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恩读后感7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的基础就是认真读懂文章,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同学们对书上知识的了解,以下是推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马克恩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马克恩读后感7篇

马克恩读后感篇1

暑假的时候,我意外看到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作者用了诙谐幽默的手法使汤姆这个调皮蛋栩栩如生,耐人寻味,我很喜欢这本书。

?汤姆·索亚历险记》讲的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孩子,从小父母双亡,跟随着姨妈一起生活。而姨妈却不能管好他,汤姆天天和他的朋友在大街上肆意的乱跑,像几个小混混,他的生活很惬意。他也很勇敢,是我很敬佩的一个人物。他,曾经和哈克目睹乔埃杀人;他,曾经和伙伴们一起当小海盗;他,曾经和贝琪在魔克托儿山洞过了惊险的几天。

汤姆有很多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但我最佩服他的还是他与贝琪在山洞中的那几天。他,竟然可以在又黑又暗又没有食物水源的地方顽强的存活下去,这是我做不到的,也许,我早就绝望了,会直接死在那山洞中。因为没有水,没有食物本来就是人的极限,却还要在氧气稀薄的山洞中,要与漆黑、潮湿做伴。谁能想像在这样的一个鬼地方存活几天几夜。况且这里连白天黑夜都分不清楚,给他们寻找洞口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我做不到。但汤姆不仅做到了,还做的很好,他带着一个娇生惯养的女孩贝琪一起寻找洞口,结果,他做到了,他找到了洞口,回到了圣得彼堡。我们要学习汤姆这种不惧怕困难的品质。

这使我想到了一则小故事。曾经有一只探险队来到了阿尔卑斯山,他们登上了顶峰,却预测到几天后会发生雪崩。他们绝望了。因为在雪崩前根本无法回到安全区域。但是,有一个人不惧怕危险,鼓励大家试着往下走,经过他努力的劝说,队员们终于答应了。他们奋力往下冲,在雪崩前的一天,他们回到了安全地域,躲过一次灾难。

汤姆和那位劝说大家往下走的人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不能害怕困难,要时时与困难做顽强的斗争。

马克恩读后感篇2

首先我想谈谈信仰马克思主义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我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研究宗教不同,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还是我们的信仰。研究宗教不一定非要信仰,或者说为了更客观地研究宗教等问题,为了得出更科学的结论,置身事外的非信仰状态更理想。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信仰马克思主义不矛盾。研究马克思主义首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信仰共产主义;但同时,这种信仰是“我知道我相信”的理性信仰,是建立在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基础之上的,不是非理性的盲目迷信。盲目迷信就可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而背道而驰。

边阅读,边思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但是马克思一生著述太多,卷帙浩繁。有人说如果马克思有什么缺点的话,写得东西太多算是一个缺点。文字多,如何阅读便成为一个问题。地毯式通读当然是全面、也是必要的,并且,一些经典篇目是要反复熟读、精读的。在熟悉经典篇目的基础上,我个人更倾向于专题式阅读,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阅读效率会高些,大脑也处于活跃状态,有所期待会更容易激发灵感、获取有用信息。当然,阅读与发现问题是互动的循环,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将阅读导向深入,很难说先有阅读还是先发现问题,这似乎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精一点,兼其他。这其实也就是博与专的关系。我个人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具有广博的视野。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这又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界定一直存在分歧,目前存在的理解和判断有这样两大类:

第一类是从外延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列宁曾经从这个意义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他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他们创立的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不同时代特征和不同国家国情相结合提出的新理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此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类是从内涵角度,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作出不同的界定。第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世界观体系;第二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第三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第四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第五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应该说,五种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界定都有其合理的一面,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本质,但是任何一种界定都是对另一种界定的否定,都带有片面性,从而也就难以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我个人比较赞同从整体性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是一个整体,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而且三个组成部分是一块整钢,将任何一个部分割离出去都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尽管人们对列宁的这一说法有一些不同看法,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内容的确还包含许多丰富的因素,但总体而言,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法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

需要指出,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时,其组成部分与涉及的学科是两个问题,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人们立即就会质疑,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还应该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甚至还包括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如此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了无所不包的知识大杂烩,而且潜含着使马克思主义面临被肢解的危险。早在1980年,海尔布隆纳就在其著作中批评说:“从一开始,马克思信徒们的著作的一大特色就是把马克思的著作加以可悲的分割,对其作出了种种相互抵触的解释。而在最近这些年来,这种分割则日益明显,解释也更加分歧,确实很难找到把整体统一起来的因素。”这是由知识论的致思取向所导致的后果。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对于这个整体的任何知识论的肢解和折衷都是对其整体性的损害。对于这种整体性,晚年恩格斯在一封通信中指出,“马克思的东西都是互相密切联系着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从中单独抽出来”。

但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确实存在学科分立、各自为营的现象,专业划分非常明显。我不想过多谈这个问题,这不是今天的主题,但我个人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在本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的同时,拓宽视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学科所涉及的问题都要关注一些,文学、历史、社会学等也要读一些。从生理上而言人是杂食动物,精神上也应如此。我个人做得也很不够,但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钻理论,联现实。我们常常强调研究学问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马克思主义尤其如此。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马克思早就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今天重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然要密切联系现实,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也是实现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很多问题,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实践性质,很难将理论与现实分割开。比如,当前热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能说只是理论问题,与现实不相关吗?再比如,现时代,如何理解马克思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概念?是不是像西方学者所说,是马克思创造出来的一个神话呢?如果是,承担解放人类的革命主体都不复存在了,马克思的历史观立即就面临被解构的危险;如果不是,又如何根据马克思的文本回应这些挑战和攻击?我认为这些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与现实密切相关。如果通过深度阅读原著,能对这些问题作出彻底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将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马克恩读后感篇3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同时,今年也是《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从东方到西方,无论意识形态如何,无论社会制度差异,人们都在纪念这位世界伟人——曾4次被评为千年思想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

转瞬200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多少学者政要、多少思想理论逐渐为人们所淡忘。然而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响亮。赞成他的也好,反对他的也罢,都毫无疑问地把他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马克思成了永远的马克思。法国大思想家德里达如是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新时代的青年更要不负所托,将伟大导师的叮嘱牢记在心,将马克思主义发扬光大。

1.最重要也是义务和责任的便是学习。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要主动积极地去阅读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感悟和体会其著作的深层内涵,在阅读和理解中成长,在感悟和体会中升华。

2.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科学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是崇高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坚持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的支持共产党的领导,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3.知行合一。通过实践来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时代下,青年人要用实际行动赋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多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寄语“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人在伟大导师的灵魂的指引之下,要埋头苦干,砥砺前行,终将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马克思用实际行动引领着一代代的年轻人,耳畔响起那句朗朗上口的智语:“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马克恩读后感篇4

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以马克思名字命名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科学理论。1883年3月18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回顾和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后作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1913年3月,列宁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写了《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回顾和总结了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不断发展的历程,预言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一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更大的胜利。今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马克思的一生及其历史贡献后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恩格斯、列宁、习近平总书记的评价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百多年间极大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事实。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之所以仍然是当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伟大思想,就在于它是集真理性、价值性、实践性、革命性、开放性于一身的科学理论,具有对当代社会的理论解释力和价值引领力。

马克思主义占据着科学真理的制高点,科学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历史根本问题,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

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在“终结社会主义”的喧嚣声中,邓小平同志理直气壮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成功实践和世界范围一波又一波“马克思热”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结论。正所谓“历史愈久远愈清晰,真理愈检验愈光辉”!马克思主义历经艰险,经过高潮和低潮、胜利和挫折的检验和考验,不仅没有被沧桑岁月所磨灭,没有被各种学说所淹没,反而牢牢地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愈益彰显出真理的光芒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占据真理的制高点,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真实、客观、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尤其是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马克思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使社会主义从天堂来到人间,为人类社会走向美好前景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总是不断吸取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始终具有真理力量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迄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们的不懈奋斗,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西方到东方的发展历程,已经从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主义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国家形态、一种文明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一发展过程概括为“六个时间段”,十分精辟。科学社会主义的辉煌历程是世界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既有筚路蓝缕般的艰辛,也有凯歌行进般的成功,还有惊涛骇浪下的低谷。令人骄傲和自豪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实践,使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使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预见性得到充分检验,使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更加明朗可见,这为构建人类美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体现着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追求,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求解放、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学说,为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何以具有跨越时空的伟力,何以比其他任何理论更具信仰的魅力,何以称得上全人类解放的“圣经”?究其根源,就在于马克思主义除了具有真理性,还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表,不抱有任何偏见,而是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马克思曾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称为“人的科学”,他一生关注人类世界、人的生存、人的发展,关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异化的生存状况给予深刻批判,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进行了深刻思考和科学阐释。马克思提出了全新的研究人的本质的方式,即考察人的本质必须从考察人的实践活动出发,以此破解资本主义之谜,最终指向人的解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著中,马克思确立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这一世界观,颠覆了唯心史观,揭示了人类解放的根本道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打开了通向美好未来的大门,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指明了路径。

前些年,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曾引起全球学术界的热议。书中推论:由于世界经济运行中资本回报率大于经济增长率,导致资本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未来世界主要国家的贫富差距将持续扩大,最终有可能回到甚至超过18世纪、19世纪的历史最高水平。这种现象令人担忧,给人类解放事业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增多,世界政坛充斥着极端化、片面性思维和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恣意妄为言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异常活跃,全球面临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普遍困惑,这也是人类解放面临的困惑。

当今世界虽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世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但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主题是永恒的。当今世界,推进人类进步事业更需要马克思主义,更需要马克思创造的“伟大的认识工具”,更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拥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强大思想武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共产党任重道远、前景光明。

马克思主义彰显着彻底的革命性,是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革命理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和进行自我革命提供了磅礴精神力量

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纵观马克思的一生,他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也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彻底的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既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彻底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上。马克思恩格斯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和弊端,指明了资本主义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历史趋势。同时,对费尔巴哈等人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经济学观点、各种空想和反动的社会主义学说以及各种机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基础及其内在矛盾和危机,揭示了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一系列伟大社会革命,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可以说,彻底的革命性正是马克思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高扬革命精神,焕发革命斗志,众志成城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去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党要领导人民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重点解决党内出现的新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一些干部不敢为、不愿为、不会为的问题,一些基层党的建设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确保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是我们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马克恩读后感篇5

马克思,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小时候课本上就开始学习它,但那时候才疏学浅,体会不深,今天通过观看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让我对马克思有了更深的理解。       马克思用毕生的经历,写下了马克思主义,它是科学的理论,博大精深,是最有价值最有影响力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服务的。他满腔热血,坚韧不拔。他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他是我们的楷模,是我们坚持不懈的真理。

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经过100多年发展和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对于国际共产主义的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世界上是无法否认的,他的思想在传入中国后,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感谢马克思为革命的理论所创建的丰功伟绩。中国进入新时代,依然需要进一步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断丰富和弘扬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至今仍然是世界人民心中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思想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就是要深刻铭记马克思解放全人类的毕生志向和价值情怀,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深刻领会和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特质,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篇章,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俄国革命成功传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着长达几十年的奋斗,他们的奋斗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中国实行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中共一大,13位代表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虽然他们代表的仅仅是全国50多个党员,但是他们深信,日后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无产者共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为之努力奋斗。李大钊一句简短而又铿锵有力的话语终于在中国成为了现实:环眼中国,必将是赤旗的天下!今天,当我们站在五星红旗下,方才深知守常先生话语之真谛。二十二年的武装斗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不断结合,充满了生机活力。在此期间,我们抗日成功,打败了反动派的专制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百年来得第一次独立,那一刻,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了中国走上繁荣富强的指路明灯。

马克思的学说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科学地预测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为工人阶级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类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

马克恩读后感篇6

上了大学之后,才渐渐接触了马克思原理,马克思主义一类的课程。虽然高中时期上的政治课多少有一些涉及,但毕竟不完善,不系统。所以总体来说,知道,认识到马克思主义都是从上大学开始的。

上一个学期学习的内容还没有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这一学期的内容则是大部分深刻有力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

常言道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即使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理论知识,每个人因为个人经历,家庭背景,心里状态和人生观等不同而对同一种客观事物的认知出现偏差。

通过前半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前半本书的学习,我从对马克思主义一点都不了解到终于有了初步认识。

所以在老师要我们写一写学习了前半本书后的感想,我马上想起了一个题目: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所以这篇文章,我想谈一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点感想。到底什么是马克思?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书中如是说。

而在其他人眼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提高了社会化的程度,使得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不断的激化,是创立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为科学地提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社会历史前提。进入19世纪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的性质,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前提和条件。而其理论来源主要是西方哲学史上积极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和18世纪—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推动。

而在我眼中,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这理论能够纠正人的错误言行,起到规范纠正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适应社会需要的前进的体系,需要人为修正并运用到实际中去;再有,它还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是社会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我感想颇多。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这一步步的发展不无揭示着马克思主义鲜活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这都在说着马克思主义是为广大人们谋福利的理论体系,是值得人们推崇学习的。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誓言,是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通过学习,我愈发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它存在于过去,也将影响未来,现在我们要做的便是深刻研究,好好学习,为日后社会进步作贡献。

马克恩读后感篇7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马克恩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早读后感100字优质7篇

早读后感100字参考7篇

《狼》读后感200字7篇

100字读后感通用7篇

笨兔子读后感7篇

《秋》读后感100字优质7篇

写狼牙山读后感7篇

守株待兔100读后感参考7篇

《家》读后感300字7篇

《将心比心》的读后感7篇

马克恩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6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