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阅读过一本经典的书籍后,一定要及时写好读后感,我们可以对书本的感受通过读后感记录下来,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师建议》读后感最新5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建议》读后感篇1
今天这个主题我想更适合教师朋友们仔细研究,因为这里提到了更多对学生的了解。我想这些都要基于教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了:上课的时候,看看学生们的眼神和表情便能知道他们是不是都懂,在哪里不懂。
但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了一个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办法,即抽取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一方法经常发生在讲课过程中。说起来,这个方法好像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从作者的角度看,他觉得能很好地实践确实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
有很多时候,教师喜欢用提问的方式来验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推导出或者总结出新的知识,但就像作者说的,这样做有时只能造成表面的积极性,而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思维积极性,因为有些学生在思考,而有些学生在旁听。
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有些学生已经在第一时间从自己的知识库里找到了宝贝,而有的学生还在寻找打开宝库的钥匙。在这种情况下,后者面对教师的提问就会手足无措,而这样的手足无措就成了教师捕捉的重点对象,同时学生的思想却只集中在“我不想被提问”这件事上,而非跟随指引一步步探索。
从教师的角度,我对课堂上发生的这些没有更多体会,但我想我还是可以从孩子如何在生活中获取知识这个角度进行仔细的思考。就像有时候我和女儿在读一本书时,她经常会跑去拿来另一本书,并告诉我我们刚刚讲到的内容也出现在这本书上一样。知识的积累不就是这样不断重复、积累而最终产生了关联吗?
我想我对她所掌握的知识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对她来说就像故事一样,而什么样的内容却需要费些脑筋。对于那些从她脸上看起来困惑的东西,我会再多讲一些,于是就让她小脑袋里的东西彼此间有了关联,因为困惑的东西并不是完全陌生的,而是需要有些线索。就像在课堂上的孩子们一样,当他们困惑时并不一定是不懂,而是不知道那个知识的交汇点在哪里,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交汇点,并引发思考的兴趣。
这里,还希望更多的教师朋友给我一些你们的经验和体会,教育的艺术也需要更多的父母们了解学习。
《教师建议》读后感篇2
近期,我拜读了这本教育专著,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阔论,但却说的很真诚实在,可以说是条条经典,用来指导我们实际的教学,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对我感触很深,对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受益匪浅。
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生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细心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他给孩子以做人和学习的启迪,给教师以教育和教学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理念。
教师要学会去赞美。在学校里,学生听的最多的是批评,看的最多的也是教师怒发冲冠的样子。凡受过赞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相较于受人指谪,人们从心底里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夸奖,大人都如此,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学生呢?
学生需要通过表扬来竖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不管是学困生,还是优等生,都是需要表扬,也渴望受到表扬的。对学困生来说,尤其如此。一直以来,他们听到的都是教师、同学、甚至是家长的负面评价,才使他们厌倦了学习,自己也认为:我的学习真的是不行的。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他们的信心会慢慢恢复的,学习,多少是会好一点的。我们教师应该多赞美学生,让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当你不得不批评学生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提醒代替批评,比如说摸摸学生脑袋,拍拍他的肩。
二、注意场合,谁都爱面子,让我们也给学生留点面子。
三、一次只批评一个错误,不要把陈年老帐都翻出来。
四、别一棍子打死,要给出路。
五、能短则短,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这里提供“一分钟批评技巧”供大家参考:前二十秒,用眼睛默默看着对方,让对方充分意识到错误;接着二十秒,指出犯错误所在,告诉对方你的真实感受;最后二十秒,提出建议,表达出对他改错的信心。
《教师建议》读后感篇3
和大家不一样的是我的这本书是在网上买的。因为我感觉这本书值得我们细细的去读,去感悟,去学习,它很有必要成为我工作生活闲暇时的精神食粮。
拿到书以后,我就迫不及待的浏览了一遍。心里不由感慨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他的教育理念是多么的伟大、超前。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一个特别显著的建议,就是让我们多读书。首页的一段话就让我感慨颇深。“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她的知识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经常听课的时候,我就感慨,为什么优秀的老师的课总是那么的自然,幽默,得心应手。那是因为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能力,最主要的.是他们知识的渊博,才使得他们课堂上游刃有余。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她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而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他不能体验到自己的思考的自豪感,那么他就不喜欢进行脑力劳动。’可见,我们教师的知识量的重要性。
蔡校长一再告诫我们要有一个空杯的心态,去学习,去提升自己。是呀,为人师表,学高为师。只有有了东西才能给学生倒出来。社会在不断地要求我们,我们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自己。干一行爱一行。让读书、学习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吧!充电自己,影响孩子。
《教师建议》读后感篇4
老师们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在每堂课上获得了知识就是成功的,一味地把知识当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最终目标,而忽略了其他的重要方面。
获取知识是最终目的吗?
孩子来到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知识,这一点毋庸置疑。怎样考核孩子学到了知识与否呢?就得靠提问、作业、测试等方法来检验,所有的表现优秀则是学到了知识,否则就是没有。这就很容易误导老师把注意力都关注在作业、考试分数高的人身上。但有一点我们需要记住: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是不断变化的,永远是新的。
?易经》第一卦《乾卦》中象卦第一句即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说乾卦的形象就像天一样,天的运行是刚健的,所以君子需要自强不息。后半句还有一个字——自,说明一个人要变强,一定得自强,别人不能让你永远强下去的。这跟孩子们的学习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是老师、家长催着他们去学习,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发性,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不能持续保持的。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老师提出了一个认识方面的考验。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很多老师认为:我把知识传授给我了学生,他们能考出一个高的分数就是功德圆满,这样的老师仅仅把“知识”当成了教学的目的,忽略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运用。“知识”只是让学生们“知道”了某个知识点的定义、性质等等,如果仅仅停留于此,他们则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老师要做的就是不让孩子脑海中的“知识”变成静止的、僵死的学问,而要经常起作用于学生的脑力劳动、集体的精神生活和学生的相互关系,起作用于生动和连续不断的精神财富交换过程。读后感·让学生在平时的脑力劳动中,不是熟背、死记别人的思想,而是让他们自己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生气勃勃的创造。就像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的学习语言的事例,他先讲述相关词和词组的丰富含义和感情色彩,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出自己的词语,只有当孩子们思维活跃和丰富起来,思考能力真正被培养起来,才能尝到思索的无比快乐和认识的极大喜悦。这样才是把获取知识这个目的进行延伸,变成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手段,才是真正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善于思考的学生,才能让他们的学习兴趣一直保持下去。
《教师建议》读后感篇5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书中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成绩等等。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给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所谓个别对待简言之就是“因材施教”,现在大家都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要求。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以及反应能力各不相同!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就这引发了自己的一点点思考,在日常教育中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对待,这一点大多教师都能做到,而且好多教师都是这样去做的。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是做到这一点,估计就有点难了。其他原因且不说,单就学生人数来讲,就能让教师感到精疲力竭。目前,只有少数地区推行“小班教学”,大部分地区,班级人数都超过40人以上,我现在所教的班级人数一个班有57人,另一个班也不少,也有54人,在这样“臃肿”的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谈何容易!57个学生就有57中想法,就有57中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个别对待学生,这是一条很好的也很有成效的教学思路,关键要看执行的条件是否可行。现在我带的两个班加起来就有111人,每天光批改课堂作业本就已将让我忙的不可开胶了,那还有时间去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呢?当然这不是自己不这么去做的理由。
现在的后进生怎么产生的,或许就是应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吧,“我们没有合理的个别对待学生”。以至于现在一个班里会有那么多的后进生,而老师们当然也包括我,就知道去埋怨学生,认为学生没有好好学,甚至认为他们“笨”反应慢,可是我们何尝不换位思考一下呢?老师们又何尝考虑到那些后进生的痛苦,因为某种原因上课听不懂,却还要装作很认真听讲,配合老师,对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煎熬!作为老师你采取了个别对待学生了吗?没有!我们上课只是把大众的东西强加于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他们能否接受啊!长期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了!虽然目前来说,个别对待学生实行起来有点困难,但我觉还是应该朝这个方面不断的努力,时间是靠自己挤出来的,方法是靠自己探究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才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书育人者!
《教师建议》读后感最新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