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真过后写下的读后感才是具有价值的,记录读后感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分析书籍中的内容,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数学课外书的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数学课外书的读后感篇1
书名说,这是一本数学的通识。
但是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比如,维度这一章。按以前的数学基础,一二三维接触的最多。高维基本没接触过,所以理解比较吃力。看起来是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可就是云里雾里。书中提到的高维空间图像化,说四维立方体就是两个三维的立方体对应顶点相连。但又说它的形状是不能想象出来的。
不过不能因为看的吃力就否定这本书。如果过于简单的一本书,就不存在什么价值了。在本书中,你看不到过多的术语、公式。作者尽量在把内容简单化、通俗化。很多证明的例子,没有公式,只要是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都能看明白。
这本书到底称不称得上数学的通识?
对我来说算。因为它打破了我对数学的.一些偏见,让我重新认识数学。比如,我们觉得数学是一门精确的学科。因为里面有很多公式,很多的数字。我们学生时代解题,错一个数字或写错个公式要扣分的。正是这些造成了我们的偏见。作者却说说,对于很多问题来说,能找到精确的公式简直出人意料,如同奇迹一般。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满足于大致的估计。而正是这些大致的估计,解决了很多的数学问题,比如素数定理、排序算法等等都是通过近似得来的。就连数学模型也是,它并不代表真正的现实世界,只是一个近似的代表和反映。我不经觉得数学原来也可以这样玩。
书中常提的一个观点是:对于数学,不要问它是什么,而只要问它能做什么。也就是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学习抽象思考。维基百科上抽象化的定义是缩减一个概念或者资讯含量来将其一般化,主要是为了只保存和一定目的有关的资讯。比如,为了研究球的自由落体运动,把球抽象化成一个点。保留这个点有速度,有重量的特性。而把它的形状模糊了。抽象化思考就是为了降低复杂性,回归本质。
读数学课外书的读后感篇2
我个人很喜欢数学,但感觉没领略数学的精髓。精髓是什么呢?可能是一种思维方式,可能是一种创造性。当今数学学习中,太多问题被公式化了,太多东西被套路化,学生只要不停的练练练,就能熟悉到能应付一切考试的地步。如果仅仅是为了专业学习,无可厚非,但仅仅靠做做题,看看课本,很难领会到数学内在的一种美。当然具体我也说不出美在何处,但我可以明白的说出数学打动我的是什么,那就是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出发而都能得到解决,不同选择可能决定了解题难度的不同,比如从几何角度,比如代换,很多化归思想很奇妙。高中时我看过《漫话数学》这本书,让我真的觉得数学的奇妙,感到数学不仅仅是课内的公式定理和题目。你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可能这个过程中又触类旁通引出千千万万个问题,这个过程是一个思想的过程,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任何人一旦进入其中,就沉浸于思考的乐趣而无法自拔。遗憾的是,我很少有这种感觉,虽然做题很顺,但却觉得做的索然无味。也就是在为考试而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发觉数学思想的精彩。
数学和文化,在我乍一看来似乎不怎么搭边。但也可以说数学是一种文化,它影响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很多学科如物理化学的学科基石的建立和一些重要发现都离不开数学的帮助。物理和数学甚至很多地方都互相交融,难以分割。这点在牛顿身上可以得到验证,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离不开他天才般的数学思维。数学问题从古至今近层出不穷,千变万化,很难一本《漫话数学》就能概括完的。在我看来,这本书主要起一个引发兴趣的作用,里面的很多问题和课堂数学贴近,但又深入地探讨了一些公式或是概念的来龙去脉。比如洗衣服的问题涉及函数部分,比如极限的阐述,比如定积分的问题,比如数系的扩充,一下子引入复数范围的方程,又高于数学课本的阐述,比如几何部分对三大尺规作图问题的解释,又引出蔓叶线,螺线之类的概念,让你真正叹服:数学的灵巧多变,绝非一个人一生能穷尽的就能学习尽的。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数学的源远流长,数学产生于生活应用,但逐渐发展成为了思维性的学科,很多数学问题其实在生活中没多大意义,但极富趣味性,吸引着很多人试图去解决,这种吸引究竟源自何处?恐怕就是一种纯粹的思想乐趣吧,我想这也是数学文化内涵的一部分,一种文化传承至今,必有其独到的魅力。数学文化带给人们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思考和创造的魅力。只有思考,你才会真正挖掘到其中的内涵,你才领会到其中的博大精深,你被其深深吸引而无法抗拒。
谈了这么多数学的好,话转回来。为什么当今的学生们很少有热爱数学的呢?别给我说爱做题就是爱数学,完全不同。我也不敢说我是热爱数学的。热爱是发自内心被其吸引而喜欢,而不是为了某个功利的目的。那些搞竞赛的学生,或许能发现数学的一些美,但大多数也只不过仅仅为了得奖,从而为升学增加一份筹码。很多学生从小有数学恐惧症,他们不是怕数学,而是怕数学考不好。数学真的是用来考的吗?如果是我,那就得把应试数学从数学这个领域划分出去。说到这,《漫话数学》给我最大的一个感慨,就是数学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却普及的太少了,很多趣味性的问题很能引发我们学生的思考,作为上课教学的一种补充,更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真的从心里被数学的巧妙所折服,还怕没动力去钻研么?除开这种应试式的学习,在课余时间多一点对数学文化的了解,仅仅是一种思考的乐趣,能享受数学所带给我们的精妙绝伦,那就足够了。
在课堂,数学文化也不应该仅仅是一中师生之间的讲授——单方向的灌输。老师的经验比学生丰富,认知的东西也更深更全,他所该做的,我觉得就是一种引领性的作用,引导我们正确的思考,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在数学王国里尽情的探索。
读数学课外书的读后感篇3
读过《数学大世界》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写在数学上易错的题和数学学的很好的人,还有考题。
这本书第一页还有富含深刻道理的故事。比如:书上空瓶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吹自擂的人往往脑袋空空,是会被人嘲笑的。我们一定要踏踏实实,努力学习。还有科学家法拉第的`故事。他们一家人一个星期只能吃一个长面包。法拉第量了一下长度是42厘米。我想,这面包分配在7天吃,也就是一天吃42÷7=6厘米长的面包。法拉第又找来白纸,把面包放在白纸上,在白纸上画了13条距离相等的线条。早晚各吃一片,一周正好吃完。我又想为什么不画14条线条呢?我又仔细一写想,啊!如果画14条,那一切,就是15片,15÷7=2(片)……1(片),条件是一周正好吃完,切14条,15片一天吃2片还剩1片,不符合条件,所以不画14条。我又一想:一天吃2片,那么1片就是6÷2=3厘米……
我读了《数学大世界》这本书,增长了好多知识呢!
读数学课外书的读后感篇4
最近,学校组织全校同学开展读书节活动。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我读到了一本让我在欢乐中学习的好书——《数学真好玩》。
这是一本能让人十分钟爱上的数学书字。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行字。书中以作者的弟弟菲洛和爷爷为主角,通过爷爷生动风趣的一个个故事,带领我们和菲洛一起探索数学王国的奥秘。
这本书看似其貌不扬,但读起来却让人爱不释手。平常被看得复杂和繁琐的数字,被书中幽默的对话、生动的`例子,充满意大利风情的插图,欢快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作者的笔下,好奇的弟弟总是不断地向爷爷提出问题,而教龄40年的爷爷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讲解。
书中的爷爷慈祥和蔼,弟弟菲洛聪明淘气,所有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都在爷孙两人的对话中展现出来,变得亲切易懂,你会发现,数学并不仅仅是数字、公式、例题,它还是历史、趣味和生活道理,原来数学这么好玩、如此简单!
当然,书中最令我喜爱的,还是正文前面的那些标题。我不喜欢那些故弄玄虚的标题,一看到那样的标题,我阅读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而《数学真好玩》这本书,却给了我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就比如肚脐的位置恰倒好处这个标题,一见到它,我的心里就产生了一个大大的悬念。恰到什么好处?为什么恰到好处?急切地催使我继续看下去。
可相反的,如果把这个标题改为黄金比例或0.618的比例,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文章会显得呆板、无趣,就更加谈不上什么生动形象了,而这些也正是我从这本书的阅读中获取的最大收获。
同学们,这是一本让人10分钟就爱上数学的神奇之书,就在此书中,你会和菲洛一起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趣味数学学习方法,认识数学的奇妙与乐趣,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变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达人。让我们一同跟随爷爷和菲洛在数学世界中探险,体验一段快乐而充实的数学之旅吧!
读数学课外书的读后感篇5
在大学初学《数学史》时,我便对数学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爱上了数学这一学科。工作后,我成为了一名数学教师。我常常在想,如果能够把数学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来,那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于是,我仔细研读了《数学文化》一书,获益颇多。
众所周知,数学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牙牙学语地创造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然后在花季雨季之中为数学建立越来越多、越来越详尽的分支,到如今,展现它花样年华之时耀眼夺目的数学成果。与其他文化一样,数学科学也是集齐了几千年人类智慧的结晶。
读完《数学文化》,心底不由得一阵感动。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是一个对数学有着宗教般虔诚的仰望者的心动,是一个对历史有着无尽探索欲望的追求者的向往。每一代人都在数学这座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当我们为这个大厦添砖加瓦时,有必要了解它的历史。通过这本书,我对数学发展的概况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介绍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让我初步了解了数学这门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体会了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到了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我已经是第二次看马小跳玩数学了。杨红樱老师写的马小跳玩数学书很受我们小学生的喜爱。书中含有80个趣味数学故事,如“厉害的侦探”,最让我着迷的是“奇妙的舞蹈队形”里头讲了芭蕾舞队要排练一个节目。一共分两队,它们分别是12人和11人,各要求排成6行,每行4人。夏林果不知该怎么排,结果是马小跳和路曼曼帮她解决,也让我明白了怎样排。
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懂了很多以前不懂的解题诀窍。如100米围墙每隔5米栽1棵树,我们经常不想就把它得20棵,但两端却把它给忘了,所以栽的棵数要比段多1棵,就是21棵。
这本书让我们玩中学,学中玩,不再无聊。这本书还让我们懂得了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
每当我们正在学习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总会说:"读书一点也没劲,一点劲也没有。"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趣味数学大王,里面全是一些有趣的故事,每当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学累了就可以看这本书,它可以把枯燥 的知识融合进有趣的故事来,会怎样呢?
趣味数学大王这本书唤起了我们对数学的兴趣。这本书里,好象把我带到了童话世界:每一个小故事都有有声有色的图画,非常富有情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每个故事中含有一个数学题,程度有浅有深,在故事的最后,有这道题的正确解法和答案巧妙的告诉你的……
在这个社会上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重要性非常大的,曾有这样的三句话:数学是建设四化的武器,数学是其他科学的基础,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里面的故事简直是多的事,比如说有着这样的一个有趣的故事,驴和马一块驮着粮食,去城市里,驴才走了一会儿,就不肯走了,驴对马说:"马大哥你背的有多重呀?"马就出了给驴的题目,再说驴算出了马驮的有多重,自己算出了自己驮的有多重,在也不叫苦叫累。
你听完了,你一会懂得了一些数学知识,你一定还会懂得一些故事里的一些教你做人的道理。
我读完了这本书,感到了这本书写的非常好,这本书还看展了 "讲故事,做习题"的活动,学习是紧张的,更应该是有趣的,希望小朋友们看了这本书学的轻松,学的有劲,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暑假里,我读了《数学在哪里》这本书,它主要是唐彩斌和彭翕成编写的,这两位文学作家很有名气,我还读过他们好多的书籍。
?数学在哪里》里面讲解了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运用故事讲解,让我很容易理解,树立的内容各种各样,有乘除法估算,有简便运算和认识毫米和千米,还有认识周长、面积等等。那里面还有好多趣味的题目,难的题目有时候让我苦思冥想,一个多小时才能解出答案,简单的也很快,我可以5分钟之内就做出来。真是一本有挑战的书啊。
这本书我读过之后,感觉真是一本有趣的书,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可以看一看里面的数学知识,挑战一下有难度的题目,锻炼自己的思维,让自己不断成长。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5篇《数学课外书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读数学课外书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读课外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