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能为了应付任务而随便对待写事迹的机会,为了能够及时记录我们的事迹,一定要将事迹材料写好,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女科学家事迹材料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1
陈能宽以擅长填词作诗扬名学界。在许多重大试验成功后,他常以诗词抒怀,认为这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高品位精神享受。这些内涵丰富的诗句,也是核武器研制集体在极艰苦的环境下工作的真实写照。
1964年10月16日,在第一颗-爆炸现场,激动不已的陈能宽赋词: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中子弹原理试验再获成功,他书《七绝》一首:东风报喜北山场,戈壁玉成‘合金钢’。巧夺锦囊藏浩气,天机不负苦心郎。
1992年冬,他应邀出席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召开的发展战略研讨会。会上,受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等科学家的推举,兴致盎然地泼墨挥毫。其中最为人传诵的句子有:许身为国最难忘,神剑化成玉帛酒,共创富强。
陈能宽喜爱古典文学,文学功底深厚。核试验前夕,指挥者和负责人总是高度紧张,有如临深渊之感。在一次核试验现场的讨论会上,他有所触动,忽然脱口背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在场的于敏先生亦感慨万千,接口背诵:“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两人一句接一句地往下背诵,在座诸人无不肃然恭听,感情随之波荡起伏。
陈能宽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真谛。有着为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澎湃激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永不言弃的鲜明个性。这已成为他赢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遗憾的是,自2011年起,他卧病301医院,缓慢但持续发展的疾病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老人已经无法与人交谈。但是,在医生、亲友和同事面前,他依然表现出令人动容的坚定与执着。
2011年,在他病情还不算太严重的时候,小儿子陈子浩为他念诗,他最爱听毛主席诗词,每当听到《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老人就会捏紧右拳锤击自己的胸口,轻声地说:“我们,我们!”
到后来,他已不能说话应答,但是每当听到年轻时喜爱的那些慷慨激越的诗句,眼神中依旧会闪现无与伦比的神采。
2013年,他在病床上迎来了九十华诞。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2
1763 年,里昂学院年轻的物理学教授蒙日,在一次探亲回家的途中,遇见一位搞工程的官员,对方曾看见蒙日16岁时完全凭自已的能力画的一幅有名的地图,他建议蒙日到梅济耶尔的军事学佼去。蒙日没有仔细考虑就答应了。到梅济耶尔之后,他很快就知道自己永远得不到军官委任状,因为他出身低微。他只能做实际工作,天天跟踪测量和制图打交道。不过,他.觉得很快活,因为这种工作使他有大量时间研究数学。学校常规课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筑城术,其中的关键是把防御工事设计得十分隐蔽,没有任何部分暴露在敌方的直接火力之下,而这往往需要没完没了的的算术运算。有时为了解决问题,只好把已经建成的工事拆毁,再从头开始。
精通几何的蒙日在思考如何简化这项军事工程的过程中发明了画法几何。按照他的方法,空间的立体或其他图形现在可以由两个投影描画在同一个平面上。这样,有关工事的复杂计算就被作图方法所取代。经过短期训练,任何制图员都能胜任这种工作。蒙日把他的发明呈交给一位高级官员。那人不相信一个繁难的工事问题能够得到解答,于是就审查。蒙日继续坚持,说他没有用算术。官员只好让步。
审查结果发现,他的解答是正确的。蒙日立刻得到一个小小的教学职位,任务是把这个新方法教给未来的军事工程师们。他被要求宣誓不泄露他的方法,画法几何因此作为一个军事秘密被小心翼翼地保守了15年之久,到1794年蒙日才得到允许在巴黎师范学院将之公诸于世,没有蒙日最初为军事工程作的发明,19世纪机器的大规模出现也许是不可能的。画法几何是使机械工程成为现实的全部机械制和图解方法的根源。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3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1940年到美国读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大师级的物理学家费米教授。费米教授每周用半天时间跟李政道讨论问题,他的主要目的是训练,让学生对一切物理问题都能够自己独立思考,找到答案。费米每次讨论时都问问题,让李政道回答。
有一次,费米问李政道:太阳中间的温度是多少?李政道答:大概是一千万绝对温度。费米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李政道说:是从文献上看来的。费米问:你自己有没有算过?李政道答:没有,这个计算比较复杂。费米告诉李政道:作为一个学者,这样不行,你一定要自己思考和估计,你不能这样接受人家的结论。李政道问:那怎么办?这里面有两个公式,看起来倒也不是最复杂,真要算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费米说:你能不能想一个其它的方法来计算?李政道说:想什么办法呢?没有大计算器。费米说:我们一块来做一个大的计算器。费米教授当时正在做着很重要的物理实验,跟做计算器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他放下手中的实验,与李政道—起做了计算器。
不久,全世界惟—的、专门用来做大计算的计算器做好了,李政道用自己的计算器,用新的方法计算出了太阳中间的温度。
李政道博士在一次讲演中专门讲到这个故事。他说,费米教授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做这样一次计算,他是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科学家,你不能轻易接受别人的结论,你必须自己亲手实验,而且要尝试使用新的方法。
这件事情让李政道博士一生受益无穷。李政道博士说,自己是幸运的,在学生时代有幸碰上了费米教授。这件事情使自己得出任何事情都要以身作则的人生结论。使自己在以后无论学术研究还是做人处世当中,都始终坚持脚踏实地,想新方法,同时也启发了自己对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李政道博士说,自己现在带研究生沿用的就是费米教授的教学方法,用一定的时间与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兴趣,因为一个人,只要当他对所从事的事业有了浓厚兴趣的时候,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够有所发现。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4
ct 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它是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ct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反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自从x射线发现后,医学上就开始用它来探测人体疾病。但是,由于人体内有些器官对x线的吸收差别极小,因此x射线对那些前后重叠的组织的病变就难以发现。于是,美国与英国的科学家开始了寻找一种新的东西来弥补用x线技术检查人体病变的不足。
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电子工种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 ct,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后来,他又用这种装置去测量全身,获得了同样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10月4日,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朝天仰卧,x线管装在患者的上方,绕检查部位转动,同时在患者下方装一计数器,使人体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计数器上,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使人体各部位的图像从荧屏上显示出来。这次试验非常成功。
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极大震动, ct的研制成功被誉为自论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因此,亨斯费尔德和科马克共同获取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而今,ct已广泛运用于医疗诊断上。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篇5
1964年9月的一天,于敏给正在首都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奇怪的电话:"我们几个人打了一次猎,打下了一只松鼠。"
邓稼先听完喜出望外:"你们是不是美美吃了一顿?"
于敏回答:"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下制作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
邓稼先马上答应:"好,我立刻赶到你们那里。"
这段耐人寻味的对话,旁人一定是听得云里雾里。
其实于敏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邓稼先汇报氢弹的秘密研究工作,意思是"氢弹的理论研究有了突破。"
当于敏将整理出来的方案再一次向大家报告之时,所有同事们欢呼雀跃,高喊着:"老于请客。"虽然没有"松鼠肉"吃,但从北京坐飞机匆匆赶来上海的邓稼先和于敏请所有的同志们吃了一顿大螃蟹。
在"两弹一星"的元勋功臣之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邓稼先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科学家,而于敏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曾为新中国的氢弹事业隐姓埋名30年,他是我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他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在中国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之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于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在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小职员,母亲也来自于普通的家庭。少年于敏聪慧而沉稳,他喜欢读中国历史和诗词,崇拜的是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鞠躬尽瘁,敬佩的是岳飞的精忠报国、至死不已。这些英雄形象,一直影响着于敏的成长过程。
少年于敏是在抗战和军阀混战的硝烟之中成长起来的,他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之上,一定会有诸葛亮、岳飞这样的盖世英雄出现,他们会带领着人民荡寇平虏,重振河山。少年的他不会预料到,半个世纪之后,自己就成了这样的盖世英雄。
1944年,他考进了北大工学院,后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师从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张宗燧教授和胡宁教授。两位教授对于敏的评价很高,1951年,两位教授将尚且还在念研究生的于敏介绍给钱三强和彭桓武两位科学家,于敏顺利进入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之中。
1950年,美朝战争爆发,美国因为手握核武器有恃无恐,甚至以此威胁中国。很多人不知道,在这场战争之中,美军的统帅麦克阿瑟曾经建议用核武器来袭击中国。于敏称美国这种行为是"核讹诈"、"核威慑",这可不是报纸上说着玩儿的。
那时候的于敏还没有想到,他的命运已经因为这场战争而发生了转变。
1961年1月的某一天,北京城刚刚下了一场大雪,正在忙碌的于敏被钱三强叫过去谈话。简单寒暄几句话之后,钱三强开门见山:"我国现在要开始氢弹研究了,希望你来担任科研小组的副组长,今天我就是来询问一下你的意见!"
任务下达,于敏有点意外,甚至还有一点不解。因为当时于敏正在进行原子核基础理论研究的工作,已经有了显著的成绩。
1955年,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访华,后来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代表团团长朝永振一郎对于敏的研究成果大为惊叹,回国之后立刻写下文章发表,称于敏是中国"国产土专家一号"。
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10年,正处于随时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刻,如果这个时候开始氢弹方面的研究,就意味着他必须要放弃手上的阶段性成果,抛弃一片光明的未来,转向氢弹的研究,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氢弹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任务艰巨,还需要严格的工作,研究者们必须隐姓埋名,多年无法和家属取得联系。即便如此,于敏还是马上表态:"我服从组织的安排。"
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于敏坚定选择了国家利益。英姿勃发的于敏,就这样挑起大梁,开始锻造"国之重器"。
氢弹所有的研究工作必须从零开始,当时中国不仅仅要面对美国的压制,中苏的关系也已经破裂,如果中国不加紧时间研究出自己的"国之利器",那么美苏霸权主义将永远牵制着中国外交的一举一动,原子弹和氢弹将永远成为悬在头顶上的乌云。
当时我们国家的研究人员们能够查阅到的国外资料是很少的,于敏清楚唯一的办法就是靠自己努力。当时他们只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而这台计算机绝大部分时间是安排给原子弹研制计算的。这台计算机性能非常不稳定,短暂的使用时间,一旦机器出现故障,结果出现问题,就要重新开始计算,唯一节约时间的办法就是每过一段时间保存一次数据,一旦机器出现了跳动,就把保存在计算机磁鼓里的前一条数据拿出来作为初始条件重新计算。
氢弹的研制需要大量复杂的计算,计算机条件有限,于敏只能带着全体成员,一人拿着一把计算尺人工计算。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一算就是十几个小时,有的时候大家都下班了,于敏还在忙碌着。
在上海研究的近百个日日夜夜之中,于敏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氢弹的原理一经突破,所有人都欢欣鼓舞,立刻进入了试验准备工作之中。
1966年12月,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美国用时75个月,苏联用时48个月,英国55个月,法国是102个月,而中国只用了32个月,堪称奇迹!全世界都知道,氢弹只有两种构型,t-u构型和"于敏构型",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都是用的前者,只有我国用的是"于敏构型"。
彭桓武院士生前曾经回忆,当时于敏研究氢弹只能靠自己,没有老师带他入门,国内当时也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所以于敏的工作是开创性的。
当人们将这份光荣归功于于敏,称于敏为"氢弹之父"时,于敏拒绝了。他认为核武器的研制是大科学系统,需要的是多种学科和多方面的力量齐心合力才能取得成功。于敏幽默地说:"我只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而当年曾经和他并肩作战的何祚庥院士则认为,于敏是中国氢弹构造的主要发明者,他曾经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说研究氢弹的小组是一支11人的足球队,于敏就是教练和中锋。
于敏完成了历史和时代交给他的使命之后,本来想要回去做基础研究。80年代后,彭桓武、邓稼先等骨干相继离开了九院。于敏知道,他不能走。国家有了核武器,但性能还需要不断提高,曾经带领着同志们攻破难关、从无到有的精英人物一个个离开,总要有一个人承担起开发第二代核武器的重担。
1980年,他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兼核武器理论研究所所长,全面负责研究工作,在80年代,他带领的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了第二代核武器。
女科学家事迹材料通用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