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写读后感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就必须认真推敲作者想表达的深刻含义,下面是推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设计道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设计道读后感篇1
虽然十多年前我就买了《设计元素》这本书,但真正开始阅读却是最近才开始。不愧是美国工业设计教母,我只是看了一些开头还未进入正题,就已经被这位老太太的精神打动了。罗伊娜老师在工业设计教学领域工作了超过50年,80多岁才从大学退休,尽管退休了,还在周末给一些学生专门做辅导。
投资大亨巴菲特告诫那些名校的学生,要选一个热爱的事情然后做一辈子。罗伊娜确实如此,能一直专注于研究抽象的造型理论,精心设计各种适合训练的课题,需要巨大的耐心和热情。这种工作态度与现代社会的浮躁形成的巨大反差,使我不得不思考一件事,到底是学习设计的人本身对设计缺乏兴趣,还是教育者把一件有趣的事情硬塞到学生嘴里而给喂吐了。
她不认为包豪斯的形式追随功能是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她认为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只是必要条件(最低标准),设计师必须赋予这个设计有意义的个性,产品其实是能体现精神和智力的形式表现,它不仅必须能够与人的思想进行交流,而且必须打动人心,否则它将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工具,而仅仅有益于达到一个用途,这样的产品是枯燥无味的,对多姿多彩的生活没有贡献。
我们的伟大祖国,每天生产出数以万计的产品,正是她口中的缺乏生命力的工具。翻开淘宝看看那些千篇一律的蓝牙耳机和移动电源,确实枯燥无味。设计师自己放弃创造,沦为如大芬油画村那些画匠工人的时候,下一个作品自然也就失去了灵魂。当上班如上坟的时候,设计就变得一文不值。
热情,或许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东西。只不过如同掉入沙堆的米粒,如果一开始没呵护好,可能就找不回来了。
设计道读后感篇2
?写给大家的设计书》反复阐述了四大基本设计原则,对比、重复、对齐、亲密性,英文简称crap,即contrast、repetition、alignment、proximity。
对比。对比一定要鲜明。如果两者相差不大,这样的对比就不会达到夺人眼球的效果。我们在语言文学中学过对比的作用,对比是通过突出强调重点,并引起关注。而应用到设计上,对比可以让需要表达的信息脱颖而出,从而达到设计的最终目的。
重复。在设计中,重复的元素可以适当变形变色,但在整体的设计版面上元素要重复到形成一定的规律,同时唤醒整个设计的统一性。
对齐。对齐可以让设计版面形成一种视觉联系,引导我们的视线观察设计内容。人类天性更青睐整齐、有秩序的事物。设计中的对齐,往往能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信息,通过某种分类形式而排列在一起。
亲密性。设计中的亲密性,指的是设计单元。就像我们的暂时性记忆只有六个点,这就是银行卡密码只设六位数的原因。我们更容易记住六点之内的数据量,一旦超出了这个量,我们往往混淆或是忘却所记忆的信息。所以,设计中将信息分成每个小单元就显得必要且重要了。大单元划分为小单元,小单元就是根据信息的相关性归结起来的。
大多人以为设计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只有设计师才能懂得设计艺术。事实上,每个人都要理解设计,不是只有设计师才需要懂得设计。生活处处是美学,而美学就蕴藏着设计的基本原则。
设计道读后感篇3
设计心理学一套共有四本,这本设计心理学是日常的设计,还有另外三本书还没有来得及读,分别是:与复杂共处,情感化设计,未来设计。
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
开篇道,如果在旅馆里弄不清怎么开关水龙头,或者面对不熟悉的炉灶或电灯开关时,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会手足无措。唐纳德.a.诺曼大胆地指出,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心理。对于我,读了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平时的生活中,我都会留心观察身边的设计,发现好的设计,当然也会各种吐槽那些不好的设计。
书中也讲到了心理学的概念,也就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对于学设计来讲,是很有必要去读下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的,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的提升的因为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
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设计道读后感篇4
这本书无法让人更懂设计,它为你武装设计的思维,并要求你不断迭代关于设计的观念。
一、原研哉作为一名设计者
二零零一年起,原研哉受田中先生之托成为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的一员,构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无印良品呈现出的形态。极简主义/简约在无印良品这里并不能粗暴地概括为简洁和朴素,因为简化工序会使其更易被模仿;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提案”,从而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根植于日本的品牌能够成为worldmuji,一部分是由于田中先生所倡导的“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另一部分便是原研哉对它的发扬光大。
这一理念除了指导产品开发,在向受众直接表达的平面广告上也产生了经典的呈现。
?地平线》系列取景于“乌犹尼”盐湖和“马鲁哈”草原,意在通过一条完美的地平线表达“虚无”(emptiness)的概念。拍摄这个普遍真理的自然景象在4米高的地方取景,地平线将天和地完美分割。
原研哉作为独立设计师也设计了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
二、《设计中的设计》对我曾经工作的启示
设计不是做加法。
设计,让人想到的是“加法”或者“浓墨重彩”。是一种加在原材料上的改变它的想法,也是一种加在物与物之间的结构,或者赋予色值。这本书第一次让我意识到……设计的本质——先“深入”地理解,再“浅浅”地表达;它不应该被注意到,因为最完美的设计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整体。
在达到这个理解之前,引起省思的是原研哉提出的“留白”,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水墨画里的词汇。当把“留白”作为“设计”的理念提出,产生了奇妙的对比。
在无印良品所有的物品中,牙刷架是它的设计理念最生动体现,“扳指”状的牙刷托完全脱离传统牙刷杯的规制。
它意味着终极的指向。
从新产品设计的角度而言,人群的区隔、产品的定位是它的原点,它的配方、它的包装设计是随之而生的产物,就如鸡和蛋。这一整套的动作能够称之为设计。当人们谈论设计之时,是从微观的角度把它具象成为了一幅图或者一个视觉作品。
这个思路在炮制多美滋高端新产品“致粹”的时候得到了完整的练习,它的视觉体系出发点不是理性的说服,而首先是感性的共情。读后感·它共情的对象是和虎妈相对的另一类新手妈妈,她们不为自己的孩子预设既定的角色,而是通过陪伴,来发掘并充分激发孩子的潜力。而落到“奶粉”这样严谨的产品,它的产品支撑点在于改变营养元素的结构,激发它提供的免疫作用。
在视觉设计上,如何把产品的理性和人群的诉求无声地联系起来?首先找到了一个比喻——钻石,钻石和碳由相同的元素构成,结构使它们有天和地的区别。
在包装的设计上,将钻石的切面及透光的效果作为设计的元素,或者可理解为基底,不言自明地表现高端、可靠、坚实,又不似其它奶粉般冷感。
三、再看《设计中的设计》
时隔多年,在现在的平面工作、甚至管理工作中这本书里朴素的话语依旧会随之浮现。
设计道读后感篇5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开创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相互联系。
成语必不可少:绝对需要,指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如: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判死刑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又如:食品是人人必不可少的。
成语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什么也不知道。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8回:“呆子懵懵懂懂的,托着钵盂。”又如:那些李逵式的官长,看见弟兄们犯事,就懵懵懂懂地乱处置一顿。——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设计道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道布斯演讲稿7篇