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我们能够写出一篇有价值的读后感,大家就必须要熟读作品的内容,写好读后感是提升我们写作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奥赛罗》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奥赛罗》读后感篇1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著作四大悲剧中的其中一部,是莎翁写作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一盏明灯。同时,他的作品竟然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完美的契合了当代一些婚姻现状的情况。这不免让我叹服,大家之所以为大家,是不论什么时候,他的作品都能够抨击或是赞美社会上的一些未曾改变过的情况。
而根据我的拙见,《奥赛罗》这一部作品则是抨击了当代社会婚姻的某些现状——夫妻之间未能够合理沟通,而没有达到完全的互相信任。文中的奥赛罗是一个合格的勇士,但他却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因为他没有能够完全的信任自己的妻子,而是因为小人的暗中挑拨而轻易的逼死了自己的妻子。
其实,这反映了我们当代的两个关键词“婚姻”和“信任”。
当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组成一个家庭,形成婚姻关系的时候,本来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他们通过感情,通过彼此之间美好的联系,成为了比拥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更为亲近的人。所以,婚姻,其实是一件很美妙但是需要时间去维持的东西。
文中的奥赛罗和他的妻子,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彼此相爱的基础上,而已,而没有更多的纽带去维护他们的这样一段感情。这个时候,其实这种婚姻状态是很容易破碎的,它很美好,但是也脆弱。所以在这个时候,其实是需要他们夫妻双方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加深彼此的感情,去给彼此制造更多的羁绊。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这个时候。“信任”就产生了。但很显然,他们没有。从整体上来说,这整一件事情有四个原因。第一是奥赛罗本身性格的不完善,冲动易怒,一遇到自己在乎的事情都容易被感情冲昏了自己的头脑。第二是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被她的丈夫误会的同时只是一味的否认,一味的辩解。而不是采取相应的行动,证明自己的清白。第三,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当时的情况造就了这样的一种性情的男人和这样一种性情的女人,而造成了他们彼此之间的误会。第四,就是那个小人伊阿古了,他是整件事情的幕后黑手。
“信任”,同样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往往会在关键的时候起到了重大作用。我们不妨来看看,如果当初奥赛罗和他的妻子之间多了一点信任,而不是一味听信小人的谗言。那最后会怎么样?最后,在背后推波助澜的幕后黑手终究会被揪出来,而那两夫妻也不用落的双双死亡的这样一个下场。
而当今时代,我们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婚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不是也应该多一点信任呢?当看到摔倒在地上的老人不用再担心自己会被“碰瓷”;当看到有人发生危险事情的时候能够挺而出身见义勇为;当收到朋友的求救信息的时候不用再担心那是诈骗信息。那时候,这个世界会不会更加的宽容,更加的美好。
莎翁的思维是贯穿古今的,或许在很久很久的以前,那个笔耕不辍的莎翁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写下这样的一个故事,而我们,是不是应该擦亮自己的眼睛,认清楚我们现在最应该干的是什么呢?
这世界上,个人是属于大家的,大家是属于社会的,可美好也是属于社会的。
《奥赛罗》读后感篇2
莎士比亚的悲剧中,邪恶的人有的聪明有的笨,但正直的人无一例外都很笨,智商低到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水平了,看着真替他们着急呀。傻大黑粗的奥赛罗、酒盅怒汉卡西奥、美丽与愚蠢并存的苔斯狄蒙娜全都被伊阿古玩弄于股掌之中,但是这个伊阿古最多也就是能耍点小聪明,但凡长点心眼都不难识破他的诡计。所以,奥赛罗的悲剧是咎由自取,伊阿古只是从犯,主犯是奥赛罗自己的心智缺陷:心被嫉妒充满,容不下一点点智慧与宽容。
我一直觉得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古希腊悲剧还有相当的差距,读完奥赛罗更加强了我这一个观点。莎士比亚的悲剧大多根源于人自身的不完善,要么是优柔寡断(哈姆雷特)、要么愚蠢缺乏判断力(李尔王)、要么嫉妒心作怪(奥赛罗),因而这些悲剧看起来都是可以避免的,都是人自己可以负责任的。但是古希腊悲剧是命运的悲剧,人无法避免也无法对其真正负责。例如俄狄浦斯,不可谓不聪明(解斯芬克斯之谜语)、不可谓不善良(为避免杀父娶母离家出走),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此外,莎士比亚悲剧剧情硬伤也比较多。拿《奥赛罗》来说,第三幕第四场,卡西奥被革职,心情低落到都没心情跟情妇缠绵了,居然还有心思要把拣到的手绢上的花儿描一描!伊阿古看似聪明,他自始至终的目的都是要谋到副将的职位,但他没有考虑过,闹出人命之后这个事儿极有可能被搅黄,并且阴谋败露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啊?
总之,我感觉莎士比亚悲剧名过其实。
《奥赛罗》读后感篇3
奥赛罗最后终于悔悟了,就像古今千万个马失前蹄的英雄那样,被奸人戏弄,被情爱牵绊,直到最无力、最落魄的时候才懂得回首。他犯下的错太多,他纯洁的内心再也不能容忍他所背负的沉重罪孽。
玳思狄莫娜,他挚爱的妻子,竟然会冤死在了自己手下。在悲痛与悔恨之中,他选择了自刎。而伊耶戈,这个十恶不赦的奸滑小人终于在整个事件水落石出之时遭来了报应。他无疑最应该为整一连串的悲剧背负罪责,可惜他却已无力去承担什么了。多行不义必自毙,也许只是剧作家对于观者脆弱心灵所能给予的一点安慰罢了。
我以为悲剧之中只有反派而没有英雄。
当所有代表正义与道德的力量都被摧残,都没有勇气与智慧去改变悲剧时,即便是垂死挣扎的英雄也再无颜面被称之为英雄。同时,痛彻心扉的悲剧中也没有赢家,每一个剧中人都在宏大的悲剧中走向没落。
孛拉朋丘、洛窦列谷、玳思狄莫娜、奥赛罗,一个个出场时意气风发的人物都陆陆续续地失去了生命,伊耶戈丢弃了所有德行,凯昔欧失去了健康,他们的妻子也必定会禁受痛楚。在他们各自跌宕起伏的命运之中,也许都曾经有些那么美好的憧憬与幻想,如今却皆化作灰烬,归于梦境。
悲剧,就是毁灭一切美好的事物,用彻底的悲凉去唤醒世人。而观者当从这悲凉中领悟出作者的深意,从而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我们的身体是一座花园,我们的意志是个园丁。(第一幕,第三景)
但凡古今悲剧皆是缘起于人。人世间的恩怨纠葛、勾心斗角最是引人生悲。我看到《奥赛罗》这部剧作中尤其鞭挞了人性中的两项污点:愚妄,奸邪。奥赛罗和洛窦列谷,他们的悲哀皆起于愚妄。
“我一身的优长,我光荣的称号,我有备无患的心神,会将我正当地显示。(第一幕,第二景,奥赛罗说)”这种过度的自信总是会使人迷茫,甚至屏蔽人的双眼以至于酿成大错。
多数愚妄的人都是小有成就而自命不凡的人。他们凭借着优良的生活条件或是偶然得来的机遇轻松地便占尽了人生优势。玳思狄莫娜恐怕仅仅是(据奥赛罗陈述)由于对奥赛罗年轻时无畏而伟大的战场经历的崇拜便委身于他,不免显出玳思狄莫娜和奥赛罗这对夫妇过分的单纯。
他们之间确实发生过真正的爱情。然而,他们在结婚之前是否有过真正了解过对方呢?如果玳思狄莫娜早早察觉到了奥赛罗作为一介莽夫的那种武断与愚顽,她是否还会那样毅然决然地与亲人分离,远赴塞浦路斯?
而奥赛罗又是否曾细致地观察过妻子的品行,妻子生活中处处体现出的忠贞不移难道还不能打消他的疑虑?
“名誉是个无聊而且最奸诈不可靠的骗子。(第二幕,第三景)”年长有为,又抱得美人归,奥赛罗的愚妄被愈发放大。
一方面是对于爱人疯狂的占有欲,另一方面更是由于自己精神上的洁癖:“即令是全军上下,工兵们也包括在内,都尝到她那可爱的肉体,只要我不知道!但如今,永远告别了,那安静的心情;告别了,那满足!
(第三幕,第三景)”主人公奥赛罗最终杀妻的行为是其愚妄性格的结下的恶果,他的自杀一样是如此。
作为观者,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有时当我们自己觉得愚妄者可笑时,自己却也恰恰正变得愈发愚妄。当我们把一件事物看得过于简单,过于绝对,就已经是在堕入愚妄的深渊。
奸邪,则是本剧批判的又一种品格。在莎士比亚的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对于圣经与基督教精神的崇拜实际上是深入人心的,但凡是违背其基本宗旨的行为皆被视为恶。
而我认为事实上,文艺复兴时期激进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在批判上帝与基督教,而是在以基督教的基本精神与价值观,即追求真善美,来批判中世纪以来固步自封的封建神学与虚伪、奸诈的教会传教者,藉以重新树立基督教本身的权威。
圣经中所倡导的真、善、美实际上是人类所普遍追求的,而由其衍生的道德、法律、仁义则成为了一直以来评判人之言行的依据。而剧中最大反派伊耶戈,他的奸诈多计,他对于名利虚荣的追求无时无刻不体现在其思想独白之中,但他的语言又每时每刻体现着对于上帝的尊崇与对于身边人的敬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同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被批判的教士修女、教会骗子一样,是当时人民所普遍仇视的一类人。
人的所作所为取决于人的意志。我想《奥赛罗》这部剧作更偏向于对于每个人(而非某一个特定时代)的意义,其深意在于引导人去成为一个明智理性合乎道德的人。当我们去反思这桩悲剧,最大的冲突便是伊耶戈对于奥赛罗的仇恨与陷害。
仇恨所产生的缘由无非是一些名利上的纠纷。缘由虽然简单,同样的故事却始终在一个个时代中循环上演。当我们对于诱惑趋之若鹜,对于爱人满腹狐疑,对于朋友将信将疑时,一个错误的抉择或许就会将我们引入《奥赛罗》的悲剧情节之中。
啊,无聊的夸耀!谁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第五幕,第二景)”
悲剧的欣赏总是带着些许的无奈。当你已经明知结局已是无可挽回的,却还要眼睁睁地注视这最终悲惨落幕的到来,这对于观众即是一段痛苦的历练。
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著有《悲剧心理学》一书,其中深刻而理性地分析了观者在观看悲剧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并从这个角度分析了促使一部悲剧成功的必要元素。从这个层面分析《奥赛罗》这部悲剧,我们亦可以发现一些不同的精彩之处。
对于戏剧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需要为读者在阅读(观赏)中提供情节发展所带来的快感。这种快感与两种情绪密切相关:恶意与同情。阅读《奥赛罗》,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两种情绪的并存——对于奥赛罗悲剧的恶意与对于玳思狄莫娜悲剧的同情。
首先,作者将奥赛罗设定为非洲西北部一黑人摩尔族贵胄。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乃至当今,在欧洲这个白种人的地域对于非洲黑人是存在“未开化、鲁莽”这样的成见的。
因此,当奥赛罗对奸人伊耶戈高度信任并一步步落入其圈套时,实际上对于观者是存在一种幸灾乐祸的所谓恶意在内心作祟的。反观玳思狄莫娜,她被设定为欧洲贵族的千金,文章中反复赞扬了其美貌之动人。
这样一位美少女嫁与非洲蛮族,在短暂的幸福过后却要面对丈夫的怀疑,不免令读者心生同情。
?悲剧心理学》中这样解释恶意与同情在悲剧中所分别发挥的作用。
一方面,再崇高的人性中总会残留着些许人作为动物的那种好强、残忍、自私的秉性。观众看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面目可憎的摩尔人被戏弄,或许会不同程度地被唤起优越感和安全感,从而满足对于悲剧的欣赏兴趣。
另一方面,当我们去欣赏悲剧时往往会将自己与剧中的一位主要人物等同起来,设身处地地为他(她)着想,为他担忧。我们会生发出一种道德上的同情,即希望由自己作为道德与正义的代表来干预剧情的发展,来挽救主角的命运。这又是另外一种观剧的兴趣所在。
我们在这里对于《奥赛罗》的成功之处做出了另一番解读。实际上《悲剧心理学》是一种归纳众多悲剧所得来的理论,我们并不能由它来演绎并创作悲剧。
不过我们确可以从观剧的心理来寻找一部作品成功的原因。文学的精妙之处即在于后人总是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阅读同一篇作品以获得不同的见解。每一种解读都必有其道理所在,也有其侧重与偏倚。
当我们去琢磨《奥赛罗》这段悲剧,我们才恍然发现,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思考并挣扎着,而作为看台上的观众只能静静欣赏剧中人的一举一动。或许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相互理解的,人生如戏,我们都只不过是彼此戏剧的看台观众而已
《奥赛罗》读后感篇4
本故事讲述了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奥赛罗》。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对于主角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种:他是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害爱妻,只是由于轻信,尤其是奸谗者伊阿古过于狡猾所致;另一种是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而是个自我意识很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急不能待地就听信了伊阿古,责任在他本人。
我认为奥瑟罗是一个愚昧的人,一向习惯于听别人的,不去证实这些话,可书中的奥瑟罗为人坦率、正直、诚恳,从不随便地怀疑别人。不知什么是事实,不会做主。没有事实主见,但他自己还是一员勇将,还是很神勇,奥瑟罗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形象。他尽管是贵族出身,但曾被人卖为奴隶,经受过无数艰辛。他也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建立了赫赫战功。正是这种不平凡的经历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博得了苔丝德蒙娜的爱情。他的手下有些不忠臣,最坏的还是伊阿古,伊阿古利用了他的单纯和轻信,使他对苔丝德蒙娜的贞节发生了怀疑。对奥瑟罗来讲,苔丝德蒙娜的不忠,就是理想的破灭:如果连苔丝德蒙娜这样的女性也没有什么真诚的感情,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了。
即使在他犯错误的时候,也并不单纯为了妒忌和报复,而是出于对罪恶的痛恨,是为了维护正义。唯其如此,奥瑟罗才是一个悲剧性形象。后来大白,他重新恢复了对人的信任,公正地裁决了自己,自刎而死,仍然保持了他的正面性和正义性。
《奥赛罗》读后感篇5
大凡爱情,相识相遇的方式各种各样,过程却无外乎两种,一是轰轰烈烈,惊世骇俗,动天地泣鬼神,但最终也会走向平淡,一是从头至尾始终平淡如水,不波不澜但也爱意无限。而爱情的结局也可分为两种。悲者,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从此阳光道独木桥各走各的路。喜者,结婚生子,走上人生正常的轨迹,“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床头打架床尾和,相互扶持,相濡以沫。但也有两个例外,一是虽然自此两不相干,但做不成情人做朋友,可是很少人能这样大度,这种情形多数存在于电视剧中,结局是令人欣慰的,像《半路夫妻》。另一种则是生前迫于无奈不能在一起,只得寄希望于死后能凤凰于飞,如罗密欧与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但这只存在于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
奥赛罗与玳丝德摩娜的爱情,属于过程惊世骇俗,充满挫折而结局悲痛万分震撼人心的类型。奥赛罗是玳丝德摩娜的父亲布拉班旭的座上宾,因其骁勇善战,经历奇特博得玳丝德摩娜的芳心,两人相爱并冲破阻碍结成连理。虽然玳丝德摩娜拥有了丈夫,却失去了疼她爱她的父亲,其父也因此郁郁寡欢最终离世。至此,奥赛罗成为玳丝德摩娜的整个世界,是她生活的重心,就像月亮围着地球旋转一样。与其说《奥赛罗》这出悲剧的罪魁祸首是亚果,不如说是奥赛罗自身的性格缺点和他们爱情的不和谐性造成的。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才给了亚果利用的机会。除掉亚果本身的邪恶念头,我倒是很佩服亚果的识人才能,他能准确的抓住周围人性格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加以利用,但可惜的是他并没有把这种才能用到正当之处,显然,他周围人并不具备这种才能,但他们那种美丽善良正直的品格是值得赞颂的。正是这种能力,再受到欲望的驱使,并利用奥赛罗与玳丝德摩娜爱情之间固存的缺陷,最终酿成了这出悲剧。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人性的缺点与恶念,但我们平日都会用理智和道德去规范约束它,才使它不至于一时冲破出来,控制我们的心智。但是一旦触发它,便会很难控制,做出很多不合理智的举动,使我们陷于不义之地同时也伤害道我们周围的人。所以,亚果在这出悲剧中既是始作俑者,也是人性恶念的触发者。在这里,我们检验出真正的真善美假丑恶。真正的真善美是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环境下都会坚持自己品性。
在玳丝德摩娜与奥赛罗的爱情中,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也是造成这出悲剧的根源之一。首先,年龄上的差距造成一定的隔隙。玳丝德摩娜年轻貌美,家世殷盛,贤良淑德,堪称名门闺秀。奥赛罗年龄已大,长相并不俊美,他的资本是他卓著的战绩,地位的崇高。但这两者并不能弥补年龄上的差距。在他内心中,存在着深深的自卑与忧虑,而这种对自己的不确定很可能发展成对对方的谴责(恋爱中的人一般都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而善于把错误归咎于对方)进而会转换成对他们爱情的怀疑。其次,玳丝德摩娜对奥赛罗的爱情是由崇拜延伸来的。因为玳丝德摩娜涉世未深,对外界充满了好奇,而奥赛罗的传奇经历正好给了她无尽的想象空间,抒发了她的怜悯,勾起了女性的善良之心。基于此,她萌发了爱情,对他百依百顺。但这种爱情中,爱的成分多一点,还是崇拜的成分多一点,还是怜悯的成分多一点呢?所以,我认为他们的爱情基础并不很牢固。悲剧的最后,奥赛罗亲手杀死了玳丝德摩娜,亚果的奸计被识破,奥赛罗最终悔悟并自杀。可是,这番悔悟来的太晚了。他没有给玳丝德摩娜足够的解释时间(玳丝德摩娜本身也并没有过错,所以即使解释了他也不会相信),仅仅想着怎样让这对奸夫淫-妇得到惩罚以泄心头的怒火。有时候,我们宁愿相信其他人,也不愿相信身边最亲近的人,所以才会听信谗言,抱憾终身。人生是由多种偶然堆积的必然,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正是基于六个偶然,托马斯认识了伊莉莎,托马斯一直认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从一个大夫坐骨神经痛开始的。假使没有亚果的挑唆,奥赛罗与玳丝德摩娜本该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有人说悲剧是撕开伤口给人看。在这出悲剧中,通过那些伤口,我们的怜悯与恐惧——对相爱的两人不能在一起的怜悯和遗憾,对人性中的恶念以及善良的品性被利用遭致不幸的恐惧,得到宣泄,也引起我们对自身的反省,对命运的思考。
《奥赛罗》读后感篇6
雅谷所说的,“主帅啊,当心你会妒忌,那可是一只绿眼的妖魔,他惯于耍弄爪下的猎物。”其实这句话,不仅仅是说给奥赛罗,更是说给全人类。妒忌心理的滋生,有的成长起来后就安静的消亡,可有的`嫉妒却狂躁的犹如不可控制的野兽,最终去往不可知的方向。如叔本华所说的抑制本性,嫉妒这种与生俱来的缺陷应当是无法克服的,但是却可以抑制。
我们需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让自己心灵的脚步慢下来,不断地给自己的生活进行清零:不要让兴奋的情绪跟在自己身边很久,以免被这种喜悦蒙蔽了双眼;也不要让悲伤的感受一直待在心里,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和释放。其实情绪也是有周期的,或许有一段时间心情很低沉,做什么都不能如意,但只要学会自我控制和调整,就能很好的从低落的阶段走出来,让自己的生活进入另一个高峰。而不要总是看别人的长处,一味的否定自己,这样只能越来越没有自信,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生活的乐趣和节奏。其实一切都是持衡的,都是公平的。在a点跌倒了,吃了点苦头,爬起来,别急着往前走,在原地好好反省自己,这样的“跟头”摔得漂亮,摔得有意义,到达b点的途中才走得更潇洒、更有魅力。
而不是像雅谷一样,一味地盯着那块“不公”和“妒忌”,这样只能把自己迷失在“欲望”的漩涡当中,终其一生也难以有所施展。
日子当然不会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事事如意;它会有苦有甜,但是千万不要让苦日子白白过去,既然我们无法拒绝困苦的到来,那就做好准备,好好迎接,好好面对,好好处理,并从中感悟和成长;相信正是因为有了“苦日子”的积淀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相信自己,以史为鉴,不要做另一个奥赛罗,更不要做另一个雅谷。人生的路还很值得闯一闯,要在不同的处境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心境,把自己对他人的羡慕当作奋发的动力,万不可让嫉妒之火熊熊燃起!
《奥赛罗》读后感篇7
最近刚读完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并计划近期读完莎翁的四大悲剧。
与《哈姆雷特》相比,《奥赛罗》的“悲”更体现在悲哀,这出悲剧仿佛是莎士比亚对人性一隅的窥探。我想没有人可以否认伊阿古的邪恶,他好似撒旦,在奥赛罗的耳边引诱着他,引领他打开了内心的洪闸,黑暗的一面倾泻而出,而嫉妒与暴怒又恰是教徒教义中七宗罪之二,这无疑给这部戏剧蒙上了一层宗教的面纱。我时常怀疑伊阿古到底是人类还是撒旦,因为在他身上我不曾看到过一丝人性的光辉。
可以说他欺骗奥赛罗的手段极为高明,在说谎的同时总不忘说些表面上劝阻主帅的话进一步激发他的怒火。他能如此的以假乱真,不知是否有时也会对自己的谎言信以为真?
令人欣慰的是,虽说是出悲剧,最后还是以邪恶势力的化身的死亡为结局,可以说是让我们相信了邪不胜正吧。
在伊阿古的谎言下,奥赛罗的嫉妒与忿恨战胜了理智。他曾对伊阿古说过:“我想我的妻子是贞洁的,可是又疑心她不大贞洁;我想你是诚实的,可是有疑心你不大诚实。”然而后来奥赛罗的思想和行为却完全建立在了伊阿古是诚实的这个并为经过他的验证的命题的基础之上,这不禁让我好奇是否是他的怀疑以及嫉妒的情感支配了他,从而踏上前往地狱的浴血之路的。
伊阿古深知人性,他的一些话也可以被认为成是奥赛罗的一部分吧,只是先前奥赛罗理智与冷静的外表覆盖了这邪恶的一部分,伊阿古则一步接着一步,通过捏造出的一些证据揭开了奥赛罗内心深处的想法。仔细想想,这也是挺可怕的一件事。
不能否认,人人都如奥赛罗一般,在内心深处埋藏着几条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毒蛇。若有人刻意地挑开表层的土壤,这邪恶的一面不是也有见天日的一天?
在我看来,奥赛罗的错不在于不能将这些想法埋藏,而在于埋藏的太久了,却不能坦然地面对。不能面对自己的嫉妒之情,在杀死了心爱的苔丝狄蒙娜后他甚至说:“随便你们怎么说吧,要是你们愿意,不妨说我是一个正直的凶手,因为我干的事,都是出于荣誉的观念不是出于猜嫌的私恨。”说出这样的话,岂不可悲?
?奥赛罗》中两位重要的女性角色的形象也吸引着我。苔丝狄蒙娜美丽、痴情,却死于一味的顺从。然而这位女性最伟大的一点却在这儿,当爱米利娅猜测有小人进谗并诅咒这个“万劫不复的恶人”时,苔丝狄蒙娜却说:“要是果然有这样的人,愿上天宽恕他!”我想她一定是相信人性的善的,相信这能迎来人性的救赎,甚至愿意牺牲自我来换得别人的救赎。
若苔丝狄蒙娜对奥赛罗个人的爱情是小爱,那么这,便是大爱,感人肺腑。而爱米利娅最终对丈夫伊阿古的不服从、敢于道出真相的勇气也是令人倾佩的,她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只不愿她侍奉的贞洁的苔丝狄蒙娜蒙冤而去。而作为一个本是没有教养的妇女,渴望性别平等的爱米利娅也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让他们好好地对待我们吧;否则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所干的坏事都是出于他们的指教。”我想,这或许也掺杂着莎士比亚本人对于女性地位的看法。
《奥赛罗》读后感篇8
怀着一颗不平静的心读完《奥赛罗》,曾经历磨难的爱情,因为一场阴谋,没有进行双方的求证,在妒忌怀恨的心态下,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结束了甜蜜的爱情,也结束了自己和爱人的生命。
故事围绕伊阿古的阴谋和奥赛罗的心理变化展开,在各类事件的积累下,奥赛罗失去判断力,完全进入阴谋设计者的通道,由对妻子温柔的爱和完全的信任,转变为怀疑和仇恨,酿出了人间悲剧。
可怜苔丝狄蒙娜,一个纯真善良的女孩,因为崇拜奥塞罗的经历、心痛其遭遇,不顾家庭反对爱上这个人,最后含冤而死。这也是教育天下女孩,家长的话,还是要听的。
佩服爱米利亚,明断事非,在关键时候,主持正义,揭露丈夫,可惜被丈夫残害。
世上总有一些挑拨事非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而伊阿古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大家心目中的“老实人”、“好人”,大家那么信任他,所以聪明如奥赛罗,如凯西奥,还有他媳妇均被他欺骗。他设计了整个骗局,每个局中的人都在他的路上前行,他深知人类的弱点然后利用人类的弱点。
莎翁的故事里,有多少这样的人,因为美妙的语言、诚恳的话语,给他人造成错误的判断选择。可见,针对语言的判断,是多么重要。不能轻易的相信谁,也不能轻易的做决定。事,总有一定的逻辑基础,需要判断,需要理性。更何况人类的大脑生来是懒惰的,95%的情况下,是懒于动脑的。更何况那种种的情形呢。
《奥赛罗》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上学去读后感8篇
★ 海洋传读后感8篇
★ 小弟的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