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韵读后感8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书籍中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读后感其实也是议论文体的一种,为了加深个人对书籍的认识,我们都要好好记录读后感,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荷韵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荷韵读后感8篇

荷韵读后感篇1

闲暇之余,我总喜欢品读优美的散文和诗歌。今日,读了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韵》,心中感触很深。这篇佳作可以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媲美,虽然都是写荷花,但又有本质的差别。《荷塘月色》以景抒情,给人以静谧的唯美享受,而《清塘荷韵》则是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以平淡的文笔,抒写了作者所处的北京大学的朗润园内,有一个数亩的清塘,以前是有荷花的,但是后来荷花遭到劫难,消逝的无影无踪,作者常渴望清塘会重新长出荷花。恰巧有朋友带回几粒洪湖莲籽,作者满怀希望的丢在清塘内,期待着有一天,荷叶回长出来。但是,第一年、第二年,水面上毫无动静,就在作者灰心的第三年,水面上竟长出了五六片荷叶,但是,都是纤细柔弱的。到了第四年,荷叶不停的生长出来,大面积的铺展开来,把整个清塘的水面都布满了。这怎能不让作者欢欣鼓舞,是作者创造了这一个奇迹,把从西湖看到的“接天连日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搬到了自己家门前。

作者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把荷花的细微变化与自己的心理活动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真挚热爱之情。是以盼荷、种荷、观荷、赏荷的顺序,娓娓道来,动静完美结合。在莲籽投入淤泥的第一年、第二年,水面是静悄悄的,不见一点儿动静,但第四年,荷叶迅速生长,绿色蔓延到整个荷塘,每天都有变化,这是一处描写。还有在赏荷时,作者又再次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比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静的描写。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猫扑入水中,把月亮的倒影打的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这几处是动的精彩描写,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文章最后写到,“天气转寒,荷叶荷花即将凋零,消逝,但是,荷花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是的,荷花会继续储蓄着生命的能量,等到来年的春天,一定会绿叶铺遍,红艳满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切向往和美好希望,对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

回想季老一生,历经无数的风风雨雨,曲折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淡然、宁静、豁达、乐观的心态,他甘于寂寞,淡泊名利。这不正像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吗?也正是如季老这样的无数的爱国知识分子,用坚定的信仰,美好的追求,构建起来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孕育成了不屈的民族魂魄,相信,这种精神,也一定会薪火相传,绵延不息。

荷韵读后感篇2

季羡林爷爷离我们远去了。季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作家等。他精通12国语言,是我国的国宝级人物。季爷爷学贯中外,兼容百家,是公认的学界泰斗。

?清塘荷韵》是季爷爷的代表名篇,今天我读了《清塘荷韵》,平平淡淡的文字,读起来却感触颇深。《清塘荷韵》是写了季爷爷把几颗洪湖的莲子投入门前的池塘,希望长出莲叶荷花。经过四年的耐心等待,终于长出了大片荷叶,叶子扩张的速度惊人地快。光长荷叶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那里的荷花不仅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文中还写了他读过一本诗话,其中有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认为第二句对仗不工整。我与爸爸探讨时,爸爸也有同感,爸爸对了一句:池花对影落,日葵向阳开,我看比较工整。

?清塘荷韵》文中还提到,一年夏天,天气十分炎热,而荷花却开得特欢,几乎连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见了,写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写出了季爷爷喜爱荷花的心情。文章的后面写他的一个爱花的邻居,天天数荷花。季爷爷是知道的,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道隐藏着多少花骨朵儿。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顽强的。

季爷爷写的文章,诗句引用得很多。如在文章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静静的池塘里静静地开着荷花,这种境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季爷爷的文章特别好,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以后慢慢品读和体会。

荷韵读后感篇3

对视那一双历经人世七八十个岁月的双眼,我看到的,是对待人生的睿智和坦然。

季老在《清塘荷韵》这本书中,集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耄耋老人对往事的追忆。大概人的年龄大了,就容易怀旧吧。然而,这追忆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对过去的回放,从这最深情、最朴实的追忆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他的不同寻常的人生际遇,还看到了他对待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其中除了应有的怀念,还蕴藏着对每一段际遇的感激。

从山东到清华,再到德国的哥廷根,再到北大任教,季老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在这辗转颠簸的路途中,经历了种种的悲欢离合,在书中都仿佛历历在目。有对祖国的怀念与责任感、对师友情谊的缅怀和感激、对文革的愤懑与坦然,有对待名利金钱的淡然、对待自然和动物的善心,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思念是永恒的话题,对于季老来说,这个话题更为迫切,也更为深重。本书开篇便是他在燕园圣地时对家乡山东西北大平原的怀念,季老在燕园奉献了半生,而在他的家乡只待了六年,相比来说,虽然很短,却依然值得怀念,正如他所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让他怀念的,除了那故乡的明月,更多的,是故乡的亲人,特别是他的母亲。

背井离乡之后,连母亲的最后一面也没能见到,那种悔恨正向他描述的那样“悔恨像大毒蛇直刺入我的心窝”,自此之后,母子之爱便成了一道明媚的伤,无处不可触及。后来,对于丧子之后哭死的佣人王妈,悲哀沉重的压住了他的心,就连院子里的夜来香都感到寂寞。喂养的三只兔子因为大兔子的丢失两只小兔子也相继死去,他又感到“冷栗,寂寞,混上了一点轻微空漠的悲哀,压住了我的心”。回忆起爱猫咪咪的死,他觉得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友人,一个亲人心头彷佛被挖掉了点什么。这里除了对自身情感的寄托,还有这对待动物的仁慈与善良。

除此之外,季老的学习生涯无疑是漂泊的,一个在国外求学的游子又如何不思国思乡呢,然而,对于一个习惯了漂泊而又深情的人来说,家的概念,并不局限于那个出生地。出国留学的时候,时时刻刻想着故国,等到要离开的时候,又有着千般万般的不舍,正如在《别哥廷根》中写到的那样“别了,我的第二故乡哥根廷,什么时候我再能见到你们呢?”回国后一直在北大教学,这里又何尝不是家呢,就算是只住了十几天的印度,在离别的时候也是依恋难舍。可见,有深厚感情的地方便可是家了。

除了对“家”的怀念,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是值得去回忆的。无论是国内的《回忆陈寅恪先生》、《站在胡适之先生目前》、《回忆雨僧先生》、《扫傅斯年先生墓》、《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怀念乔木》,还是国外的朋友和老师,其中都包藏了或感激、或尊敬、或惋惜等等情怀,除了这些,恐怕还对风景依旧昔人不在的凄凉之感吧。

其中不得不提到的,还有文革那段不得不说却又没有几个人愿意说的非人经历。谈起那段经历,季老在《牛棚杂忆》中说他难道悲哀,感到孤独,感到恐惧,然而,也只能坦然,他自己问心无愧,只是同情无辜的文人们,虽然愤慨,却也只能说:“奈何,奈何!”除了对当时的真实叙写,再无多话,我们看到了他对往事的宽容和对待人生的睿智。

读完《清塘荷韵》,在其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的语言中,我们看到了季老的平和,品味了母子情、师生情以及凡人市井人文情怀,也悟出了一些做人的真谛。这种饱食之后的满足感,韵味悠长。

荷韵读后感篇4

读过季羡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韵》一书,有几点感想。

以前,曾有一个偏见,那就是中国已经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了,即便是有也不是那些为人所熟知能详的,我总觉得真正的大师应该是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平,不为高官仕途所累,一心为学的人,并且他的为学并非独领一枝,而是博大精深,涉猎广泛而又不失其精要的。如此人物当今世界已是寥寥,很多人物未免都徒有虚名罢了。

直至读了季老的书,又到网上查了一下相关资料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担当国学大师、国宝级人物、学术泰斗的称号,季老真是名至实归的。

在书中,季老说自己“不是个用功的学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他也说自己不是天资聪颖的孩子,这就很让人费解了,试想一个天资并不出色的人,又不用功,怎能在若干领域都能有所建树,并且曾经用了四十天的时间学会了梵文。我觉得他说的不用功可能单指小学的时候吧,至于长大以后却一定是极用功的,就连北大的老校长胡适都称赞他“治学最严谨,态度最勤奋”,可想他的勤奋并不是一般意思上的勤奋。

古往今来,凡有大成就者必有常人未有的勤奋精神,就我所知的钱钟书、梁启超、李敖等人,无一例外,均有超人的勤奋与克制。梁、钱、李三人,天资自不必说,若无勤奋治学的精神,恐怕是很难达到目今之成就的。

天资出奇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资质平平”的季羡林呢。

“积八十年之经验,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有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我把重点放在第三项上:机遇。如果我一生还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话,主要是靠机遇。”

我觉得季老的话说得很诚恳。

人的命运其实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无形中总有一只手在拖拽着你往前走,走向那些无法自己掌控的明天。想一想,人生的际遇不就是这个样子吗?如果当初没有被叔叔从乡下接到济南,如果清华没有与德国的互换研究生协议,如果没遇到陈寅恪(推荐季归国后到北大任教),如果在十年动乱中被迫害至死……哪怕其中的一个如果变成现实,那季羡林就不再是今天的季羡林了。

然而生命是无法假设的,正是因为在恰当的时机遇到了恰当的人或事,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换而言之,普通老百姓又岂不如此吗?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不都是千千万万个机缘的巧合吗?怨天何用怨人亦是无用,尽人力听天命可能是人生最好的注脚吧,我想季老的本意也一定是如此的。

季的妻子名德华,二十二岁嫁到季家,长季四岁,“德华天资不是太高,只念过小学,大概能认千八百字。一辈子也没有看过任何一部小说,别的书更谈不上了。她没有给我写过一封信,她根本拿不起笔来。到了晚年,连早年能认的千八百字也都大半还给了老师,剩下的不太多了。

因此,她对我一辈子搞的这一套玩意儿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意义。她似乎从来也没有想知道过。在这方面,我们俩毫无共同的语言。”就是这样的一位农村妇女,季老却与之相濡以沫地生活了六十多年,在季的心里,他的家庭委实是幸福的,“对这样的家庭,一切赞誉之词都是无用的,都会黯然失色的。”(季羡林语)。

由此我想到了许多家庭的许多人,贫贱时尚能相互扶持共勉,一旦生活有了起色便找出种种借口以摆脱“地狱般的”婚姻枷锁,另觅佳人。曾经为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感动,而今天季的家庭却让我对责任和担当有了一重更深的理解。

读季老的文章就如同感受他这个人一样:朴厚。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多的修饰,娓娓道来,却让人感觉到亲近与认同。读他的回忆文章,就仿佛看自己或某个亲人的过往,过来人的经验与感悟一点一滴地融入到了平实的叙述中,似有提醐灌顶的功效。同辈人或有同感,晚辈人或有启发,人人皆可读,人人皆得益。

关于《季羡林的牛棚杂忆》这本书,并未读过,有时间一定会找来拜读一番的。不为别的,只为季老的勇气。处在他的位置上,对那段历史多少人都选择了沉默,甚至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有些是为了不触及那个伤疤,而大多数恐怕却未必尽然吧,就连在我看来那么不谙俗世的杨绛都对那段历史一笔带过,更何况其它。这个时候,季老却有胆魄站出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可谓不是真英雄真勇士。这一点他是值得钦佩的。

荷韵读后感篇5

以前挺喜欢荷塘的,而当我读过这篇文章才明白,原来荷花和荷叶是那么的美。20xx年我去了一次荷塘。

20xx。8月的一个清晨,睁开惺忪的睡眼来到了荷塘,为的是看到争奇斗艳、不凋谢的荷花和如翡翠般的荷叶。就在此时,我眼球里倒影出的是一朵朵荷花,还有一片片荷叶,我想:如果我能站到荷叶上不掉到水里该有多好,到那时,我就可以成为“荷花仙子”了,带着这美妙的幻想和纯真的心,我便和荷叶玩耍了起来,我往它脸上洒水珠,它却不让水珠落到它那无污渍又干净的脸上,妈妈说,“荷叶出淤泥而不染”,听了这句话,我便爱上了荷叶。

还有荷花也是很美丽的。

淡粉、淡黄色的花瓣,里面包着莲藕,真令人陶醉。假如有一天,我变小了,我一定要躲到这里面,因为荷花里面很安全。哇,是一对母子呀,凋谢的荷花,低着头,看着正在开放的荷花,母亲呵护着它,为它遮风挡雨。

渐渐的蜻蜓也来了,真怕将这弱不禁风的小仙子惊走了。不得不承认,这景色太美了!浪漫的亭子,优雅的小桥,蜻蜓点水,含苞待放、争奇斗艳的荷花,如翡翠般的荷叶……都令人叹为观止。

这时,我想到了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我爱荷塘,一个让我充满梦想的地方。

荷韵读后感篇6

我写过关于季羡林的博文,这是第二次。

季先生的话语,又一次敲响在耳边了。“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我无法明白,荷花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荷叶来看,每一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构成眼前这个局面。”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一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必须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是啊,这几天长沙的天气忽地变冷。今日,我一面清理着入冬的衣服,一面在想着,我得写篇“荷塘”的文章。

忽地想起这次国庆,从双峰到长沙的高速公路,有个地名,令我眼前一亮,那是“荷塘”!荷塘,曾国藩故居,这两个地名,紧挨在一齐。

静静地坐在电脑桌前,心中无一丝一毫的杂念。耳边仅有“呜呜呜”的摩托车声,再也听不到莲瓣掉入水中的声音了,再也无法感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的意境了,再也无法领略荷叶惊人扩张荷花含苞怒放的乐趣了,再也无法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外婆家的荷塘了。不知外婆家的荷塘此刻是什么光景了!我已很多年,没去看过那里的荷塘了。

季先生的荷塘,嵌在我的心海里了。君不见,我的大中华博客的左下角,亭亭玉立着一大捧我心爱的荷花。

季先生,你见着了我的荷花吗?

荷韵读后感篇7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清塘荷韵》

作者季羡林欲不消心难平,感觉离家渐近而情绪也随着新年脚步的将近变的不在沉稳,不明白激动哪一初,想要落微激动浮躁的脉搏跳的沉稳点,还是需要读一读好的书,好的文章是用心写出的,华辞丽藻很难堆砌而成,重要的是经过时间的沉淀酿造出文中佳酿。这天偶看到季羡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韵》,读到第六段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季老的用心。

季老年复一年的观察门前清塘,始终没有放下,正是那份难得的等候期盼,最后迎来翠盘荷香六月赏。有一情节很是打动我,季老在看到花瓣落入池中的景象联想到的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季老深深体会到原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而并没去强求工整,而是用一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可见作者对“池花对影落”之欣赏!

季荷-----是周一郎先生为季老荷花赐的名,季老更是欣然理解了这一称呼,最后一句更是写下:“我为我的“季荷”祝福。”而我用什么样的祝福来祝福辛勤劳动一生的季老?只期望清塘里的荷香为他老人家飘的更香更远。

荷韵读后感篇8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老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荷韵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鹬读后感200字8篇

上学去读后感8篇

《寒假阅读》读后感8篇

查理九世读后感精选8篇

海洋传读后感8篇

小弟的读后感8篇

那天的读后感精选8篇

冬读后感300字精选8篇

的读后感100字8篇

池上读后感100字精选8篇

荷韵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2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