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同学们对名著片段的分析,其实读完书之后,写好读后感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哦,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冷暴力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冷暴力读后感篇1
小时候犯了错,我通常是还没开口便止不住地抽泣。
奶奶会对我说:你先别哭,好好地说,把这件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就行了。
妈妈会说:你再哭,把事情弄成这样,还敢哭,知道错了没?!
如果说要把《非暴力沟通》用一句话总结,便是:把事情说具体了,不要大而化之,在上升到某种意义层面上前,先就当下的事,有条理地表达出前因后果,再说出当下的真实感受,便是好的沟通,或者沟通的基础。
于是,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奶奶和妈妈对我的教育方式,奶奶是老人特有的慈祥,母亲是典型家长的威严树立,奶奶引导我建立沟通的前提——真实表述事情的过程,母亲告诉我延续沟通的条件——表达感受。彼时年幼的我当然是无法将这两种沟通方式结合在一起来看,但是随着和越来越多的人接触,早年养成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得以显现,特别是在看完《非暴力沟通》后,引发了更多共鸣。
全书六百多页,作者用了1/6的篇幅,在开篇讲“让爱融入生活”、“是什么蒙蔽了爱”。爱和信任,就是打开沟通的大门,“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作者告诉我们,非暴力沟通,就是爱的语言。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
那么,怎么开口呢?
“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如刑警探案,首先都不会直接下定论,而是先回到原处,尽可能地还原现场,再逐一寻找证据,通常我们所遭受的“语言暴力”后,最先感受到的是情绪,但是为了解决暴力本身,情绪的冲动并不是答案,只是我们表达的推动力,我们需要像探案一样,首先一五一十地表达出我们听到的或者说过的语言现场。“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非暴力沟通的一方面是诚实地表达自己,另一方面是关注对方,用同样的方式,先去观察对方的言行,再以此为基础,发现对方的需求。也许心门不只一扇,我们依次打开,去互相展现,对方才能看到门后那个你的真实世界,才愿意张嘴说出爱或者有关爱的语言。
冷暴力读后感篇2
感觉这是一本“how too”的书,讲的很好,作者在向世人讲授了“非暴力沟通”的概念,列举了许多客观、可信的事例,很值得我们学习掌握,是提高沟通能力的好工具。个人感觉要用好这个工具,除认真学习,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知识点外,还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素质,健康的人格。人从小到大,在肉体发育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充实,从幼儿一门心思寻好东西吃,到少年时想办法满足种种幻想,再到成年时想办法得到各种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在这里,正确的世界观非常重要,这是最根本的要求,在与人沟通方面也是如此。假设与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谈事情,是一种享受,哪怕意见相左,也不留遗憾,如果与一个品行败坏、声名狼藉的人交往,恐怕是避之不及,更谈不上心平气和的交谈。说到底,“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好用的交流方法,是一种技巧,像一把锋利的剑,就看放到什么人手中。
二、有勇气,大胆运用。善意的、有诚意的沟通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都渴望被人理解,但可曾想过试着理解别人?《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事例,他是运用语言艺术的典范,在思维层面教了我们方法。剩下的,就看我们敢不敢用,怎样去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实事求是”,放到这里也是如此。本书的作者是西方人,读者是面向全世界的,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有着更多的沟通方式与技巧,如何将“非暴力沟通”中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很好(这里不用完美,难度太大)的融合在一块呢?必须要大胆的运用。我们的沟通习惯,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很多时候是在命令,更多的是在单方面的表达自我的感受“我这是为你好”“你太让我失望了”“你太没良心了“等等,按书中的观点,这都是语言暴力的范围,但往往表达者并不认为自己这样说有什么不妥,这应该都是沟通方法不科学的表现。
三、看效果,不断改进。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改进提升的过程,而非终点。我们要想很好的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沟通效果,就需要批判的吸收,灵活运用,将此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改进。因为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有的人性情暴躁,容不得别人提反对意见,有的好絮叨,老是说不到重点,自己还埋怨别人不理解他……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一定不能仅让知识停留在纸上,不能只是生搬硬套“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而是要灵活运用,不断改进。真正让它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张口就来,伸手就有。
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吧。
冷暴力读后感篇3
一、总结
本章以“让爱融入生活”为主题,从倾听自己及他人、乐于互助两方面着手,引出了本书的主要内容nvc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简单的8个字呈现在眼前,背后却是漫长的刻意练习,这练习期间会有欢欣雀跃、会有颓废沮丧、会有心灵清洗的涤荡、也会有内心波涛汹涌的暗流,让我们开启这扇大门,进入我们新的别样人生体验。
二、“让爱融入生活”感悟
本书这一章标题,让爱融入生活。此刻,我想到的是,你愿意让爱融入生活吗?
曾经我有一种认识,工作与生活是不同的。生活是日常柴米油盐、妻儿老小、家长里短、七大姑八大姨、生活作息……面对的有耄耋老人、有稚口小儿,所有与工作无关的场所、事件、人物、情感、时间等;而工作则是一群有共同理想、共同愿景、共同情操、能力互补的青壮年,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合作完成一件事。
持着我的“认识”,我践行着让爱融入家里的每个生活角落,我感受着先生、孩子、父母、手足的爱,也感受着给予他们由衷爱的暖流,我的心在感受到暖流之际都将被爱快要融化了!然而,在工作中,我却感受到了我的僵硬、我的不由自主的强势、我的急躁、我的压抑与容忍限度。我开始困惑、反思,是什么原因?我本不是这样的人啊!
伴随着个人成长的一次次深入学习,我终于明白:《非暴力沟通》中“让爱融入生活”中的“生活”,囊括了生命体的时时刻刻;而其中的“爱”,即是感受的体会和体察、需要的觉察和感知,体会自己、体察对方;觉察自己、感知对方。在这里,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对自己的爱!
爱自己,是《生命的重建》中的核心,也是《非暴力沟通》中的核心,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核心!
当我明白了“生活”、“爱”这两点时,我从内心深处放下了对待工作间合作、同事、领导的旧有的“认识”。我们都在不同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无论角色怎样切换,我们所有的一切,从感受和需要出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爱!爱自己是让爱融入生活的必要条件。
三、感悟点
1、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感受和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体会和觉察;对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的体察和觉知。爱自己,能够让我们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依然能心存爱意。
2、通过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
倾听是爱自己的方式,倾听自己、倾听他人。听听自己的内心、他人的内心,带着觉知、感知去体会和觉察,有意识的、刻意地去练习,这是实现爱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3、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乐于互助。施者由衷的给予与受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施者因该行为产生价值更欣赏自己,施者与受者同时受益。
4、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觉察,多练习!
冷暴力读后感篇4
这本书读完了很长时间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时间来写这个读书笔记。等到我开始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发现很多内容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我读过的书,大多数是这个情况。
很久以前,我立过一个flag,我说每读完一本书一定做一个读书笔记。现在,我很庆幸我立的这个flag,因为我发现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其实又将书读了一遍,温故而知新,而且,这个过程所花的时间并不多。
我对心理学类的书比较感兴趣,因此,这本《非暴力沟通》也不例外。
书的作者,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了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也就是此书),也因此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
虽然这本书叫《非暴力沟通》,但是,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套实现幸福人生的生活哲学。
如书中所讲,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是留意一下现实中的谈话方式,我们发现,有一些话确实会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等,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和敌视。
这本书的核心,希望是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加强人与人的联系,既充分表达自己,又能够去理解他人,实现人与人的和平相处。书中所讲的运用非暴力沟通的例子,都有很好的效果。我并不怀疑,只是我感觉做到那样并不容易。
冷暴力读后感篇5
作为一名教师,沟通,我一直认为是很重要的事。和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无论对于师生关系还是孩子们对于本学科的喜爱程度都是有许多益处的。可是该如何沟通,要通过沟通去解决问题是个技术活,而且是很难掌握的高深技术,但当我《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发现沟通是可以学会并运用的。
这本书首先是帮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人们以为平和的谈话方式其实可能是“暴力”的,这种暴力可能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比如: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你为什么不做作业?你上课为什么总是说话?你不好好学习,长大能干什么?我们总是认为自己说的话很客观,其实完全不是。
那么,我们发现了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从说话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进。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举个例子:一个母亲看到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房间里乱糟糟,如果直接指责儿子太懒惰就完全没用,但是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跟儿子说话:我看到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中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价或放进洗衣机?这样一来儿子就能注意到母亲的感受,知道该怎么做了。方法是好的,但是谁能做到时刻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呢?这很难的。我读到上面的方法时,一开始觉得挺好,后来觉得不对。我看过非暴力沟通,知道怎么表达,但还有很多人没看过,要是对方不好好说话怎么办,那我也是有脾气的,无法做到时刻冷静。作者也考虑到了我的疑问,我在书中也找到了比较满意的答案。
如果关注别人的需要很难,那就不妨从关注自己的需要开始。我会生气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别人理解我,那么好,指责是无法让别人理解的,我必须说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会想到去了解别人。我们有时难免会批评学生,有时可能会因为言语互相伤害,我们便可以试着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思考自己为什么愤怒,第一层想法是我们感觉孩子不重视我们的意见,交流看法时很抵触;第二层想法是我希望他能重视自己的意见;第三层想法是,我们知道学生只是个孩子,所以觉得很着急希望能做点什么帮助他们。到这里我们可能就会想明白了,其实我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好好学习,所以我不再指责对方,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沟通会顺畅很多。
这本书并不是教人如何说话的工具书,只讲方法治标不治本。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是非暴力沟通的精髓。从心底认同这个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沟通。所以我打算从自己做起,改变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尝试在自己的身边构建起一个有爱的世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冷暴力读后感篇6
一段关系如果相处太累,分开是一种解脱。有很多朋友在与伴侣分开的时候反而会重获新生,他们不知道自己之前其实处于一种不对等的相处模式中,曾经被对方通过一些不易察觉的方式施以精神虐待,心理打击,痛苦,却不明所以。
冷暴力,听起来很陌生,离我们却并不远。比起离婚,分手,它带给人的心理伤害往往更大。常常是一方逆来顺受,天生爱揽责任,另一方采取各种形式的,无休止的非语言暴力,拒不承担任何责任。受害者长期困惑于两个人的问题在哪里,更有甚者,成为对方的替罪羔羊,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压力,不安,抑郁缠绕着他们的生活。
来自法国的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家,心理治疗师,被害学专家玛丽-佛朗斯.伊里戈扬著作的《冷暴力》便是这样一本帮助人们更多更深刻认识 “精神虐待”知识 的心理学书籍。她在书中列举了很多容易被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忽视的伴侣,父母和子女间以及职场中的冷暴力案例。并且站在施虐者和受虐者的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冷暴力的诱因,不同阶段和表现形式,为避免长期被精神虐待的危害,她在书本最后还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的建议和治疗方法。
比起语言上和身体上的攻击,心理上的攻击因其主观性,隐蔽性更容易被人们归结为性格不和,或者单纯的强弱势关系,女性由于母性本能和被动本性更容易成为受虐方。 起初受虐者对于施虐者的精神虐待浑然不觉,期间经历煎熬和内心痛苦,情绪完全被对方掌控,往往在关系结束后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是被对方冷暴力。
拿我们比较常见的情侣关系举例,渣男往往没有责任心和担当,更容易成为施虐者,他们会挑选那些性格较好,比较善良的女孩,最初施以热情和关怀,一旦热情不再或对女孩失去兴趣,以前的甜言蜜语和嘘寒问暖突然会变成对对方的忽冷忽热,漠不关心。当女孩想要询问清楚的时候,渣男不会直接说分手,开始上演冷暴力,或不接电话,不回短信,或对女方指指点点,总是没有好脸色,如果女孩属于敏感忧郁的类型很容易在这个时候成为冷暴力的受害者,她也许会为对方找原因,寻找自己的不足,直至情绪低落奔溃完全被此事影响不得不主动提出分手。
冷暴力为何会产生呢?玛丽博士在《冷暴力》私人生活中的精神虐待章节讲到了施虐者所拥有的掌控欲。“当发现“所爱的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太过依赖彼此的关系,精神虐待的冲动便会升起。并且倾向以虐待作为防御机制的人,在危急时刻,若无法负起责任做出艰难的抉择,虐待的暴力便会出现。此时暴力转为间接,主要以不尊重对方的形式表现出来。”
那么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对别人施以冷暴力?在一段关系中,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被冷暴力,施虐形式又是什么呢?难道只是简单的被冷落和忽视或被打击和讥讽?如果这样,恐怕很多人自己也做过施虐者。
施虐者
在《冷暴力》一书中,玛丽博士指出“ 任何人在遇到危机时,都可能会运用虐待行为的策略来自卫。一般人和施虐者的差别在于,我们的虐待行为与感觉是短暂的,事后会后悔自责。恶毒的施虐者则会利用别人将其毁灭,并丝毫没有罪恶感。” 总结下来,受虐者一般都会具备以下特质,自恋,自大,不懂得尊重别人,没有责任心和担当。这样的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也没有同理心,他总认为自己是“被亏欠“的一方。指出他人的缺点是一种避免看到自己缺点的好方法,还能武装自己,遇到困难或失败一定归咎于他人。
受虐者
受虐者之所以被冷暴力正是因为拥有正面特征。这些人往往天真,乐观而充满生命力。作者解释道 ”唯有受害者在可被利用或是可被引诱时,施虐者才会感兴趣。” 而最理想的受虐者就是那些有良心又天性爱责怪自己的人。因为受虐者的攻击点恰好是受虐者的罪恶感和缺乏自信。这也就可以理解爱情关系中容易被渣男冷暴力的对象往往都是一些好女孩。她们善良而有同情心,不会怀疑对方的冷酷,也无法理解对方的暴力行径,只能把失败的恋爱归结在自己身上。
冷暴力的沟通问题
因为没有明显公开的冲突,冷暴力很难被周围人察觉,其伤害和痛苦只有受害人本身可以感知,受虐者虽然知道自己煎熬,却很难描述自己所遭受的暴力,它“隐而不现,却真实存在。”结合《冷暴力》书中的案例和作者的心理学知识,读者会发现沟通问题是冷暴力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具体为以下几点。
其一,拒绝直接沟通。双方几乎没有相互直接的沟通,沉默成为施虐者的武器,受虐者会因此而不知所措,产生被孤立和自我猜疑的情绪。
其二,言语歪曲。交谈时,施虐者会使用冷漠,单调的语气,或者以抽象,说教,理论性的说话方式把对方拉近费解,未知的领域,或者自以为是的拼凑受虐者的意图。受虐者想要反抗,却正好跳入受虐者的陷阱,越来越混乱。
其三,撒谎。施虐者不直接撒谎,而是利用暗讽及非口头暗示来制造误会,之后把误会转换为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言不及义非直接的指控,或者将谎言隐藏在不确切的回答和因转移焦点而发动的攻击中。
其三,运用讽刺,嘲笑,轻蔑的伎俩。包括如下:
讥笑他的信念;
不再直接对他说话;
公开拿他开玩笑;
在旁人面前让他丢脸;
不给他任何表达意见的机会;
用他的弱点捉弄他;
刻薄地指桑骂槐却不肯解释;
质疑他的评判力和决断力;
其四,利用矛盾。常见的形式是受虐者言行不一致,充满矛盾的言论会让受虐者无法确定自己的立场,很难为自己辩护。甚至施虐者会转移罪恶感,让对方成为问题的替罪羔羊。 在前面的例子中,渣男忽冷忽热的表现会扰乱女孩的立场,不确定对方是否爱自己。
除此之外,展现强势,否定对方人格,试图挑起嫉妒或与第三方之间的冲突,也是施虐者进行冷暴力惯用伎俩。
以上单向沟通的方式,是施虐者的手段,也是受虐者一直被牵制,受煎熬的主要原因。受虐者无法和对方达成有效沟通,甚至常常掉入对方陷阱,被对方激怒,造成自己的混乱,变得无力和受伤,解决不了每次的问题,又挣扎于关系之中,循环往复,直至忍无可忍被迫提出分手。退缩,混乱,怀疑,压力,恐惧,孤立,是冷暴力受害者最终可能陷入的情绪。
不要轻易走入施虐者设下的陷阱,不要让对方的言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回击冷暴力的最好方法。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了出现在伴侣之间的冷暴力,事实上,职场和亲子关系中的冷暴力也会具备上述特征,有的时候,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对对方冷暴力或者被冷暴力,可是伤害却已经形成。
套用《冷暴力》原书中的一段话,“孩子不是因为笨拙而被贬低,而是因被贬低而变得笨拙。” 同样的道理送给曾经或者正在处于冷暴力的受害者,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好才会受到伤害,正是因为我们受到的伤害,我们才越来越不够自信,开始怀疑生活和自己。
对于施虐者来说 “世界分为好坏两半,把所有坏的部分投射给他人,可以让他的自我感觉良好。” 而我们每个人没有任何理由需要承担这份“坏”,即使是对自己的父母或是亲密的爱人。
冷暴力读后感篇7
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心中要有爱,对他人有爱,对自己有爱,非暴力是爱的外在形式。在沟通过程中通过一种结构化的方式解读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体会各自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合理地表达出来,使得双方能够互相理解,最终实现和谐的、充满爱的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基本前提是假设人感受的一致性以及同理心,即人的基本感受是相同的,正因为人类的感受相通,所以才能相互理解。
读这本书一方面能够学会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这种方法,另一方面读书的过程也是对心灵治愈的过程。书中对人心理需要和感受的剖析之精准,时常让人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如果早点知道这些该多好啊。在此,我非常感激本书作者和译者,让我们知道应当多注重自己内心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表达这些需求使沟通能够愉快地进行,下面列一些令我感触较深的点,谈不上感受,权当杂记吧。
1)外在的驱动力是压力,内在的驱动力才是真正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总是以“应该”做什么来要求自己、命令自己,那他一定会偏离自己的内心,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就像恋人刚开始是出于对对方的喜欢,所以一切关系都很融洽。而当热恋期过了,出于让对方幸福这一责任方面的考虑,爱情往往变得沉重起来。
2)喜欢使用暴力的人,无论是肢体暴力还是语言暴力,是因为他内心的平静遭到了破坏,尤其是被暴力所破坏,所以他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自己内心的和平。但暴力从来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因为暴力不是人内心最终的需求。
3)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需要,故而真诚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靠、更长久。
4)向别人倾诉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有些东西在你你说出来的时候你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理解它。在痛苦的时候,合理的倾诉能够避免自己被充斥在头脑里的各种想法所束缚。
5)最后,这本书值得时常拿出来看看,当作一碗心灵鸡汤吧,需要的时候治愈一下自己的内心。
冷暴力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传统文读后感7篇
★ 盖木屋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