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使我们对影片的叙事技巧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家在写观后感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长安城观后感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长安城观后感篇1
中国不缺好的故事 - 这部电影以高适的视角,回顾了他与李白一生的友情。高适是一位边塞诗人,带兵打仗,稳重、实在,典型的土象星人;而李白,洒脱不羁,居无定所,对一切充满好奇和向往,对生活满怀期待与希望,妥妥的风象星座人。两人在年少时因误会结缘,几十年以来,时有交集、时有碰撞,土象和风象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类型,但所幸宽容和接纳,使两人之间的友谊日久弥坚。
美工和诗词是此剧最大亮点。美工非常地精细,构图及色彩、适时而来的水墨画风格,让这部作品非常亮眼;细节完美 - 中年李白的啤酒肚,唐朝人物的55等分身材等;诗词就更不用说了,简直就是一部电影版的诗词大会,很多耳熟能详的`诗人和唐诗,用李白和高适的一生友谊串了起来,对于我们理解诗词的背景有很大的帮助。
全剧高潮在将进酒那段,再一次感叹,美工、特效、朗诵,相互辉映,实在是太美了,在李白人到中年郁郁不得志的背景之下,他仍然对人生充满希望,电影将诗人无限的想象力和洒脱无畏的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看到这里我竟然泪目了……
但是,瑕疵也非常明显,编剧的剧本能力还是需要再加强,很多镜头和场景对于体现没有帮助,建议忍痛割爱地舍弃吧!整体电影时长控制在2小时左右。
长安城观后感篇2
今天王老师带我们去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非常感动。我想写一篇观后感,保留、纪念。
这是一篇关于高适的电影,他把他和李白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度过的时光都演了出来,一丝不漏!
77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正式爆发,主要由于安禄山以三镇节度使和御史大夫的身份叛变,带着其他叛国的人建立了燕国,高适他没想到安禄山居然是这种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几年后,李白投靠了永军,高适很生气,就想问一问李白是怎么想的?忽然一阵脚步声传进了高适的耳朵,一个穿着白衣服的人被推了进来,哟,这不是李白吗?高适的书童走上前,拉开窗帘高声问道:“你看看,江夏都被毁灭成什么了?你还敢回来,太无耻了吧!”说完,李白就被关进了监狱,想出也出不来了。
之后,敌人又来打仗,唐军奋力反抗,可是等来的却是快要全军覆没的景象,士兵们累得连气都不想出了,可是敌人可不管这些,继续骚扰唐。高适见了这些,忍无可忍,用了李白曾经交给他的'办法,伪装到自己都认为是真的地步,带着程公公把他以前放弃坚守的一座城夺了回来,取得胜利!
这就是我最喜欢,最感动的地方,我懂得了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内涵,知道了永不放弃,一直努力,就可能反败为胜,取得最后的胜利。
长安城观后感篇3
起兴去看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却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感动时刻。
故事的角度选取可谓巧思,想要呈现盛唐气象,主人公不挑大家最耳熟能详也最想看的李白、杜甫,李白这般天才的视角太难领会,杜甫眼中的故事则又太复杂了,且这两人一个装承着整个盛唐的风采,一个又像是路过了盛唐而余生都在怀念那逝去的、不复回的光华。高适,在两者之间,他的大半生都在盛唐度过,却不像其他诗人一样在长期在长安干谒、游荡,流连于醉人的繁华之中。他少年时去过一次长安,当然也是同他人一样干谒求荐,失败后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耕读十年,可见他性格中沉稳自尊的一面。
片名“长安三万里”,取自明代陈子龙“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导演解释道,长安是诗人们的梦想之地,而“三万里”则是他们与梦之间的距离。影片故事发生在战争中,其时的长安已非那个众人梦想的长安,而高适即便在盛唐之中,也并未与那片锦绣光华有过切身的交汇。这个视角选得别致,隐隐凸显出一种危机感,让他在长安的酒肆中看到的诗人们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场景,都让观众既沉醉又觉出一丝疏离,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历史的无情并不会为这样的诗国盛事而网开一面。
高适回忆中的青山碧水、策马纵横,是对唐人世界的青春少年之气的很不错的视觉呈现。但印象最深的片段自然还是《将进酒》。李白吟着诗,人间突然变成一场梦境,众人骑着仙鹤翱翔,与仙人们碰杯痛饮,他们也是怀有天才的谪仙人,在这一刻回到了天上,也成为后世回望中的璀璨星辰。看到银河时,我心中一动,因为最近在做一本关于唐代文学的书,我就在文案中将唐代诗人们比喻成了“文学银河中的'璀璨群星”。而看到仙人们的形象时,我似乎突然理解了中国文化里对神仙的向往——那是脱离了具体的悲欢苦乐、琐碎庸常的人,风度翩然,气度潇洒,是“理想的人”的投射。想到这里就不免要拉踩一下当代的仙侠剧了,都当神仙了还要分高低贵贱,搞内卷竞争,审美太低了。这一段里还有一个小巧思,波涛翻涌的海浪中有一只鲸鱼,应该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杜甫的诗中游出来的——“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戏为六绝句·其四》),他用“碧海擎鲸”来形容雄健的才力与阔大的气魄,当李白、杜甫、高适聚在一起,这条鲸鱼仿佛是他们自己的写照。
创作者们努力地想创造出一个细节到位的、扎实的唐代环境,在很多设计上也体现出了用心。比如唐代作为一个贵族社会对出身、门第的重视,当时便出现的唐人诗选集《河岳英灵集》等。还有一些有趣的设计,比如诗佛王维的形象直接用了菩萨的脸,马的形象几乎都仿照了韩干的《照夜白》。
但很多地方仍然逃脱不了“看图讲故事”这种想当然的模式,比如李白吟咏“床前明月光”的场景,与诗句中的思乡之情并不很贴合,很明显是为了引出这首诗而引出。最大的槽点可能是寻孟浩然所问之事了,若是在那样的问题下写出《黄鹤楼赠孟浩然之广陵》,哪可能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悠然韵致呢。
还有一个有些苛刻的想法,就是,唐诗为何美?当然,那些诗句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只要一念出来,我们便知道它很美。但只是吟咏两句、想象一下画面,创作者以此来感动观众,观众以此来感动自己,就太容易了。崔颢的《黄鹤楼》也许还好在歌行与律体的交融,《燕歌行》还好在高适的慷慨苍凉之气,而李白的“天才”也并非真的是上天直接塞进他脑子里的,他曾刻苦地模拟过六朝的作品,只是以极致的天才融汇了前人的成就而又自然天真如儿童语。相比于影片里高适稳健、睿智的形象,李白的“少年气”则显得过于轻浮了,他的“天才”也被诗句的简单朗诵而衬得过于轻巧了。事实上,天才李白与尘世的对峙,是一场精彩又残酷的人生啊。那是另一个过于难讲的故事,期待什么时候能有好的呈现。
片尾彩蛋,出现了许多写到长安的诗词,我也瞬间回到了曾在诗词中读到长安的记忆,“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王昌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而片尾突然听到白居易的“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一句之间极速的人生变幻,简直让人当场堕泪。长安居,大不易,盛唐的故事并不都是灿烂的,什么时候能将这灿烂的浪漫与背后的幽暗、苦难一起讲得更好,《长安三万里》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长安城观后感篇4
学生时期学了太多李白的诗,准确的说是背了太多,很多意思其实都没学透,只是觉得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仙真的很高产啊,看完《长安三万里》才是真正为他一生的震撼又唏嘘。
商贾之子,年轻气盛,纵马田间抓贼,满腹才学,却因为身份的限制,无法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怀才不遇他站在黄鹤楼上,看着崔颢留下的《黄鹤楼》,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言明自己的壮志,以后也会写出这样诗句。
他纵马前往扬州,饮酒作诗,纵情歌舞;他北上长安,寻求仕途,一展大才;他落寞饮酒,遁入道门,惆怅万千。
从年轻时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借酒消愁,再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劫后余生,他留下这些波澜壮阔的名句,也留下了充满浪漫和遗憾的一生。
他的才情随着唐朝最后的繁华里流传开来,他的命运也和历史的车轮紧紧缠绕,宿命感三个字真的在李白身上拉满了,但凡他少一点癫狂,亦或是晚一些出现,都无法如此的和唐朝的命运贴合。
很喜欢《长安三万里》的视角,用高适,这个具体的人去看整个盛世的变迁,一个伟大诗一生的跌宕。
高适的谨慎古板,李白的潇洒不羁,高适身背振兴家族的重任,而李白孑然一身为自己而活,高适心怀家国戎马沙场,而李白却少了一些对于时局的.洞察,两个人就像对照组一样进行各自的人生,正如他们一生进行了三次摔跤,从青年到壮年再到中年,青春不再,壮志不再,背道而驰却又心心相惜。
世人总是争论高适到底有没有对李白见死不救,动画给了一个很理想化的答案,结尾的时候,高适骑马,与随从聊着当代的名诗,永远绕不过那个名字“李白”,他轻松地念出每一句李白的诗,是为这个曾经的挚友自豪,也为他能够得到大赦而高兴,他不在意李白知不知道自己为救他努力,自此他们也再未能像年轻时候那样摔跤喝酒,但“天涯若比邻”大概也就是这个境界了吧。
长安城观后感篇5
在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我特意让自己放空,没有看任何剧情简介和评论,只知道这是一部追光制作的关于“长安”的电影,这种感觉很棒,因为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困扰我,当大幕徐徐拉开,等待我的都是惊喜。原来,这是一部讲述我国大诗人李白的动画片,片中还有各种我童年时候耳熟能详的名字,杜甫、王维、王昌龄、孟浩然、崔颢,还有那个虽然读得不多,但却和李白很要好的高适。电影浪漫、豪情壮志、气势滂沱,整整168分钟的大唐盛世,而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是从一场安史之乱开始的。通过李白和高适的旷世友谊,牵扯出那个时代的风云诡秘,当一切化为尘烟,能留下来的,只有文字,只有诗。
“写诗”,是那个时代人人都会的事。大家以诗会友,以诗代信,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的年代,人们的联络唯有文字。所以在片中,李白和高适动不动就许下一个十年之约,在这十年中,可能完全没有联络,等到需要彼此相见的时候,就徒步、骑马前往,其中的岁月,见字如面,读诗如见人。在古代,等级阶级还是非常严苛的,比如官宦子女会有更多的机会、资源,而商人之子就属于下民,连投考功名的资格都没有,但是唐代还是属于比较开放的年代,当权者并没有剥夺大家写诗的权利,如果你有才华,诗写得好,广为流传,马上就可以出名,而这样的名气也可以带来有权之人的赏识。李白,正是这样一个例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别名李十二,号称“诗仙”。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思》就算过多少年都不会忘的,一是因为他简单易懂,二是因为李白只用短短的五言绝句就描写出了一个旅居在外的孤独的.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我想,真正的大师就是这样,他可以做到雅俗共赏,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对应的情感共鸣,而李白正是这样一个大师。
电影用李白和高适的关系作为引子,描写了初唐、大唐和中唐三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以及政治风云。私认为,编剧创造的这个结构很妙,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都不可能脱离那个时代而存在,任何一点风波都可能引起不小的动荡。李白和高适年龄相仿,相识于青年时期,两人都空有一身本领却毫无施展的地方,正可谓是报国无门,无人赏识。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两人的家世都不算显贵。李白虽然挺有钱,但无奈只是商人之后,高适,虽然祖上有点名望,却因为家道中落,早就不受人待见。李白是个大才子,希望通过行卷来取得功名,而高适,从小都不喜欢读书,好在习得一身好枪法,一心只想从军。两个空有豪情壮志的青年一见如故,就这样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长安城观后感篇6
将近三个小时的观影体验实在是酣畅淋漓,讲述的是李白的一生,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那些年,整部电影的节奏并没有什么高潮迭起,按照时间线慢慢推进,细细展开,留下无限回味。
一座长安城,半部华夏史,那些年的长安诗人们觥筹交错,举杯共饮,胡姬们轻歌曼舞,婀娜多姿。最后李白游湖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中,高适放弃驰骋沙场退居幕后,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不纠结不束缚,归于自然。一个朝代拥有怎样的文明,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子民拥有的观念与气度。
古诗词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长安三万里内,多少才子名满天下,多少壮士为国捐躯,多少人的梦想实现又破碎。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在破城之时因为一只冷箭,一双马蹄就在历史的长河里消逝。但,那些诗句流传至今,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宝宝总是会问我,学习诗词有什么用?当影片中响起《早发白帝城》《将近酒》《侠客行》……大家都忍不住跟着吟诵起来,上学时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诗句现在觉得越来越有魅力,蕴藏在诗句中千古的理想,今天成为孩子们内心的精神源泉。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心潮澎湃,拥万丈豪情吗?
一个国家的进步,印刻着青年的.足迹,少年说,生此盛世要为大鹏。时代赋予了我们选择理想的权利,我们理应以回报时代为目的,以报效祖国为理想创造盛世,个人的小梦编织祖国繁荣昌盛的大梦,扬帆远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安城观后感篇7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动画片,它以长安城为背景,展现了唐朝盛世的辉煌和长安城的繁荣。这部动画片不仅以美丽的画面和精彩的剧情吸引了观众,更通过深入的情节和细腻的表演,让观众对唐朝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首先,我被《长安三万里》的画面所惊艳到。动画片采用了精美细腻的画风,每个场景都仿佛一幅唯美的画作。无论是长安城的宏伟建筑,还是宫廷的华丽宴会,都令人赞叹不已。动画片还充分展现了长安城的繁忙与热闹,街道上行人络绎不绝,市场上商贩喧闹动人。这些画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临唐朝的盛世之中。
其次,剧情的设置非常丰富多样。《长安三万里》以主角李白的成长为线索,将唐朝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融入到故事中。从李白考取功名到李白的诗作得到赏识,再到他与杜甫、王之涣等著名诗人的交流与竞争,剧情一直紧张而扣人心弦。动画片还通过李白的视角,展现了唐朝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这样的设置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还让观众对唐朝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再次,动画片中每个角色的创作都非常出色。无论是李白的激情四溢,还是杜甫的忧国忧民,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动画片通过细腻的表演,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尤其是李白的表演更是引人注目,他完美地演绎了李白的豪放不羁和痛苦挣扎,令观众为之动容。
最后,动画片通过精心设计的音效和配乐,进一步增强了观影的体验。动画片中的音效逼真动人,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画面中的声音,进一步融入到故事中。而配乐则巧妙地为剧情的'发展营造了氛围,使得观众更加容易被故事所吸引。
总之,《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动画片。它通过精美的画面、丰富的剧情、出色的表演以及精心设计的音效和配乐,向观众展现了唐朝的盛世和长安城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故事的展开,让观众对唐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部动画片不仅是一部具有欣赏性的艺术作品,更是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口。
长安城观后感参考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