豺就像是一条猎狗。后来,小豺长大了,“我”给小豺取了个“狗”气十足的名字,“汪汪”。可是寨里的村民和其他狗都不喜欢它,因为汪汪有一条像狼一样的大尾巴!于是,汪汪在我铡草不注意的时候,把自己的尾巴伸进了铡草的大刀下,只听见咔嚓一声,小豺的尾巴不见了。
它认为尾巴不见了,大家就会喜欢上它,可是村民和其他狗还是不喜欢它!它很难过!汪汪还是一条美丽的母狗,可是在发情期,也没有异性关注它。汪汪伤心地离开了主人。突然,寨里发生了豺灾,只有“我”家没有豺来偷吃家禽,因为领头的豺就是汪汪!主人教育过它,它不会偷吃主人家的家禽,村民们让“我”把自己的气味洒在每户人家的篱笆上,从此豺群再也没有到寨里来过。因为“我”救过小豺的命,小豺很感激“我”。
我听爸爸说过,狗对主人是非常忠心耿耿的,自古就有“忠诚”的美名。我也看过关于狗的视频。狗的用处可大了!当家里着火了,狗就会把主人叫醒;如果家里的老人摔倒了,它还会给主人打电话;关键时刻,它甚至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自古以来,还流传着“狗不嫌家贫”的美句……我觉得,狗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汪汪那么温柔,为什么人们还要歧视它,我非常可怜汪汪。感恩无处不在,也不分人还是动物!当他人帮助你,你就要感恩他人。
奔梁山读后感篇4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
各位同学,今天我讲的故事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很早很早以前,祝家庄住着一位财主,人称祝员外。他有个女儿,名叫祝英台,不但美丽大方,而且勤勉好学。她想到学堂念书,可学堂不收女子。经过苦苦挨求,终于征得父母同意,女扮男装,去杭州读书。
路上,祝英台遇见一位书生,名叫梁山伯,也要去杭州求学。这二人,一个聪明乖巧,一个憨厚老实,相互说话挺投机,彼此感觉很良好,便山誓海盟、结拜兄弟。山伯年长称“梁兄”,英台从此为“贤弟”。
同窗三年,“梁兄”对“贤弟”百般照顾,却从未识破对方是个女生;“贤弟”对“梁兄”十分敬重,好感也与日俱增。
说话间,学业期满,该是打点行囊,告别老师,各回各家的时候了。“梁兄”恋恋不舍,十八里相送,把“贤弟”送到长亭;“贤弟”情意浓浓,说家里有个“小九妹”,让“梁兄”一定来提亲。
几月后,梁山伯来到祝家庄。咦,原来“小九妹”就是祝英台。“贤弟”已不再是清秀的男生,而是一位漂亮的姑娘。
可是,祝员外腰缠万贯,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压根儿瞧不上家境贫寒的梁山伯,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了马太守的儿子,活活拆散了一对有情人。梁山伯悲恨交加、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祝英台闻听噩耗,突然间变得异常平静。她不再与父母抗争,只是要求娶亲的花轿必须在梁山伯坟前停留,待她祭奠之后,再去马家成婚。
就这样,花轿在梁山伯坟前停了下来。祝英台跪拜在地,哭得泣不成声。这哭声感动了上苍,感化了神灵。忽然,坟头裂开一个大口,祝英台奋身一越,跳了进去。娶亲的人们还没顾上去拉,坟头又紧紧地合拢了。这时,天空现出彩虹,地上盛开鲜花,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在阳光下翩翩起舞。
各位同学,这就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中的一个——《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凄美的故事被戏剧家搬上了舞台,被音乐家谱成了乐曲。有机会,我一定给大家弹弹古筝协奏曲《梁祝》,相当的好听呢!
哦,附带说一句,现在好多地方都在争“梁祝”。我家就分成了两派。妈妈老家在浙江,说“梁祝”是浙江上虞人,因为那里还保存着祝英台坐船去杭州读书的小码头。爸爸属于河南籍,说“梁祝”是河南汝南人,因为那里有个梁祝镇,还有梁祝坟。叫我说,不用争,“千古传颂生生爱”,他们都是中国人。
奔梁山读后感篇5
沈石溪的《逼上梁山的豺》真有趣。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在野外收养了一只丧母的豺,把它带回家训练,使它成了地地道道的猎犬,主人给它取名叫汪汪。可是,因为他那条不能像狗一样灵活摆动的火红的大尾巴,她总被当地村民唾弃,驱赶,被狗群撕咬,追赶。
她知道她那条尾巴不招人喜欢,总在想办法要除了尾巴。有一天,主人公在院子里除草,汪汪便故意让主人“不小心”把它的尾巴铡断了。半个月伤好了后,它第一次出门,激动得颤抖了起来——终于要成为一条人见人爱的好狗了!人们不会再驱赶它了!狗群不会再排斥它了!
它看到一群狗在抢骨头,叫了一声,屁股对着他们不停的扭动,狗们却仍不接纳它,还是跟原来一样都冲过去咬它。它畏畏缩缩的走到猎人面前,祈求得到可怜的一点友情,可人们依然厌恶驱赶它,不理睬它,绝望之下,豺的本性爆发了,嘶吼一声,便头也不回的跑进深山野林,主人公找了三天也找不到。
三个月后,村里爆发了豺灾,几乎所有的家禽都受到过豺群的攻击。村长发现领头的豺没有尾巴,它就是汪汪!在主人公的帮助下,找到汪汪,主人对着汪汪说着怎么找它的,又是如何伤心的,说到动情之处,主人还流下了泪水,不知道是豺听懂了还是大家驱赶的作用,那群豺再没找过村子的麻烦。
豺并非无情之物,我想,她对主人公充满感激,用实际行动回报了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看完书,我马上想到如今社会上当某些人做错事时,他们愿意改正,愿意重新做人,我们也应该接纳他,原谅他。人不能急于下定义,不是所有豺都是恶豺,不是所有犯了罪的人都是恶人,这也需要社会引起关注,不能因为有犯罪的前科,就把那些愿意融入社会的人拒之门外吧?如果那样的话,我们不是比那些犯罪的人更可恶吗?
做人要宽容,你的一次认可,可以给他人带来无限力量和希望。你觉得呢?
奔梁山读后感篇6
这是一个令人熟知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中关于爱情的传说一直在被传颂,即便不识字的老人也能绘声绘色的讲出水漫金山,孟姜女哭长城啊,七夕的晚上要到葡萄架下听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等等。
我是从什么时候知道化蝶的?老人给讲的?看书看到的?只记得佩服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勇气。由绘本界大师、日本福音馆唐亚明老师和专职从事绘本创作的于虹呈联手精心制作出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唐亚明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和东京大学研究生院,著有小说《翡翠露》和图画书《哪吒闹海》《西游记》等多种作品,于虹呈创作了《盘中餐》、《元宵节》等作品。如此经验丰富的作者再加上国际扬琴协会会员、旅日扬琴表演艺术家郭敏的精心演奏,一个常见的故事似乎有些不同了。
30cm*26cm的大版本超出我的想象,封面上大朵的牡丹花旁边两只蝴蝶翩翩飞舞,这种画风令我想起了小时候贴在墙上的年画,好熟悉好亲切。讲故事之前扫描了二维码,熟悉的梁祝的音乐声缓缓响起,在音乐中读书也是这本书的特色之一吧。翻开故事的第一页,刚刚去博物馆参观过的皮影展的孩子就惊喜地说:这个不是皮影么。的确整本书参照了传统皮影的刀法,刀刻镂空出图画的轮廓,别致新颖,一动一静皆有不同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整套书中除了必要的人物之外,增加了很多动物神兽在里面若隐若现,为这本书增加了很多情趣。通篇的画面丰富大气,色彩绚烂而不浓烈,很柔和,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
配合着扬琴的美妙的音乐声,故事缓缓展开,好学的祝英台软磨硬泡的恳求父亲要外出求学,之后路上偶遇同来求学的梁山伯,二人结伴而行,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的两个人在草桥义结金兰,到达杭州之后二人一起学习,同读书同弹琴同游河山,同窗整整三年,随着要祝英台返乡的家书传来,祝英台必须回家了,不忍离别的梁山伯以也要回家为由送祝英台,祝英台不忍就此天涯陌路,一路之上不断提示点化梁山伯,但忠实憨厚的梁山伯未曾领悟,祝英台无奈之下以家有九妹为由与梁山伯定下婚约。待一年后,梁山伯学业完成,前去提亲才惊觉九妹就是祝英台,而此时祝英台已被另许人家,凄然而别的二人,虽然奋力斗争但难以扭转局面,梁山伯忧郁而逝,英台被迫出嫁,出嫁途中经过山伯墓前祭拜时哀恸大哭,坟墓裂开后,英台跃入墓中,后有彩虹出现,蝴蝶翩翩而出。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略带神话色彩。祝英台的好学和勇于追求爱情的精神及梁山伯忠厚重情重信刻画得形象鲜明。整个读书过程中,孩子一直很专注的听着看着,偶尔很惊奇插句话说:他们坐船神兽在划船哎!随着20多分钟的音乐声结束故事也讲完了,孩子还意犹未尽:他们一定是变成蝴蝶了吧,看好多神兽总围绕着他们,肯定是在保护他们,夏天看到的在一起一对一对飞舞的蝴蝶应该是他们吧。
这本书充满着浓郁的中国元素,画面精美独特,文字简练流畅,虽是个熟知的故事,也能读到不一样的东西,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值得收藏。
奔梁山读后感篇7
人们都说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可我却觉得沈石溪笔下的豺是人类更忠实的朋友。
作者看到了一只失去母豺庇护的孤儿,它瘦骨嶙峋、邋遢肮脏,作者出于同情,收养了它,决定把它训练成一只小猎狗。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只被唤作“汪汪”的豺出落成一只漂亮风骚的母狗,他的各方面与猎狗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但豺毕竟是豺,它的尾巴可比狗大多了,当地居民并不承认它是条狗。为了改变人们对它的看法、偏见,它忍着痛铡短了自己的尾巴,但结果依旧,甚至加倍恶劣。
就因为它是一只豺,就被人用脚踢,用土块砸,用棍子轰;就因为他是一只豺,在拜祭仪式上没有酸笋牛肉吃,反而让自己的脑袋被重重敲了一下;就因为它是一只豺,在发情期没有公狗对它献殷勤,就因为它是一只豺,遭到群狗的一次次攻击……这一切,都只因为它是一只豺。
我有三个问题到现在还不能解开:为什么大家不能对汪汪一视同仁?
就因为汪汪是一只豺?
我曾经见到过许多家境贫寒的孩子,到大城市来上学时,总会遭到同学们轻蔑的眼光。不管他们学习多么刻苦,功课多么好,都无济于事。那种被同学冷落的滋味儿是不好受的……
为什么,为什么汪汪的命运那么不好,不,我不仅仅是为汪汪鸣冤,也是为那些……鸣冤……
奔梁山读后感篇8
?梁祝》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也就有各种表现形式,无论是戏曲、音乐都那么深入人心,到当代,影视剧以之为题材的也广受欢迎。拿起这本《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初看以为是用皮影戏为底本拍摄而成的画册,仔细翻阅,才发现,是仿皮影戏表现形式的绘本。
一时不察,险些着了道,当皮影戏扯谈半天的话,就未免南辕北辙了。这套绘本的人物形象借鉴皮影戏的造型,人物形制处处显露出皮影刀工的波磔刃痕,在一个画册中看到,是挺新鲜的。场景中的楼台花树,却不是皮影,有一点水墨丹青的影子,两相搭配,是种创新,也是古老文化用新形式表现的一种传承。
电影《神鞭》里,傻二剪掉了辫子,可以有底气地说出:“辫子剪了神还在!”头上的功夫改为射手的出神入化,对着老玩意抱残守缺,傻二明白行不通了。对于古旧艺术的发展,恐怕都涉及一个如何现代化的问题,要考虑传播、受众,当然重中之重的是经济,旧范早已失去了所依存的时空,一切终得变。一件技艺一旦沦为物质文化遗产,恐怕是不祥的事情。稀缺而保护,就没了群众基础,于街头喜闻乐见,还是登堂入室成为博物的遗存,哎,如何抉择?从这点考虑,这本画册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并予以创新的过程,是值得鼓励和不断尝试的事情。
画册中有两种美:其一人物衣饰的富丽之美,衣饰纹理为刀工镌镂之姿,带上点象征意味的锦簇;其二建筑场景的绘笔呈现中国建筑的对称之美,院落多呈正形,亭台横截金字,门户舟楫于规则和散落间对称相映,祥云、山壑、银杏叶乃至蝴蝶都有传统的对称之美,带一点剪纸艺术的特征,这些融汇是颇具匠心的,在如今日本漫画横行的时代,美术工作者有志创新,追溯传统,彰显中国风,是值得称道的。
如若要煞下风景,讲些不足,书中人物形象采用皮影戏形制,稍显呆板。人物那番形容和动作有千人一面感,卡通形象是不能脱去人物表情形色的。因仿皮影,形制单一,是天生的瑕疵,面部的喜怒哀乐,不能呈现,梁山伯、祝英台、书童、婢女全部一副丹凤眼,人人沾染点绛唇。皮影戏是动态的,有唱作能弥补这种表现方式的不足,搬上画册就不具备这样的优势,此系作者该认真思考和修正的地方。
随书还附赠著名扬琴表演艺术家郭敏弹奏曲《梁祝》的欣赏方式,聆听一会儿,头脑中幻化出动态,乐与画在心中凝成一段凄美情景,才可谓“化蝶重起舞,情致方翩翩”。
奔梁山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上学去读后感8篇
★ 海洋传读后感8篇
★ 小弟的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