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作文,我们能够提高写作的效率,增加答题的数量,很多人认为写作文是一种压力,但只要放松心态,就能够享受写作的乐趣,推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去扶贫的作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去扶贫的作文篇1
带着学校周五中午扶贫会上分发的表单,我早上九点出发,经过车辆人烟稀少的大公路,穿过雨后盘旋泥泞的村村通石子山路,越往山上走,越感觉到冷空气迎面袭来,闻着前方勤劳农家柑橘树,柚子树的清香,我知道今天帮扶的第一户贫困户农家快到了,快走过长满柑橘树的大石子路经过泥湿的黄土小路时,出来两只狂吠的家犬,还好主人家知道有人来,马上面带微笑,热情地走出来拦住它们并询问我找谁。
在农户热情的带领下,我来到马兴凤老人家,他的妻子蔡红春老人正在洗衣服,冬天山上气温格外低,加上近日寒雨不断,所以一早她就把为数不多的补丁衣服洗了准备晾干。看到我来了她马上放下手中的活,一边引我到炉子旁就坐,一边热情的打招呼并拿出几个大柚子,让我走时带路上口渴吃,虽年事已高,老人的热情依旧,委婉的谢绝老人家后,就拿出今天的资料进行记录。二老告诉我他们家现有两口人,这和我帮助的另一位覃华东家一样,只不过覃华东家有一在金果坪乡中心小学上六年级的学生,而且学生成绩优异,很懂事。由于马兴凤家的二老身体欠佳,常年就种着屋前后人的一小块田地,一年养一头猪,自给自足,没有什么可支配的收入。我告诉老人家这次调查资料提交上去后,相关部门会根据民情制定出好的政策,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老人家很欣慰的笑了,真诚的道了声质朴的感谢。
走出马兴凤老人家,在大公路上赶上了一位热心的90后农村小伙的客运车回到了学校。提前打电话约好,下午一点我来到了覃腊梅家,经过了解,她家住的粗糙土房子是危房,已经向村里反映上报。覃腊梅原有7亩田地,后来分出去给女儿覃仕菊4亩,由于常年身体体弱多病,就留在家里,简单的种着剩下三亩,有油菜,红薯,洋芋,养了两头猪,留一头卖一头。她的儿子覃仕红在武汉工地当门卫,几年前做过切大肠手术,她讲当时儿子的病在浙江小地方没医院敢治,后来辗转回到恩施,才在大医院把人倒过来再切除露出的部分才好些,听着这位母亲伤感的叙述,感觉的到她很想念在外打工的孩子。我告诉她现在儿子病也治好了,恩施发展也不错,可以过几年让儿子在附近找份工作,离家近些,也可以一两个月回家团聚团聚,希望她能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安心生活,有什么需求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会向上传达,帮助她家一步一步致富。到这时她才忽略了苦楚的现状,露出闪光的泪花和欣慰的微笑。
去扶贫的作文篇2
今天和本局职工钟卫华走访下岑花组的杨昌其家。杨昌其家就在旧州万亩大坝边上,他家背山面水,余黄公路和舞阳河从门前穿过,交通十分便利。这是一栋两层楼的砖房,门前是一望无际、一马平川的稻田,视线极为开阔,心情豁然开朗,走访这样的贫困户没有了之前沉重的心情。在他门前,我们叫了几声,没人答应,钟卫华打电话给他,他说在外面干活,马上就回到家了。
等了十多分钟,他回来了。我们说明来意,他进屋拿出服务手册和收入手册,钟卫华给他点了一根烟,我和他一个询问一个登记。杨昌其今年已经61岁了,老伴也有54了。儿女们都已成人,各自成家,自立门户,家里就他和老伴两人。从外表看,他身体虽然精瘦,但语音洪亮,底气很足,绝不像六十多的老人,可以看出他是长年从事劳作的人,身体十分健康。也健谈,在谈到收入的时候,他没有避讳,告诉我们,他向银行贷了款,今年养了8头牛。他说,现在国家对贫困户有很多优惠政策,今年没有种水稻和其它粮食作物,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全心全意要把这8头牛伺候好,指望它们将来能卖个好价钱,把国家贷款还了,剩下的钱再来发展养殖。从交谈中,可以看出,这个老人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们开玩笑问他,子女每年拿不拿点钱给他?他说,儿女们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趁着自己还在身强力壮的时候努力一下,不想给子女们带来负担。当我们再问到他养的牛愁不愁销路?有多少收入时,这个精明的农村老头说,现在养的牛好卖得很。至于有多少收入,他笑着说,这个嘛,保密!从他的笑容中,我猜测,收入肯定不错。这真是个浑身洋溢着正能量的农村老头!
从他家出来,我们心情都很轻松。杨昌其这样的建档立卡户,没有等、靠、要,而是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与贫困作斗争,真是值得我们尊敬。像他们这样的贫困户,有关部门应该大力宣传,用他们的成功事例,鼓励其它贫困户在上级的帮助下发展生产。同时,对他们在资金等各方面也要给予大力扶持。鼓励这部分人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示范户、带头人,支持他们带领乡亲抱团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辐射作用!
后记:许多年后回头看,中国的扶贫攻坚绝对算得上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一次可以载入史册的伟大事件!这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人类与贫困作战的艰苦战役。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看不到弥漫的硝烟,听不到隆隆的炮声,但其激烈和艰难的程度绝不亚于充满刀光剑影、真枪实弹的真实战场。之所以说它伟大,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正带领、指挥着占人类七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与贫困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
这几天的走访,感受颇多。中国的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个体的致贫困原因、脱困需求不尽相同。作为扶贫攻坚的决策部门只有深入调研,深层思考,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政策执行部门不折不扣地将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好,落实细,落实到位,广大乡镇一线的扶贫工作者将贫困户当作亲人、家人的情怀,因人施策,真情扶贫,“哺乳”式和“输血”式扶贫并举并重,才能打赢这声攻坚战!
去扶贫的作文篇3
在当今社会,虽然有很多富裕的家庭,但是贫困家庭也不在少数。因此,为了让这些家庭的日子可以过好,便推出了“精准扶贫”这一个项目。
这个项目对贫困家庭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孩子们上学,学费可以减半,人们可以住更好的房子,去医院看病也会有很大的优惠。
做好扶贫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农村,能不能实现稳定和谐发展的长远大局。扶贫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用五年的时间,使贫困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基本解决贫困村群众安全饮水,使贫困村落后面貌有明显改善。
扶贫坚持攻坚与全局工作相结合;坚持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等,总之就是让贫困家庭负担可以减轻。
以前许多乡下都是泥泞小路,可现在政府国家都为农村人民着想,不仅为他们扑了水泥路,还为那些贫困户修建了现代化的小楼房,让那些贫困户可以不用住在一到下雨天就漏水的房子内,也方便了,在乡下上学的孩子,不用踩着泥泞去上学。
之前和我们住在一个院子里的李阿姨他们一家,就因此住上了好的房子。教育方面也有不少的例子,为了让21世纪的我们,长大后不是“文盲”,而成为祖国栋梁之材,所以国家严格要求教育标准,并让贫困山区和孤儿院的孩子都上得了学,都有足够的课外书以及学习用具,让孩子们都可以接受同等的教育。
在当今社会,我们幸福的同时,有人还在过着艰苦的日子,精准扶贫,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有利于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
去扶贫的作文篇4
开学初,李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书——《百年潮涌》。她告诉我们,这本书描写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20xx年的百年历程,描绘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百年变迁,值得好好读!
于是,我翻开书,静静地读着,似懂非懂……当我读到“携手奔向全面小康”这个章节,读到书中描写的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时,亲切而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一刻,我想起了今年暑假和爸爸回故乡看望爷爷奶奶的经历。
爸爸的故乡在甘肃省会宁县,那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地方,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和四年前回老家的见闻相比,我发现这个位于大西北腹地的小山村,最大变化是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以前,老家的人们要么是挖地20多米,打出井水,供人们饮用;要么是挖水窖,蓄积雨水,用来浇花、种菜。可这次,我发现每家每户都装上了蓝色的水管,家乡通自来水啦!只要龙头一拧,水就从管子里哗哗地冒出来……也许,你会觉得,不就是自来水嘛,有什么稀奇的!但是,对位于祖国大西北的'会宁人来说,这哗哗流淌的自来水就如同甘露,是他们的幸福之源!
回到老家的第二天,爷爷带我和弟弟到屋后的果园去看各种果子。突然,从邻居若彤家传来牛“哞哞”的叫声。弟弟听了很兴奋,吵着要爷爷带我们去看牛。当爷爷推开邻居家的牛圈时,我被惊到了:一大群牛啊,差不多有十多头吧!“这么多牛,都是用来耕地的吗?”我好奇地问。爷爷笑着说:“现在种地都用机器了,养牛是国家的精准扶贫项目,这些牛都是用来卖钱的。”我问爷爷:“为什么我们家没有牛?”爷爷摸了摸我的头说:“精准扶贫,就是要看谁家最需要帮助。你爸爸妈妈都在城里上班,还买了房子,买了车子,就不是要扶贫的对象了。”听了爷爷的话,我才明白,精准扶贫的“精准”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在会宁老家住了十来天,我看到村子里很多人家都盖了房,买了车,村里的道路也拓宽不少,房前屋后瓜果飘香……看着老家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真正明白了《百年潮涌》里说的:国家的精准扶贫,希望“扶”的不是一户人家的一时之贫,而是“扶”起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去扶贫的作文篇5
今天要陪妻子走访岑花村罗家院组的田景龙,他是爱人的走访对象。听说我们要到他家走访,在凯里务工的他执意要回来和我们见面。和他上次见面还是在10月份,当时他的父亲因为生病在县医院住院,我陪着妻子到医院看望了他们父子。
罗家院是旧州镇深度贫困村,地处余黄公路边上,交通还算便利。举目远眺,整个寨子沿山而建,黑瓦白墙的房子散布在山间、林中,错落有致,加之公路两边高山森林茂密、植被葱茏,真是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他家就在寨头上,极易寻到。我们是比田景龙先到的。因为上次和他父亲见过面。他的父亲认识我们,便招呼我们在田景龙家门前的院坝里坐下。趁着妻子和他父亲说话,我环顾四周,打量他家。他的家是一座两层砖混结构的房子,房子外墙上贴着白磁砖,虽然院坝铺满碎石,没有打成水泥地,但院坝边上种着些许花草,整个院落显得干净、整洁,可以看出主人还是比较有生活情趣的。我心想:看这个样子,他家应该脱贫了吧。正在这时,田景龙也到家了。他向我们表达歉意,说来晚了。我们坐在院坝里开始交谈。这个衣着得体的中年汉子,还算健谈,从交谈中得知,田景龙是1973年的,比我小一岁,前年因为车祸,右腿落下了残疾,办理了肢体三级残疾证。就是因为残疾,在凯里务工的他,虽然年龄不大,但十分不好找工作。他家共有一子一女,一个在镇里上高中,一个在凯里上职校,老婆就在女儿读书的学校打零工度日,加上老父亲经常生病,虽然父亲不和他们在一个户头上,但父亲生病哪有儿子不管的道理,所以,日子过得也是挺艰难。他可能是看出了我们对他家经济收入的质疑,拉着我站了起来,介绍说:毛老师,你看我这栋房子修几年了,就是因为经济接不上,房子里面的窗子、门都没安装。说着他推开了房门,我惊呆了,确实,这座看起来外表不乏洋气的房子,里面所有的后门窗都只是用木板随便钉了一下,一个门窗都没安装,窗户只是订着塑料薄膜来遮风,有的地方已经破了,风一吹,呼呼作响,可能长久没人打理,后门脚的地面有的地方已经长了青苔。他又说:我们在外面打工,有活的时候,一个人一月一两千的工资,没活的时候,一分钱都没有,两个娃娃读书,收入来源差,哪个不想把家搞得好好的?娃儿们放假都不愿回家,说家里都没学校好,作为家长,我真是惭愧!我相信他的话,没有谁不想把自己的家建设好!刚才,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真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看来这里村民的贫困和这里的自然美景是极不相衬的。我们继续交谈,了解到,他有移民搬迁的想法。同时,他也表示,如果政府给他贷款,给予经济上的扶持,他也想回家创业,搞养殖种植都可以。
在回来的路上,我提醒妻子明天不要忘了向学校追踪他子女的教育资助落实情况,帮助他向有关部门咨询移民搬迁和贷款的事宜。像田景龙这样自身有发展生产的需求、动力、能力的贫困户,在外务工收入不稳定,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今天脱贫了,明天就有可能返贫,国家应该给予这部分有发展需求,无发展资金、技术的贫困户在资金、技术上大力扶持,帮助他们具备自身“造血”功能,才能实现真正、稳定的脱贫。
去扶贫的作文篇6
三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打破了我幸福快乐的生活。
从那时起,我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医院。为了治愈血友病,我和父母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大医院。常常花销几万、几十万,病情却没有丝毫的好转。
高额的医疗费让家庭无法负担。在看病的日子里,一家三口蹲在马路边吃盒饭成了常事。爸爸妈妈把碗里的肉全部夹给我,我明白他们的苦心。
父母的坚持,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身体的疼痛难以忍受,但我从不在父母面前发脾气。我渴望有健康的身体正常的生活,但这一切都成了奢望。
终于,我有了走进校园的机会,面对投来的异样眼光,我并不在意,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幸运了。在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帮助下,我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一次月考就以全班第一、全校第三的成绩交给了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卷。
让我更加为之振奋的是,家里来了新客人,他们是区上派来帮扶我们的“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他们带来了扶贫政策,我的医疗问题得以解决。看着爸爸紧握住颤抖的双手,我知道这对我们家来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医疗救助,大病帮扶,减轻了我们家庭的负担。
不仅看病没了后顾之忧,在学校我也感受到党的政策带给我的美好生活。肉食补贴、营养餐、贫困生补贴,我享受到的.政策是我的父辈想都不敢想的。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国家的帮扶,已经成了我努力学习的最好动力。
今天,我的学校还有其他像我一样的孩子,他们有的不能到校学习,老师们就送教上门;他们有的家庭贫困,就享受减免政策。
或许我是不幸的,可是我又是最幸运的。感恩党和祖国,我的生活从黑暗走向光明,我的人生从迷茫走向幸福。感恩党的引领,让所有像我一样的孩子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去扶贫的作文篇7
676,这是我来到基层的第676天,是我第676天看见乡镇的天空,走过乡镇的河畔,遇见乡镇的百姓,也是我第676个与乡镇干部并肩作战的日子。
刚刚踏入基层时的我,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白,环境陌生、语言不通,更不知道什么是扶贫,怎么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当我第一次跟驻村干部走访农户时,才知道还有很多在温饱线上挣扎的贫困农户,还有不少小孩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这给我带来了一丝冲击,也让我明白基层干部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才能帮助群众实现脱贫。而我,在乡镇工作的这六百多天的时间里,我看着镇、村干部日复一日地走村入户,调查收集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看着组团联村成员不厌其烦地现场调研,深挖村庄特色;看着领导干部邀请专家、乡贤、村民代表一遍遍研讨行之有效的增收之道。渐渐地,这些扶贫之路上的充满真心、耐心、恒心的故事让我从一位旁观者成为一个参与者,让我也想和这些“战士们”并肩作战,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一瓤西瓜的甜
“来来来最全面的站,山尖岙村的西瓜,保管每个都又红又甜,要买的来排队!”驻村干部毛哥把村里农民卖不出去的西瓜拉到集镇上,卖给镇干部和其他村民。“毛哥,给我先来3个。”“小毛小毛,我要6个,上回走访农户,我可是尝到了他们自家种的西瓜,甜得沁到心里了。”大家都纷纷上前买西瓜……半个小时以后,毛哥把西瓜都卖完了,隔天就把钱拿到村民家中,“老周,你的西瓜都卖完了,来,这是卖西瓜的钱。”老周接过钱,“谢谢了,谢谢了,这还有一些西瓜,每年都要麻烦你们,你拿去给镇干部尝尝。”毛哥连连摆手,“不用了,这是应该的,你们住在山上,路也不好走,近年发动村民种点经济作物增收,我们肯定要支持的。”看着老周执意要送,毛周败下阵来,“好吧,我就拿两个给同事尝尝,多的就不能拿了。”
毛哥拿回镇里,分给大家吃,“来来来,老周给我们带的西瓜,大家来尝尝。小郭,来,拿一块。”我拿来一瓤尝了起来,甜滋滋的味道充斥着口腔,我仿佛能想象到瓜农把西瓜卖出去的笑脸。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扶贫干部的真诚与实干,感受基层干部和群众间的浓浓情谊。
一双鞋上的泥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下村,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带着我走访低收入农户,那天刚好下起了大雨,毫无经验的我穿着一双运动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雨水和泥水把我的鞋打湿。驻村干部调侃到,“小郭,还是小年轻啊,没有经验,这样的天气应该把雨鞋穿起来,我那边还有一双雨鞋,下回下村拿去穿。好了,到农户家了,进来先看看情况。”
经过扶贫干部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范文写作这一年多来,我看见低收入农户参与村集体种植,有了更多收入,看见“光伏小康”给农户带来收益,看见贫困农户享受更多的政策帮助……那双运动鞋现在放在我鞋架的最上方,上面黄色的泥点依稀可见。我已经不记得下过几次村,穿过几次雨鞋,但是鞋上的泥点还是能让我想起第一次下村的情景。驻村干部的教导、村干部的引导、还有农户的朴实……这双鞋上的泥象征着我从学生走向基层干部,从城市走向田间,从办公室走向群众。
一抹河岸的绿
项目现场,联村领导和驻村干部又来到项目施工地查看。“吾部,你们上午都来了几趟了,放心放心,我一定会监督到位的,现在这么大太阳,太辛苦了。”村主任说道。“你们都不怕,我们害怕什么吃苦,主要是放不下心,这个工程关系着全村百姓的居住环境,我一定要把好每一关,把精品村建好、建美。”吾部说道。在精品村建设期间,吾部带着镇村干部一家一家农户查问题、找意见。从节点打造,到公厕建设,再到庭院设计,每个环节都有基层干部的身影。为了进一步增加当地低收入农户的收入,还特地开辟了蔬果区,让低收入农户参与管理种植,不仅美化坏境,还增加了收入。如今的精品村已经完成建设,曲曲折折的乡间小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清澈见底的小溪,花鱼嬉戏,河岸上绿草茸茸。乡村的风貌提升了,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干群的关系更紧密了。
扶贫路上,有一位位甘于平凡又不甘于平庸的扶贫干部。在基层乡镇近两年的时间里,我看着扶贫干部们持之以恒地帮助贫困农户如何脱贫,如何增收,让人为之敬佩,更让我想成为他们的伙伴,一起帮助老百姓实现他们的幸福生活。2020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将和所有扶贫干部一起奔跑,并肩作战,共同收获。加油!“小郭”们!
去扶贫的作文7篇相关文章:
★ 精准扶贫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