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好了是可以引入深思的,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加深大家对名著理论的分析,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教育姿态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育姿态读后感篇1
?教育的美好姿态》不仅仅是一个语文人在谈语文谈教育,它更是美好的心灵絮语。散落散见于书中的是一个个美好的自然意象:秋天的落叶,悠悠的流水,夏日的鸣蝉,铺满大地的野草,洁白的雪,悠长的巷……从文章的题目便可见一斑:《请给春天一点时间》《喊向月亮的声音》《杂草的语文之旅》《每一片雪,都是一片灵动的思绪》《穿越群体,你却不是孤岛》……
颗颗珍珠串成了美丽的项链,道道河水流成了诗意的生活:我看着小鸟在空中轻捷的划过痕迹,我看着小草在土地的呓语声中悄悄萌芽,所有小虫子都和我一起轻舞飞扬,我就把春天留在我的眼睛里。雪花倏忽钻进我的衣领,我会伸出手,接过下一朵花瓣一样的晶莹,等待空中下一个柔软的飘落,把足迹留在雪白的大地上。
诗意的生活不是空中楼阁,有哲思,更有语文:走进山水,山水给你语文的灵感;融入森林,花树给你教学的指引;看落叶,金黄的脉络里有语文的气息;读天空,广阔无垠中自有一个课堂。你把父亲的脊梁看成诗歌,你把母亲的白发写成散文,你用爱向大地致敬,你用敬畏向蚂蚁叩首。语文教学的感觉,不是每天匍匐在大部头书籍里就能找到的。
一个行走于滚滚红尘却不染世俗之气,恣肆地将自然融入生活融入工作的人,怎能不是拥有一颗童心的大爱之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刻,我想起了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切。
教育姿态读后感篇2
读一本优秀的书,我们能遇见美丽的灵魂。
把生命凝结在语言文字中,能够遇见最好的自己。这,肖培东老师做到了。人,因思想而伟大。一个人,真正能做到“群体穿越”,抵达这个美好的世界,那得要拥有我们所不拥有的才情和孤独。于此,生命的精彩只能交给时间,毋须追逐,一切自然而然了。肖培东老师所著的新书《教育的美好姿态》能够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语文教育界的大事情。在众语成文的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蔚为大观。而能够“浅浅地教语文”,坚守语文的本真,真正站在学生和语言文字的起点来灵动地教语文,让语文美好绽放,这,恐怕,我们要一辈子的修行。
?教育的美好姿态》这本新书与2016年1月出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一道,成为肖老师语文人生的最好礼物。语文,只有对其爱得深沉,才能参悟其中的奥秘,也才能融进自己的生命里。没有语文的走遍千山万水,没有一堂堂课的铺陈,没有苦心孤诣地反思,没有无数个不眠之夜,怎么可能有教育的美好姿态?浅浅地教语文,教的不仅是语文,更是让我们找寻到了不知何时何地失去的青春吟唱。原始的,纯净的,真诚的,重拾我们教育的和语文的初心。任生命一天天的流逝,那永不改变的却是“一颗不近黄昏的心”。
3月6日下午,当我得知肖老师的专著《教育的美好姿态》能在原创图书的微店购买后,时不我待,二话不说,找到网址,点击打开,赫然在目的便是封面印有七个大字的书名——教育的美好姿态。这书名竖行排版,方方正正,简简单单。即使看看书名,就能让人想象得到肖老师是一位有生命情怀的语文人。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人心浮躁,为名为利,人们走得太快,太远,忘记了生命最本来的样子。真的能够静下心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思考什么是语文,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人生,并能用心写成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让我们所有人都为之感动,这,需要有怎样“真实,灵动,大气,细腻”的灵魂。教育,在肖老师的心中是美好的,也因此,要以最美好的姿态与之相遇。眼前,我仿佛感知到了春花盛开之浪漫,静水流深之美丽。
再看网上的图书封面,肖培东三个字与书名相比,小得让人爱怜。于此,这是一种谦卑的姿态。一本书上,大字体的书名,小字体的姓名,恐怕,这,让我们不要过于关注作者是谁,而是着眼于书的思想内容吧。我们深知“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道理,一个人的眼光、性格和审美趣味都在一行行的语言文字之中,正如肖老师自己所说:“透‘形’禅‘神’”。读书,要悟其中精、气、神。至于,这本书的作者,往往透过个人的文风,就能觉知得到的。诚然,姓名仅仅是符号而已,但是那更是有意义的符号。读书人真的能够做到“立言”,美好的名声就不需要整天翘首以待了。
封面上还有点浅蓝色的几何图案,似翩翩起舞的蝴蝶,展开翅膀的瞬间,清风拂面,便能激荡起一场情感和思维的风暴。
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这颗等待的心,无时无刻不焦灼。肖老师的《教育的美好姿态》这本书,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心灵洗礼。巴望着,尽快能够遇见你,让这盏明灯,点亮早已干枯的心灯。
3月12日早上,我急忙奔到学校传达室,找到了包裹,拆开塑料包装的那一瞬,展现的便是“教育的美好姿态”。能够遇见这样的书名,本身就是美丽。何况这些字字走心的文句,教我怎样语文,怎样教育,怎样生活。追根溯源,不忘初心。正如肖老师所言:“我们已经得太远,以至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过好每一天的日子,并能“吾日三省吾身”,在人生前进的路上,不必苛求什么,让美好的人生姿态静待花开。
这一周的时间,我阅读着,思考着,感动着。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之所以伟大,正因为能够思想。让思想插上翅膀,灵魂会在高处自由飞翔的。我遇见了肖老师“心鹜八极,神游万仞”的才情,散文诗式的语言,字字珠玑。就看书中的大标题,就让人感慨万千。“教学,是彼此都要珍惜的缘分”,“语文的表情与眼光”,“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忘初心”和“世界,别与我争夺”等。这里,有对自己语文课堂的审视,也有对后生晚辈的期盼;这里,有读书感悟,也有写作见解;这里,有心灵的私语,也有哲理的论道。城市,乡村;他乡,家乡;亲人,他人;行走,凝望。忧愁,欣然;孤独,乐群;失落,憧憬。天地人心,化为一行行直击心灵的文字,温暖了我们这颗冰冰冷冷的心。
有时,读得酣畅淋漓,忘记了时间;有时,让人冥神苦思,遇见肖老师那颗诗心。人们说:“肖老师是不是诗人的诗人”。我想,肖老师的灵动思绪反映在心灵的文字上,难道这不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魅力吗?诗人的异禀,“卓然思不群”的气质、情怀,幸福了我们所有人。
不,不对,肖老师的文字又是接地气的,如“浅浅地教语文,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应该要感受的思想。”“语文教学,要着眼于语言和语文能力。我们朝向语言的海洋,眺望精神的天空。”“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贵在理解——字词的理解、文意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情感的理解等,因此,必须给足学生时间去完成字词与文意的理解,这是基础。”你看,这就是语文,多么实实在在,平平常常。
还不对,肖老师不是诗人,而是哲人。你看这些思考,就让我们击节赞叹:“你是你的课堂,你是你的人生。你是你的,你的是你,教学和心灵一致,没有一种伪装能瞒过课堂上所有的眼睛。”“生命不会有真正的黑暗,你的世界黯淡,是因为你藏起了灯。”“教育的姿态其实就是生活的姿态,这个世界,所有爱的姿态,都在成就我们的幸福和美好。”这,一颗诗心,是语文的、教育的、文学的、哲学的。这本直指心灵之书,正如肖老师所言:“写给每一位教师的生命之书。”没有凝视世界的眼睛,只能苍白代替斑斓;未曾省察的人生,终会毫无意义的。我们的语文,应该、能够遇见教育的美好姿态。
你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语文。语文,行走在路上,抵达我们最好的生命遇见。
从一句句哲言中,我读到了你的深邃。你经常是在天上飞的人,俯瞰广袤的大地,便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万丈豪情。你也经常坐上动车,飞驰的山川成了心中的风景。你走遍千山万水,遇见一些人,体验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走向不一样的语文世界。午夜时分,一个人在外地,城市夜色温柔,乡村宁静平和,孤独着,思考着。
从一篇篇散文中,我读到了你的执着。因为爱,爱语文,爱生活,一切努力,也许与个人勤奋无关,而仅仅是习惯吧。一旦习惯,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比如爱阅读,爱写作,那就感觉不到累,因为那不是任务,而是心灵的需要。
从整本书中,我读到了你的美好。想象得到,一个人在候机过程中,坐在一排椅子的边角,静静地用电脑敲着文字,投入到文字世界之中是毫不理会飞机是否晚点的。这个世界是属于你的。只有心思澄明,才能照见纯净美好的心灵。
夜深沉,一本生命之书,要融在我的心中。
教育姿态读后感篇3
窗外不时有鸟儿啁啾声,高楼林立间,于我,不啻于一种安静的欢喜。身子略有不适,谨遵医嘱,于是,这个周末,便在家里,难得的清闲下来。
捧读新购的《教育的美好姿态》一书,这是语文名师肖培东的教学感悟。深深折服在他的字里行间,那娓娓道来的一节又一节语文课,在我面前,仿若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有对春天安静的等待,有悠长悠长的声音在行走的雨巷,有对梅西式灵感的寻找,有改变河流走向的阅读……
似乎第一次才发现语文的美丽。我开始不再用职业化的角度去审视语文。孔庆东老师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肖培东老师说:"可以是一首歌,是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可以是一件艺术品,是梵高的《向日葵》;可以是断臂的维纳斯,可以是高山的倾诉,可以是依水的沉思,可以是易中天的讲坛,可以是祖母的白发真情……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更有对文化的深细感知和体认。"原来,语文的世界竟然是如此的博大辽阔,语文的视野竟然是如此的深邃繁茂,语文的内涵竟然是如此的丰厚广远。而这样的语文,教我如何不依恋?
原来语文可以如此美丽。原来教育随笔也可以流淌美丽的诗行。我的心屡次被惊艳到,肖老师的珠玉文章,让我用朝圣的心态阅读都不为过。一节作文课,在肖老师的沉思中,变成了令人迷恋的安静课堂;面对所谓的学困生,肖老师悄悄告诉我们:请给春天一点时间;接受了一节有挑战的公开课,肖老师睿智地写道: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忘初心……甚至于一个家长的短信,都可以成为生发教育感悟与哲思的源泉,然后就有了一篇读来如沐春风养眼怡心的美文。忽然悟了:如果一位教师能够以这样的文笔去记录,以这样的心态去反思,身列名师不远矣。
教育姿态读后感篇4
这段时间读了肖培东老师的《教育的美好姿态》,这本书里都是肖老师关于教育,关于语文的感悟和思考,字里行间充满哲思,文字很灵动,优美,给了我不少启发。
现在的我在备课时,会参考很多名师的、同事的教学设计,有利也有弊。当自己的课堂上充斥着太多他人的思想,当我按着名师的教案一步步上下来,把自以为是的文字和重点灌进学生的脑袋,学生再如此点点滴滴地复制到考试卷上,有时候效果也确实不错。但这样的课堂,就像在旷野里自由地牧羊,挥舞着的却总不是我的竹鞭。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我们自己又需要做些什么?
语文应该是好玩的游戏,不要老纠结于为什么,是什么,应该努力体验当下、整体契入,不要盲目地认为感觉都是无力的、没用的。我们既要珍视自己的内心触碰文字的第一感觉,也要珍视学生的内心触碰文字的第一感觉。但很多时候,我们非但不珍视,反而有意遮蔽、回避、无视学生的阅读初感。我们总牵着学生的鼻子,任由他们的心灵枯寂。久而久之,他们只能屈从于老师的教导、训诫,丢失了阅读的初感,便有可能丧失一生的阅读品味。单刀直入,直击初感,重拾信心,坚定信念,一意孤行,或许才是语文学习的出路。
我们学习语文,学习写作,也为的是用文字记录童年,用心灵珍藏记忆。
回想自己经历的语文课,或许在课堂上留下的知识早已淡忘,但是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一些语文的方法,关于语文的记忆已经深深地被印在心里。我的语文成绩也不算好,但我一直有阅读的习惯,我喜欢读书,喜欢被书籍环绕的感觉,尽管“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但是我依旧甘之如饴。阅读,使人丰盈,阅读,使人心安。无欲乃积寿,有福方读书。
或许自己的语文课上得不好,或许对于文本的理解也不够透彻,那可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他们读书的习惯,善莫大焉。
语文教育,乃生命的化育,只能静等花开,急不来,更急不得!最求教学成绩的同时要有更长远的教育眼光、更深沉的教育情怀、更豁达的教育格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语文从外在走向内心,从有界走向无疆,从接受走向自醒,从急躁的必然走向沉静的可能。
语文教育的意义,正在于亲历文字的游戏,体验言说的情趣,享受倾吐的快意,寻找生命的安顿。因此,我们要慢慢熏养孩子细腻的心思,敏感的触觉,敏锐的眼神,聪慧的听觉,从而养成一种审美习惯,一种审美情趣,一种想象乐趣,一种言说冲动。当孩子在长期的熏养中享受审美的愉悦时,一切外在的事物刺激,都可以在对象与孩子的感受之间,产生一种奇妙的生命呼应。
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点就是思考。只有知道语文是怎么一回事,理解教学是怎么一回事,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到的情操、审美气质等,砥砺语文教学技艺,深入浅出地教出语文真味,才能慢慢走向心中的语文风景。
教语文,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颗文学的心、一颗神往阅读的灵魂。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涵咏一句句富有灵性的语言,品悟一个个浸透着灵魂的文字,为的是唤醒一颗颗柔软诗意的心灵。亲近语文,应该唤醒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怎样教语文不重要,只要你教的是真实的语文;怎样教语文很重要,我们要回归到语文的岸上。
教育姿态读后感篇5
本学期一开学,我就制定了学期读书计划。计划阅读《于丹论语心得》(已读完)和《教育的美好姿态》两本书。学生则读《小王子》(已读完)和《青铜葵花》两本书。计划如期进行,读书的姿态我感觉是最美的。
最近,一直在拜读肖培东老师的《教育的美好姿态》。它如春夜绵绵细雨,淅淅沥沥润物无声,又如四弦一声裂帛般的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捧着它,读着读着,闭上眼,仿佛坐在肖老师的课堂上,跟着他的思路和引导,对课文的认识一步步地走向深入。我开始思考,教育的美好姿态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去追寻那美好的姿态。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书中,跟随肖老师的脚步去寻找教育的美好姿态。
肖老师在封面中写到: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全书共五辑,已读完两辑。在第一辑《教学,是彼此都要珍惜的缘分》中,肖老师说,“你怎么样,你的课堂便怎么样。你,是你的课堂。”“你是挺拔的,你的课堂就是正直的;你是端庄的,你的课堂就是高雅的;你深刻而有涵养,你的课堂就隽永悠远;你朴素又不失文艺,你的课堂就芬芳却不妖娆。爱语文,从爱自己开始。爱自己,就丰富、发展、超越自己。”无论是阅读的姿态、写作的姿态,还是反思的姿态,我们都要有勇气回归真实的自我,保持一颗不变的初心,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永葆活力与激情。当我们在课堂上批评学生不读书时,当我们在课后批评学生不写作时,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做好了表率,我们批评学生时是否有足够的底气?
在第二辑《语文的表情与眼光》中,肖老师谈到这样一件事,一次收到家长的短信,短信中写到:“老师,昨晚女儿作文课回来很是兴奋,说是受到老师肯定了。她是个心思细腻敏感的孩子,从小到大老师对她的学业影响非常大,可以说她对老师的情感往往直接决定了她对课业的喜好……恳切拜托老师能够继续给予孩子关注,作文成绩能够提高多少倒是其次,我是特别希望孩子能够拥有明朗的内心和表达的乐趣。如果有您的阳光,我想孩子一定会变得灿烂和自信起来。谢谢老师了!”没想到淡淡的一句评价“你对语言文字很有感觉,我觉得很好。”,竟然成了一场滋养孩子心灵的春雨。
肖老师说,语文的表情,是阳光的。语文,最和生命关联,它不仅成就并持续滋养着我们的听说读写,还滋润了我们的精神生命,让我们朝向健康、美德和崇高,让我们的内心与黑暗丑陋绝缘。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它们的语言的同时,会受到范文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精神、人文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学生离开学校多年,追怀学生时代时的点点滴滴时,很多时候是想不起语文课堂具体的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的,但生命旅程中,却必定会镌刻住语文老师的人文情怀和教学魅力。因此,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具有人文情怀,因为它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肖老师还谈到:语文的眼光,则是要落在语言文字上的。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女孩的母亲,说“作文成绩能够提高多少倒是其次”,她看重的是“孩子能够拥有明朗的内心和表达的乐趣”。这“表达的乐趣”是什么?我看就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通过各种训练,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于漪老师说:“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效。”可见,教语文,必须基于语言的教学,思想教育、文学教学和知识教学必须在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基础上进行。
让孩子拥有“表达的乐趣“,是在提醒我们教的必须是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学语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体,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应意识并去实践的。曹勇军老师说:“我们不仅教语文,而且寄居在语文之中,以个人的方式体现语文,让自己成为这门学科。”寄居在这样的语文课里,师生彼此都有了阳光有了乐趣。
我们要有阳光,语文的阳光。一路寻找教育的美好姿态,怀着一颗希望之心去做教育。最后,再次吟诵肖老师写在封面的这句话:走上讲台,我是学生的阳光;走出学校,我是自己的幸福。这,就是教育的美好姿态。享受语文,享受教育,享受生活,是我们的选择。
教育姿态读后感篇6
十月的读书计划是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我加入叙事者的时间比较短,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到了十月底了,很快从网上购得,马上开始阅读。
从前言开始,就能感受到一位从事教育工作60年的老教师的赤诚之心,她对孩子的爱是热烈的,是深沉的。始终以学生为本,是于老师的教育理念。这在今天也是极力倡导的。
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大爱与无私。
现在的孩子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普遍面临道德缺失,情感冷漠。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温暖孩子的心灵,点亮孩子的心灯。一棵小树尚且需要修枝剪叶,才能茁壮成长,何况是一个人呢?所以对待孩子的错误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七年级上学期时,一天中午我正在办公室备课,一个学生过来找我,“老师,我丢了20元钱”,“哦,是吗?怎么回事?是不是你忘记放在哪里了?”“不是的,我怀疑是小美偷的”。我心里一惊,不会吧?这个学生很文静,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吧?表面上我不懂气色的说,“不要乱说,我相信她不是这样的人。你先回去上课,我会给你查清楚的。”我悄悄找了几个同学了解情况,小美家里比较困难,平时很节俭的,这两天突然大方了,买了不少零食吃。我心里已经大题有数了,但是我没有去找她当面交流,而是放出风声说,钱找到了。我观察小美的变化,刚开始她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后来她低下头想了好久,像是下决心似的。我知道她会来找我的。果然,一个课间,她来到办公室找我,“老师,我捡到了10元钱”“哦,是吗?在哪里捡的?”“教室外面。”“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值得大家学习!”我看到小美的脸红红的,她的内心一定是纠结了好久的,不过总算战胜了自己!我在心里暗暗祝福这个孩子。虽然我搭上了10元钱,但是维护了一个人的自尊,这才是重要的!
这个世界不光需要参天大树,同样也需要小花小草,只要是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好了!!祝福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
教育姿态读后感篇7
近几天,我有幸拜读了于漪老师所著的《教育的姿态》一书,文中阐述了于漪老师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在于漪老师看来,教育应有自己的样子,中国教育应有中国自己的样子。正因为如此,于漪老师在《教育的姿态》一书中多次强调“中国人一定要说中国话”、“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话语权”等。
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于漪老师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去爱每一位学生,只有我们爱他们,他们才会爱我们。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送出你的真心,用爱与学生去交流,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当我们做到了这些,就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今后,我会把书中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努力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人民教师。
教育姿态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教育是演讲稿7篇
★ 教育书演讲稿7篇
★ 和教育演讲稿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