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能够在读完一些文字后主动写上一篇读后感,读后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会写的,读后感是我们对于一本著作的看法,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1
从元月底开始断断续续在读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也让自己有了思考。
在《积极的结论》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发较大,我在情感上总是过于感性所以时常让自己不快乐,他的观点使我重新认识自己的不足。“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要多少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
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中对信念的看法: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对我本人来说,学习自然科学,阅读文学作品,看人文科学的书籍,乃至旅行、恋爱,无不有助于形成我的信念,构造我的价值观。一种学问,一本书,假如不对我的价值观发生作用(姑不论其大小,我要求它是有作用的),就不值得一学,不值得一看。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的最有趣的事啊!
在《文化之争》中提到:罗素先生曾说,他赞成人人平等。但遗憾的是,事实远不是这样。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有知识的差异。
在《椰子树与等》中,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有人笨,这就是问题所在。这里所说的知识,聪明是广义的,不单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文化素质,艺术的品味等等。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2
小波大概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异数,在这本书的《自序》中,他特别强调了作家应该追求的去伪存真,作家在创作中对于责任和良知的秉持。没有明哲保身的畏缩退却,不经意中洋溢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游侠气概。
小波推崇理性,他对中国把什么问题都归结为道德问题感到很不以为然,并且认为唯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够真正去明辨是非、不愚蠢、并获得生命本身的简单乐趣。
幽默、理性、犀利。小波的作品能带来来自阅读本身的快感。
看似平静的表述,实则蕴藏着丰富的理性和睿智,冷笑话让人笑得够呛,他的笑话有时候够冷,因为够荒诞,理性灭绝时人性的一种荒谬,但它又确实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度发生过,并且可能继续发生着。
看了小波的文章之后,我才渐渐明白,做一个相对正常的、自由的人,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个相对愚蠢的国度里。
小波揭示的某些怪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可笑的是依然有那么多人为了保护这种现象甚至不惜让自己变傻。
对待国学的态度是质疑和反叛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用知识论的方法来对待哲学或者文学似乎有点不妥,哲学抑或文学如果只是用来实用的话也就成不了哲学和文学了,对待国学小波说得很诡异,大概他对传统是很不以为然的。很少有人向小波那样,调侃起传统文化丝毫不留情面的。
小波也和读者袒露了自己的一些心路历程。关于人生的关于艺术的关于创作的。
小波是睿智的清醒。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3
自从跟着集体忙活着让全国人民都去喝茶的事,我已经很久没读书,也没写什么东西了。安古人的说法我早就变俗了,可我老师安慰我说劳动不俗,劳动很雅,只有劳动过读的书才会被真正吸收。我想读读《金瓶梅词话》不知道会不会吸收的很好,但不能读马老的《资本论》,否则老想着找自己的剩余价值。
这些混帐玩笑话都是劳动之后读了王小波杂文“吸收”良好的后遗症。
五一节匆匆忙忙赶到宁波,没偷到预料中的闲情,另外几个城市的人照样跟踪操控。即使这样我居然还是能够读完一本随手抄到的《我的精神家园》,这都要感谢女友无边无际的加班。
实际上这本书的名字只是其中一篇小杂文的名字而已,看上去很严肃,实际上全不是那么回事——小波是少有的幽默智慧的作家。一部分杂文是讲电影的,一部分杂文是讲他在国外的一些片段,一部分杂文谈到了关于“尊严”的问题。喜欢王小波的原因是他一点也不“文艺腔”,全是俏皮话,你一看就乐了,乐完了你觉得他怪损的,连你也骂了,接着你就反思了。
现在这书不在我手上,我凭印象记得他说好莱坞电影说的很妙。大概是这样的观点:
1、美国有好的文艺片。
2、美国电影人为了赚钱太能不厌其烦的把一个路数拍烂。就像《镜花缘》里有个“直肠国”,吃下去什么拉出来的还这样,于是加点作料再吃,反复吃几遍拉出来的东西终于像拉出来的了这才完。这不是好莱坞电影吗?我一想《诸神之战》不就是吃了《阿凡达》拉出的吗?我可不做直肠国的食客。
我原来读小波的小说,一直觉得他最喜欢的作品应该是奥威尔的《1984》。实际上他热爱的是王道乾等翻译家的语言,他喜欢现代文学,无比推崇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还有图尼埃。他对小说创作的很多感受跟我这样的普通人很相近,你看过现代文学之后你很害怕,那些语言每一句都是无可挑剔的,但你就是再怎么有才华,一辈子也就能出一两个。
他还很推崇卡尔维诺,卡尔维诺对新千年文学做过演讲,他想写8个讲稿,完成5个就死了。现在剩下轻、快、精确、形象、繁复,恰好我的老师最近也在看卡尔维诺的这些讲稿,她现在对精确十分着迷,并迫使我也要精确。我下一本要读的书估计就是这个。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4
早就听说《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这次局文明办推荐,读完全书后,我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感悟: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书中写道:“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答案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是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的。毋庸置疑,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实现理想和目标。同时,我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但并不起绝对作用。我坚信个人的努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活得更有价值。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我想,这就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追求和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
古语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王小波还说,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选择幸福,实现理想,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有宏大的志向后,还必须有博大的胸怀。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多向他人学习了。毛泽东曾经豪迈地写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正沧桑。”其中抒发的正是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啊!他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的宏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联系在一起。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5
第一次读《我的精神家园》,有一些语言,不懂。
再一次读。觉得《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杂文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的,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这是一种黑色幽默,可是他喜欢。我也喜欢。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
在《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中重点提到了男女平等,是从心里尊重他们,而不是当成弱势群体来进行所谓的关怀照顾,现在我国的男女平等虽然进步了很多,但还是有很大不足;不可否认,这一点西方国家比我们做的好。这一点在后面几篇关于同性恋的文章,也提倡大家对弱势群体改善以前践踏的态度,也指明了现在国人一种对不想看见的事物采取忽略的心理。而且说出了男同性恋存在的合理性,这个群体的困扰,其在研究中也保持站在一个科学研究者的方位,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调查分析这种现象。这也体现了作者坚持了科学精神,而不是情绪化的,不理智的。在《有关“给点气氛“》《我看老三届》《驴和人的新寓言》《愚人节有感》几篇文章主要是呼吁大家保持理智,用一种笑话的方式来嘲弄失去理智的人所做的愚蠢事迹,他是真正站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上的,这并不是套话,这几篇文章里的闹剧让人发笑,但当它成为现实,我们才知道失去智慧和理性是多么可笑和悲哀。在《男人眼中的女性美》中,我觉得他主要想阐述的是自重,女性穿着要大方得体,也从男女平等角度上说明了女性自重的重要性,行为举止应与身份符合。其中也说到西方年轻的小姐鲜有化妆,因为青春靓丽,中年人化淡妆,这样大家都漂亮。而中国年轻的女孩们化妆,而中老年人却破罐子破摔,这样使得差距更大。我们的民族还是应该采取些措施来组织这种马太效应的,无论你是贫富差距,还是精神方面的。
在写到王小波自己对小说艺术无止境的追求和探索,我最欣赏的就是他那句“用一生的时间来追求艺术。”记得他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提到过“最后我发现还是我在家里面写小说最适合我。”他认为真正的好小说都是精心设计的,无论怎样去分析都是合理的。就如杜拉斯的《情人》,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无一不精。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6
先笑一个:我天天教别人,写文章从题目开始就要有新意,要夺人耳目,自己却用这么俗旧老套的名目。为我的懒击掌先。
准确的说,这是第四次读王小波了。但从第三次开始,我才读出点味儿来。
第一次还是上学其间,记不清是大几了,总之那会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正风靡校园,我也就找来了看,实际的情况是,那些小说,我字字都认得,合在一起,却一点看不明白,所以就放下不看了。呵呵,这大概是我读书的唯优点:不懂就是不懂,绝不装神弄鬼,借虎皮拉大旗。
第二次也是上学其间,有一回假期回学校,买完车票离开车还有几个小时,没事做,就到处转在车站附近一家书店,卖的大都是教辅书,再就是些没名堂的畅销书,我翻来翻去,找到一本《古诗一百首》和一本王小波的文集。具体的书名是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总之似乎我还没有读完,它就失踪了,也不知谁借走了,再没还过——这样不知所终的书已经好几本了,深刻怀疑被老二顺走了,别人不上我这来,来的也不读我的这些书。
第三次还是工作以后,那二年被赋闲,工作很简单,不要说八小时之外,就是八小时之内可供我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很多,由是隔几天就到图书馆换几本书,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就在其中,那时,才能说懂了一些——知道他在说什么了,记忆最深的是那句“我是学理科的,不相信世上有……”的议论,触动很大。
年跟前,又有了些空闲,借书的时候,这本书又跳到眼前,于是借来再看,说全懂,怕挨砸,但至少看出了他的言论的优劣,也让我多了些自信——以前总觉得自己这个专业没专业,好象什么实用的技术都没学到,看到王小波乱用概念,不禁暗笑,原来我还是有点专业的:)。
认识王小波的过程,跟读钱钟书的《围城》类同。初识《围城》是上补习班时,班上有人读《围城》再加上电视剧播的火热,很多文学爱好者赞口不绝,于是就借来看,看了一晚,不得要领,闷闷的还给别人,上大一的时候,和一老师说起《围城》,我说我怎么不懂的话来,边上一同学说她懂,很有感触,结果被好一顿挖苦:多少专家多少年研究都不敢说懂了,你这么胆大敢说自己懂了,了不起,等等,让我目瞪口呆。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7
最近在看王小波。
买了《沉默的大多数》,借了《黑铁时代》。为什么会买杂文的集子?我更喜欢写作者写这类文章时的见底和功力。王小波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不仅仅是体现在智商还有洞察力。更可贵的是保持清醒和让人保持清醒。愚蠢、聪明就在一线之间。最近也遭遇过荒唐事。看着聪明人做蠢事,发蠢话,真是令人哑然和羞赧。然后就想起他的文章来。
他的文章带着幽默戏谑、智慧和尊严的味道。令我在日常的生活中,偶尔会察觉出荒谬的戏剧感。
摘抄几句吧: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别人的痛苦才是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但是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早已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做过了些研究之后,我忽然猛醒到: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简言之,话语圈里总是在说些不会遇到反驳的话。
据我考察,人们在一个宽松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优雅,收获到精致细琢的浪漫;在一个呆板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幽默——起码是黑色幽默。就是在我呆的这个社会里,什么都收获不到,这可是件让人吃惊的事情。
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对我本人来说,学习自然科学,阅读文学作品,看人文科学的书籍,乃至旅行,恋爱,无不有助于形成我的信念,构造我的价值观。
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
人既然活着,就有权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至死方休。更何况那些高尚和低下完全是以他们自己的立场来度量的,假如我全盘接受,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子里下蛋,而我总不肯相信,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座鸡窝。
顺道说一句,我还在读,仍会反复读。因为读起来令人击节大笑、不禁想去自嘲的杂文还真是不常见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篇8
近来,我从图书馆借来了一本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利用空余时间我已全部读完。合上的书本后,除了感受到了作者的幽默外,更被作者的精辟所折服。
作为知青出身的王小波,与那个年代的同代人一样,经历着无数次的_、上山下乡……,同时也经历着由此所带来的家庭不幸、个人的坎坷,精神上的被愚弄,纯真的情感被裹读……,但与之俱生的是作者以其独特的、不停顿的思索与追问,表现着生命的尊严和顽强不屈的自由意志。其思想的成熟过程,也就是靠自己的判断力找寻真知的过程。王小波由此终身保持着对精神自由和理性思索的信念。在这个方面,他与同代人一样又不一样,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独特的一个。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思想的盛宴。以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其思想渊源,王小波站在平民的视角,用平民的写作方式,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道闪电,照亮了许多人的心。我们在他的精神家里中穿行着,感受着他对思想、对自己、对写作的真诚、徜徉其中,我们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
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蜚的权力,他就已经不战而胜了。
王小波,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者。
有人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只出理论家、权威理论的阐释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不出思想家,而在我看来,小波是一个例外,它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在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