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一件可以提升我们阅读质量的事情,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强化同学们对名著片段的分析,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周国平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周国平读后感篇1
最近阅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守望者的距离一书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的书大多充满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守望的距离》一书也不例外。他在书中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也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周国平喜欢对死亡进行探讨,死亡与人生意义在某种方面紧密相连。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对待名利方面,他进行了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
周国平的这本书充满睿智和哲理的隽永内涵,充满魅力的格言和诗语,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我,让我不禁思考自我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灵魂。 学会用审美的目光看问题。审美并不仅仅止于欣赏自然或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态度。相信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读周国平的书,让我的思维更加清晰,对待生活的方式也产生了变化,学会了放松对待生活……
国平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周国平读后感篇2
这本书的名字平实无奇,没有《朝花夕拾》这书名这般藏有深意,但翻开此书,随意一瞥几行字就被其中道理吸引。
我翻开序言,“我的写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的论著和翻译,另一类是散文。所谓散文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我把学术论著之外而又不是小说和诗的文字都算在内。对于我来说,这两类写作是完全统一的,它们不过是我从事哲学思考的不同方式罢了。这个集子所选仅限于后一类。”读到此句顿知周国平先生大概的写作风格。后一类即为散文,翻到正文时我仔细起来。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文,第二部分是札记,第三部分是随感,第四部分是诗。散文占了大半,周先生笔下的散文,其自由不但在文体,更在写作时的心态。第一辑首先提出“只有一个人生”,深入简出,字句触动我心,在我这样的年纪也许还不能完全读懂,但周先生素朴的笔调让我隐约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外冷内热的深深的热爱,不留意间拉近了我和文字的距离,拉近我和他的感受。'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他的文字把哲理悄然渗入其中,让人暗暗领会。后来一句“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反复研读之下,一层一层意蕴仿佛条条雨丝,轻轻柔柔,划过我的思想。学习本是为了智慧,智慧如日常餐饮所需营养,让我得以明事理明本心,周先生一字“爱”,巧妙地表达出我内心所求,也正如周先生所言“这正是我所想的!”
周先生的精神所在是平凡,平凡所以贴近我们的心声。哲理,本是深奥的,像是讲不清的心情,而周先生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组成一章一章的心语,平平淡淡地向我们讲述哲理——人生的意义,灵魂与超越,死亡——皆此种种都是充满哲理与神秘,难以道明,没有阅历没有细细品味不能读懂这些简简简单单的文字更不会有自己的感悟吧。“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周先生这样说,我不禁牢记心头。读书让我汲取智慧,智慧滋润我的思想,这便是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吧!
周先生在此书中的文采深深打动我,实在受益匪浅。
周国平读后感篇3
这是一个父亲写给他的孩子——啾啾的,它记录了她生活点点滴滴,使一个充满童真的孩子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这,我最喜欢的莫过于那一抹童真了。啾啾是一个小孩子,喜欢讲故事,就像我的妹妹姝姝,啾啾说过很多故事,记得有一个是这样的:“从前有只小兔子,它有一个爸爸,然后妈妈哭了。”我捧腹大笑。我的妹妹姝姝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有一次,她叫我讲一个故事,我就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到这我就编不下去了,她就接下去说:“老和尚说:‘有ufo’!”我亦捧腹大笑。然后她又问我:“ufo是什么?”由此可见,“孩子是天生的故事家”,这个文中的观点我们应当高举双手赞同。那些是用纯真写的故事,因为他们没有我们一样的思想的束缚,可以让思想自由翱翔。文中也有提到,孩子们是纯真无暇的,他们发出的笑声是纯洁的,他们的思想是纯洁的,就如我的妹妹,只要一见到家中杀鸡杀鱼什么的,就会于心不忍,号啕大哭,这就是孩子的纯洁的一种表现。一句话:孩子是纯洁的。
因为岁月的流逝,孩子们变成了大人,“纯真”这个词便从他们身上消失了。“纯洁”这个词便也找不到了。当日看到杀鸡杀鱼会号陶大哭的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手持菜刀的“屠夫”了,曾经拥有的千万遐想已无影无踪。这只是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在的啾啾还是我们,还是以后我们的孩子,都会变成一个大人,纯真有一天会从我们身上消失。还有,现在的“大人”们,请不要以你的眼光看我们,用那种——已经没有了童真的眼光看我们,我们只是孩子——还有童真的孩子。别了,我的童真。
周国平读后感篇4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着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着、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 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周国平读后感篇5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周国平《安静》
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意义与精髓所在。人从出生时的懵懂无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现在,若没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里能够真正的成长起来,没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处事的道理。自我省察是积累,点点滴滴地发展。
时常回头看看,回想自己走过的昨天,“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满意的,苏格拉底说:“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寻求一种进步,从过去的“千篇一律”中爬出来,开启自己的下一个新“纪元”;总结曾经的经验,才能让自己逐渐摆脱昨天略带“晦气”的影子,焕发今天的蓬勃朝气……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但这所说的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又不同于那种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的人,需要边回忆、边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侧重。后者只是单纯的终日沉浸在对昨日的苦恼中,颇有厌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积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发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禅语说,“我们经历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这样的生活应该就不是形而上学所能圈定的了。生活,就是我们每天所经历的日子,但我们经历生活不是每天数着过去的天数,而是品味每天所经历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与难。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样,我们每天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一定也不是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于发现这些点滴背后蕴含的深意来塑造自身。
同时,如同小时候所的那种每个人都有一颗要寻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样,要用心,要专心,还要坚持。省察也是一样的,要想善于运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恒,要有信念地去寻找发现它。不然,未经省察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或者说,你没有发现它的价值。
周国平读后感篇6
"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那种澄明的心境。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周国平
随着年龄渐长,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的增多,对很多事情多了许多无奈,就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一句台词,"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而这种变化是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虽然无奈,确实有效。可是,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也会讨厌现在的样子,而拯救自己的只有书。读书,不似与人交谈,不用担心别人没时间、没心情,甚至遇冷碰壁,只要你有时间,有想法,就可以坐下来,静静地读上许久,尤其是经典,多为浓缩精华,句句透着哲理,好似长者娓娓道来人生道理,轻松惬意,又受益颇多。
而周国平的散文就是其中之一,遇到人生的坎,想不开,过不去时,我喜欢读读他的文章,很多时候都会深有感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困于自身想法出不来,烦恼、痛苦、郁闷也就接踵而至。读周国平的散文,让我懂得,人活一世,活着是一个态度,正如周国平所说,"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所以,端正态度,活出性情,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才不枉此生,也会因此更积极地看待人生浮沉、世间百态。
所以说,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感悟社会、体味人生,也会更容易更清醒地去认识自身、活出自己。社会愈加现代与科技,人们却愈加烦恼与高压,一剂很好的良方就是书,读好书,好读书,很多事情就会看得透,想得开,人生的路也会更好走些。
与书相伴,人生幸哉!
周国平读后感篇7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带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一本好书,能够丰富人的精神,让我们感悟人生的道理。在这个寒假里,我阅读了《宝贝宝贝》(少年版)一书,在阳光明媚的午后,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
每个小生命的成长,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每一个生命,都是上天赐予父母的宝贝。《宝贝,宝贝》(少年版)一书的作者周国平,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曾经中年丧女的他,用细腻的笔调记录下了他与爱女妞妞共同生活的562个日日夜夜。《妞妞》一本,感动了无数的人,特别是那些为人父母的人。时隔多年,他有了另一个女儿——啾啾,《宝贝宝贝》描写的就是她的故事。书名中的第一个“宝贝”指的是女儿,即啾啾,第二个“宝贝”,则指的是和女儿度过的美好时光。
书中的啾啾,是一个活泼可爱、自由快乐的孩子,她总是用稚气未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爱和好奇。她一脸天真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是谱子,你来唱我吧”,美妙得如同一句诗语。“妈妈是百合,我是黄玫瑰。爸爸是一颗苹果树,又大又高又粗,长满苹果,永远这样。”看到这里,我都希望他们一家人能够一直这么幸福下去!
每个小生命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许多美丽的风景,就像书中的啾啾,让看书的人都忍不住发出会心的微笑。啾啾的点点滴滴如同我们每个人的小时候一样,充满童真童趣,尽情地绽放出生命的精彩。
看完《宝贝宝贝》后,我不禁被书中那个睿智而又大爱无边的父亲感动了。我希望所有看过这本书的人们,都像作者周国平所说的那样,不放过生命最美的风景。
周国平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笨兔子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