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的写作过程可以培养我们对电影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写观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电影创作的兴趣和热情,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文化节目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文化节目观后感篇1
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第8期以勇气为核心主题。董卿与热衷公益支教的演员江一燕,养育了一对自闭症孩子的秋爸秋妈,敦煌女儿樊锦诗,体操王子李宁,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翟墨以及著名演员汪明荃、罗家英夫妇一同在朗读中分享了那些和勇气有关的故事。
江一燕自曝小时候很孤独
每个孩子,在成长时都会收获很多勇气,这些勇气支撑着我们面对长大后的各种困苦。大众眼中的江一燕,热情且充满活力,除了做演员,她还有许多不同身份:拍照拿过《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奖,做公益支教入选过《感动中国》候选人,此外她还写书、拍电影,生活丰富多彩得令人羡慕。但在《朗读者》的现场,江一燕却坦言:我小时候是一个很孤独的孩子,不知道跟谁交流。
这种孤独的改变起始于一位名叫章燕的舞蹈老师,江一燕坦言,这位名字中也有一个燕字的燕子老师给了她许多勇气,几乎重塑了她的生命,她说:突然有一天有这样一个老师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她又像你的大姐姐又像你最亲密的朋友,我觉得完全改变了我。
在江一燕的记忆中,最幸福时刻之一就是燕子老师骑车送她回家的时候:在一个孩子很孤独的阶段,她让我觉得很温暖。甚至现在江一燕坚持的公益支教的事业,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燕子老师的影响。究竟江一燕和燕子老师之间还有怎样的温暖故事?她又会为燕子老师朗读怎样的文字呢?
汪明荃、罗家英现场斗嘴秀恩爱
对于孩子来说,勇气能让你收获成长,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勇气更多时候被用来收获爱。从1987年认识到现在,汪明荃和罗家英相识相恋了整整30年。两人谈了22年的恋爱,直到2009年,61岁的阿姐汪明荃才和62岁的罗家英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在《朗读者》的现场,汪明荃坦言这是她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因为我们俩单身了很久,然后在六十岁的时候才决定结婚,我觉得这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
普通人或许很难理解汪明荃和罗家英之间的`情感,与外界的猜想有所不同,虽然两人相恋了那么久,但其实在结婚之前,他们一直都是分开住的,各自保持着各自的生活。而在持续了几十年这样的分居恋爱后,突然要住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庭,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两人的生活理念和性格其实很不相同。
现场汪明荃吐槽罗家英:我这个人喜欢干净整洁,他就东西扔得到处都是。罗家英也忍不住回诽:她是个大女人,我也是个大男人,不晓得谁听谁的。现场这样的斗嘴小插曲几乎伴随着整个访谈,一会罗家英说:吵不过她们,她们说的都是歪理。阿姐立刻反击:现在看的主要都是女观众,你要小心。于是罗家英只好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表示不说了,喝茶,可爱的表现令场面显得温情至极。
李宁:最有勇气的事就是不做运动员去创业
除了成长和爱情,从小到大,我们都需要勇气去面对不同的挑战。对于李宁来说,到目前为止,他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不是在世界大赛上挑战各种高难度动作,而是当初离开运动队直接去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小县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最开始,面对运动休闲商品稀缺的市场,李宁很快便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然而随着其他竞争对手相继入场,李宁公司也经营上也开始遇上了越来越多的阻力。2012年,李宁公司调整战略布局,甚至一度遭遇经营危机。为了帮助公司度过危机,李宁重出江湖,开始代理李宁公司的ceo,力图重振当年创建品牌时的雄风。
谈起这次公司的低谷和当年身为运动员时在汉城奥运会上接连失误遭国人批评造成的低谷,哪一个更需要勇气面对?李宁坦言:作为运动员,个人的挑战会大一点,成功也是你,失败也是你。作为一个企业大股东,一个有决策权的人,是否能平衡好最终往哪走,需要勇气。现场,李宁将朗读一篇文章献给带给他勇气的李宁团队和那些陪伴李宁品牌成长的人,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秋爸秋妈:给孩子重新撑起一片天
孩子的出生本应充满欢声笑语,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片寂静。2004年,秋爸秋妈忽然发现,已经两岁的双胞胎儿子还不会说话,眼神空洞。经检查,两个儿子均被确诊为孤独症。这个家庭的天塌了。
2011年,哥哥秋歌又被确诊为白血病,这个家庭在寒冬中又颤了一颤。但是秋爸秋妈凭借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苦苦支撑,给孩子重新撑起了一片天。
一起卿听秋爸秋妈讲述他们的故事。
翟墨:海洋是我永远的眷恋
在当代的中国,有这样一位航海爱好者,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他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自驾帆船环球航海一周的壮举,成为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
他是翟墨,他本是一位艺术家,内心深处的自由却偶然被唤醒,从此,海洋成为他永远的眷恋。让我们一起卿听朗读者翟墨讲述他与海洋的故事。
樊锦诗:人们都叫她敦煌女儿
人们叫她敦煌女儿,可她生在北平,长在上海。25岁那年她前往大漠深处,守护国宝54年,发表论著百余篇,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只是为了与莫高窟的千年衰亡之命搏上一搏!
2014年,樊锦诗筹划30余年的数字敦煌档案落成,它的实现,宣告了莫高窟的消亡,从某种意义上,永恒停摆。敦煌莫高,得以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季羡林先生极力称赞,他用了一个词:功德无量。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会议上,也曾这样评价:莫高窟以非凡的远见,展示了有效的遗产地旅游管理方法,以保护遗产地的价值,树立了一个极具意义的典范形象。
文化节目观后感篇2
4月8日,央视《朗读者》播出第八期,本期节目以勇气为主题,人的一生中难免遇到失去勇气的时刻,在一次次的软弱与坚强中,我们鼓起勇气再出发。本期汇聚了李宁、汪明荃、罗家英、江一燕、秋爸秋妈、樊锦诗、翟墨等各领域的嘉宾一同分享各自的经历和故事。
八位嘉宾,六种人生,一起来听听那些包含成长、亲情、爱情等元素的勇气故事。
汪明荃罗家英--冯骥才《老夫老妻》
节目中,汪明荃、罗家英夫妇虽然整期节目都没有说过一个爱字,但无意中流露出的一些细节却让观众看到了满满的爱意。汪明荃罗家英夫妻俩现场朗读冯骥才《老夫老妻》送给彼此,六十多岁结婚,他们步入婚姻殿堂,他们选择永远相守,他们在婚姻里学习成长,爱护对方,一切都是勇气使然。
江一燕--陈忠实《晶莹的泪珠》
在本期节目里,江一燕向董卿及观众讲述了老师一词给自己带来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及自己对它理解的深刻含义,并在现场深情朗读陈忠实先生的经典文章《晶莹的泪珠》,献给章燕老师和大山里的学生们。向祖国的每一位园丁致敬。
秋爸秋妈--海桑《给我的孩子》
每个孤独症家庭都背负着隐忍、坚韧和勇气。秋爸秋妈朗读海桑的《给我的孩子》送给两个自闭孩子秋歌秋语。接二连三的打击没有击垮秋爸秋妈,在世界给予他们痛苦的时候,他们报之以歌,鼓起勇气保护孩子,让孩子们尊严地活下去。
李宁 --巴金《做一个战士》
企业家李宁朗读巴金的《做一个战士》献给陪伴他一起成长的人。他是体操王子,也是商界传奇。在完全不同的领域,通过自己的拼搏和努力,取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成就。在此过程中,他也几度沉浮,经历挫折,用一颗勇敢的心一次次战胜困难。
樊锦诗院长同事和好友--余秋雨《莫高窟》
樊锦诗院长的同事和好友朗读余秋雨的《莫高窟》节选,献给以她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年少时的樊锦诗选择北大考古毫不动摇,毕业后的她也勇往直前,毅然放弃城市生活走进敦煌,成为无愧国家的敦煌女儿。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翟墨 --高尔基《海燕》
翟墨 朗读高尔基的《海燕》,献给与他一样有勇气在大海上航行的水手们。翟墨选择帆船环球航海,除了伴着朝霞夕阳、满天星斗的浪漫,更多的则是挑战大风大浪的勇气,挑战自我的信念,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海洋充满渴望的心。
文化节目观后感篇3
当时的我是何等温柔,我把花瓣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期节目中,一位孩童清脆地唱着《春夜喜雨》,父亲轻轻地和着,主持人董卿被这一幕感动,眼里闪着泪花,随口念出了叶赛宁的《我记得》。这样的董卿让人动容,也难怪选手王若西夸赞董卿道: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
犹记春晚时,董卿莫名的因为口红颜色上了热搜,都赞她说被这唇色映衬的肤白貌美。紧接着到了《中国诗词大会》,众人方知原来唇色所衬不过是外表,真正吸引大家目光的是董卿慧心如兰,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
董卿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从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爸爸董善祥是报社的总编辑,妈妈金路德是大学物理系教授。
董卿的爸爸出生农村,家境穷困,父亲英年早逝,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读书,董爸爸每天上学之前,都要先到池塘里抓鱼、抓虾,再跟着母亲到集市上把鱼虾卖掉,挣些生活费。董爸爸很喜欢文学,高中时老师建议他考复旦大学新闻系。农村少年凭着满心喜爱和不屈的韧劲,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坚持,考上了这座名牌大学的名牌专业。
董爸爸对董卿心爱至深,却也严厉至极,董卿稍能识字,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古诗,大声朗读并且背诵。稍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7岁的时候,董爸爸要求董卿必须分担家务劳动,还不允许她花时间在穿衣打扮上。
正因父亲的魔鬼教育,董卿自小熟读诗词歌赋,浸润她的精神世界,从小培养的良好品格铸就她的德性骨骼,岁月的积淀历久弥香,董卿一步步走来,越发透着知性魅力。曾经读过一次又一次的文字和真实的生活相交融,成为精神的引导力,也成为挥之不去的情结。
2016年3月,董卿开始酝酿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如果说《朗读者》和其他文化垂直类,或者读书类节目有什么不同,大抵在于这档节目所饱含着的情感和熨帖人心的温度。
朗读、者、情感纽带是这档节目三个关键内核。节目每期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节目紧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间的情感纽带,既每期节目中的主题词。再有主题词扩展开来,形成情绪的磁场,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目前节目已经邀请到了不少嘉宾,有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斯琴高娃、王学圻等。
在这样的设定下,文字不在只是别人笔下的世界,而是融入朗读者精神世界的具有生命力的符号,印刻着它的情感、经历,再度蓬勃而出,引起共鸣。就仿若诗词之心赋予人们的隽永之美,也仿若董卿脱口而出的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董卿希望节目展现着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
?朗读者》蕴含着董卿对文学的敬仰,也蕴含着她对爸爸的爱,还蕴含着前来节目的朗读嘉宾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情感体验。
有时候爱得如此深沉让我不知怎样表达,不如读一段你我都喜爱的文字,让我们静静聆听它。《朗读者》让你站在当下的时光中,回眸来时的路,朗朗读书声,读的是文字的美,传达的是生命的力量,守望着的是精神家园。
文化节目观后感篇4
上周末,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担当制作人并主持的《朗读者》播出第八期,本期节目以勇气为主题,同时也迎来影视演员江一燕[微博]的亮相。在本期节目里,江一燕向董卿及观众讲述了老师一词给自己带来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及自己对它理解的深刻含义,并在现场深情朗读陈忠实先生的经典文章《晶莹的泪珠》,向祖国的每一位园丁致敬。
为圆恩师梦想,带着勇气考取北舞
在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老师必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很多人来说,老师一词甚至决定着接下来走的道路是如何的。节目中,江一燕表示十分感谢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位老师,在摄影的道路上,摄影老师教会了她摄影的含义:摄影不只是拍照,更是透过镜头看到这个包罗万象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当在谈起心里一位对自己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又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深远影响的老师——章燕老师时,江一燕分享了关于这位老师的许多珍贵的回忆及温暖的故事,章燕老师教会了我坚持,让我有勇气登台跳舞,小时候的我是孤独的,但是老师一直陪伴着我,她让我变得更开朗。遗憾的是,就像每一个故事都未必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一样,章燕老师在江一燕初中时因病离世,但江一燕为实现老师追求舞蹈的最高殿堂的心愿而努力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并带着勇气一直走到了今天。
陈忠实逝世周年,朗读作品表敬意
陈忠实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于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成名著作《白鹿原》曾先后被改编成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适逢陈忠实先生逝世周年,江一燕在节目中朗读其经典文章《晶莹的泪珠》以表示敬意。文章里的女老师以晶莹透亮的泪珠,给予陈忠实继续学习的勇气,是他整个生命历程中的的重要回忆。正如女老师之于陈忠实一样,章燕老师也在江一燕走过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老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需要让学生拥有对未知世界和不确定未来探索的勇气。江一燕带着对章燕老师的思念和对这份勇气的感激,将数千个日夜的想念与感恩都寄托在这次作品朗读中。
文化节目观后感篇5
没想到会看的泪流满面。不论是濮存昕花白容颜回忆荣国威大夫救治其改变命运的感恩、国际医生对战火中儿童的祝福、柳传志简单质朴的婚姻致词,还是是朱生豪情诗下相恋依旧的爱人、刘瑜真挚的母爱,又或是耄耋老人醉心翻译事业,每一段真情点滴,都让人热泪盈眶。
来不及一一去了解朗读者本身的故事,但是他们带来的一段段文字,却可以细细品读。
濮存昕带来的是《老舍散文》中的《星月大师》。大师笔下总是那种淡淡的情怀,平静的叙事,却包含真情。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在成长的历程中,谁又没有遇到过需要感恩的人呢。
?答案在风中飘扬》那一声声质问,那一句句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作者鲍勃·迪伦对战争的质疑、无奈和无国界医生蒋励面对超出救治范围的孕妇,感觉到的无力、无助以及快要崩溃都让我们更加祈盼和平。
柳传志的《写个儿子的信》更是一个平凡父亲对儿子的真情告白。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正如当初自己的父亲将这句话告诉柳传志一样,如今他又把这句话告诉即将迈上人生新起点的儿子,这种减压式的鼓励放手让儿子去闯,和我们走出家门父母的那份殷切关怀毫无二般。
已经太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爱情,二十多年仍处于热恋中,为彼此读情诗。当他们读着朱生豪的情诗,双目对望走向彼此,就像董卿说的,我还很少羡慕一种生活,但你们描述的这种生活,真的让我特别羡慕。一起看花、看星星、看月亮,这样的日常,确定不是诗人笔下的臆想。醒来觉得甚是爱你真实得仿佛可以看到晨光中你熟睡的模样。要是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你舍得么。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爱而不得,即为羁绊。朱生豪和宋清如没有长久的过上这样的生活,但却成了鲜花山谷夫妇真真实实的日子。
认识刘瑜是看她的《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在她亲和俏皮的文字中是对公共社会的满满关怀,而这篇《愿你慢慢长大》则是击中心底的柔软处。面对百天的小女儿那种深爱、期待,忍不住给她列下来一条条。这个清单已经太长了是吗?对品格的寄望也是一种苛刻是吗?好吧,与其说妈妈希望你成为那样的人,不如说妈妈希望你能和妈妈相互勉励,帮助对方成为那样的人。多么通达的母亲,不以自我意识绑架子女,只希望她快乐成长。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最后压轴出场的是亚洲首位获得北极光文学翻译奖的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译作就来不及读了,不过这位还精力旺盛的老人确实可爱到我了。在解释道自己名片上的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笑着说自己是实事求是,大家不知道看了没有,反正是书在那嘛。讲到翻译林徽因的《别丢掉》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自己也笑起来了,但是忆及当时的爱而未得,双目盈泪,充沛的情感不能不引人动容。讲到翻译时,译文的比别人好,比以前的自己好,这种乐趣无人可以剥夺。在讲活着不是活了多少日子,而是有多少可以记忆的日子,一句还有不知道哪位作家说的了真的是将可爱的真性情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实我最开始看的时候,看到节目将访谈和朗读结合起来还是有质疑的,但正如节目最开始董卿语言真挚,包含深情的介绍这档节目将值的尊重的生命和值的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本来还质疑主持人是否应该在访问别人时表露过多个人情感,却突然意识到她只是和我们一样的倾听者,和我们一起感动其中。
第一期虽然都是好文,遇见这样宽泛的概念放上去也没错,但主题不够明确。可以想象作为节目第一期,又想有深度,又要有影响力,还有有收视率,选择时的纠结。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朗读,属于每一人。期待下一期节目更多的好文和好故事。
文化节目观后感篇6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2024《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夏天转眼就过去了,伴着九月的秋风,2024年《开学第一课》准时开播了。 看完节目,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节目中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回放:是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在赛场上的飒爽身影,是一代又一代务林人对绿水青山的守护,是国防专家们为国铸盾的坚守,是前仆后继的航天人对太空不懈的追逐…… 因为梦想,所以奋斗,所以不凡。 在“团结奋斗”篇章中,我被中国航天精神深深地打动了。 刘洋、蔡旭哲、王亚平、周建平…… 这些名字的背后,凝聚了太多的泪水与荣光。 这些名字的背后,是更多默默无闻的航天科研人员团结奋斗的结果。他们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机会登上飞船,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但是,他们总结出的技术理论和工程经验,让我们的太空之路走得更有底气。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再到“嫦娥揽月”“天问探火”,中国航天人不断加深着对时空的认知,创造出一次次新辉煌。 而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享受着几代先辈们逐梦的结果,有机会把整个世界作为舞台,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也许,我埋头书本十几年也站不到奥运冠军的位置,走不进神秘浩瀚的宇宙,更无法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我相信:
我的生命,一定会因为奋斗而精彩,我有自己的光芒。
文化节目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 黔文化读后感7篇
★ 禅文化读后感7篇
★ 章文化读后感8篇
★ 黔文化读后感5篇
★ 贤文化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