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心得体会在当前社会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通过心得体会我们练就了思维的敏锐度,捕捉思考的微妙细节,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国演义》的心得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国演义》的心得篇1
五千年的古代中国,留下了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在这璀璨的文明之下,积淀了独到且深厚的文化,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在我国的文化中尤为突出,而流芳百世的四大名著却像星空中的北斗七星,闪耀在千千万万惊奇的人们眼前。
四部名著虽大,但与中国有史以来人们所创作下的作品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所谓四大名著,在我看来,仅仅是因为它在历史上曾被多人多个阶层拜读过而已。
在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四大名著之中,想必《三国演义》是最受平民欢迎,也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古典名著,时光走过数百年,自人们从枯燥无味的文言文中解放出来,人们所涉猎的书籍可谓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人说《西游记》太过空虚,不实际,有人说《水浒传》充满了大男子主义,没有文学韵味,有人说《红楼梦》太过婆妈,一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只有《三国演义》为万千大众所青睐,尽管依然有反对之声,说它只不过是迥异于《三国志》的小小野史,可大多数人们仍然在读它,品味着它,总之,穿越数千年,《三国演义》经受住了历史的严峻考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乃至外国文学史的宠儿。
从表面上理解,所谓三国演义,也就是三个国家,三个集团的人物的一出“演义”大戏,这与水水浒传有相同之处,《三国演义》正是有一个又一个的像关羽这样的豪迈英雄,一个又一个像曹操这般的奸诈枭雄,一个又一个的像诸葛亮一般的济世奇才所组成的书,所谓声势浩大的赤壁之战,唇枪舌剑的舌战群儒,也不过是逢场作戏的配角,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其真正的诱人之处在于其中形形色色的各路英雄。
整本书读完,仿佛与刚这千千万万的人物一一握手一般,我看见了张飞的勇猛,关羽的正义凛然,曹操的奸诈,孙权的老谋深算,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只是这些,最令人瞠目结舌,最令人惊叹不已的要算是著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了。
或许在看过司马懿,许庶,庞统的奇才大略之后,诸葛亮那为世人所不及的用兵神计依然可以给我们以无限的新鲜感,可是这样读过《三国演义》之后未免令人产生了审“才”疲劳,读多了反而会令人产生厌倦感,失去了一读再读的兴趣,相反,诺我们从诸葛亮在刘备一手缔造的集团之中的为官之道之处细细品味,不禁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自刘备有幸结识了关羽,张飞,三人结义之后,在“复兴汉室”的艰辛道路上倍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寄人篱下的他,虽然有英勇无比的关张两兄弟的`鼎力相助,可仍然感觉需要一名助手,可他一没权,二没钱,三没势,又怎么会有人投靠呢?
可上帝给每一位渴求贤才的“军阀”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将诸葛亮这位济世奇才送给了这位穷困潦倒的“没落皇叔”,虽然,刘备毕恭毕敬地从穷得响叮当山沟里请来了这位军师,对其信任有嘉,可是在刘备这个用“血缘关系”堆积起来的大山之中,外人想要大展拳脚可谓是难中之难,像孙乾,魏延这样的人才不是被冷落一旁就是被铲除。
心细的诸葛亮又怎么不会想到这一点,不同于其他的贤才投奔明主那般着急,立马就投奔他人帐下,临走时还细细嘱咐弟弟要尽心管理家务,好像到了将来要告老还乡,对刘备手中那前途无量的“家业”没有丝毫贪欲一般,也不同与其他一些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好大喜功,还威胁主上的统治,最后被当作威胁被铲除。
诸葛亮不仅在刘备这个巨大的宗亲集团中始终以一个助手的姿态做事,也不在刘备的眼皮底下拉帮结派,不管是有意无意,恐怕将来刘备在肃清内奸时绝对不会将麻烦降到诸葛亮的头上,不象历史上一些功高盖主的人,忠心为主子服务,最终却落得被杀的下场,不然在刘备临终托孤之时有怎么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辛苦经营一世的蜀国交付于诸葛亮一个外人,而又不将其交给关羽张飞这两个一同出生入死的骨肉兄弟或是他们的后代呢?
当然,幼主幼小无能,好吃喝玩乐这是刘备早已看在眼里的事,他无法信任这样一位昏庸的幼主才将大壁江山交与诸葛亮也是原因之一,但诸葛亮勤勉一世为刘备打下江山,以及他别具一格的为官之道,让刘备不忍心也不敢怀疑他的“诸葛先生”有任何不二企图,在这布满了重重困难的为官之道上,诸葛亮得以尽情释放他的才华,而又进退自如,最终功成名就的真正原因正是在此。
不只是在古代,在与朋友之间,在班级之中,在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之中,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上,诸葛亮的为官之道也不失为一个解决难题的良策,也许,最吸引各位“诸葛迷”的原因正是在于此吧?
《三国演义》的心得篇2
这几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资料是:从黄巾起义开始,经过了桃园三结义,王司徒巧定连环计让吕布来刺杀董卓,曹操大战吕布,曹孟德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袁本初败兵折将,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孔明先生,赤壁之战,最终刘备打下四川,就构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人物有:孙权、曹操、刘备、诸葛亮、周瑜、赵云、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在这上表现了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任正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的明君任正,社会安定的愿望。
我喜欢《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赵云。我先说诸葛亮吧!他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孔明聪明过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界上的事都瞒可是他,像火烧新野、捉张任、大破魏兵、空城计、草船借箭,这都是谁精心策划的?是孔明先生!据说孔明没有打过败仗,真是太聪明了!再说赵云吧!他姓赵,名云,字子龙,赵子龙勇冠三军,超过关羽、张飞。他的银枪上下翻飞,武力过人,像曹兵认识到赵子龙的厉害,有的都从立刻掉下来了!赵子龙外号小霸王。赵子龙单骑救主,这也太勇了!一个人去救刘备的夫人,超过想象!
读完《三国演义》我觉得诸葛亮十分聪明,赵子龙很勇敢,一个智,一个勇,这是奇才呀!我们要尽量去学他们,虽然我们比不上他们,可是要努力呀!
《三国演义》的心得篇3
?三国演义》是我在四年级上期的寒假开始看的,直到四年级下期的暑假我才看完。这本书的作者是罗贯中,他用他手中的笔勾画了东汉末年一个个身在乱世的英雄人物。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东汉末年战乱发生,分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继而浮现出了许多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英雄。由于三个国家在这一百多年的三国历史中战争发生的极为频繁,导致许多英雄在战争中倒下,而继承这些英雄未尽事业的后辈却越来越无能,最后三国还是被魏国的皇帝司马氏统一了,并改成晋国。
看完了《三国演义》,里面我最喜欢的人是赵云和诸葛亮。赵云的武器是长枪,另外在长坂坡之战时得到了一把削铁如泥的青钢剑。赵云不但武功高强,而且对蜀国的皇帝刘备忠心耿耿,在长坂坡时为了不让曹操军追上刘备,赵云一人独挡几十万大军,并且把刘备的儿子刘禅救了回去。诸葛亮每时每刻都拿着他的扇子,显得有几分神秘,他是蜀国里最聪明的人,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摛孟获、空城计、木牛流马等就足已证明这一点。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情节是长坂坡之战。长坂坡的不远处就是一条河,关羽和刘琦已经备好船在等刘备了,但身后却是几十万曹军。赵云一人挡住了全部军队,还救出了阿斗,夺得了青钢剑。在杀了五十多名比较有名的战将后回马朝当阳桥骑去,只见张飞已经在桥头等着了,张飞让赵云过去后,大吼了一声,吓得几十万曹军没有一个人敢冲上去,反而后退了几步。张飞又连续吼了几声,曹军转头就跑。张飞命令将士们把桥拆了,就追刘备去了。
关于三国的人和情节实在是太多了,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例举了。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书喔!我还是用一首歌来结尾吧:“不是英雄,不谈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独自走下长坂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啰嗦,一心要拿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摸。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挠挠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三国演义》的心得篇4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故事大概内容是: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协昏庸无能。后被董卓夺权,曹操等地方诸侯组成联盟,立袁绍为盟主,征讨董卓。董卓后被吕布谋反刺死。再经过一番群雄割据,刘备、孙权和曹操三国鼎立。刘备占益州(今四川),曹操占北方大部分地区,孙权占江南地区。就这样,又经过了100多年,曹操手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权。建立晋朝,统一天下。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空城计、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诸葛亮的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每次针对的敌人都是曹操,虽然曹操拥有百万雄师,但对于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来说,几把火就可以将这些兵士烧的片甲不留。我就给大家讲讲火烧博望坡吧!三国前期,曹操为了统一全国,而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一时轻敌,大败而归……
我还认识了三国时期的许多人物,如:英勇无畏的赵子龙、乱世奸雄的曹操、才华横溢的诸葛亮、英俊潇洒的周瑜、忠诚勇猛的关羽。
读三国的历史,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给了我许多启示。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野蛮行事,做事还要三思而后行!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易中天先生品三国时他说的一句话:”三国演义人物总共有三种形象,第一是历史形象,第二是民间形象,第三是文学形象。”其实火烧赤壁和空城计等都是为了美化诸葛亮而编写的。文学形象的周瑜气量狭小,嫉妒诸葛亮的才华,并有“既生瑜何生亮”之说,其实历史上周瑜心胸宽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刘备说他气量颇大。
三国的历史议论纷纷,没有对也没有错,只要你细品三国,就会有自己心中的三国。
《三国演义》的心得篇5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经久不衰、百读不厌、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喜欢读,但是他们都出的感觉和体会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三国演义》最精彩之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人物塑造;二是天下兴亡、历史变迁、改朝换代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个方面也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伤悲”的主要原因。
?三国演义》家喻户晓,讲的就是魏蜀吴三个国家争夺天下的故事,但如果细细品读,你还能体会到书中有着丰富的诸子百家思想,儒、释、道、法、兵等思想在书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另外《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成语、熟语也是数不胜数,如:望梅止渴、草船借箭、过河拆桥、乐不思蜀、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这些成语、熟语妇孺皆知,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另外关羽、张飞的'“义”也给后人流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小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认为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以下则会展开具体阐释:
曹操,一提起他,人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奸诈。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其性格具有多面性,曹操是书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他是集许多优点与缺点于一身的并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曹操读书多、见闻广,写出了许多千古名篇,并且培养了曹丕、曹植两位诗人兼政治家;刺杀董卓时,他无畏无惧,即使刺杀失败,他也临危不惧,读到此处,一位有勇有谋、不畏生死的英雄形象已悄然越于纸上;他爱惜人才,主张唯才是举,我们都知道魏、蜀、吴三国中人才最多的就是魏国,这为他曾称霸一时提供了可能;为收买关羽,他送金钱马匹,当关羽得知刘备去向仍弃他而去时,他仍然选择释放关羽;另外他劝事农桑、体恤百姓、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等也都是曹操身上的亮点。另外曹操身上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挟天子而令诸侯体现出他的奸诈;其次便是多疑,为了防止自己被别人暗杀,他多次伪造梦中杀人的假象;他错杀了华佗是一个历史遗憾,他五杀吕伯奢一家则充分体现出他的心狠手辣。
刘备,做为汉代的后裔,他一心想着要“光复汉室”,刘备聪明机智、能屈能伸,有着“宁教天下人负我,勿我负天下人”的坚定信仰,他心系百姓,关心民间疾苦。《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机智与正义的化身;我认为刘备的形象过于简单、平面化,在某种程度上,他的仁义道德可以看作是假仁假义,因此他的正人君子的形象不免时见虚伪。
诸葛亮神机妙算、善良勇敢,对三十六计了如指掌,草船借箭、空城计等至今被人们称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诸葛亮的称赞,诸葛亮为辅佐刘备父子兴复汉室里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一个理想性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对他的塑造已超过了“人”这个限度,使他过于神灵化、超越化。
关羽则是正义与英勇的化身“义”是对关羽一生的最好概括,自从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后,他便誓死追随刘备,并决定与刘、张二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园三结义永垂不朽,关羽的义使之成为后代参拜的对象。
另外,《三国演义》所传达出的就是天下兴亡之历史发展得必然趋势。刘备,做为汉代的后裔只想着回复汉朝的兴盛局面,他没有意识到改朝换代是正常的、必然的,他忽视了汉朝的建立后也是在推翻了秦朝的基础上。而在他、曹操、孙权的努力之下,最终皇权却落入了司马氏手中,我认为这也是《三国演义》所表达的一个主旨。
“替古人伤悲”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书中所塑造的人物本身就具有悲剧性。文武双全的周瑜气量太小,在临终前竟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刘备有勇有谋,却不幸早逝,他的儿子刘阿斗一生碌碌无为;诸葛亮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却未能实现愿望;曹操亦是文武全才,他打败袁绍以少胜多,并铲除了多股势力,但是在他临死之前,仍未实现统一天下的愿望;“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中的吕布的命运也是悲惨的……《三国演义》的许多人物都是非常优秀的,然而他们并没有完全实现生命的价值,因为他们都生逢乱世,身不由己。时事造人才,但是时事也毁人才,当我们都到一个个英雄好汉都因种种愿意与你不幸去世时,我们顿时觉得遗憾、痛苦,因此看三国,不仅掉眼泪。
因此,读《三国演义》要从人物塑造和历史内容两方面把握。
《三国演义》的心得参考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